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课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明白得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明白得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酷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明白得诗句,通过诗中所描述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2.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深刻明白得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三、教学评判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畅念书情形。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感朗诵等方式推动学生读懂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之情。

四、教与学的预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件)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的朗诵磁带。

3.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资料。

4.课件及投影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一、导入:同窗们,咱们明白唐朝有两位闻名诗人,一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他们的诗在唐朝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读音。

紫川尺疑绝瀑布银河黄鹂白鹭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指名读,全班读。

(3)交流其中不睬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1)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睬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形: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画出停顿。

环节二、部份明白得——精读感悟,重点冲破一、温习学古诗的方式还记得咱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二、用"四步法"学习《望庐山瀑布》课堂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2)“庐山”是个山名。

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教师点拨)围绕:烟:指云雾。

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3下1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3下1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教学
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古诗,借助插图和课件,理解诗歌,体悟诗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
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朗读能力,动手能力。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
生回答问题。
生练习说话。
“诗中有画”,让学生在配音朗诵中感受诗中的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感受诗的美、景的美。
理解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此处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描绘的景物特点,利于学生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三、
由画入诗,突破难点。
1.出示诗句,引导朗读。
2.“绝句“这是古诗的一种格式,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只有四句,每句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就是五言绝句,七个字就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几言绝句?
抓住这首诗的特点,即数字和颜色,分别体会数量和颜色传达出的意境。
理解诗的虚指是一个难点,此处只要了解不必深究。
初步体会虚指所带来的夸张的效果。
通过形象的方法,更解“窗含”的意思,突破难点。
四、
吟诵诗句,体悟诗情。
1.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
2.那么,这句中的“万里船’真是指从一万里外来的船吗?而是指什么?
二、
由诗入画,观赏画面
1.配乐,师朗诵《绝句》。
2.大家从诗中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引导发现)
3.同学们,画面上是一幅什么季节的美景?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 你真细心,(出示“翠柳”)“翠柳”就是绿色的柳树,春天到了,柳树穿上绿色的衣裳,诗人正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写这首诗的。(指导“翠”、“柳”二字的写法)

3年级语文苏教(下)第4单元第13课 古诗两首(说课稿)

3年级语文苏教(下)第4单元第13课 古诗两首(说课稿)

13.《古诗两首》说课稿《望庐山瀑布》一、说教材《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中的一首古诗。

本课还编排了一首《绝句》,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魅力,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蕴,激发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

短短28字,就展现了一幅气势宏伟的写意山水图。

本诗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李白并不陌生,肯定也会背诵他写的许多古诗,但是学生只是会读会背,并没有真正了解古诗中蕴含的深意。

因为唐朝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环境和生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首先就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歌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古诗的进一步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出示李白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层全面地领悟诗意,体会情感。

课标对于第二学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李白的诗歌风格热情奔放,本诗以大胆夸张的想象和豪放的语言构成一幅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字里行间都飘荡着浪漫主义色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知道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从诗句的关键字词展开分析,领悟诗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于本诗中充满大胆奇特的想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根据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学会“紫、尺、疑”三个生字,结合画面,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夸张比喻的表达效果。

3下1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3下1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桃花潭水 万重山
危 楼 三千丈
白 发 深千尺
2.第二个小练习:
⑴李白写诗除了用夸张,还喜欢用比喻。李白写比喻,还喜欢用“疑”字。想一想,我们读过的李白的诗中,还有哪些比喻句,李白也用了“疑”。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古朗月行: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⑵出示小练习:请你做一做小诗人,“疑”可以换成其他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课《望庐山瀑布》课案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
墩头吉庆小学杨晔
理论
支持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望庐山瀑布》一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想象极为大胆。叶圣陶先生指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治性情,扩展想象力。”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注重了画面与诗文的结合,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把重点落在让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上,再把画面转换为描述性语言,并逐步体会诗歌情感意境。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激情诵读中悟情。尤其注重朗读的指导,在古诗朗读上,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读得浮想联翩,并通过朗读辨析,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⑴为了帮大家理解诗句的意思,请大家看《望庐山瀑布》的朗读视频。
⑵理解一二两句意思。
学生回答后出示意思: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产生了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⑶读了一二两句,你看到了哪些色彩?
板书:红日、青山、紫烟和白瀑
⑷理解三四两句意思。并适当板书:飞流直下、银河落九天
学生回答后出示意思:瀑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了下来。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3 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3 古诗两首
指导朗读
指导背诵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我的印象中也是非常深刻的,而这种深刻不是诗的本身意义在我的头脑中深刻,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这首诗的特殊之好,改变了我的许多认识。因为读杨振宁博士的独特见解,我才明白了这类诗该怎么教,这类文章该引导学生怎么去学。杨振宁博士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这首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从美国回国到了许多地方讲学,结果游览了庐山,当他看到瀑布时,吟起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并说:“六七十年了,今天我才明白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才终于明白了李白真的是诗仙。”难道杨振宁的想像力不好吗?不想肯定不是这个原因。因为抽象的文字与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事物、真实的具体事物,是有差距的,再美的图片,就是刚刚录制的电影、电视,也不可能展现那具体的世界。杨振宁看完庐山后,说的这段话很快就发表在有关报纸。我看到后,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想到这类课,老师们没有有着这种思维来教学着。这类诗老师真的不要把精力花费在理解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读到能诵,读到几十年后还能诵,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抽象的积淀、未来的感悟。我没有去过庐山,这首诗我也早就会背诵了,也许有一天我去过,那我才会有真正的感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内容、方式
备注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课题
13、古诗两首
课时

