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桂花雨1
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精选16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精选1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精选1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篇1教学目的1.抓住“浸”、“摇”等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借助详细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2.联络上下文和阅读链接,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抓住“浸”、“摇”等关键字词,想象画面.2.体会借助详细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助详细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2.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童年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老师相信你们的童年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2.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知道琦君家乡的桂花也给她带来了许多欢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家乡,一起去感受那桂花雨带给她的欢乐!〔板书课题〕〔二〕精读悟法,学习表达1.感受“桂花香”。
《桂花雨》的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感人:“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这普普统统的桂花,为什么这般让作者魂牵梦萦呢?细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批注写下来。
〔1〕独爱桂花。
引导学生抓住桂树与梅树的比照体会作者内心对桂花的亲切和喜欢之情。
〔2〕沉浸桂花香。
迅速阅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桂花的香气?划出相关语句。
①比照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为什么用“浸”不用“飘”?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也曾用到过这个字,还记得那句话吗?〔出示“……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这里的“浸”字好在哪里?“浸在桂花香里”“浸在浓雾里”中的两个“浸”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一样和不同之处?师小结:“浸在浓雾里”就是浸泡、渗入,说明雾大。
文中的“浸”指的是桂花的香气是无处不在的,这种香气浸入了村庄的每户人家,也浸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交流。
师小结:一个“浸”字用得巧妙,它不仅巧妙地写出了桂花的香,而且这种香气早已不受季节的控制,它一直存在村庄之中,存在人们的生活里,存在人们的心里,作者对童年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5篇《桂花雨》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1一、设计理念: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飘洒在我的记忆里。
思乡的情,就这般如阵阵桂花的香味一样,浓浓淡淡,飘飘洒洒。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是乡情的浓缩。
以此为窗口,让学生走进窗口,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桂花雨。
二、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并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五、过程预设(1课时)(一)入文,启动情感1、读课题,谈桂花:八月中秋,正是桂花正香时,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你一定能闻到浓郁的香味儿,细细小小的金黄色小花飘飘洒洒,如雨洒向大地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2、这迷人的芬芳也永远地印在作家琦君的心中,童年的一幕幕犹如桂花浓郁的芬芳飘洒在记忆中。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她的《桂花雨》,感受那份浓浓的情。
(二)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第一次朗读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次朗读,读出一点对课文的感受来。
2、交流检查:(1)读完文章,掩卷而思,你想说什么?(你了解了什么)(2)快速看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写到哪几件事?(3)选择一件事,读给大家听,注意读出自己初步的感觉来。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初次朗读文章,除了读正确通顺之外,对文章的语言、情感已有所感受,尽管粗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第1课时)》校备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第1课时)》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桂花雨的故事内容;2.掌握桂花雨的主题和寓意;3.学会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桂花雨》。
能力目标1.善于归纳总结故事中的主要内容;2.能够描述和解释故事情节;3.能够进行诗歌鉴赏,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归纳;2.诗歌《桂花雨》的鉴赏。
难点1.桂花雨的寓意理解;2.诗歌中的古文理解和诗意表达。
三、教学准备1.《桂花雨》故事文本;2.《桂花雨》诗词原文;3.教学课件及辅助教学工具;4.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2.激发学生对《桂花雨》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桂花雨的故事(15分钟)1.课堂朗读《桂花雨》故事;2.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3.学生互动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第三步:学习《桂花雨》诗词(20分钟)1.学习诗词《桂花雨》的原文;2.解释诗句中的生字词语;3.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含义。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1.小组内互相分享对《桂花雨》的理解;2.利用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展示。
第五步: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桂花雨》故事和诗词的内容,但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和欣赏,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以上为《桂花雨(第1课时)》校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4.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与家长或同学进行交流:
a.作者通过《桂花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家乡和童年的哪些思念之情?
b.你认为课文中的桂花雨象征着什么?
