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优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优质](https://img.taocdn.com/s3/m/0eb1e566ff00bed5b9f31de3.png)
课题 课时 主备人学习目 标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观察物体(1)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欧俊审核人课型 新授课 江艳萍执教时 间执教人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 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 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 学点习难 教点学准备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 自 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 主 实自主学习的任务。
同时, 学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 习 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 ︵ 和时间要求。
约7分钟︶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合 作 探 究 ︵ 约 1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 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 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 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 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0分钟︶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 图):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 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 决。
1汇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报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展 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示 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 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约10分钟 ︶达 标 检 测 ︵ 约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 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 情况,并作出评价。
二是 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 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 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 讲解。
7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 视图保持不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4885ddbe1e650e52ea99ed.png)
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 课时 主备人长方体的认识第三单元第 1 课时课型 新授课欧俊审核人1、我能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执教时间 执教人学习目标 2、我能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我能在观察、比较和测量形成空间观念。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学习方法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特征。
学习难点 掌握长方体特征。
教学准备 ppt、学案师导案自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生学案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粉笔盒、牙膏盒都属于立体图形,主 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 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观察:学 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习 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并把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长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 哪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 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3、用尺量一量,长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
约 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7。
分教 师 可 以 有 针 对 性 地 试着照教材第 19 页例 2 提示用筷子、木棒和橡圈做一个长方体合 钟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框架,找出相应的长、宽、高,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作1、长方体的 12 条棱可以分 组,每相对的( )条棱算作︶ 探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一组,可以分成()组;每组棱的长度。
相交于一个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究让学生合作探究。
2、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也可能有︵( )个面是正方形。
约3、长方体有 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10叫做长方体的、、。
4、长方体的总棱长=分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钟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前预习单》及重点知识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前预习单》及重点知识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80132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7.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前预习单》及重点知识导学案附答案3.一个数如果是2的倍数,那么它的个位数字一定是()。
4.一个数如果是5的倍数,那么它的个位数字一定是()或()。
5.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那么它的个位数字一定是()。
6.填空。
1)10以内的2的倍数有()个,它们是()。
2)100以内的5的倍数有()个,它们是()。
3)100以内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个,它们是()。
温馨提示:这里的倍数指的是正整数倍数。
参考答案1.2、4、6、8、12、16、20、24、28、32、36、48、52、56、60、64、68、72、76、80、84、88、92、96、100、104、108、112、116、120、124、128、132、136、140、144、148、152、156、160、164、168、172、176、180、184、188、192、196、200、204、208、212、216、220、224、228、232、236、240、244、248、252、256、260、264、268、272、276、280、284、288、292、296、300.2.能被2整除。
3.偶数。
4.0、5.5.0.6.(1)5,2、4、6、8、10.2)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3)10,10、20、30、40、50、60、70、80、90、100.个位上是偶数的数都是2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3和5的倍数的特征。
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用颜色标注。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通过预,我知道了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为2或5的倍数时,关键是看这个数的个位。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a938084a7302768e993966.png)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教材第30页。
二、合作、探究1、正方体的认识(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4、正方体的棱长和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三、展示提升1、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
五年级科目 数学执笔 审阅 审核 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课题课型课时数上课时间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新课第周星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f6b34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f.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2课时1、观察物体。
1课时2、练习二。
1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1 学习内容观察物体P2例1例2 练习一1、2、3题编写人学习目标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难点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导学流程自主空间【独立自主学习】1、准备5个小正方体学具;2、自学课本P2例1、例2内容。
