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权滥用界说
民事诉权论纲

民事诉权论纲李龙[摘要]诉权是当事人因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或者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从而请求法院予以裁判解决的权利。
诉权与诉讼标的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一对概念,诉权学说与诉讼标的学说更是迈着同样的理论发展脚步;诉权学说经历了从私法诉权说到公法诉权说,再到诉权否认说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每一种诉权学说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种完美的诉权学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但是公法诉权说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世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通说;诉权必须具备程序上和实体上的要件,否则诉权便不能正常行使和切实实现。
[关键词]诉讼标的诉权诉权保护要件当事人因其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或者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请求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加以裁判,这种请求就叫做诉;向法院提出这种请求,从而启动诉讼程序,这就叫做起诉;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以判决保护其私权的权利就叫做诉权,因此,有人将诉权称为判决请求权或者司法保护请求权。
“无诉权便无当事人”,“无诉权便无诉”,“无诉权便无民事诉讼”。
诉权对于当事人来讲,它是进行诉讼的前提,同时也是胜诉、败诉的关键;诉权对于民事诉讼程序来讲,诉讼是民事诉讼启动、发展和终结的重要动力;诉权对于审判权来讲是审判权行使的条件,审判权是诉权行使的结果。
而诉权总是就某一个具体的纠纷而言的,“无争议便无诉权”,作为一个争议的事实,当事人总是以其对法律的理解,以一定诉讼标的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院的司法保护。
诉权总是就某一诉讼标的而言,离开某一诉讼标的,诉权便无从谈起。
纠纷发生以后,就某一诉讼标的而言,当事人有诉权,另一个诉讼标的或许当事人就没有诉权。
因此,诉讼标的与诉权是紧密联系的一对概念,离开诉讼标的的诉权和离开诉权的诉讼标的都是不能想象的。
一、诉权的内涵剖析及外延界定(一)诉权概念溯源通常认为,诉权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中的actio。
但在罗马时代,它只不过是根据不同性质的案件采取的不同诉讼形式,具有开始诉讼的机能的含义,并没有实质上赋予权利人以何种地位。
民事诉讼法第四章——诉与诉权

LOGO
二、关于诉权的理论界说 (一)双重诉权 程序意义(起诉权与答辩权)与实体意义(胜诉权与反驳原告请求 的权)
启动诉讼程序 请求 法院 保护民事权益
程序意义上的诉
实体意义上的诉
LOGO
(二)私法诉权说 诉权由请求权衍生而来。无法说明无请求权的确认之诉。 (三)公法诉权说(人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 1 .抽象诉权说 原告可以向法院起诉的法律地位或可能性。 2 .具体诉权说:权利保护请求说——具有诉讼内容的胜诉判决。 3 .司法请求权:请求法院作出公正裁决的权利 4 .本案请求权说:纷争解决请求权说 (四)诉权否定说 学说具有各方面的缺陷,科学性不够完整 具体权利制度会体现抽象的诉权,诉权本身抽象的概念意义不大
LOGO
2.诉与诉讼请求
三种观点: 1、原告向法院所实施的诉讼行为。诉讼请求是一种实体 权利,诉是要求法院对诉讼请求进行审理裁判的请求。 2、诉是原告要求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请求,诉讼请求 是原告向被告提出的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 3、狭义的诉讼请求——一种实体权利 广义的诉讼请求—— 对被告,还有对法院提出审理和 裁判的要求。
LOGO
(二)给付之诉 1.概念:指原告向被告主张给付请求权,并要求法院对此作出给付判决的 请求。 2.特征 (1)给付之诉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存在给付纠纷; (2)给付之诉法院必须在确认的基础上,判决是否给付; (3)给付之诉的判决除具有既盼力之外还有执行力。 3.分类 (1)根据请求给付的内容为标准: A、特定物的给付之诉;B、种类物的给付之诉 C 、行为给付之诉。 (2)根据请求是否已到期为标准; A、现在的给付之诉;现在的给付之诉是指当事人的给付请求权已到期,对 方在期限届满后仍不履行义务; B、将来的给付之诉。将来的给付之诉,当事人的请求权还未到期,只是为 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期限届满前提出的诉。 划分的意义在于行使诉权的条件不同。即在诉的利益方面有不同的体现。
禁止滥用民事权利论述题

