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https://img.taocdn.com/s3/m/29fd575bcf84b9d528ea7af3.png)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слово)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
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
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
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
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
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
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
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
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
巴赫金同样如此。
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对话教学理论探究——以巴赫金对话体系为基础
![对话教学理论探究——以巴赫金对话体系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63ce4c233d4b14e852468c1.png)
、
巴赫 金 对 话 哲 学 与教 育本 质
巴赫 金对 话哲 学 与教育 本质 之 间至少 存在 两处 内
也 说 明对话 在教 学 中 是极 为 根 本 、 必 要 的 。 巴西 教 育 家 保罗 ・ 弗莱雷提 出“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 ; 没 有 交
巴赫 金首 先是 哲学 家 , 正像 所有哲 学 都未 离开 人 ,
未离 开人 文关 怀一 样 , 巴赫 金 的哲 学 首先 体 现 着 人 本
格, 只有在教育对话 中, 他们的智力潜质才能得到开发 , 他 们的人格 才能外显并得 到教 育资源的关照。作 为文 艺理论 , 它 仍然体现着哲学思想 , 但 文艺的固有元 素还拓 宽 了对话 的视域 , 在探讨对话教 学时也增加 了新视 角。
关键 词 : 对话理论 ; 对话教 学 ; 主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 : G 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9 6 1 7 ( 2 0 1 4 ) 0 2— 0 2 5 8— 0 3
VO1 . 1 O No . 2 Ap r .2 01 4
对 话 教 学 理 论 探 究
— —
以 巴赫 金对 话 体 系为基 础
刘瑞 敏
( 沈 阳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辽宁 沈阳 1 1 0 0 4 1 )
摘 要 :巴赫金对话理论 ( D i  ̄ o g u e T h e o r y ) 是 一种 哲学理论 , 也是一种文 艺理 论 , 在 西方理论界 享有盛誉 。将其 引入教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887a2527284b73f24250fc.png)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作者:李琼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8期摘要: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界处于统治地位的鼎盛时期,巴赫金就提出了“话语”理论,历史证明了其前瞻性和超前性。
巴赫金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言语,把话语作为“解剖”语言文化现象的核心范畴。
从哲学角度探究巴赫金的话语思想,揭示其实质,对我们今天的语言学研究及语言教学仍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话语对话语言学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界处于统治地位的鼎盛时期,巴赫金就提出了“话语”理论,历史证明了其前瞻性和超前性。
他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言语,把话语作为“解剖”语言文化现象的核心范畴。
从哲学角度探究巴赫金的话语思想,揭示其实质,对我们今天的语言学研究及语言教学仍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话语是语言存在的实际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当今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俄罗斯学者,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文学理论、诗学、美学、哲学、历史文化学以及语言学等众多领域都卓有建树。
巴赫金的语言学思想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总体上说,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
巴赫金的许多作品直到70年代中期才首次陆续发表。
从语言哲学史来看,20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传承洪堡特与索绪尔两大哲学-语言学流派。
自30年代中后期,维特根斯坦抛弃逻辑原子论,把目光转向日常语言,之后形成了日常语言哲学学派,这一学派在20世纪后半期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特别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发展。
同样是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提出了在语境中研究语言形成与意义的关系,这为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提供了最初的理论营养;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话语/语篇研究在同日常语言学派的相互呼应中确立起来。
这样,20世纪中叶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开始从语言自治的原则中摆脱出来,语言与使用者、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之间的固有联系逐渐得到了恢复。
从《长篇小说的话语》探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从《长篇小说的话语》探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607bf85ef7ba0d4b733b0f.png)
摘要:本文试图以《长篇小说的话语》为依据,在多元和广阔的语境内重新诠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的对话理论至今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诗学等多重维度上仍然有积极意义,甚至对于分析现代派小说,对话理论也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巴赫金《长篇小说的话语》对话理论话语巴赫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动人魅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诗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领域,而他的所有学说的核心便是话语及其对话性。
在巴赫金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的论文《长篇小说的话语》中,同样涉及到小说话语的内在对话性问题和小说中的杂语现象。
由于多样性是巴赫金思想的特色所在,以下将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重新解剖。
首先,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对话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存在的独一无二性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交往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现实中的每一个自我“在世界上的位置是唯一的和不可取代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审美观赏和伦理行为不可能脱离这种行为主体和艺术观赏主体存在中所占据的具体而唯一的位置”。
正因如此,任何话语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它代表着主体的态度。
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我”的存在又离不开“他人”,“我的生活是在时间上包容他人存在的一种东西”。
世界的关系正是由“我”和“他人”共同构建的。
“我”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只有结合“他人眼中的我”才能实现。
这样一来,话语又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须存在于与同他人话语的相互作用之中。
巴赫金把他人视为自我存在的前提,认为自我只能存在于与他人的对话交往中,这种对话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主体自身的自我建构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得以实现。
巴氏的对话理论克服了哲学上的唯我论,得出一个本体性的二元哲学命题,他凭借对话理论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既在不丧失主体性的前提下平等独立又在广泛的社会现实中相互作用的自由关系。
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巴赫金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充满对话的“杂语喧哗”的社会。
