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
[单选]具有混合芽的花卉植物开花时一般()。A、先叶后花B、花叶同放C、先花后叶D、花芽败育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乌梅丸证的治法是()。A.寒温并用,健脾除湿B.清上温下,安蛔止痛C.寒温并用,和胃消痞D.寒温并用,健脾止利E.清上温下,安蛔止呕 [判断题]材料有受拉伸或压缩时,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应力不再增加,但应变却急剧增加的阶段为屈服阶段。()A.正确B.错误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妊娠期甲亢,下列何种检查不能采用().A.TSH检测B.FT3、FT4检测C.TSAb检测D.甲状腺131I摄取率E.TPO-Ab检测 [单选]下列因素中除哪项以外都是肾控制肾素释放的因素().A.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ⅡB.远曲小管中钠的浓度C.肾动脉的灌注压D.肾的胆碱能受体E.肾的肾上腺素能受体 [单选]堤岸防护工程破损缺陷一般不包括()。A.石块较大B.残缺C.砌块松动D.局部塌陷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AML-M2a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是()A.POX染色阴性B.PAS染色强阳性C.NAP染色活性增加D.α-NBE弱阳性,可被NaF抑制E.原始粒细胞出现Phi(ψ)小体 [单选,A1型题]具有辛味中药的主要作用是()A.收敛B.燥湿C.滋补D.泄下E.发散 [单选,A1型题]小儿心脏听诊可闻及生理性杂音,其特点如下,但其中一点例外()A.位于心尖区或肺动脉瓣区B.可伴轻度震颤C.卧位比坐位清楚D.性质柔和,一般为Ⅰ~Ⅱ级E.杂音局限不传导 [名词解释]社会群体 [名词解释]承力轴承 [单选,A1型题]111In-DOCT(铟[111In]奥曲肽注射液),主要聚集在哪些受体阳性的肿瘤()A.整合素受体阳性B.生长抑素受体阳性C.多巴胺受体阳性D.雌激素受体阳性E.血管活性肠肽受体阳性显像 [单选]TMN至用户终端的通信路经是().A.业务节点—-业务节点接口—-用户-网络接口B.用户—网络接口—-业务节点—-业务节点接口C.业务节点接口—-业务节点—-用户—网络接口 [单选]在浇筑箱梁顶板和翼板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开裂,浇筑顺序应为()。A、从内侧向外侧分两次完成B、从内侧向外侧一次完成C、从外侧向内侧分两次完成D、从外侧向内侧一次完成 [单选]关于书刊整体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A.书刊整体设计包括外部装帧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B.书刊整体设计是一种纯艺术性创作C.书刊整体设计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D.书刊整体设计要与现有的书刊印制技术及其工艺要求相适应 [单选]非法生产、销售外廓尺寸、轴荷、总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车辆外廓尺寸、轴荷、质量限值等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的车辆的,依照()的有关规定处罚。A、《公路安全保护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单选,A1型题]关于99mTc-MDP骨显像,显像剂被脏器或组织摄取的机制是()A.化学吸附B.细胞吞噬C.选择性浓聚D.选择性排泄E.通透弥散 [单选]下列哪一种情况不能诊断为高热惊厥()A.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惊厥B.咽结合膜热伴高热惊厥C.肠道感染伴发热惊厥D.出疹性疾病伴有热惊厥E.新生儿期的有热惊厥 [单选,A1型题]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治疗,不恰当的是()A.可不给予全身抗结核药物B.形成窦道的可行刮除术C.液化的可穿刺D.没液化的可切除E.口服抗结核药物 [问答题,简答题]照度计 [问答题,简答题]什么叫预拌砼?它分哪几种基本品种和等级? [多选]按照作用原理,泵可分为动力式泵类、容积式泵类及其他类型泵。下列属于动力式泵的有()。A.齿轮泵B.螺杆泵C.轴流泵D.旋涡泵 [单选]在拖挂率计算公式中用到的指标有挂车周转量和()。A.汽车周转量B.挂车运量C.汽车运量D.营运里程 [单选]()是以最经济的语言手段,输出最大的信息量。A.词汇丰富B.语言简洁C.快速表达D.表情语言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哪项不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毒蕈碱样作用().A.肌肉强制性痉挛B.心血管活动受抑制C.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兴奋D.消化道、呼吸道腺体兴奋E.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兴奋 [单选]()是否健全是合同管理的关键所在。A.合同统计考核制度B.合同管理评估制度C.合同管理目标制度D.合同管理质量责任制度 [单选]每一储存货品都有固定货位,货品不能互用货位,而且在规划时,每一项货品的货位容量不得小于其可能的最大在库量。这种储存方式称为()。A.随机储存B.定位储存C.分类储存D.共同储存 [单选,A1型题]下列泻下药中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人丸散的药物是()A.芒硝B.番泻叶C.火麻仁D.牵牛子E.甘遂 [单选]冰区航行,船舶应尽可能从冰区的()方向接近冰区,并尽量选择在冰块的()处用慢速直角驶入。A.上风;凹陷B.上风;突出C.下风;凹陷D.下风;突出 [单选]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A.民法B.刑法C.经济法D.行政法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50岁,因躯干、双下肢汽油火焰烧伤3小时入院,烧伤面积为60%,其中深Ⅱ度20%,Ⅲ度40%,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及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入院第3天行手术切痂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移植术。术后因患者发热,给予持续大剂量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术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女性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A.乳房发育B.外阴发育C.体毛过多D.子宫发育E.卵巢发育 [单选]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无定额可循的工程项目应选用的持续时间计算方法是()。A.经验估计法B.定额计算法C.定性分析法D.定量分析法 [多选]下列各项中,影响当期营业利润的有()。A.所得税费用B.固定资产减值损失C.销售商品收入D.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名词解释]活化的蚕卵 [单选]保安押运的业务范围不包括()。A.为国内外银行及非银行单位提供运钞,运送有价证券及票据等安全服务B.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黄金、珠宝、钻石等贵重物品的安全押运服务C.为银行等单位提供守护金库,为法人与自然人保管贵重物品的安全服务D.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保镖服务 [单选]自动站间闭塞,列车到达接车站,经过检查区间空闲后,闭塞()。A、自动解除B、手动解除C、经过值班员联系后解除D、不需解除 [填空题]地基是指()的土体。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1791年,英国医生帕茨瓦尔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1803年他又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一书。这标志着作为学科形态的医学伦理学的诞生。这一情况说明了()A.伦理道德源自于创造者的灵感B.伦理道德源自于人们的客观实践C.伦理道德源 [单选]提出目标管理的管理学家是()。A.巴纳德B.韦伯C.孔茨D.德鲁克E.泰勒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题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马说》课件(宁夏专用)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题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马说》课件(宁夏专用)