禁止滥用民事权利论述题
禁止滥用民事权利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正当理由行使民事权利,不能以滥用的方式进行维权。
滥用民事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正当理由滥用权利。
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当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出于恶意或个人私利等非正当目的,滥用权利进行诉讼。
比如,在合同纠纷中,当事人明知合同中存在争议,但出于故意拖延时间或故意使对方承担诉讼费用等目的,滥用权利提起无理诉讼。
第二,滥用诉讼权。
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在适用的法律规定下提起诉讼,不能以虚假陈述或隐匿事实等手段进行滥用诉讼。
比如,在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当事人虚构事实或故意夸大损失,提高赔偿数额,滥用诉讼权谋取不当利益。
第三,恶意阻碍对方行使权利。
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不能采取滥用权利的方式阻碍对方行使权利。
比如,在财产保全诉讼中,当事人以虚构债务或其他理由,滥用财产保全权阻挠对方合法行使权利。
对于滥用民事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和惩处。
法院可以对滥用权利的当事人给予警告、罚款、撤销诉讼请求、驳回诉讼申请等惩戒措施。
此外,滥用权利的当事人还可能承担因滥用权利给对方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
总之,禁止滥用民事权利旨在维护公平正义,保护正当权益。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不能以滥用的方式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回到抽象的诉权说

需要 说 明的是 ,由于 民诉 学界对 于诉 权 的讨 论最 早也 最为 充分 ,所 以本 文虽 会 顾及 其他 学 科 学 者所提 出的观点 ,但 主要 的分析对 象仍 然是 民事诉 权论 中 的诸 学说 。
一
、
附条 件 诉权 说 的 重 大缺 陷
否定论不能成立。
・
1 1 ・ 1
法学研 究
21 0 1年 第 1期
该说 ” 4 但 其他 国家或 地 区的诉权 否定 论者未 必也 放弃 了其 观点 ,更何 况 国内对 诉权 否定 论 的 ,[ ] 批 判并 不充 分 。在 无条 件诉权 说 内部 ,抽 象诉 权说 之 内在 合理 性及 实 际意 义应 予充 分 肯定 ,其瑕 疵 已被 另一种 抽象 的诉 权 说 ( 司法 行 为请 求权 说 )所 消解 。后 者 更 为合 理 ,也 有更 多 的实 际意
要 性 不 言 而 喻 。然 而 , 目前 对 于 诉 权 理 论 的 研 究 已 陷 入 僵 局 。 如 法 国 学 者 所 言 ,诉 权 “ 一 术 特点 都会 引起激 烈争 论 的概念 ” I 每 一 种 。( ]
参 与竞争 的诉 权学 说都 被指有 缺 陷 ,无 法 自圆其 说 ,[ ] 乎没有 明显 占优 的胜 出者 。[ ] 2 似 3 学者 们在 为某一 种诉 权学 说辩 护时 ,通 常会对 其他 诸学 说逐 一展 开批 判 ,即采用 各 个击 破 的 批 判方式 。本 文将采 用 一种新 的分类 方 法 :根 据是 否 为诉权 附加 要件 ,是 否认 为 必须 具 备一 定 的 条件 才能拥 有诉 权 ,将 既有 的诉权 学说 划分 为附 条件诉 权说 和无 条件 诉权 说 。这 种新 的归类 方 法 可 以使我们 清 楚地看 到 ,某些 差异 似乎 很大 的学说 同属 于 附条件 诉权 说这 一 阵 营 ,而 且 都具 有 重 大 的 、致命 的缺陷 ,而 以往我们 孤立 地观 察 它们 时却未 曾察 知这些 缺 陷 。这些 新 的发 现促 使 我们 重新 审视在 国内从元 支 持者 的无 条 件诉 权 说 ,重新 检 视 以往 对 无 条 件诉 权 说 的批 评 。我 们 会 发 现 ,不为诉 权 附加要 件 的背后是 有深 刻考 量 的 ,而 对无 条件诉 权说 的批 评 多数 是不 能 成立 的 ,个 别 曾经有攻 击力 的批 评也 已被 它们化 解 。因此 ,对 附条 件诉权 说 的集体 性批 判 和对 无 条件 诉权 说
滥用诉权的法律规定