c.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5.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桂花手抄报的制作,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请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和整洁度。
2.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内容的正确性。
3.家长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课堂练笔,让学生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例如以“我的童年”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1.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桂花及其文化内涵的了解,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发展水平,部分学生可能在把握课文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方面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3.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需求,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需要教师关注并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写作能力。
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桂花的生长过程,懂得保护桂花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桂花的生长过程、了解桂花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幻灯片、图片、《桂花雨》课文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练习册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桂花的图片,唤起学生对桂花的兴趣,引入课文主题。
2. 新课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桂花雨》课文,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标题、插图等信息,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然后,请学生跟读课文,教师适当解释并强调桂花的特点以及桂花的生长环境等相关知识。
3. 听力训练(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集中注意力,跟读录音中的课文内容。
4.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个人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桂花喜欢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桂花开放的季节是什么时候?3.作者为什么用“桂花雨”来形容桂花的开放?教师布置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5. 语言运用(15分钟)教师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抄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词义和使用的语言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6. 课文拓展(10分钟)根据桂花的特点,让学生展开联想,自由发挥,讨论其他花卉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桂花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五. 课后作业1.完成学生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阅读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桂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
(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桂花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花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绘的桂花雨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文《桂花雨》的PPT课件。
桂花图片或实物。
学生活动卡片。
桂花香包或桂花香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话题: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知道有哪些花?”引导学生讨论。
展示桂花的图片或实物,引出课题《桂花雨》。
引导学生观察桂花的特点,如颜色、形状、香气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检查生字: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如“桂”、“香”、“飘”等。
3. 整体感知: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分段朗读: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老师适时指导。
2. 理解词句: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桂花雨”、“香飘十里”等。
讨论:“桂花雨”是什么?为什么说“香飘十里”?3. 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桂花雨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作者会喜欢桂花?分享讨论结果,老师总结。
四、感悟课文,体会情感1. 朗读比赛: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
老师点评,强调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 情感体验: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桂花雨中,感受桂花的香气和美丽。
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老师适时引导。
3. 情感表达: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桂花雨的感受,老师鼓励并给予肯定。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1. 观察桂花:观察桂花的形态、颜色、香气,记录观察结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案【三篇】
【导语】⼈教版五年级语⽂上册语⽂教案怎么写?⽆忧考整理了⼈教版五年级语⽂上册《桂花⾬》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桂花⾬》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少、邻居、成熟、完整、提前、 ⾹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启发学⽣谈谈⾃⼰童年⾥难忘的⼈和事,训练学⽣的思维能⼒和语⾔能 ⼒。
2.过程与⽅法 通过⾃读⾃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你正在浏览《⽼百晓在线》提供的⽂章〗 ⼀、谈话引⼊。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 是⼀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起⾛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
毕 业于杭州之江⼤学中⽂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作 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化学院、中央⼤学中⽂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出版散⽂ 集、⼩说集及⼉童⽂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 《桂花⾬》《细⾬灯花落》《读书与⽣活》《千⾥怀⼈⽉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 年说梦痕》《琦君寄⼩读者》《琴⼼》《菁姐》《七⽉的哀伤》以及《琦君⾃选集》 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犀,⽊犀科。
常绿⼩乔⽊,⾼达15m,冠卵圆形。
叶对⽣,硬⾰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
花簇⽣叶腋或顶⽣聚伞 花序,黄⾊或⽩⾊,极⾹,花期中秋。
核果椭圆形,蓝紫⾊,翌年夏初成熟。
原 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桂花雨》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桂花雨》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桂花雨》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桂花雨》1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理念:1、课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1、.课文一开头,她就说: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2、出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二、品味香气迷人.1、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2、出示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每时每刻都泡在香气里,你就是琦君邻居的话,你有什么感受?三、学习摇花乐。
1、用心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3、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4、想象写话。
5、这么香,这么迷人的桂花,我陶醉了,那父母亲呢?6、诗:自己再读一读父亲的诗,你想说什么?四、品味生活香浓。
1、个别读第四自然段。
2、比较句子:(1)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指导朗读。
五、感受乡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桂花雨》2教学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案三篇