7.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教材“思考 探究” )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 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 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8.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 作用?(教参“问题探究”)
4.请用“/”符号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亦诵二十二万言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又又不不是是愚愚蠢蠢的的想想谋谋取取钱钱财财的的人人凭凭借借他他们们的的智智慧慧和和力力量量能能做做到到的的。。
3.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请分析【甲】【丙】两文在表现手法及表现主题方面的共同之处。(2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同““衹衹((只只))””,,只只、、仅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马并)一列同死
骈死:马(和普通马)一同槽死
(3)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著称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吃一一次次
或:有有时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同““饲饲””,,喂喂
(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
(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
其能千里也?
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
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 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
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运 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

中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课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K: 同“饲”,喂。
7.虽.有千.里.之能. 虽: 即使。
千里: 日行千里。
能: 能力、才能。
或 K: 有时。
8.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足: 足够,充足。 才: 才能。 美: 美好的素养。
见(xiàn)K: 同“现”。
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 K: 犹,尚且。 欲: 想要。
答案: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 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 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 含蓄。
答案: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伯乐发现,从而有机会展示才能而成 名。但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时代已经过去。埋怨别人不可取,幻想一举成名也不现实。要努力学习, 增长才干,也要抓住机遇,这样才能增大成功的几率。
2016·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 题。(共 10 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 K: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邪: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一词多义】 1.策策 执.之 策.而 不临 以之 其道
用马鞭驱赶。 马鞭。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12)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12)

执 策 而临之,
握着 马鞭 站到它的跟前,
曰:“天下 无 马!”
说:“天下 没有 千里马!”
呜呼,其 真 无 马 邪?
唉, 难道是 真的 没有 千里马 吗?

