23马说导学案

合集下载

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自主预习】1.题目解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马说”即是“说马”。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3.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一、预习设计1、文学常识填空韩愈(768——824),字_____,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________。

谥号“文”,又称________,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_________。

韩愈是唐代著名____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____”的美誉,与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_______________”之首,作品都收在《___ _》里。

5、给加点字注音祗.( )辱骈.()死槽.()枥.()尽粟.()一石.()外见.()无马邪.()马厩.()一食.()食.()马者谥.()号二、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教师:班级:学生:时间: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1、明确“说”这种文体“说”:2、作者及其资料韩愈:3 、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1.才美不外见通,含义是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含义是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是4.其真无马邪通,含义是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含义是4、古今异义词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2.是马也古义:今义: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二、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小组讨论、用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8)全文的主旨句是(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数学教育的过程尽管有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数学领域,但是孩子们从中学到的是数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若干方面: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枚举法、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比如反证法,孩子们从最初的生活中的辩驳中初步有所体会,如:假如我晚上没有按时睡觉,第二天我就可能会上学迟到,我不愿意迟到,所以我要按时睡觉。

进而慢慢的在数学领域进行应用,比如:若三个数的和大于6,则必然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从而将来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深入应用。

经过认真备课,形成本课教案,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点。

2021年6月初,教育部发表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被重新提出来。

马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导学(一)个人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学习过程1、学习激趣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八年级部编版23 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部编版23 马说导学案

第二十三课马说【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马说》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二、知识方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画线的字音:祗辱( ) 骈死( ) 槽枥( )食马者( ) 食不饱( ) 不外见( )2.词义巩固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3.翻译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被埋没不能日行千里,在文章中直接找出千里马遇到的不幸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因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被埋没,根本原因在于食马者。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启发: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回答这题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来回答。

4.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思路启发:可以举几个历史上有名的“伯乐”,“千里马”的例子,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千里马和伯乐这个故事的经过,或者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自己从中领悟,有所收获。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马说》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MY

《马说》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MY

课题23《马说》导学案课时:2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导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1、熟读课文。

2、抄写本文重要注释。

3、完成本文练习册与习题。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马说》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槽枥.. ( cáo )(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í ) ( sù)( dàn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3、指导朗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23《马说》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5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2分钟)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自学教材(5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红笔圈出生僻字。

(2)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马说》配乐朗诵”,边听边在课本上标注拼音,并完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骈.()槽枥.()食.()马粟.()其真无马邪.()奴隶.()执策.()(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字音和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积累常识(5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马说》基础梳理”进行学习。

(1)走进作者:韩愈(768—824),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字,世称“”。

在文学方面,提倡散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均郁郁不得志,所以文中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23.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难点】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和重点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shì ) 号“”,又称。

散文尤其著名,与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二人并称“韩柳”),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往往是托物寓意。

3.字词检测祗()槽枥()()骈()策()不外见()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情感等,并划分节奏;2、自由朗读;3、个人展示读,小组赛读。

三.翻译课文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文中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写作背景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导学案

23 马说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23 马说 配套导学案

23 马说  配套导学案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 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6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与写法。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

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

(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_____ ____;以“伯乐”比喻____ _____;以“食马者”比喻_____ _____。

(2)千里马“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的愚妄表现在:(A)_______ 。

(B)________ __。

(C)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
3、课文《马说》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

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

请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用文中语句填写:
(1)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3)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

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的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延伸阅读】
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敢有谏.者死(谏:)
②螳螂委身曲.附(曲:)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如是者再三。

译文:
②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7.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是。

【资料链接】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

幼年早孤,由嫂抚养。

25岁考中进士,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经此挫折后,韩愈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

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

仕途如此坎坷,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大约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写出了《马说》。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龙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在担任监察御使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朝廷“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险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回京任礼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复兴古文,与柳宗元同为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已出”的口号。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

韩愈被喻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我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