按要求摆一摆3、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观察物体的?【合作互助学习】1、摆一摆、看一看: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按照试着按课本P2的例1的(2)的要求摆一摆、看一看,通过观察、体验自己的猜测、判断是否正确?2、猜一猜、摆一摆:小组合作猜测课本P2例2的3个形状可能有哪些摆法?试着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你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不是这样的?3、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你所说的形状是在物体的什么位置观察的?画出你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共4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481e06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d.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共4课时)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主备人:)课题:总复习观察物体第1课时三折线统计图授课时间:【研究目标】1、能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几何体,并得到相应的形状。
反过来,根据从这三个不同方向得到的形状,能推测出所摆几何体的形状。
2、能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灵活运用它解决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
【研究流程】■自主复习:知识梳理: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还能清楚地看出()。
3、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合作探究:1、把5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右侧的样子。
从哪两面看到的外形相同?分组说一说。
2、照样子,用5个正方体,搭成从上面看是4个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主备人:)正方形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从右面看也是3个正课题:,因数和倍数第2课时授课时间:方形的立体图形。
试试看!数学广角-找次品(组内比赛,看谁搭得符合条件的情况最多)3、小明从家出发到书店买书,当他快到书店时,想起忘了带钱。
于是回家取钱,然后到书店,买了几本书后回家。
下面()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上面的情景。
■展示交流:对合作研究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
■总结提升:完成课本第116页的第2题和第117页的第4题。
【自主反思】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主备人:)【研究目标】1、能熟练地说出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能熟记奇数与偶数加法、乘法运算的规律。
4、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找次品”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梳理知识,构成本人的认知结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与除法(1)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与除法(1)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4907e731126edb6e1a1013.png)
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1)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
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复习旧知,为探索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3.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索,教师只作适当的说明引导。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师点评和总结: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82e81d9b6648d7c1c746ce.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图形的运动(三)第一课时旋转主备人:通挽镇中心校吴桂珍陈娟学习内容:教材第83—86页,例1、例2、例3及练习二十一部分练习题。
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学习重点: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特性和本质,能画出一个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学习难点:理解旋转的本质,能画出一个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导学流程:独学——对学——群学——全班展示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
1.二年级我们认识过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下列现象中,哪些是旋转现象,请画0.升国旗()拧水龙头()车轮转动()转动方向盘()风车()荡秋千()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二、课堂合作探究(一)探究任务一.例1、借助钟面,理解旋转的含义及要素教师动态出示“12”旋转到“1”、“3”旋转到“6”、“6”旋转到“12”。
1.独学: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指针旋转的过程。
(2分钟)2.对学:对桌互相说一说。
(1分钟)3.全班展示。
4.小结。
(1)旋转的含义:物体绕某一点或轴运动,这种运动现象称为()。
(2旋转的三要素:()( ) ()5.小检测: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二)探究任务二例2.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探究提示:1.独学:(1)看图,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2)自己拿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动手实验,观察旋转的角度,旋转点O,直角三角尺的边旋转情况。
(3)尝试动手画一画。
2. 对学、群学。
想一想,说一说旋转有什么特征?旋转的本质是什么?3. 组内派代表全班展示。
4.小结。
(1)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变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af586d783e0912a2162a95.png)
目录目录 (1)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3)第一单元 (3)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3)第二课时旋转 (5)第三课时欣赏设计导学案 (7)第二单元导学案 (8)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8)第二课时因数和倍数 (10)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12)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14)第五课时质数和合数 (16)第六课时复习课导学案 (18)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20)课题: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20)第一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2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4)体积和体积单位 (26)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8)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30)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 (32)第三单元分数 (34)分数的意义 (3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6)真分数和假分数 (38)约分 (41)最小公倍数导学案 (43)通分 (45)分数和小数互化 (46)第四单元分数加减 (48)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48)同分母加减法2 (50)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5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58)异分母加减法 (61)异分母加减法 (6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66)第6章统计众数 (68)第6章复式折线统计图 (70)反思:学生要区分清楚几种统计图的不同。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据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间的增减变化。
扇形统计图可能表示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72)《复式折线统计图》(第2课时) (73)《打电话》(第1课时) (75)《找次品》(第1课时) (78)《找次品》(第2课时) (81)《总复习》 (84)复习因数和倍数 (85)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86)《总复习》(第3课时) (87)《总复习》(第4课时) (88)《总复习》(第5课时) (89)《期末综合实力评价》(第1课时) (90)《期末综合实力评价》(第2课时) (92)《期末综合实力评价》(第3课时) (95)《期末综合实力评价》(第4课时) (98)《期末综合实力评价》(第5课时) (101)《期末综合实力评价》(第6课时) (104)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e0e118c6bec0975f465e263.png)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校本教材内部使用)目录第一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 (3)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1.因数与倍数 (7)2.2、5、3的倍数的特征 (11)3.质数和合数 (15)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9)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3)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7)整理与复习 (39)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 (41)2.真分数和假分数 (49)3.分数的基本性质 (53)4.约分 (55)5.通分 (63)整理与复习 (73)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图形的运动(三) (77)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83)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87)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91)综合应用打电话 (97)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99)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学广角 (103)导学案的的设计与使用说明一、本导学案设计思路:设计了“课前预习、设疑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延伸)、归纳总结、达标检测、课后反思”等环节。