浅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浅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cc64e8ba0d4a7302763a47.png)
浅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作者:符文祥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2期摘要随着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语文课程标准》中开始引入“对话”这一理念,它呼唤着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对话。
理解对话理论,用以指导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任务。
关键词对话理论师生关系阅读教学写作教学20世纪末,俄罗斯思想家的理论正在成为从西方到中国很多学者谈论的热门话题——巴赫金的“对话主义”。
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的应用:1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支撑着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完成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宣传仁义道德,强调等级次序,在师生关系中重“师承”,直接体现为“尊师重道”和“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在历史上一度与“天”、“地”、“君”、“亲”并列,拥有无上的权威,由此造成学生被动、服从的权威型师生关系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出现教师权威型师生关系和学生中心型师生关系各自存在的极端倾向,我国教育界先后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等有关的理论学说,体现出师生关系上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
对话理论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协调此种平衡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b19152bceb19e8b9f6ba39.png)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本文用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失败的爱情故事。
认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双方对话意识的缺失;双方在“所见之外”方面的障碍以及女主人公“独特自我感”的不足乃是导致恋爱失败的两大对话性因素。
标签:对话意识;缺少;所见之外;独特自我感;恋爱失败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位先驱,出版于1906年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便是她所创作的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从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劳拉与坎佩尔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他们之间对话意识的缺失和对话情境的无法建立。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俄国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他认为对话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现象。
” [1]巴赫金理论的对话性既包括外在言语行为又包括内在心理意识。
因此,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除了直接引语,也包括自语、眼神、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等同样需要或预设外界给予一定应答的“潜对话”形式。
[2]就交际模式研究而言,语境、发话人、话语、受话人等基本因素均应在考虑之列。
可见,对小说的对话研究不能仅限于解读引号之内的人物交谈,文本中的对话情景以及对话人的性格特征、对话意识与对话内容等也都值得关注。
对话意识的存在是建立积极的对话情境,保障对话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
巴赫金认为对话意识包括“所见之外”和“独特自我感”。
[3]换言之,对话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话语并且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并且要对自我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性充满自信。
二、《生命之轮》的失败爱情《生命之轮》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doc
![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doc](https://img.taocdn.com/s3/m/887acb16a8114431b90dd886.png)
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作者:陈燕宁晓洁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精髓来分析大学外语教学的对话性特征,从行为哲学层面上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大学外语教学“对话”模式的实现将改变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独白式”模式,恢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以及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大学外语教学的活力,促进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共赢。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大学外语教学巴赫金是前苏联享誉世界的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符号学家。
巴赫金的理论对文艺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其“对话”和“狂欢”理论为他赢得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的美誉。
我国学者主要研究巴赫金的文学批评、哲学尤其是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鲜有学者从教学的视角审视巴赫金的理论学说对教学理念的启示意义。
笔者认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哲学思想层面上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本文在解读与阐释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该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1 对话理论概述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
“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巴赫金认为,我之存在是一个“我之自我”,我之外,皆为他者“于我之他”。
也就是说,一切离开了主体而存在的,不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他者。
“它(主体)既可以作为一个有主权的自由体感知世界,同时又作为客体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他者被自我主体感知,被自我之外的一切他者感知。
按照巴赫金的观点,主体的存在不是独立的,没有客体的映照,主体将因无法感知而不存在。
”这是他所说“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的哲学内涵。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充分肯定个体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认为对话的前提首先是把对方看做和自己一样地位平等的主体,有了这一前提才有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反之,任何一方价值的被放逐都无法实现主体间的对话。
巴赫金话语理论与元话语
![巴赫金话语理论与元话语](https://img.taocdn.com/s3/m/65270e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6.png)
巴赫金话语理论与元话语张玉宏巴赫金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文化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颇有建树,是个多面学者,对世界各国人文学界影响深远,各国的巴赫金研究学者都能不同程度地从巴赫金的论著中吸取养分,得到启迪。
本文的理论基础便是巴赫金话语理论。
1、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巴赫金语言哲学的主要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话语理论里,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主要是在继承和批判马克思、洪堡特和索绪尔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包括了他关于话语及其特性、话语结构、话语意义和语境的思想。