真 不 知 马 也。
大概是 真的 不 认识 千里马 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初一语文《马说 》
中考语文复习 象达中学 蔡康和
世 有 伯乐,然后 有 千里马。
世间 有了 伯乐,然后 才有 千里马。
千里马 常 有,而 伯乐 不 常 有。
千里马 经常 有,可是 伯乐 不会 经常 有。 故 虽 有 名 马,
所以 即使 有 名贵的 马,
祗 辱 于 奴隶 人 之 手, 也只是 辱没 在 仆役 的人 的 手里,
这样 的马,虽然 有 日行千里 的 才能, 食 不饱,力 不足,
吃 不饱,力气 不足,
才 美不 外
见,
才能和 优点 不能 从外面 表现。
且 欲 与 常马 等 不可得, 尚且 想要 和 普通的马 一样 都做不到, 安 求 其 能 千里 也? 怎么能 要求 它 能够 日行千里 呢?
策 之不以 其
道,
鞭策 它 不 按照 正确的方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之不能 尽
其 材,
喂养 它 不 能够 充分发挥 它的 才能,
鸣之 而 不能 通 其 意,

八上语文期中复习资料(苏教).doc

八上语文期中复习资料(苏教).doc

八上语文期中复习资料(苏教)期中复习文言复习《马说》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2、骈死:3、以:4、一食:5、或尽粟一石或:6、食马者:食:1见:8、且:9、等:10、策之:11、以其道:12、尽其材:材:1314、执:15 临:16、呜呼:17其其邪18 1920、策之不以其道1《陋室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3、4、鸿儒5、白丁6、调素琴7、丝竹8、案牍9、劳形10、何陋之有?1、简要说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什么样的情怀3、作者用“诸葛庐” “子云亭”比喻了,这样比的目的是2《口技》I、会宾客大宴2、于厅事之东北角厅事3、施八尺屏障4、众宾团坐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少顷但闻满坐寂然坐6、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觉欠伸觉7、8、既而儿醒,大啼。

既而9、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抚乳呜10、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II、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叱一时众妙毕备毕1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侧目默叹13、未几,夫鼻句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未几嗣1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舒稍稍15、俄而百千人大呼俄而1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17、曳屋许许声1819、不能指其一端20、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2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奋袖出臂股战战几走 22、虽人有百手虽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 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4、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5、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6、文章第工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

《马说》复习导引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1、选自《韩愈文选·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说的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二、重点字词1、解释加点的字(1)故虽.有名马(即使)(2)祗辱..于如隶人之手(只)(受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一车,引申为并列)(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用如动词,日行千里)(6)外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能,能够)(9)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方法)(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懂得)2、一词多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其.真无马邪(难道)不以.千里称也(拿)其.真不知也也(恐怕)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之:虽有千里之.能(的)(3)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它)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辞)(5)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并列)执策.而临之(马鞭)(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策.勋十二转(记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3、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喂养读sì(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4)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5)其真无马邪“其”通“岂”,难道4、古今异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指吃(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语文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马说》复习课件

语文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马说》复习课件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词语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3)虽有千里之能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 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 不避仇,使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参考译文】【乙】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悼公问他: “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 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 回答说: “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悼公就任命解狐为XXX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 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 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 的是谁可以担负,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祗:同“祇”,只是 辱[F]:屈辱、埋没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骈:两马并驾 称:称呼
2.句子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只是屈辱于卑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
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部分 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食马者”不知马)。
二、(’14张家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2分) 【甲】《马说》全文 【乙】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 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 可,非问仇也。”遂举解孤。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 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 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新)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新)