滥用诉权的法律规定滥用诉权是指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出于不正当目的或者恶意,利用法律规定提起诉讼,给他人造成损害或者非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滥用诉权是一种违背法律诉讼的本意和目的,扰乱法律秩序的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滥用诉权的发生,我国法律对滥用诉权行为有一些明确的规定。
首先,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滥用诉权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依据我国刑法第307条,故意提起无理诉讼,造成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财产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同时可以并处罚款。
这一规定对滥用诉权者进行了刑事处罚,以保护被滥用诉权侵权的合法权益。
其次,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滥用诉权的行为严格限制。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8条,滥用诉权被指控的诉讼参与人有权请求法院对滥用诉权者给予制裁。
法院可以对滥用诉权者进行批评教育、警告或者罚款,并根据情节严重性,决定是否予以降低其权益的处理。
这一规定保护了被滥用诉权侵害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滥用诉权者进行了一定的制裁,促使其遵守诉讼法律纪律。
另外,我国法院在审理滥用诉权案件时,根据诉权滥用的情况,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滥用诉权。
例如,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恶意诉讼行为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可以对恶意滥用诉讼权利的当事人给予一定的限制。
包括限制其起诉权利的一定期限、限制其进入法院起诉的次数等。
这样可以有效遏制滥用诉权的行为,维护公正的法律秩序。
除了对滥用诉权的行为进行惩罚和限制外,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官的专业素质以及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也是预防和减少滥用诉权的重要手段。
公众应该了解诉讼目的和程序,在确实受到侵权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不应滥用诉权。
法官则应全面公正地审理案件,识别和防范滥用诉权的行为。
同时,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可以促使人们依法维权,避免滥用诉权的发生。
总之,滥用诉权严重破坏了法律秩序和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和正常的司法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与法律规制

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与法律规制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是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司法和立法越来越注重对公民诉权的保护,公民也越来越重视对自己利益的保护,所以积极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对权利的滥用。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滥用都会造成对当事人正当权益的损害,更甚者会影响到司法的公平,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对民事诉讼中程序滥用的规制,所以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立法者和司法者应该考虑的是出现程序滥用问题该如何解决,是对滥用程序的人进行处罚还是别的方式?这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民事诉讼中程序滥用的概念和种类(一)民事诉讼中程序滥用的概念何为“程序滥用”,立法和司法界并没有对这个行为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为在民事诉讼中,程序滥用的形式多样,而且定义又比较模糊,所以很难非常准确的对其进行定义。
笔者认为,一切司法活动都要合法化,一切不遵守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都是不合法的,可以认为是滥用程序。
但是这样一来,程序滥用的定义又过于广泛,其一,法律是有漏洞的,也存在当事人每一步都遵循法律的规定但是提起了恶意诉讼,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法律不可能对每一项每一小步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二,是这样对程序滥用进行定义也不利于司法机关以及公民的理解,要想认识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我们应该从其分类来看。
(二)民事诉讼中程序滥用的分类民事诉讼中程序滥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诉权的滥用,另一种是滥用其他程序权利,而对诉权的滥用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狭义的诉权滥用,一种是恶意诉讼。
这里从民事诉讼程序滥用的大分类来说,即对诉权的滥用,和对其他程序权利的滥用。
什么是对诉权的滥用呢?诉权是公民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寻求司法机关司法救济的一项权利,也是人人都享有的一项权利,它不以实体权利即诉的利益受到侵害为前提,但是如果诉的利益没有受到侵害又提起诉讼那就没有意义,是司法资源的浪费。
有一个案例是北京一个公民因为一元钱的纠纷提起民事诉讼,那么这种诉讼究竟是不是对诉权的滥用呢?很多学者认为标的额如此之小的民事诉讼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诉权的适用没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只有合法不合法之分,该当事人的确是诉的利益受到了侵害,那么他维护自己的权益就是合法的,有的小利益下隐藏的是更大的权益,比如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所以我认为这种诉讼就不是诉权的滥用。
论诉权滥用及其规制

论诉权滥用及其规制一、诉权滥用的定义及表现形式虚假诉讼:当事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法院审理案件的公正性和效率,浪费了司法资源。
恶意诉讼:当事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提起与自己无关或者有利害关系的诉讼,扰乱法院正常审判秩序,影响司法公正。
重复诉讼:当事人在已经获得胜诉或者判决生效的情况下,仍然提起新的诉讼,企图通过多次诉讼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行为增加了法院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司法效率。
滥用管辖权:当事人在没有法定理由的情况下,随意选择法院提起诉讼,导致法院管辖范围过宽,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抗辩权:当事人在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故意提出抗辩,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这种行为损害了法院的权威性,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申请再审权:当事人在已经取得胜诉或者判决生效的情况下,无正当理由申请再审,企图推翻原判决。
这种行为浪费了法院的审查资源,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执行异议权: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对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提出异议,企图阻止执行。
这种行为干扰了正常的执行程序,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上诉权:当事人在已经取得上诉受理裁定的情况下,无正当理由提起上诉。
这种行为增加法院的工作负担,降低司法效率。
1. 诉权滥用的概念与内涵故意滥用诉权。
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明显不符合法定条件,但仍然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达到非法目的。
过失滥用诉权。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由于疏忽、大意等原因,未能充分行使诉权,导致诉讼结果对自己不利。
恶意滥用诉权。
当事人出于恶意,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诉讼权利,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重复起诉滥用诉权。
当事人在已经获得胜诉判决的情况下,仍然提起新的诉讼,企图通过诉讼手段达到非法目的。
不当利用诉权。
当事人利用诉讼手段,对非诉讼解决的纠纷进行干扰,影响正常的民事秩序和社会稳定。
为了防止诉权滥用现象的发生,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诉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
民事诉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析