1.1 话语及其特性在《巴赫金全集》中,“话语”这个术语有好几个表达法,比如话语、表述、文本、言语、言说、言谈等等,这些术语其实基本是同一意义,这点在俄罗斯学术界已得到公认,我国参与过《巴赫金全集》翻译的学者凌建侯也做过探讨,巴赫金本人也多次侧面做过说明(凌建侯,2007:64)。
要理解巴赫金关于话语的思想,还得回到巴赫金关于语言哲学的首要问题即它的研究对象上来。
巴赫金认为,语言哲学应该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具体的带有社会性的言语行为,而不是抽象的语言体系。
他批判了索绪尔重语言轻言语的思想,重视言语交际行为,强调从具体的言语行为来研究语言的社会性。
在现实中,语言的具体存在形式即为话语。
巴赫金的话语包括了口语和书面语,它小到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对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著作、甚至个人或团体的全部的言语成品等等。
根据凌建侯(2000:178),巴赫金的话语“指具体个人的言语成品,是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说话者(作者)的独一无二的行为,体现他(她,或群体)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立场,并且始终处于与其他人话语的交往之中”。
1.1.1.话语的社会性巴赫金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把自己的语言哲学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坚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观点。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1d169110242a8956aece4e0.png)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一、对话理论兴起的背景大多数人认为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但是 ,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 ,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 ,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
自从巴赫金探讨对话性之后 ,对话 ,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语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开始活泼于人文主义者的视野之中。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论〞中把对话更多地视为一种方法论 ,认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经。
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要以对话为根底 ,促使教育的方法、程序和价值发生变革。
巴赫金认为 ,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根底。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 ,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 ,什么也归结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件〞。
“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 ,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 ,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不仅以自己的思想 ,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 ,白春仁、顾亚铃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 ,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 ,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根底。
因此 ,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 ,个体才能走向他人 ,走向意义的不断生成 ,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拥有构建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对话无法脱离语言这个领域 ,但是对话关系又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一种特殊关系。
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ebb9de0c22590103029d0d.png)
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27期外语研究ForeignLanguagesResearch2Ol1.№3SerialNo127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谭芳1刘永兵2(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2.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巴赫金是2O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之一.近些年来,国外学界把他的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他对二语/外语教育研究的贡献却至今未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本文对近2O年来国外将巴赫金语言符号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与评述,希望拓宽国内学界对于巴赫金研究及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识,并为国内外语学习研究提出几点启示.关键词:巴赫金;第二语言习得;符号;对话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11)03—0017一O8 1.引言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个独立的年轻学科确立于2O世纪6O年代末7O年代初(王初明2000;文秋芳2008;VanPatten&Williams2007),在其发展的短短40多年里,各种模式,假说,理论不断涌现(Brown2007;戴曼纯2010;刘永兵2010).近几年来社会文化理论异军突起,对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认知理论取向构成了挑战(Firth&Wagner1997; Lantolf2000;刘永兵2010).SwainDeters(2007)也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领域已经被拓展和丰富,因为它包括了心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ofmind),情景式学习(situatedlearning),后结构理论(poststructural theories)和巴赫金(MikhailBakhtin)的对话主义(dialogism)0.Brown(2007)明确指出巴赫金的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新资源,并增加了这一部分作为自己着作新版的显着特点之一.国外致力于巴赫金理论研究的学者Emerson (1997)曾预言,21世纪巴赫金的遗产将会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如他所言,虽然在语言教育领域学者早在2O世纪80年代末对巴赫金就有研究(Cazden1989),但却是在进入21世纪,巴赫金的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才逐步凸显(Johnson 2004;Marchenkova2005;Yt~sel2009;Vitanova 2010).国内学界自上世纪8O年代引介巴赫金的理论至今,对于巴赫金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符号学,语言学等领域(王铭玉2010;辛斌2002).作为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语言学家的巴赫金为国内所熟知,但他对外语教育研究的贡献却为国内学界所忽视.综观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0,至今尚未有对巴赫金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引介,分析与思考.因此,本文试图将国外巴赫金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引介与述评,希望拓宽国内学界对于巴赫金研究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认识,并为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2.国外研究回顾纵观国外近2O年来有关巴赫金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可分为理论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两大类.2.1理论性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巴赫金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关于巴赫金理论与维果斯基(LevVygotsky)理论的平行研究及应用探讨;关于巴赫金理论与其他学者理论的研究和关于巴赫金理论本身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2.1.1关于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的平行研究及应用探讨维果斯基的理论一般被认为是心智的社会文化理论(soeioeulturaltheoriesofmind);巴赫金的理论则以对话思想(theoriesofdialogismordialogicality)着称(Wertsch1991),但维果斯基和巴赫金关于语言本质和言语类型的观点却具有互补性(Ifihteenmfiki2001;wake2006;谭芳,刘永兵2010).Cazden(1989)早将巴赫金介绍给了语言教育界,而他的理论于近几年才开始广泛应用于第二语言/外语学习领域④.