【导语】前⾯我们学了⽼舍先⽣的《养花》,知道⽼舍是爱花之⼈,但爱花⼈并⾮⽼舍⼀⼈,今天,我们再结识⼀位单单爱家乡桂花的⼈——琦君,我们来看她的⽂章——《桂花⾬》。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认识2个⽣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通过⾃读⾃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的桂花再⾹,也⽐不上家乡院⼦⾥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资源:1、课件。
2、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法:⾃读⾃悟、细读悟情,抓关键词进⾏品味。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流程: ⼀、复习导⼊,揭题释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这篇⽂章⼜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是什么样的?(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回忆本单元课⽂,都是思乡为主题的课⽂,这样可以使学⽣进⼀步理解本⽂的中⼼思想。
】 了解作者琦君,课件出⽰琦君资料。
明确阅读提⽰。
这是⼀篇略读课⽂,我们可以根据前⾯的连接语的提⽰来⾃学,谁来读读阅读要求? 四、初读课⽂,整体感知 1、出⽰⽣字词,指名认读。
(开⽕车、⼩组、齐读) 2、听读课⽂,边听边思考:⽂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板书:桂花⾹摇花乐) 4、根据板书,找出⽂章的相应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先让学⽣认准字⾳,读通句⼦,明⽩本⽂讲了什么内容,让学⽣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
】 深⼊学⽂、品析感悟 学习最后⼀段 在作者的记忆中,最让她难忘的是什么?指名读最后⼀段。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精选7篇)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精选7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新词。
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及主题。
2、“感悟式”教学流程,想方设法给学生学习、思索的凭借,让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获得言语才智的生长。
3、注意人文精神的教育,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对家乡的思念和酷爱;对童年欢乐生活的眷恋和酷爱;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酷爱;对桂花质朴无华,静默奉献的赞美等,同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遇到好文章,学会感动;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共享等。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酷爱和怀念。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所说的那句话的真实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学法指导合作沟通课前打算1、朗读课文;2、了解桂花;3、了解作者。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文本,初闻桂花。
1、干脆板书:桂花问:你们知道桂花吗?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香)2、有一位台湾女作家叫琦君,她笔下的桂花也是香气扑鼻的,请同学们抓紧打开课本,细致、仔细的读一读。
留意文中的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争取读准它们。
并找一找这些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3、出示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指名学生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浸润花香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好的句子是要多读的,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些特殊的字眼留在你的脑海里。
现在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是不是有一个特殊的字眼跳入了你的脑海。
(2)“浸”原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为什么把“浸”字用在这儿呢?请你再读读句子,有什么发觉?(3)假如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觉?(4)那就请同学再来读读,谁来沉醉一下。
2、过渡:是啊,桂花如此美,如此的香,但是,作者却没有把课题叫做桂花,而是桂花雨,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读课文,看看使作者最感爱好的究竟是什么?三、重点感悟,感受摇花乐1、谁来说说,最让我感爱好的是什么?2、你是从哪里发觉的?3、品读句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1)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2)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3)知道要提前摇桂花,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欢乐、快乐)4、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桂花雨》说课稿(15篇)
《桂花雨》说课稿(15篇)《桂花雨》说课稿1一、说教材内容《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通过桂花寄托个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积累好的语段会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师怎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__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1、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
__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快读、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2、启发诱导法。
我努力做到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质疑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个性的体验。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我努力实践着以学定教,鼓励自主探究,适时点拨,并通过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学法: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从学生最初接触最初质疑开始层层推进,理解课文。
2、读、思、记、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因为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已经烂熟于胸,因此我就通过复习旧知,把学习的切入点定在了什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念家乡的什么上。
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描述桂花雨的方法,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事物的美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写作技巧,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2)学会感恩,懂得分享。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事物的美好。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描述桂花雨的方法。
(3)运用写作技巧,描绘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桂花雨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桂花雨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拓展。
4.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内容,总结桂花雨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课文中桂花雨的美好。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描绘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庭作业:以“我眼中的美好事物”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写作练习中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对桂花雨的喜爱之情。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7《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描写自然美的文章,如《荷塘月色》等,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感受。
2.展示桂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桂花的特征,如颜色、形状、香气等,激发学生对桂花的兴趣。
3.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桂花雨?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美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自然地感受课文的美。
2.设想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自主发现课文中的美和情感。
3.设想三: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适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可以结合课后生字词表进行复习,家长签字确认。