社会 科学 家
S OCI AL S C皿 NTI T S
No . O 1 v' 1 2
( 1 期, 第 1 总第 15 7 期)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 o1 , e ea o1 5 N .1G n rl .7 ) N
民事诉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析
侯 娅 沈 磊 .
制可以从程序和 实体 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 诉权 ; 滥用; 规制 ; 原则
中图分类号 : 9 51 D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0 1 1- 0 6 0 10 — 2 02 1 )10 9 — 4
诉权作为宪法保 障的将争议诉诸司法解决 的权 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 , 民事诉讼领域的权利滥用引 利, 与其他权利一样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法制发达 起 了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 注① 。在国外的相关研 国家的立法 中, 对与民事诉讼有关的权利滥用大都有 究 当 中常 被 提 及 的 是 “ 用 程 序 权 ” A ueo 滥 ( bs f rcdr s s a R h P ) 它 着相应的规定 。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更加关切 Poeu l i t R 这一概念 , 的具体形态被划 程序保 障, 加突出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为 目 , 更 标 初步 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 滥用诉讼”aue fi ao ) 即“ bs i tn olg i t 完成了对职权制模式的改造 。值得 引起重视 的现实 与 “ 滥用特定程序制度 ”aue ei oeu l b s o s cip cd r p f r f c a 是 ,司法实践 中也出现 了不少诉权被滥用的现象 , dv e) 引 ei s。 琪 中,滥用诉讼” c “ 专指对请求法院给予 起学者的忧虑和实务部 门的关注【 1 ] 。结合我国实际对 司法保护的权利 的滥用。根据滥用诉讼 的主体的不 诉权滥用 的危害 、 因进行分析 , 诱 并提 出规制诉权滥 同,又可 以将其 进一步划分为原告 “ 滥用起诉权 ” 用制度体 系的原则 , 已经成为我们在继续强化诉权保 ( ueoter h o tn b a s h gtf ci )与 被 告 “ 用 防 御 权 ” f i a o 滥 障的同时应当予以讨论的问题 。 b s odf c)“ aue f e ne 。滥用特定程序制度” e 则主要指的是 进入诉讼程序之后 , 各诉讼主体对具体的诉讼权利的 滥用 , 例如当事人的矛盾行为、 不合理的重复性动议 诉权滥用的界定 等一 由于这些具体的诉讼权利通 常是与某项 特定 因此被称为“ 滥用特定程序制度” 。 对权利滥用的认识过程始于民事实体法领域。 其 的程序制度相联系 , 后,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经历了在法律形式上由判例向 在我 国, 基于对诉权理论的不 同认识 , 一些学者 处理诉 成 文法 规定 发 展 , 立 法例上 由主观 主义 向客 观 主义 从不同角度对诉权滥用加以研究 。在这当中, 在 发展 , 以及在适用对象上由物权 向一切权利发展的过 权 与 诉讼 权 利 之 间 的关 系 是 界定 诉 权 滥 用外 延 的 一 程 , 步发 展 成为 民事 法律 当 中的重要 原 则 。与 此 同 个焦点问题 。有学者提出, 逐 诸如“ 程序滥用” “ 、诉权滥 时 , 于 “ 利人 滥 用 权 利 与受 害 人 的利 益 之 间 的 联 用” 基 权 以及“ 滥用诉讼权利” 等说法, 具有同质性 , 以不 可 系不仅局限于实体上 , 还包括诉讼上的利益” 的认识 , 做严格的区分。 笔者认为 , 嘲 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不 权利滥用亦逐渐开始超出传统的财产法范畴, 而兼具 存在于诉讼结果 中,而是存在于诉讼的过程当中, 故 了程序意义 的色彩。 而不能人为地将诉权与诉讼权利以诉讼 内外的标准 随着社会 的发展 ,民事纠纷的数量急速增长 , 而割裂开来 。诉权虽然是 自 纠 诉讼外加 以利用的权能, 纷的类型 日渐多样化 、 复杂化。在司法制度所承受 的 但是诉权必须借助诉讼权利得 以落实 , 这就牢牢地将
论滥用诉权