综观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利用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提出新方法*本研究是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社会认知视域下外语对话课堂的构建——基于黑龙江,吉林两省课堂语料库的研究"(12512047)的阶段性成果.?17?在着作《语言课程互动:意识,自主性和真实性》中,vanLier(1996)基于巴赫金和维果斯基及其他理论家的理论讨论了语言教育必须包括道德价值(moralvalues),智力知识(intellectualknowledge)和实际技能(practicalskills).他(2000,2002)借助巴赫金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建构了他称之为语言学习的"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理念,并认为"生态平衡理念主张学习者的感知的和社会的活动, 特别是他们参与其中的口头和非口头的互动,对于学习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vanLier2000:246).2)探讨将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某一话题如果说vanLier(1996,2000,2002)的研究是着重于运用巴赫金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探讨新的"生态平衡"(ecologica1)学习理论的构建,那么Kramsch(2000)和Hall(1993,1995,1997,1999, 2002)~4是借用两位思想家对人与世界的观点解读二语与二语学习者的身份关系.Kramsch(2000)将巴赫金和维果斯基的理论用来探讨个人身份形成并指出巴赫金的对话概念提供了一种思考自身与世界的方式,即不把它们看成是互动中彼此分离的两个实体,而看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关联.Hall(1993,1995,1997,1999,2002)是将巴赫金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或社会历史视角的互动融入外语或第二语言理论中的支持者.她发现巴赫金的理论在讨论第二语言互动能力发展时非常有帮助. 她认为"从一种社会历史的角度,我们的语言和语言使用"重新创造了"我们的社会世界,我们与他者的关系和我们的意识形态"(Hall1995:207).这个观点与巴赫金关于语言是我们世界观形成的根本因素这一观点相平行,而Hall讨论的社会身份在术语上接近于巴赫金的自我理论(Marchenkova2005).Hall(2002)在讨论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资源时,使用了巴赫金的对话概念和单声表述和双声表述(single—anddouble—voicedutterances)④概念.3)利用巴赫金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提出新模式Johnson(2004)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利用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如何走出囿于认知的传统.她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对话模型(adialogicmodelofSIA),指出"尽管维果斯基强调言语对于人类认知成长的重要性","他的社会文化理论没能在既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检验言语的特点,这个缺口被巴赫金的理论补上了"(ibid.:127).在巴赫金的思想中,她特别关注诸如言谈的异声同啸(heteroglossia)⑤和与类型(genre)⑥相关的特点,她使用了巴赫金的思想, 尤其是巴赫金对语言符号中言语类型(speech genre)的分析来检验既定的文化语境内的言语特?】8?点,提出重视语言发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使用的对话性的社会认知等特征的"二语习得的对话研究方法",以此呼吁学界重新审视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范式.4)将巴赫金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比)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讨论Marchenkova(2005)首次基于第一手材料对将巴赫金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学习领域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指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语言的文化和人际维度,并强调话语由多种声音构成.她认为巴赫金的理论在"语言,文化,自我"⑦三个领域中均体现出源于生活的动态的对话本质,这与维果斯基理论在此三个领域中强调的社会文化互动本质是相辅相成,异曲同工的,既然维果斯基的理论已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广为接受,那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也可以被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中, 为第二语言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不难看出Johnson(2OO4)的观点在许多方面与Marchenkova(2005)的观点相一致.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强调维果斯基的思想,而后者旨在用维果斯基的理论来补充巴赫金的理论.具体而言,Marchenkova(ibid.)的研究关注的是巴赫金整个的对话理论,而不是其中的几个概念.Johnson (2004)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第二语言的对话模式,而Marchenkova(2005)的研究试图全面讨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说明它可能为第二语言研究和教学法等几个关键的领域所用.Freedman(1994)曾指出,维果斯基和巴赫金的社会互动理论太宽泛以至于对课堂实践研究方面的阐释不足.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在21世纪以来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加注重将维果斯基和巴赫金的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某一研究话题进行具体的结合,细化与阐释.2.1.2关于巴赫金与其他学者理论的研究在二语研究领域,学者们多将巴赫金的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放在一起讨论,除了由于二者具有互补性这个原因之外,还由于维果斯基的理论已被教育界普遍认同(Marchenkova2005),也有一部分研究是基于巴赫金与其他学者理论的研究. Bryzzheva(2002)将巴赫金的理论与弗莱雷(Paulo Freire),维果斯基的理论并置,讨论三者对于双语和多语文化教育的启示.她认为这三种理论是这一领域核心的权威声音(centralauthoritativevoices),认为未完成性(unfinishness),对话性(dialogicality)和创造性地转换现有条件的能力是人类真实意识的最为显着的特点,而人类真实意识需要自由来实现它的潜能,因此需要在哲学层面探讨三位学者对于双语和多语文化教育的"解放行动"(1iberatingact)及其启示.将英语作为二语的巴西教育家Moraes(1996)则分析了与巴赫金小组的认识论假设(epistemologicalassumptions)特别是那些由巴赫金和沃洛希诺夫(ValentinV oloshinov@)提出的与这些认识论假设有关的双语教育.分析从巴赫金对话存在视角出发,主要聚焦于作为社会实体的语言. 2.1_3巴赫金理论本身及其应用研究除了将巴赫金与维果斯基,沃洛希诺夫,弗莱雷等学者理论并置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学界从巴赫金理论本身出发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1)巴赫金理论本身及具体某个概念的应用Cazden(1993)建议将巴赫金的声音(voice)概念作为社会互动研究的一种分析工具及分析课堂中人际关系的工具.Vald6s(2004)将巴赫金的声音概念应用于在学术背景下学习者如何学习英语的讨论中,检验了这些学习者个体的声音是如何被影响并且是如何反过来在两种学习环境中影响社会语境的.他认为巴赫金视角的研究拓宽了英语学习者教育过程中"经验的类型和范围"(ibid.:75).这一讨论很大程度上与标准英语(StandardEnglish)的话题和围绕只用英语政策(English—onlypolicies)的争论有关.Kostogriz(2005)强调在多文化的课堂中巴赫金的对话,文化和他者的概念.他视巴赫金的理论为第二语言英语教学研究中一种批评性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将对话阐释为文化内和文化间交际的一个单位(aunitofintra-and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并使用巴赫金对话生活(dialogieal life)的观点来探索他(ibid.:203)称之为"外语读写的第三空间教学法"(athirdspacepedagogyofESL literacy)的可能性,即包括了知识的多视角与权力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方法.作者引用了Gee的话解释说这是"一种源自社会文化读写观的视角,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实践内与文本的不同(对话)方式"(转引自Kostogriz2005:202).