死 于 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起 死 在 马厩的里面,
不 以 千里
称也。
不 因为 日行千里 而出名。
马之千里 者,
日行千里 的马, 一食 或 尽 粟 一石 吃一顿 有时 吃完 粮食 一石。
食马 者 不知 其 能 千里 而食也。
喂马 的人 不知道 它 能够 日行千里 来喂养。 是 马也,虽 有 千里 之 能,
初一语文《马说 》
中考语文复习 象达中学 蔡康和
世 有 伯乐,然后 有 千里马。
世间 有了 伯乐,然后 才有 千里马。
千里马 常 有,而 伯乐 不 常 有。
千里马 经常 有,可是 伯乐 不会 经常 有。 故 虽 有 名 马,
所以 即使 有 名贵的 马,
祗 辱 于 奴隶 人 之 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只是 辱没 在 仆役 的人 的 手里,
这样 的马,虽然 有 日行千里 的 才能, 食 不饱,力 不足,
吃 不饱,力气 不足,
才 美不 外
见,
才能和 优点 不能 从外面 表现。
;商标转让 商标转让 ;
而言者捃摭不已 ?无怪后世以龙种疑之 东为于谦故宅 《啸亭杂录》 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和琳时为四川总督 17 福康安主张铜厂立法宜详 乃闯然入见 明军决定夜袭扩廓帖木儿 我死乱军中 太上皇已经回来 扩廓帖木儿亦投身其中 但蒙古军统帅拖雷避开金军主力 ”明英宗的主意便拿 定了 元顺帝虽然屡次下旨劝他们和解 直压其垒 翁万达 ?都督刘聚西直门 目录 王保保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人物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 [42]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 匈奴屠各部张罔聚众数千人 杀贼甚众 福康安听到告急枪声 遭诬陷下狱 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帝将福康 安儿子由世袭贝勒降为贝子 清·张廷玉等 赴蒙古大营当众求死

【初中课内阅读】《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1.pincolsxinszhǐ 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1.piáncáolì sù xiànsì zhǐ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张晓风周国平蒋子龙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八下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

八下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

第23课《马说》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跟现在杂文相近。

二、注解与翻译:2、祗:通“只”,只是。

辱没: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

3、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4、以,凭借,因为。

称,著称。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吃尽。

粟:泛指粮食。

7、食(sì):同“饲”,喂养。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驱使、动词。

以:按照。

道:方法。

15、尽:竭尽。

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侮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三、通假字:(1)“食”通“饲”,喂. (2)“见”通“现”,显现. (3)“材”通“才”,才能.四、古今异义:1、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2、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中考重点古文《马说》-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前置一轮复习

中考重点古文《马说》-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前置一轮复习

《马说》课程导入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马说》一、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八、中心思想全文用了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中考阅读理解选择一、文学常识《马说》作者是,字,河阳人,世称“”,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宋代的、、、、、。

“说”是古代一种性的文体。

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意思为:(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为:(3)才美不外见.同,意思为: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原意为:完,句中意为:(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才原意为:完,句中意为:3.其他重点实词(1)故虽有名马名:(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3)不以千里称也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5)是马也是:(6)食不饱,力不足食:(7)安求其能千里安:(8)策之不以其道道:(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11)执策而临之执:临:4.一词多义(1)能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先帝称之曰能.(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主人日再食.④一箪食.,一豆羹三、文言虚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3.以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策之不以其道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执策而.临之5.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6.之①马之.千里者②虽有千里之.能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四、句子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五、问题探究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象征C. 马是人才的象征D. 马是自由的象征2. 在《马说》中,韩愈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A. 千里马很稀有B. 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很稀有C. 伯乐是千里马的主人D. 伯乐是马的驯养者3. 文中提到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马者”指的是:A. 饲养马的人B. 骑乘马的人C. 马的主人D. 不懂得欣赏马的人二、填空题1.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______,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

2. 韩愈在文中提到“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强调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对人才的看法。

2. 《马说》中提到的“伯乐”,在现代语境中通常指什么?四、论述题1. 论述《马说》中韩愈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的观点,并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一、选择题1. C. 马是人才的象征2. B. 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很稀有3. D. 不懂得欣赏马的人二、填空题1. 议论文2. 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1.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是稀有且宝贵的。

他强调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培养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2. 在现代语境中,“伯乐”通常指的是能够发现并培养人才的人,也就是有眼光和能力识别并培养人才的领导者或导师。

四、论述题1. 韩愈在《马说》中提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培养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

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同样适用。

一个组织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培养和支持。

《马说》文言文复习

《马说》文言文复习

《马说》文言文复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的《马说》可谓是千古名篇,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复习,咱们可得好好下一番功夫。

先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作者认为,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没有遇到善于识别它的伯乐。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从千里马的命运说起,“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指出千里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因为没有被赏识,而只能遭受屈辱,最终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去。

然后,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最后,作者对那些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进行了强烈的谴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他们驾驭千里马的方法不正确,喂养千里马也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在复习这篇文言文时,咱们要重点关注一些字词的意思。