宪法权利 , 国家对其 有保 护 的义务 。《 宪法》 5 第 l条规定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公 民在行使 自由和权 利的 时候 , 不损 害
国家 的、 社会的 、 集体 的利益和其他公 民的合法的 自由和权
利” 。诉权是一项宪法性 权利 , 公 民 的各 项权 利 中居 于 在
特别是人 民民 主意识 和权利 意识 的觉 醒及法 制体 系 的健
(u o 4 SmN. ) 9
论 滥 用 诉 权
董如英
( 黑龙江公 安警 官职 业学 院 , 尔滨 102 ) 哈 505
摘要 : 诉权是一种程序 性权 利 , 它建立的基础是平等主体之 间因人 身关 系和 财产关 系所发 生的纠纷 , 当事人 行使诉权得到 了法律 的保护 , 基于宪法对人权 的保 障和 尊重。诉权的行使一旦超 出了合法界 限 。 就会损 害他人 的
2 1 第 l期 0 2年 ( 总第 9 ) 4期
黑 龙 江 省 政 法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No 2 2 .1 01
Ju l f e o g a gA m ns a v a r C l g f o t sA dLw oma o i nj n d ii r ieC de o eeo li n a H l i tt l P ic
进行 , 民享有了诉 权 , 公 才能请求 国家司法机关启动诉讼 程
一
、
诉权 的概念
序解 决纠纷。当事人主动行使诉权通过公力救济保护民事
权利 已普遍化 了。诉权 越是充分 , 人们 寻求法律救 济就 越
诉权是公 民或者法人组织等在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
犯或者有纠纷需要解 决时 , 享有 的诉诸 于 司法 权 以寻求 救
论民事纠纷可诉性的界限

3 ・ 0
此 。后者 的话语 地 位在 目前 实务界 和学 术界 的极力 倡导 下 , 能会 掩盖其 自身 的弊病 , 可 进而遮 蔽司法 裁判 的重 要性 。而 事实情 况是 ,“ 总体 而言 ,审判工 作会是 、 就 仍然 是并将 始 终是法 院的重要 工作 , 对 于 中高 级法 院来说 ,甚 至是 其 最重 要和 最 主要 的工 作 ,必 须始 终予 以高 度重 视 ” 。① 正 是 出于对 AD 热 的冷思 考 ,笔者 认为 , 目前 以 AD 为 中心的 多元化 纠纷解 决机 制在 实际运 R R
有 效 机 制 。 法 官 在 能 动 司 法 的 同 时也 面 临 一 系列 不 应 逾越 的界 限 , 因此 法官 在 解 纷 可 诉 性 的 范 围上也 必 须保持应有 的司法克制。 关 键 词 : 可 诉 性 ; 诉 之 利 益 ; 能动 司 法 ; 司 法 克 制 中图分 类号 :D 7 I F 2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 0 (0 2 0 — 一 7 4 9 2 1) 1 0 O 0 6 7 52 3
A R阴影下的民事诉讼 D
就一国司法制度之设立目的而言, 如何保障国民实效性地 “ 接近正义” 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问题 ,
是现代民主的奠基石。在西方社会 2 世纪下半叶以来,面对 “ 0 ( D A R)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探索 “ 接近正义”运动的第三波浪潮。 在我国,由 ① 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各种现实性纠纷与非现实性纠纷相互交错, 法院同样遭遇了 “ 诉讼爆炸”案件 压力 , 甚至还有学者不无担心地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美国所经历的 “ 诉讼社会” ⑦ 。 面对案多人少的压 力和 “ 维稳”的政治要求 ,司法实务部门和学术界一起主导了一场司法 A R运动 。具体表现在调解 D 又重新得到重视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在实践中呈现联动态势,“ 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 在当下之司法系统正如火如荼的践行 ,并成为司法实务部门的主流话语。 但必须注意到,这些举措在实践中也多有 “ 变形”或 “ 走样” ,比如有些法 院从政绩出发,夸大 了调解的作用,以至于出现了所谓 “ 零判决”的做法。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举措 , 不仅因为其不切实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第四章 诉权与诉