这种第二语言学习方法体现了对知识来源,权力和变化的多样性的接受. 如果说Cazden(1993)的研究比较早地提出了将声音作为课堂人际关系互动的分析工具,那么Kostogriz(2O05)的研究则是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明确指出巴赫金的理论是分析第二语言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因此,后者的研究涉及了课堂中的权力,知识,意识形态等.除了将巴赫金理论体系中具体的某一概念和某几个概念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一主题相联系外,也有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讨论.如Yasel(2009)的研究就偏重于将巴赫金理论应用于语言教育的宏观讨论.他提出巴赫金的理论也适用于一般的学习,尤其是适用于语言教育.他总结了教育和语言学习的社会认知主义中从巴赫金视角出发进行的研究,认为基于巴赫金理论概念之上的对于课堂中的社会互动结构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于以往研究的视角来看待课堂,并且可以提供从其他视角无法获得的解释.2)教学的对话方法除了上述研究外,将巴赫金思想应用于教学对话方法的研究也是近年来兴起的(Marchenkova 2005;Wong2006).尽管对话思想和对话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在二语领域,谈及教学的对话方法多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理论基础(Marchenkova 2005;Wong2006).Wong(2006)对于东,西方古代哲学和现代解放式教学法中对话教学的根源进行了追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包括巴赫金的对话视角的阐释.作者提出,巴赫金的理论意味着我们自身在使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用"(doing)的语言不仅对我们自己,而且对于语言本身都是转换性的;巴赫金的理论因为强调语言符号使用者的积极作用,故此在外语教学的对话方法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此基础上,赞成将反种族的,提倡男女平等的和批评性的方法融入到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之中来.联系前文的综述可以发现,Wong(2006)的教学对话方法实际上与Bryzzheva(2002),Johnson(2004)和Marchenkova(2OO5)等在哲学层面是一致的,即强调社会文化环境之下主体问的言语互动和自由平等交往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国外近年来将巴赫金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绩,除巴赫金理论本身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外,这一理论还和维果斯基,沃洛希诺夫,弗莱雷的理论一起被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讨论之中,为学界在相关研究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启发,而国外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也是基本相吻合的.2.2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关于身份建构(identity)的研究,关于互动的研究,关于元语言意识,教师信念,第二语言习得信念的研究,关于课堂教与学的研究.2.2.1身份建构的研究语言学习不能回避语言所具有的身份建构功能(Orton2009),而巴赫金的理论体系中就体现出语言与身份建构的密切关系(ibid.;谭芳,刘永兵2010).国外已有的实证研究多将巴赫金思想体系中的权威性话语(authoritativediscourse),内在说?】9?服性话语(internallypersuasivediscourse),对话,自我等概念应用于二语身份研究.Prior(1998)应用了巴赫金的权威性话语和内在说服话语观点来探索在学术写作任务中大学生和教授之间有关知识,身份和团体的协商.在他的另一项研究中,Prior(2001)对于话语习得和使用特别是读写活动中的声音作为关键概念非常感兴趣, 并借助沃洛希诺夫和巴赫金的理论调查了这个概念.他否定声音的个人主义观点和声音的社会观点,认为声音"同时是社会的和个人的……语言既不是内在的也不是外在的,而是人们之间的"(ibid.: 95).Prior(1998,2001)深信巴赫金与沃洛希诺夫的理论可以为语言和语篇的结构主义理论提供一个可以替换的理论.Pavlenko8LLantolf(2000)应用了维果斯基的内在语言(innerspeech)和巴赫金的私人对话(privatedialogue)的概念来分析人们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转变,证实了巴赫金关于在个人身份形成中占有他人声音的重要作用的观点,并进一步强调了跨文化边界上自我的挣扎与重构.Maguire&Graves(2001)采用了巴赫金讲话性格(speakingpersonality)的概念来检验在第二语言写作活动中3名双语儿童的身份是如何建构的. 研究中应用了维果斯基的理论来强调身份形成的社会文化方面.在研究的总结部分作者强调巴赫金理论对这些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现有的教与学的方法应该更加关注话语在学习者个人身份形成中的作用(ibid.:590).Vitanova(2005)用巴赫金的语言,自我和创作(authoring)概念来探讨语言学习者沉浸于一种不同文化之中的身份建构.她用巴赫金的主体性框架研究了5位从东欧到美国的移民.作者发现,这些人在面对日常交流中与当地人发生的交流困难时,不得不采用他们自己感觉最舒服的语言形式重新创造自我来适应新的语言要求.这项研究强调第二语言学习者与周围声音互动并适应这些声音的必要, 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2.2.2互动的研究巴赫金理论强调在人们共享的活动中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交际对话,并且以哲学视角强调开放的文化主体间的对话使得文化主体不断相互充实,发展进而达到"创造性的理解"(谭芳,刘永兵2010).因此,可以推断出基于他的理论之下研究二语互动应该主要集中于课堂互动和文化互动两方面.比较典型的课堂互动研究有三项.一项是Tiede(1996)对8年级课堂上学生对第二语言科学?2O?语篇的"挪用"(thestudents'appropriationofL2 scientificdiscourse)进行的个案研究.她认为作为自我的语言和权力和他者是处于对话互动之中的, 并且根据对话,类型和异声同啸来描述学生在"挪用"学术语篇中所作的努力.另一项研究是Iddingseta1.(2005)用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意义生成(meaning—making)和符号生成(sign—making)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来探索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中意义生成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两位3年级的学生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同时使用了口头和非口头的工具和符号与多模态形式,如在画画,搭积木等形式下,两位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环境并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得出结论,儿童的关系是异声同啸的,因为"它影响了并且最终转化了作为整体的课堂团体"(ibid.:51).第三项研究是Morgan&Cain(2000),他们针对英国和法国学校儿童之间的对话互动进行考察, 其理论依据也来自巴赫金与维果斯基.作者试图证明学生在为了与其他文化的同伴交流而创造和反思文本材料的跨文化活动中,对话在认知发展和意义生成中的关键作用.尽管本研究中提到了文化学习,但是这种文化学习仅仅局限于学生与其他同伴交流时创造和反思文本的跨文化活动,而不是两种不同文化相遇时的互动.换言之,此研究仍是囿于课堂之中跨文化活动的"小文化",而非两种不同民族之间的"大文化".Guti6rrezeta1.(1995)将"第三位置"(thirdplace)的概念用于学习者来自于多文化背景的课堂研究中.他们引用巴赫金(Bakhtin1981)的对话和社会活动理论作为对话过程,证明了异声同啸,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tivity)等形式,并且检验了课堂中的权力是如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建构的.可以看出,尽管我们推断巴赫金的理论体系下的互动研究应该包含两种不同文化之问的对话,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课堂中的互动,而鲜见结合巴赫金思想对两种"大文化"互动的阐释.通过第二语言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的对话(Savignon&Sysoyev2002),而文化的对话又是巴赫金(Bakhtin1981,1986)的核心概念,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探讨这一方面的话题.2.2.3元语言意识,教师信念,第二语言习得信念的研究随着学界对元语言意识,教师信念,第二语言习得信念这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视,巴赫金的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这些研究之中.Dufva&Alanen(2005)用巴赫金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框架研究一群既使用芬兰语也使用英语的芬兰儿童的元语言意识.在研究中她们使用了巴赫金的对话性,复调(polyphony)和异声同啸等概念.结果发现,与传统的理解相反,儿童的元语言意识不是简单地处于认知框架之中,而是社会,个体的发展与认知处理的产品.她们指出,"许多前人的研究将元语言意识只看成是一种分析语言形式和结构的能力,而忽略了儿童观察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方面的能力"(ibid.:110).