苏教版_新)三下_13.古诗两首【优质教案】.docx

苏教版_新)三下_13.古诗两首【优质教案】.docx

13.《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二、学习1.理解课题的意思:理解“望”“瀑布”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评议,他讲得怎样?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6.指导朗读7.总结全文本诗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 指导背诵出示轻重节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指导书写紫:上宽下窄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三、作业1.背诵古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山河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一、复习1.背诵《望庐山瀑布》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学习《绝句》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2.简介作者及背景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1.学习一、二两句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古诗两首教案3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古诗两首教案3苏教版

13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学习《望庐山瀑布》)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学习《绝句》)复习导入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
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庐山 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 怪石,名胜古迹遍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 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 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自 由 朗 读 古 诗
1.读准字音; 2.读通读顺诗句,难读 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出节奏;
4.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默读古诗,思考并同桌交流:
1.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2.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日照 飞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峰:峰的形状像香
炉,峰头常有云雾缭绕, 因此而得名。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中呈现出的一条明 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 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 虚数,指很长。 疑:怀疑。
九天: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 高层。 句意: 瀑布从高高的地方奔泻下来,就像银河 从天上落下来。
庐 山 瀑 布
自由读古诗,思考并小组交流: 1.诗中一共出现了哪些事物?哪些是诗人亲 眼看到的,哪些是想象 银河 九天 2.诗人笔下的瀑布给你什么感觉? 3.古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赞美瀑布 热爱祖国山河
读读李白的另一首诗,小组交流:你 读懂了什么?
登庐山五老峰
唐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 庐山 学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13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13古诗两首

1古诗 两 首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①这句诗有什么作用?]遥看瀑布挂前川。

[②这句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2诗意: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被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

赏析:前两句描绘瀑布背景,描摹出香炉峰之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3[③“飞、直下”分别写出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④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4诗意:那激起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1 ☜ 1①这句诗不仅把香炉峰描写得很美,而且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瀑布不寻常的背景。

2②前四字点题;“挂前川”是“望”的第一眼景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用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3③“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当之状如在眼前。

4④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赏析:后两句十分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雄奇、壮丽,用“三千尺”和“疑是银河落九天”把气势宏大的庐山瀑布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绝句5两个黄鹂鸣翠柳,[⑤这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象?]一行白鹭上青天。

[⑥两句中用了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6诗意: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悦耳的歌声。

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

7赏析:诗人捕捉住初春的典型景物,构成了有声有色、清新活泼的画面,大自然的绚丽和生气显而易见,诗人的欢悦心情我们可想而知。

窗含西岭千秋雪,[⑦“含”字好在哪里?“千秋”点出什么?]门泊东吴万里船。

8诗意:从窗口看去,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门外停泊着万里之外东吴来的航船。

赏析:这两句将远近距离连在一起,开拓出“千秋、万里”之时空,显示出诗人的宏伟气概和博大胸怀。

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 古 诗 两 首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 古 诗 两 首

13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描述诗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我们先学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3、解题(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2)“庐山”是个山名。

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二、学生初读诗句1、自由读诗句,读准“紫、尺、疑”3个生字。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意及诗句的意思?(交流)三、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教师点拨)烟:指云雾。

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生)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远望。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特别形象)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 古诗两首 《绝句》教学设计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 古诗两首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向家坝镇中心学校:李晓琴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1200多年前,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公元762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百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

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二,范读创设情境1、学习第一句(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苏教版

13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杜甫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古诗的了解和积累很少。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愉快地学习。

1.学会生字“紫、尺、疑、绝”、多音字“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含、泊、疑”等字的意思,读懂古诗的意思。

反复朗诵古诗,抓住重点字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描绘的生动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描绘的景象,初步感知诗句“动静结合、形象比拟、夸张渲染、虚实结合”的用词之妙。

3.采用“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诵诗情”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并运用这个方法拓展诵读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理解“含、泊、疑”等字的意思。

反复朗诵古诗,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描绘的景象。

【难点】反复朗诵古诗,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描绘的景象,初步感知诗句“动静结合、形象比拟、夸张渲染、虚实结合”的用词之妙。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特别是《望庐山瀑布》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感受庐山山水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充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

用多媒体出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加上配乐朗读,再次让学生去领略,去感受景美、语言美、情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古诗两首∣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古诗两首∣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古诗两首∣苏教版《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课文及
教案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

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

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

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
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

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

“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

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

(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