二、在使用导学案时,建议教师根据个人的需要对导学案每个环节的设计情况进行删减或者增加,使之更能适用于自己。
三、使用中按照以下方法操作:1、课前:教师务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下节课学习内容;学生课前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2、课中:(1)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导入新课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2)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结合本节课导学内容,有必要检测的可进行检测);(3)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进行组内、班级展示交流;(4)根据需要安排拓展提升(延伸)内容;(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6)学生完成达标检测,教师课堂上抽批小组长的达标检测,了解掌握学习效果,然后小组长检查组内达标检测完成效果;(7)少留或者不留课后作业。
3、课后:课后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学生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讲义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讲义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78c7eeb84ae45c3b358cf5.png)
课前热身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根据下面的分数把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1:分数的意义1.分数的产生。
把一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每份不能得到一个整体;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得不到一个整体;……这时,需要把一个整体(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就产生了分数。
2.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都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3)分数在直线上的表示。
根据分数的意义,在直线上用点表示所给定的分数或把直线上的点用分数表示出来。
典例剖析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例1 你能举例说明61的含义吗?分析:我们可以画图来帮助说明。
解:如图,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6份,其中一份就是这张圆形纸片的61;一条线段 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61;我们也可以将12颗糖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 成6份,每一份都是这些糖果的61。
解题技巧我们不仅可以将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将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例2 举例说明分数单位的含义。
分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解:例如,65的分数单位是61,它有5个这样的分数单位;127的分数单位是121,它有7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61和121都是分数单位。
解题技巧分母不同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也不同。
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自我测量1、先读出下面各分数,再写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1)在生活垃圾中,废纸约占53。
53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2)一般人脚的长度大约是他身高的71。
71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3) 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1002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b44ad3102de2bd960588c5.png)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教师复备人:课型:探究课课题: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学生姓名: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二、自主学习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
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合作交流1、课文第3页的例1.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2、课文第4页的例2.(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分组讨论)(2)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四、达标检测1、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课后反思: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复备人:课型:探究课课题:第二课时旋转学生姓名: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2.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杀个设计图案。
3.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1.课文第5页例题3的钟面。
⑴观察,描述旋转现象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五年级数学导学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42页
![五年级数学导学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477178b06bec0975f465e25c.png)
练习
1.知识积累(填空)。
(1)5800毫升=()升=()立方分米
(2)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填上适当的单位)
(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分米,宽是8分米,高是5分米,那么它的棱长总和是()分米。
(4)一个长方体鱼塘长8m,宽4.5m,深2m,这个鱼塘的容积大约是()立方米。
2.当个小老师(判断)。
请判断谁做对了,为什么?
(1)乒乓球台的长度为2740mm,宽度为1525mm,台面厚度为25mm,它的表面喷上了漆,喷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新建的篮球馆要铺设3 cm厚的木质地板,已知该馆的长是36 m,宽20 m,铺设它至少要用多少方的木材?
3.魔方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呢?
2、这个牛奶盒的体积是多少呢?(需要测出哪些数据,提醒:量出的数据最好保留整厘米数)为什么牛奶盒上写的净含量是250毫升?
(1)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做一个牛奶包装盒最少需要多少硬纸?
(2)在这盒的四周贴上一圈环保广告纸,广告纸至少要多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9215c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d.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板演练习:(1)88210+1(2)88[2(10+1)]2.口算:3.填空:4.订正板演题。
提问: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那么运算顺序是什么?(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即二级运算,再算加减法即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二)学习新课1.引出课题。
提问:这两道题与板演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四则混合运算;不同之处:板演题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讲授新课。
(1)小组讨论: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汇报讨论结果: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3)讨论例题。
①对例1提出问题: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算式含有两级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试做例1。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并请有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原因,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导学案【第2篇】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变换 稍复杂的排列问题》导学案_4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变换 稍复杂的排列问题》导学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93406499524de518974b7d10.png)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4、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三、知识运用
1、用0、2、4、6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四、思维训练
两个数码孔中的数字可以分别设置为0~9中的一个,你知道这个密码箱可以设置多少种不同的密码吗?