她们得出结论,元语言意识是作为复调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对话的一种功能而发展起来的.简言之,作者认为元语言意识是由社会和认知共同建构的,并且是在社会化实践中出现的,因此发生的意识不是一元化的,而是一种多声结构(a multi—voicedconstruct),并提出元语言意识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重新审视已有的对于元语言意识的研究方法.上述Tiede(1996)的研究还使用了巴赫金类型,权威话语和内在说服性话语的概念来分析教师信念和实践.这些信念与实践是关于语言与科学及科学语篇的课堂教学的其他外在影响的,比如语境的要求和限制.已有关于教师信念的研究多集中于问卷或访谈法(Borg2003;陈红2009;战菊2010),即使涉及访谈语料的质化分析,也鲜见应用巴赫金理论中的概念作为分析工具的研究,而Tiede(1996)的这项研究无疑为研究教师信念提供了可思考与借鉴的研究视角.Alanen(2003)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信念的社会文化视角.作者采用维果斯基的中介(mediation)和巴赫金的挪用概念,通过对6名儿童(将英语当成外语)学习英语的历时研究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信念是如何产生的,还通过访谈调查了儿童们在语言学习言谈中表达能动性(agency)的方式.如果说以上是借助于巴赫金理论对他者的第二语言习得信念进行了研究,那么Hosenfeld(2OO3)则是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依据,对自己的西班牙语学习经历做了记录.她认为,巴赫金的思想为研究语言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ibid.:41).受巴赫金理论影响,她采用日记研究(diarystudy)的方法对自己学习中的对话进行记录,同时还记录了对话发生的情景以及她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分析这些对话,她总结出自己语言学习中自然发生的学习观念, 从而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进行反思.2.2.4课堂教与学的研究将巴赫金理论应用于课堂教与学的理论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对教与学方法或过程的研究,另一种则集中于读写的教与学研究.(1)英语教学方法Iin&Luk(2005)应用了全球化的概念,后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概念以及英语世界范围流行的概念来讨论巴赫金的"狂欢之笑"(或"嘉年华之笑")(carnivallaughter)概念.她们将巴赫金的"狂欢之笑"理论作为一种解放力,关注在后殖民语境和新殖民语境中的英语,认为"笑"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意识到学生的文化和个体身份建构.她们对比了在两所香港中学里不同的教学方法,得出结论:操作取向的学习系统(operations~oriented learningsystems)导致了学生机械地模仿英语.学生的自然笑声(spontaneouslaughter)被当作是巴赫金狂欢化多样性(Bakhtin'Scarnivalvariety)的一个例子,为学生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际提供了一条创造性的道路.Platt(2005)和Adrian&Angela(2O09)的研究偏重于研究二语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在课堂上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是如何解决问题,创造意义,建构自我的.Platt(2005)考察了将斯瓦西里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生是如何参与到解决困难(problem—solving)和弥合信息差(informationgap)活动中的.作者主要的分析工具是巴赫金和沃洛希诺夫的对话主义概念.她用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观点分析了早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执行一项双向信息任务(atwo—way informationtask).作者聚焦于"两位初学者……在他们初始的斯瓦西里语知识中是如何达成主体间性和建构意义的"(ibid.:120).参与者出于不同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背景,根据各自文化经历的多变原则来学习语言,因此当他们刚开始学习斯瓦西里语时, 必须使用对话来创造意义和自我.Adrian&Angela(2009)则是采用语言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巴赫金与沃洛希诺夫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在英国教授广东话和土耳其语的补充学校。
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外语对话课堂理论探究
![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外语对话课堂理论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2721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c.png)
3、对话的主体
巴赫金认为,对话的主体是个人。他认为,个人是社会历史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个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只有通过个人的参与和表达,不同的个体 和文化才能相互交流和理解,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和融合。
二、对话与文化
二、对话与文化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他主张通过对话来揭示人类社 会历史中各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巴赫金理论在中的应用
1、角色扮演
1、角色扮演
在外语对话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交际场景中 的对话。这样,学生可以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同时也 可以深入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2、话语构建
2、话语构建
巴赫金理论强调对话性,认为话语的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构建的。因此, 在外语对话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话中,与他人共同构建话语 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对话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对话理论的基本内涵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对话的本质、对话的历史和对话的主 体。
1、对话的本质
1、对话的本质
巴赫金认为,对话的本质在于“不同”“差异”“多样性”。他认为,世界 是由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文化构成的,这些个体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 异就是对话的基础。只有通过对话,不同的个体和文化才能相互交流和理解,才 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和融合。
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外语对 话课堂理论探究
01 引言
目录
02 巴赫金理论概述
03
外语对话课堂的概念 和意义
04
巴赫金理论在中的应 用
05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外语对话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往 往过于语法和词汇,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一 种新的理论来指导外语对话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巴赫金 理论,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说,其所倡导的对话性和交往性在外语教学 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次演示将从巴赫金理论视域下探讨外语对话课堂理论,以 期为外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432daad770bf78a65295469.png)
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作者:严优易进来源:《中国教师》2009年第19期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以及《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
然而有关对话的各种理论则是在20世纪中叶前后逐渐形成的。
一、从文艺学角度提出的对话理论1基本理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
“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关注的是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和他人的对话建构自己的主体。
没有他人就没有对话,他人是自我存在的前提,自我不是封闭的存在,他只能存在于和他人的对话交往中。
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对话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言语活动;广义的对话则指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与处于不同时期、地域的文本或观点进行对话,例如书籍、报刊所包含的语言交际因素等。