本章课后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诉讼标的? 2.如何正确认识确认之诉相对于给付之诉的
补充性和提起确认之诉的限定性? 3.原告对被告提起的反诉能否再提起反诉?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江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江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本章课堂案例
【案情简介】
B与C(1984年3月12日出生)系父子关系。2000年 9月18日,B与C作为买方(C未成年,由B代签),与 卖方北京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北京市内销商品预售契 约》,购买海淀区复兴路百朗园房屋。房款为90万元, 其中70万元采用银行贷款方式支付。2004年3月,B与 C取得了所购房屋的房屋所有权证和房屋共有权证,房 屋坐落海淀区复兴路甲36号933号,其中C系上述房屋 的共有权人,所占份额为10%。2006年12月20日,上 述房产设定了抵押权利,权利人为工商银行北京石景山 支行。2002年11月7日,B和C(甲方,出卖方,由B代 C签字)与A公司(乙方,购买方)签订《房屋买卖合 同》,约定乙方购买甲方的该房屋,交易价格为100万 元。
范围问题,如果该案不属于法院民事审判的范围, 当事人所提起的诉就不具有权利保护的资格。 三、权利保护的利益
当事人所提起的诉尽管具有权利保护的资格, 即属于法院民事审判的范围,但未必有必要对案件 进行审判,在某些情况下,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向法 院提起诉讼时,该起诉就不具有权利保护的利益。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江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江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本章课堂案例
【法理分析】 民事之诉的选择与权利保护息息相关。民事之诉制度,
浅论禁止滥用民事程序权利的法理基础

1 公 正 和效 率 的 博 奕— — 从 法 律 经 济 学 的角 度
为 它 直 接 体 现 了诚 信 原 则 中 维 持 当事 人 双 方 利 益 及 当 事 人 利 益 与 社
会 利 平 衡 的 要求 。任 何 权 利 包 括 诉 讼权 利 不仅 关 系 到权 利 人 的利 益 , 司 法 的 价 值 取 向 是 坚 持 公 正 优 先 、 顾 效 率 , 一 点 已 为 大 众 熟 而 且 涉 及 对 方 当 事 人 的利 益 和 社 会 利 益 , 兼 这 因此 , 果 诉 讼 当 事 人 滥 用 如
知 。 这 句 话 折 射 的 实 际 就 是 程 序 公 正 和 程 序 经 济 两 者 之 间 的 博 奕关 诉 讼 权利 , 然 造 成 当事 人 不 必 要 的 损失 , 加 法 院负 担 , 必 增 引起 诉 讼 程 系。 序 的 复 杂化 和诉 讼 迟 延 。 在 英 美法 系 国家 , 然 没 有 直 接 在 诉 讼 立 法 虽 近 4 O年 来 . 法律 经 济 学 有 着 令 人惊 讶 的发 展 , 为法 学 研 究 提 供 了 规定 诚实 信 用 . 诉 讼 规 则 和 相关 判 例 中体 现 了诚 实 信 用 的理 念 。如 但 另 一种 看 问题 的 角 度 在 《 国 民 事 诉 讼 规 则 》 1章 第 1条 第 1项 的基 本 目标 中 规 定 ,本 英 第 “ 举 例 来 说 , 过 上 文 的 阐述 , 们 已 经知 道 , 碎 性 的诉 讼 也 是 一 规则 为新 程 序 法 则 , 本 目标 是确 保 法 院公 正 审 理 案件 ” 同 时在 该 章 通 我 琐 基 。 种 滥用 诉 权 , 不 应该 存 在 或 者 至 少 不应 该 受 到鼓 励 的 。 而再 微 小 的 第 1条第 2项 和 第 三 条 分别 又要 求 “ 正 审 理 案 件 应 切 实 保 障 当事 人 是 公 利 益 的诉 讼 , 不应 因其 标 的 额 小 就 不予 重 视 。这 种 选 择 的背 后 其 实 平 等 : 省诉 讼 费 用 ; 证 便 利 、 正 地 审 理 案 件 ; 件 分 配 与 法 院 资 也 节 保 公 案 隐 含着 一 条 经 济 逻 辑 : 事 如 果 可 诉 , 会 导 致 司法 成 本 的浪 费 , 会 源 配 置保 持 平 衡 , 考 虑 其他 资源 配 置 的需 要 ” 琐 将 也 并 以及 “ 当事 人 有 义 务 法 令 民众 深 受 讼 累 . 终 累及 整 个社 会 。而 且 . 事 所 涉 利 益 微 小 , 最 琐 冲突 院实 现 本 规 则 的 基 本 目标 ” 。在 美 国虽 然 也 没 有 诚 实 信 用 原 则 的 明 确 性 弱, 即使 不 允 许 诉 讼 , 当事 人 也 能 接 受 , 而 寻 找其 他救 济 途 径 : 转 相 概 念 , 在 民 事 诉 讼程 序 规 则 上 也 体 现 了诚 信原 则 的精 神 。 如 , 师 但 例 律 反, 即使 利 益 很 小 但 是 冲 突 很 大 , 事 人 如 果 无 法得 到 司 力 救 济 可 能 在 诉 答 状 上 真 实 声 明 的签 字 要 求 . 滥 用 发 现 程 序 实 行 的 制 裁 以 及禁 当 对 转 向私 力救 济 , 么 耗 费 的社 会 成 本 可能 会 更 高 。 法 律 对 不 同 诉 讼 行 反 言 规 则 。 般 认 为 , 那 一 诚实 信 用 原 则 为 给 予 具体 案件 以妥 当 的 解 决 , 具 为 的扬 弃 , 实 就 是 基 于 这个 逻辑 下 的利 益 权 衡 的 选 择 。 其 有 对 制 定 法 的 规定 加 以补 正 和 矫 正 的 功 能 , 此 , 因 在具 体 个 案 中 , 实 诚 司法 原 本 是 远 离 大 众 的 , 只有 拥 有 资 产 的 阶 级 才 会 作 为 司 法 的 主 信 用 原 则 可 以作 为 约 束 诉 讼 各 主 体 的一 条 基 本 原 则 , 保 权 利 包 括 程 确 要 受 益者 而利 用 审 判 , 而伴 随着 经 济 的 发 展 , 产 阶 级 的 急 剧 膨 胀 , 序 权 利 不 被 滥用 。 然 中 司 法 不再 是 一 般 民 众遥 不 可 及 的存 在 , 现 了 司 法 救 济权 的 大 众 化倾 出
论审判权对诉权滥用的抑制及其限度

