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马说》韩愈 导学案 (含答案)优质课一等奖用

《马说》韩愈   导学案 (含答案)优质课一等奖用

《马说》韩愈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巩固预习1、注音(指名一个学生口头交流,指名点评、领读)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一词多义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食食不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曰()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初悟感情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带“不”、“也”的句子,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文悟情1、这是一匹怎样不幸的千里马?机遇——结局——2、这是一个怎样无知的食马者?驾驭的方法——喂养的方法——对马的了解——对马的感叹——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什么情感?5、课文三个小节都用“也”结尾,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不同在哪里?6、美点赏析:请从语言、句式、修辞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品析本文的美。

7、内容小结四、拓展延伸你知道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说一说。

五、当堂检测1、下列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学习过程1、学习激趣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马说》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MY

《马说》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MY

课题23《马说》导学案课时:2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导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1、熟读课文。

2、抄写本文重要注释。

3、完成本文练习册与习题。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学法指导1、概述《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3、注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只是。

辱,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以,把,用。

称,称呼。

千里:日行千里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

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23.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23《马说》导学案答案 -

23《马说》导学案答案 -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自主预习】1.题目解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马说”即是“说马”。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3.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一、预习设计1、文学常识填空韩愈(768——824),字__退之___,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__韩昌黎_______。

谥号“文”,又称__韩文公_______,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__韩吏部_______。

韩愈是唐代著名__散文____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__文起八代之衰___”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___唐宋八大家____________”之首,作品都收在《___昌黎先生集__》里。

5、给加点字注音祗.( zhǐ)辱骈.(pián)死槽.(cáo )枥.(lì)尽粟.(sù)一石.(dàn )外见.(xiàn)无马邪.(yé)马厩.(jiù)一食.(shí)食.(sì)马者谥.(shì)号二、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导学案.doc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导学案.doc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马说 导学案(带答案)

马说 导学案(带答案)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1、概括文章各段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主旨:本文以和为喻,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
、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五、达标测评(默写全文)(5分钟)
六、学习积累与反思
三道河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师用)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又是能吃下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课题:23.《马说》课时:1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学案编号:23
编制人:毛露张媛娣使用时间: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了解作者,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主题,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
3、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3马说(含答案).docx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3马说(含答案).docx

23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 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 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食马者_______ 通 _______, 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 通 _______, 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 通 _______, 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 通 _______, 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3、教师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伯乐:千里马: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三、巩固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③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9、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教师小结】【收获反思】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用“读了《马说》,我懂得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做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拓展延伸】一、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

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应该怎么做?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23《马说》参考答案:导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世有/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然后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称也。

..之间,不以/千里马之千里..其能千里../而食(s..(dàn)。

食(sì)马者/不知..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ì)也。

是马也,虽有..,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力不足../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常马..也?..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策之/不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天下/无马..马也。

..!”呜呼!其(qǐ)/真无马邪?其(qí)真/不知第二课时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只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6、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怀才不遇,愤懑不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piáncáolì sù xiànsì zhǐ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5.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①见现显露(或表现)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8.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封建统治者9.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教师小结: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拓展延伸】(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如果是伯乐,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多发现人才,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对刘翔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在21世纪,并不是缺少伯乐,而是千里马太多.在今天,竞争是残酷的,你若一直在等待伯乐,你将永远在原地踏步,你将永远不能起跑。

那么又何来的冠亚军呢?我们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能做的是发奋图强,埋头苦干,我们要做的是让完美的自己鹤立鸡群,让优秀的自己锋芒毕露,让全面的自己出类拔萃,这样才能吸引伯乐的目光。

(5)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他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他选择忘记,,选择了归隐之路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承天寺和友人怀明共游。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叹自己的才华无法发挥。

最后,他说道: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只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暗含了对当时腐败朝廷的嘲笑和对自己的安慰和释然译文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