2教学启示有学者阐释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最有代表性的是郑金洲提出的三点内容。
第一,应该强调教学过程主体间对话的平等性。
只有平等才能保证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独立品格,也才能防止一切话语霸权对对话的阉割。
第二,教学中,对话应该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差异性。
在一种理想的对话教学中,每种声音都以自己的独立存在呈现出来,既独立又可以交流。
平等不意味着相同,平等与独立正是差异性特征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差异性又正是教学中主体生活的丰富性在平等对话中的显现。
第三,教学中,对话还应该是一种思想性对话。
教师的思想、学生的思想以及文本的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对话之后,才能开始显现自己的意义,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思想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
话语镶嵌理论对教师课堂话语的启示
![话语镶嵌理论对教师课堂话语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06f387c7fd5360cba1adbd9.png)
语 镶嵌 理论 出发 , 对 提 高英 语 教 师话 语 效 能提 出了 五 点 策略 , 如社会性策略 、 言语主体性 策略、 对话性策略 、 语 境性 策略 和 开 放 性 策略 , 并 进 行 了论 述 。 希 望从 一 个 全新 的视 角提 高 学 生 习得 语 言的 效 率 。
关键词 : 英语课堂话语 ; 话语镶嵌理论 ; 课 堂话 语 策略
一
Hale Waihona Puke 、话 语 镶 嵌 理 论
话语 镶 嵌 理 论 是 柴 克 清 对 巴 赫 金 话 语 思 想 深 入 研 究 中
提出的重要 理念 , 在其 《 巴 赫 金 话 语 理 论 的 历 史 发 展 — — 从 话语到话语镶嵌 》 一 文中 , 柴 克 清 对 话 语 镶 嵌 理 论 的 历 史 发 展 进 行 了详 实 的 阐述 。其 文 章 中 提 出 巴 赫 金 在 其 多 部 著 作 中 ,如 《 生活话语 与艺术话 语》 、 《 马克思 主义与语言哲学》 、
堂 上 产 生 的话 语 , 包 括 学 生 话 语 和教 师话 语 ( 程晓堂 , 2 0 0 9 : 3 ) 。 本 文 认 为 英 语课 堂话 语 是 在课 堂语 境 中 ,英 语 教 师组 织 和实 施 英 语 课 堂 教 学 时 所 产 生 的所 有话 语 , 其 中主要 是英 语 , 也 包 括母语 ( 汉语 ) 。 在 中 国英 语 教学 环境 中 , 英 语 教师 的课 堂话 语 主要 是 以教 师 为 主 导 的 互 动 中 使 用 的话 语 。英 语 既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目的 , 又 是教 师教 学 的媒 介 。 因 此 , 英语 教 师 的话 语 一 方 面 具有 目的语 使 用 的示 范 作 用 。另 一 方 面 也是 学 生 语 言 输 入 的 重 要 途径 。
巴赫金对话理论
![巴赫金对话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15e3f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6.png)
巴赫金对话理论
巴赫金对话理论源自百年前的巴赫金体系,它的核心思想是单独的想法或观点可以从一个系统中发挥作用,也可以从另一个系统中发挥作用。
巴赫金体系倡导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之间协调共存,称之为“对话”,将两个互补系统的优势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巴赫金体系曾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中。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状态一与状态二的不同并不构成对立较量,
而是彼此补充,一个互补的关系。
”巴赫金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一
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在思考时要反复用两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同时也要学会把两个互补的思路进行对话,从而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思想。
广义上讲,巴赫金对话理论可用于填补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跨越科学文化及意识形态的鸿沟,寻求更为完整和务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它也强调双边的尊重,及灵活性与活力,促进不同思想派别之间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
在当今的时代,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因此,通过巴赫金对话理论,把社会科学的内容引入群体以及社会领域,既可以帮助人们拓展思维,又能促进不同社会学派别之间的沟通,使复杂社会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所以,巴赫金对话理论既有助于扩大视野,又有助于推动多重文明的和谐发展。
对话性中的语言哲学_巴赫金超语言观理释
![对话性中的语言哲学_巴赫金超语言观理释](https://img.taocdn.com/s3/m/df82f208f12d2af90242e686.png)
2009/7对话性中的语言哲学:巴赫金超语言观理释毛 伟摘 要:对话性作为巴赫金超语言观的枢纽,贯穿于其整个语言哲学体系的始末;它构建于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中,并基于自身对话语实践中语境、话语等核心概念的认知以及对其所表征的社会实践中人的行为、生活与存在的理解。
因此,巴赫金的超语言观隐蕴了强烈的人文精神,也彰显了话语的社会性、对话性和存在性,从而开辟了语言现象研究的新视域。
关键词:对话性;超语言学;话语;语境;语言批判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7-117-03作 者: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浙江,温州,325035钱中文先生在为5巴赫金全集6(第一卷)作序时曾言:巴赫金自称为/哲学家0。
贯穿于其绝大部分著作的有一种精神,就是交往、对话的哲学精神,,对话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早就存在,在二十世纪初德国哲学中,对话思想已经逐渐流行开来,而且在后来发展起来的阐释理论中都广泛地涉及这一问题。
巴赫金则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独特的阐发,形成了对话主义理论,并且深入地渗入了今天的人文科学。
¹这些话确实是对巴赫金基本思想的真实概括。
事实上,作为俄国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开拓者和超越者,同时通晓法语、德语、拉丁语、丹麦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的俄国杰出思想家,巴赫金把目光投射到语言与生活、个性、人生和社会的密切关联上,从哲学的视阈高屋建瓴地考察言语活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超语言学(transli ngui sti cs)观把人、人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看作相互依存的对话性关系,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
因此,从对话的角度强调不同范畴之间的联系,全力关注差异、多样性和异己性,发现其中的关联。
也就是说,生活本质上是对话的,生活就意味着参与对话,人是整个地以其全部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之中,他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这个话语则进到人类生活的对话网络里,参与到国际的研讨中。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超语言学理论中的对话思想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超语言学理论中的对话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4b85b3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6.png)
2012.08学教育13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超语言学理论中的对话思想张浩王爱秋陈宇博(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两个重要理论。
对话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从这一层面上看,对话使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中的对话思想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巴赫金的对话思想。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超语言学;对话一、引言巴赫金(..,1895-1975)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学术创作涉及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领域。
巴赫金在1929年发表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1963年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首先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又在该书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一章中提出了超语言学()理论。