2.朗读课文,加强语感,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请家长倾听并签字,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3.完成一篇作文:《我的美好回忆》。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描述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字数不少于300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对课文中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较多,且部分字词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字词的学习,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重难点二:课文情感的理解与体会。本课文以桂花雨为线索,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美的意境,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态度方面: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会珍惜和感恩,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2024年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
2024年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桂花雨》。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桂花盛开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桂花的美丽和芳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a.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会运用。
b.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对桂花的喜爱。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仿写一段表达对某种事物喜爱的文字。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桂花雨》2. 内容:a. 生字词b. 课文结构c. 作者写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以“我心中的桂花”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桂花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桂花。
课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桂花盛开的美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桂花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桂花的美丽,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2024最新-桂花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优秀7篇】
桂花雨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本页是不器文库小编给大家整理的7篇桂花雨教案的相关文档,仅供借鉴。
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通过诵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三,练习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1,投影出示:(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予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交给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让学生自学;有些要在下节课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准字音。
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经历的趣事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依据投影出示的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倡默读),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标注。
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2,交流汇报学习情况(1)课题用"桂花雨"是因为摇桂花时,桂花纷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桂花雨》教案 (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7)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桂花雨》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4.学会表达对桂花雨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
5.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情感表达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体会课文中抒情之美。
三、教学准备•课文《桂花雨》PPT•黑板、彩色粉笔•词语卡片•学生绘本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题为“桂花”的图片或插图,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 学习课文1.听课文: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
2.齐读课文:带领学生跟着录音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表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桂花的美丽情境。
3. 词语解析1.教师解释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分组合作,猜测词义并相互解释,加深理解。
4. 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桂花雨给他们带来的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分享。
2.学生可以选择绘制桂花雨的场景,表达自己对桂花雨的喜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桂花雨》,熟记生字词的意义。
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准备下节课的情感分享主题,可以是对自然美的感悟或对他人的善意表达。
六、课堂延伸安排桂花雨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桂花花朵,加深对桂花的理解和喜爱。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学生的体验和互动,真正让他们体会到桂花雨的美丽与意义。
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
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桂花雨》一课。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桂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桂花的特征,激发学生对桂花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桂花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认读。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桂花雨》2. 生字词:桂花、香气、飘落、摇曳、沐浴、洒落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桂花雨的景象。
2. 答案:(1)略(2)桂花雨是指桂花飘落的样子,像雨一样纷纷扬扬,美丽极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桂花的美好。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回答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尝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2)开展“我心中的桂花雨”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桂花的喜爱。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桂花雨》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了解桂花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感恩的心态。
2. 教学内容重点:-课文《桂花雨》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如何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课文内容的讲解和重点词语的解释。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桂花的特点和文化象征,增强直观感受。
4. 教学资源-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多媒体资源:桂花图片、桂花雨视频、课文朗读音频5. 教学过程6. 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明确讨论规则,分配小组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课堂纪律:设定清晰的课堂规则,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维持纪律。
-激励机制:设立课堂表现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7. 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快速问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与《桂花雨》相关的题目,评估学生的长期记忆和理解深度。
-学生反馈:通过课后匿名问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回顾教学过程,记录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分析教学效果。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特别是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情况,识别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桂花雨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
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
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