旦被 行使 ,将 不仅仅 启动 审判权 的运行 , 将对诉 讼相对 方产生 一定 的强制 。 因此 , 果 当事 人滥 用 还 如
诉权 ,甚至故 意利用 其程序 性权 利追求某 种不 正 当的利益 , 也将 不仅 仅造成 审判资源 的浪费 ,更可 能
也 只是较 为笼 统地 指称某 一 些不正 当 的诉 讼行 为 , 并未将 其具 体化 为一个 具备严 格 构成要 件 的法律 而 术语 。在 相 关的 国内研究 文献 中 ,“ 意诉讼 ” 常常被 通过 与 “ 恶 滥用诉 权 ” 滥 用诉 讼权 利 ” 诉讼 、“ 、“
欺诈”等概念相区别来获得其 自 身的独特性。① 不过,笔者认为 ,此种概念比较的方法未必能达致精
择 自由 ;在 对抗 式的诉讼 模式 中,审 判权则 表现 出一种 消极 、被 动 、中立 的姿态 ,当事 人在诉讼 中拥 有较 多的选择 自由, 基本 能够 掌握程序 的进展 。在 不 同的诉 讼模 式之 下 , 审判权 与诉权 基本上 是呈 现 出一种 此 消彼 长的关系 ,而这种 关系甚 至能够 折射 出国家权力 与公 民权利之 间 的张力 ,因此 ,即使 是 在法律 的层 面讨论 审判权 与诉权 的关 系结构 , 也必须 将其放 人更广 阔 的社 会背景 中加 以考量 。现代社 会中, 国家权力 的扩 张与社 会个体权 利诉 求的高 涨几乎 是在 同步进行 , 其相 互 关系的 紧张亦难 以避免 。 由于 强大 的国家权力 极容 易侵 犯社会个 体 的基 本权 利 , 且国家权 力被滥 用 的危害远 远大于 个体权 利 并 滥用 的危 害 ,因此 ,如何 防范 国家权力 的恣 意 ,确保 社会个 体基本 的行动 自由 ,便一直 是人 们关注 的 焦点 。反 映到审判权 与 诉权 的关系上 , 强调 审判权 的克 制 , 呼吁 防止审判权 对 当事 人诉权 的不 当干预 , 保护 当事人对 于诉讼 程序 进展 的主控权 , 一直是 我国诉讼 法学界相 关研 究 的主调 。不可否认 , 于 也 对 曾经较为 崇 尚职权 主义 的 中国司法 而言 ,目前更注 重将审 判权约 束于一 个合理 的界 限之 内 ,以方便 当 事人通 过 司法 途径寻 求权 利救 济 ,本是理 所 当然 。但 是 , 若一 味地 强调 对 审判权 的控制 ,而完全放 倘
民事诉权滥用界说