这两个理论的提出对日后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学者王铭玉(2010:154)指出:“复调概念远远超出了狭隘的小说叙事学的概念,因为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美学语境,他从小说语言入手,关注小说语言的人文精神”。
复调小说理论不仅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而存在,它也体现出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和他所追求的人文精神。
超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哲学思想,突破了人们研究语言的传统思维,开拓了人们研究语言的视角。
对话思想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的核心,它把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对话“复调”()是一个源自希腊语的音乐术语,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音调和声部构成的乐曲。
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是对该音乐术语的比喻用法。
通过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巴赫金发现了其中的“复调”现象,进而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1988:29)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平等地位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研究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fa84e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3.png)
第2期2024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 2024[收稿日期]2023-12-29[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减’政策下海南省高师院校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群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2-56);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海南黎族地区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QJY20221012)[作者简介]赵欣欣(1981-),男,吉林长春人,博士,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研究赵欣欣(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58) [摘 要]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促进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本质被遮蔽,导致教学中“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性、师生的前理解与对话、阅读鉴赏与阅读创造等关系出现失衡。
巴赫金对话理论从哲学视角阐释了主客一体的主体间性关系,澄明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
为此,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中,教育者要积极构建“自我”与“他者”教育共同体、创设“理解与对话”的教学情境、开发“鉴赏与创造”一体化的文学单元整体教学,通过一系列策略弥合内容结构化的失衡关系,在动态、开放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
[关键词]对话理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对话关系;鉴赏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2-0097-08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2 0152019年,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基础教育各学段中全面施用,这标志着中国语文教育“一纲一本”时代的回归。
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革新,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再次激起思辨浪潮,语文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互助逻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省思被纳入研究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初 ,话语/ 语篇研 究在 同 日常语言学派 的相互呼应 中确立 而 不 雷 同 ,是 一 块沃 土 ,能 生 长 出独 立 意 识 和 新 颖 思想 。
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
话语 对话
语言学
结 构 主 义 在 语 言 学 界 处 于 统 治 地 位 的鼎 盛 时 期 , 巴
现 的 话 语 是 社 会 性 的 ,而 不 是 个 人 任 意 的 ;应 动 态 地 、 历
赫 金 就 提 出 了 “ 语 ”理 论 ,历 史 证 明 了其 前 瞻 性和 超 前 史地 研 究 语 言 。 巴赫 金 曾把 他 所 主 张 的 语 言 学 称 为 “ 语 话 超 性 。 他 对 语 言 的 考 察 从 一 开 始 就 立 足 于 具 体 的 现 实 的 言 言 学 ” , 即通 常 说 的 “ 部 语 言 学 ”, 研 究 的是 超 出 索 绪 外
一
个 人 的 言语 行 为 ( 语 ) 。 ” 巴赫 金 说 : “ 语 言 学 不 是 话 超 在 语 言 体 系 中研 究 语 言 , 它 恰 恰 是 在 这 种 对 话 交 际 之 中 ,
、
话语是语言存在的实际
米 哈 依 尔 ・ 哈 依 洛 维 奇 ・巴赫 金 , 当 今 具 有 广 泛 国 亦 即在 语 言 的真 实 生 命 之 中研 究 语 言 。 ” 巴赫 金 在 研 究 语 米
二 、话 语具 有 对 话 性
“ 语 ” 是 巴赫 金 提 出 的 人 文 思 维 的 载 体 , 是 通 向 话 “ 话 ” 主题 的 门径 。通 观 巴赫 金 围绕 语 言 和 语 言 交 际 问 对
从 语 言 哲 学 史 来 看 , 2 世 纪前 半 期 ,欧 洲 大 陆 的 语 言 题 的思 想 ,大 致可 做 如 下概 括 : 0 学 研 究 主 要 传 承 洪 堡 特 与 索 绪 尔 两 大 哲 学 一语 言 学 流 派 。 语 言 真 正 的 生 命 不 在 语 言 体 系 ,不 在 语 言 结 构 中各 种 自3 年 代 中后 期 , 维特 根 斯 坦 抛 弃 逻 辑 原 子 论 ,把 目光 转 成 分 的相 互 关 系 ,而 在 于 话 语 , 话 语 总 属 于 具 体 的 个 人 。 0 向 日 常语 言 , 之 后 形 成 了 日常 语 言 哲 学 学派 , 这 一 学 派 在 话 中有 人—— 这是思考 问题 的转捩点 ,由此 生发 出来一个
起 来 。这 样 , 2世 纪 中 叶 以来 ,对 语 言 的研 究开 始 从语 言 自 独 立 话 语 会 成 为 独 立 人 格 的表 征 。 第 三 ,话 语 既是 人 的 意 O 治 的原 则 中摆 脱 出 来 ,语 言 与使 用 者 、现 实 生 活 、社 会 交 往 识 、 人 的思 想 , 必 然 体 现 着 是 与 非 、 真 与 假 、 善 与 恶 等 伦 之 间 的 固有 联 系逐 渐 得 到 了恢 复 。而 巴赫 金 早些 年 就提 出 的 理 立 场 , 因此 具 有 价 值 属 性 。话 语 的 生 命 正 在 于 自身 的 伦
语 ,把话语 作为 “ 解剖 ”语 言文化现象 的核心 范畴 。从哲 尔 语 言 学 范 围 的 东 西 。他 批 评 索 绪 尔 代 表 的 结构 主 义 “ 只
学 角 度 探 究 巴赫 金 的 话 语 思想 , 揭 示 其 实 质 ,对 我 们 今 天 把 语 言 体 系 看 成 是 对 语 言 现 象 唯 一 重 要 的 东 西 , 却 排 斥 了 的语 言 学研 究 及 语 言教 学 仍将 具有 一 定 的指 导 意 义 。
际 影 响 的俄 罗斯 学 者 , 被 普 遍 认 为 是 2 世 纪 最 重 要 的 思 想 言 的 同 时 , 把 目光 投 向语 言 同生 活 、个 性 、 人 生 、社 会 密 0
家之一。他在文学理论、诗学、美学 、哲学、历史文化学 以 不 可 分 的联 系 。
及 语 言 学 等众 多领 域 都卓 有 建 树 。 巴赫 金 的语 言 学 思想 在 我 国 受 到广 泛 重视 和 研 究 , 总体 上说 ,是 2 世 纪9 年 代 的事 。 O 0 巴赫 金 的许 多作 品直 到7 年 代 中期 才 首次 陆 续发 表 。 O
语 言 论 、开 放 的意 识 形 态符 号 思 想 ,正 呼 应 了这 时的 学术 氛 理 价 值 ,离 开价 值 便 没 有 话 语 。 “ 中有 人 ” 引 出 另 一 个 话
1— ■k
理论 . 述 \ 综
l l _
巴赫金的 “ 话语 ”理论 与语言教学
口李 琼
摘 要 :结构主义在语言 学界处于统治地位 的鼎盛时期,巴赫金就提 出了 “ 话语”理论 ,历史证 明了其前瞻
性和超前性 。巴赫金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 的现 实的言语 ,把话语作为 “ 解剖”语言文化 现象的核 心范畴 。从哲学角度探究 巴赫金 的话语思想 ,揭示其实质 ,对我们今 天的语言学研 究及语言教学仍将具有一定的
2 世 纪后半期极大地推 动 了语言学 ,特 别是语义学和语用 饶 有 兴 味 的 话 语 世 界 。 第 一 ,对 个 人 来 说 , 他 的话 语 贯 穿 0
学 的 发展 。 同 样 是 在 上 世 纪 3 年 代 ,英 国语 言 学 家 弗 斯 提 着 他 的 自觉 意 向 , 是 他 的 一 种 社 会 行 为 , 获 得 了个 人 社 会 O 出 了 在 语 境 中研 究 语 言 形 成 与 意 义 的 关 系 ,这 为话 语 分 析 存 在 的 意 义 。第 二 , 话 语 代 表 个 人 参 与 语 言 交 际 ,所 以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