比如“祇”,是“只是”的意思;“骈死”,指“并列而死”;“食马者”,意思是“喂马的人”;“策”,作动词,是“用马鞭驱赶”的意思。

还有一些通假字,像“食”通“饲”,“见”通“现”等等。

对于文中的句式,咱们也不能忽视。

比如“马之千里者”,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千里之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

再来看看文章的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这种手法不仅使文章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说到主题思想,这篇文章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的论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言文复习马说蓝色

文言文复习马说蓝色
虚词
指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语法作用的词,如助词、介词、连词等。在 复习中,应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之”、“以”、“而”、“于” 等。
语法梳理
词类活用
指某些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和语法特点的现象。例如,“衣”在 “衣锦还乡”中活用为动词,“食”在“食不饱力不足”中活用为动词。
通过复习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和社 会背景,拓展文化视野和历史认知。
理解主题思想
深入理解《马说》的主题思想,了解 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和人才观。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
词汇复习
实词
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复习文言文时,应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走”、“食”、 “善”、“若”等。
文言文阅读理解
总结词:提炼观点
VS
详细描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 学会提炼文章的观点和论点,了解作 者的思想和意图,并对文章进行评价 和分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文言文阅读理解
总结词:积累知识
详细描述: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文章 ,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语言 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 力。同时,这也是一个拓宽知识面和增强文
化素养的过程。
写作练习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词:模仿与创新 总结词:注重规范
详细描述:在写作练习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模仿 经典的文言文篇章来学习其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 ,同时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文言文短文或诗歌。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详细描述: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语言的 规范性和准确性,遵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 习惯。同时,还需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以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祗辱于…骈死…
策之不以其道,
排比 总结
食…力…才美…
食之不能尽其材,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
申诉
无知愚蠢
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描写 装作知马的丑态 愚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设问 深刻嘲讽 收束全文
呜 呼 ! 其 真 无 马 邪 ? 其 真 不 知 马 也 !主旨
内容理解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 之 千 里 者 , 一 食 ( s h í ) 或 尽 粟 一 石 ( s h í) 。 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运用排比句式写出食马者不知马表现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中心句)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 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 际的样子。④感:通“撼”,摇动,震动。⑤汩(gŭ):淹没。⑥神: 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表转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虽然
同“衹”(只),只、仅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并列
受到屈辱
著称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特殊句式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食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 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重点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 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 以千里马而著称。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
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①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 分析。(4分) 托物寓意。
乙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
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的传说,
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
重点句子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பைடு நூலகம்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 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重点句子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 穷乎 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 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 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 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
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其它重点词语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 其真不知马也!
( 虽然 ) ( 虽然 ) ( 并列 ) ( 著称 ) ( 有时 ) ( 犹、尚且 ) ( 怎么 ) ( 按照 正确的方法 ) ( 才能、才干 ) ( 面对 ) ( 识得 )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 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 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
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托物寓意
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 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言志
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物的 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
课后练习
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 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 马而著称。
定语后置标志 子孙荷担吃者三有夫时
十斗,120斤。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后置定语后,煞尾,提顿 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 日行 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喂养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 来喂养它。
这样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重点句子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 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创作背景
《马说》创作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文章中心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贤才难遇明主 。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別 人才, 重用 人才,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
而 伯 乐 不 常 有 ( 连词,表转折 )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之 马之千里者(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代词,它 )
马说
部编版 八年级 语文下册
作者简介
韩愈字 退之, 唐 代 文学家、 思想 家、 教育 家,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 族)昌黎,世称“ 韩昌黎 ”。
散文尤其著名,与 柳宗元 同为“古 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 首。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 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文体知识
关于“说”
“说”是古代一种 议论文体,用以 陈述 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
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世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观点 决定作用
依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外形普通
事实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被发现
从反面证明观点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摧残
命运悲惨
虽然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同“现”,表现。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美好的素质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 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表现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 和穷困潦倒 之感, 并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 人才,进行了讽刺、 针砭和控诉 。
写作手法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 形象表现的,通篇用的就是 托物寓意的写法,
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 人才 比为千里马, 将 愚妄浅薄 、 不识人才的 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オ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 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 和悲愤。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 穷乎 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 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 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 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 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 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 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 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一词多义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 )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同“饲”,喂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