二次备课
在二年级上册探索非0的3个数字组合两位数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0。
通过两名学生探索能写出多少个两位数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和全面性——从十位写1开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数字,“按顺序”“不重不漏”是思考的关键。
(3)同桌合作,一人摆一人记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学生: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
学生:十位上不能是0。
学生: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
学生:这样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
学生: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课题
稍复杂的排列问题
课时
1
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记忆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难点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9.1总复习因数与倍数(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9.1总复习因数与倍数(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a3bd7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c.png)
9.1总复习因数与倍数(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因数与倍数”这一章节。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我们主要复习第9章“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求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重点是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写有因数和倍数的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分给他的朋友们,每个朋友可以分到1个或者2个,那么有多少种分法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接着,我会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例如,我可以通过展示8的因数有1、2、4、8,来解释8是2和4的倍数,2和4是8的因数。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找出12的因数,并写出它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进行图示,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找出20的因数,并找出它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答案:20的因数有1、2、4、5、10、20,最大公因数是20,最小公倍数是2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例如,研究一下其他数的因数和倍数,或者找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授课教师:学习内容总复习一因数与倍数学习目标1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掌握2 、3 、5 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导学案设计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引入课题1 .整理本册所学内容师:本册教材中新知识我们己经学完了,同学们,这个学期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准备怎样整理这学期所学的知识?先让学生独立回忆片刻,再进行小组讨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 .整理所学的方法。
师:在本册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你主要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最有收获的事情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指名回答)3 .自我评价师:你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在学习中有什么成功做法或存在什么问题?(指名回答)4 .揭示课题教师简述本次期末总复习的课时安排、复习内容、复习目的和复习要求后.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二、指导复习1 .梳理基本概念.出示教材第116页第l 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指导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以下知识结构图: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因数和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因数质数和合数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2 .解析疑难点。
师:这部分内容概念众多,在概念的理解上,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分层练习学以致用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l~4 题。
1 .第1 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与同伴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 .第2 题: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对或错的理由,以加深认识。
对的。
3 .第3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说一说是怎么找的。
学生说完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1)两个数如果只有公因数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2)两个数如果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 .第4 题:本题是两个数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组织交流。
课堂小结课外拓展四、课堂小结下来我们要系统的复习相关的单元和章节。
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授课教师:学习内容总复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学习目标1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 .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相关知识。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导学案设计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板书课题)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二、指导复习1 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
(2)全班反馈。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记录的内容,教师适时做好补充)分数的性质和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真分数分数假分数互化带分数(整数)分数通分基本性质约分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 .反思交流。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你能举例说明吗?(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3)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举例说明吗?(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举例说明吗?(5)通分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 .答疑解难。
师: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分层练习学以致用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 ~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5 ~8 题。
1 .第5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2 .第6 越: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在线段上描点,再组织反馈。
通过反馈、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3 .第7 题:先让学生填空,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4 .第8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依据。
课堂小结课外拓展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认为哪些知识最重要?哪些知识你感到理解起来最困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总结。
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授课教师:学习内容总复习-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学习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 .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导学案设计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板书课题)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二、指导复习1 .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2)全班反馈。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法意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合分数根据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2 .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你能举例说明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教师再举相应例子加以说明:教师强调: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3 .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师:你认为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后,教师举相应例子加以说明:教师强调: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能简便运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分层练习学以致用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9 、10 题。
第9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反馈。
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教师巡视班级,及时发现学生在分数加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反馈时进行针对性指导。
反馈时,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 .第10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郁应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提问: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你认课外拓展为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强调注意点。
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授课教师:学习内容总复习——空间与图形学习目标1 .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能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 .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导学案设计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
本学期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
今天我们逐一地来复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二、回顾整理1 .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知识。
(2)全班反馈。
指名说说,教师根据学生回顾整理板书。
2 .交流反思。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1)你能分别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玛?(2)你认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①要注意正确地应用所学的的公式,求表面积用表面积公式,求体积要用体积公式。
②要注意单位统一,当长、宽、高单位不统一时,要先统一单位。
③在求与表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要报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分层练习学以致用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9~120 页“练习二十八”第l1、12 、13 、14 、16 题。
课堂小结课外拓展四、课学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找们整理和复习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部分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能说说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教学反思轴对称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起止位置旋转点方向角度特征: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不同点关系:长方体S=(ab+bh+ah)×2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正方体S=6a2长方体V=abh应用体积正方体V=a3正方体V=a3容积长方体V=abh正方体V=a3五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授课教师:学习内容总复习——观察物体与统计长方体正方体学习目标1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课前准备导学案设计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观察物体和折线统计图这两个单元的知识,你们感兴趣吗?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二、指导复习1 .复习“观察物体”。
(1)知识要点复习。
师:通过“观察物体”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回忆以下两个知识要点:①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观察看到形状是不同的。
物体②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