案判决请求 权说 , 诉权要件仅指诉讼权利保护要件而不包括 实体权 利保护要件 , 因为 , 以实体 权利存在 与否 作为诉权存
在 的要 件 , 仅 在 理 论 上 有 难 以克 服 的 矛 盾 ,而 且 , 不 ① 当今 各
其三 , 诉权 滥用 是否包含诉讼权利 滥用?这个问题实质 上 是对诉权本 身含 义的追 问 , 即诉权 的内涵是否包括诉讼权 利 ?如果认 为诉 权的涵义包含诉权 权利 , 那么诉权滥用 当然 包 括诉 讼权利滥用 , 反之 , 则二者有别。 其四, 诉权滥用与恶意诉讼之间的关系是什 么?恶意诉 讼与诉权滥用在概念表述上最为相似 , 目前 国内学 者的论 从 述 中, 很难判 断二者之间的区别。尽管有不 少学 者在论 述 自 己观点 时将 两者混 同使用 , 但也有人认 为二者不同。
文 明与进步 的基本标识 。 然而 , 随着 公民的诉权 意识 的觉醒 ,
另一种 与法治文 明悖逆 的现象——滥用诉权不期而至 , 各种
“ 恶意起诉 也称 为滥用诉权 。是指在 民事诉讼 中加害人恶 意
提起诉讼意 图使 ‘ 被告 ’ 遭受不利之 民事判决的行 为。 嘲 ” 而有
不 正当诉讼层 出不穷 , 不但侵 害他人合法权益 、 浪费司法资
本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之 目的恶意行使诉讼 权利 , 而实现 从
不法诉讼利益 的行为 。f ”1 3 ㈣还有学者将诉讼权利滥用也纳入 滥用诉权 的涵义 当中,滥用诉权 , “ 是指 当事人 出于故 意或相
观标准 , 学者们均 赞同 : 行为人 出于故 意而实施 的滥用诉权
行为 , 认定为诉权滥用无疑 。 但是 , 于过失是否为诉权滥用 对
国都强调扩大 司法解决纠纷功能 , 通过 裁判超越实定法来 创
滥用诉权的构成要件

滥用诉权的构成要件
滥用诉权是一种不正当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滥用诉权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滥用诉权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
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2.主观要件: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
这种过错主要表现为恶意提起诉讼或者故意拖延诉讼时间等。
3.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滥用诉权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恶意提起诉讼或者故意拖延诉讼时间,给对方造成损失或者浪费司法资源等。
4.侵害的客体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必须侵害了对方的民事权益。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没有侵犯对方的民事权益,就不构成滥用诉权。
需要注意的是,滥用诉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案件的具体情况、当事人的利益诉求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滥用诉权的认识和理解,共同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秩序。
滥用诉讼权利的典型案例

滥用诉讼权利的典型案例滥用诉讼权利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利用法律程序和法律权益不当,以非正当的目的干扰司法运行和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案例来说明滥用诉讼权利的具体形式和影响。
第一,王某借款纠纷中的滥用诉讼权利。
在该案例中,王某与张某之间存在借款纠纷,双方不能达成一致。
王某明知自己举证不足,但仍频繁提起诉讼,以诉讼压力迫使张某接受不利条件。
这种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也给对方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第二,某公司对竞争对手的滥用诉讼。
某公司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在其产品上故意设计了侵权元素,然后以侵权为由对竞争对手提起诉讼。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该公司的侵权指控完全是虚构的,旨在通过滥用诉讼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对方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第三,某公民对政府滥用诉讼权利。
在某市政府拆迁项目中,某公民以不当解释法律规定为由,提起多次诉讼,试图阻止拆迁进程。
然而,经过多次审理后,法院发现该公民的诉讼请求完全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并且属于对政府行政权力滥用诉讼的恶意行为。
这种滥用诉讼行为妨碍了政府的正常运行,也拖延了拆迁项目的进度。
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性,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滥用诉讼的监管,依法惩治滥用诉讼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
总之,滥用诉讼权利是一种对法律和司法公正的严重侵害,这种行为不仅浪费资源,还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和倡导诚信诉讼,加强对滥用诉讼行为的惩处和打击,确保民事诉讼制度的正常运行,维护公正和公平的司法环境。
试论禁止诉权滥用

试论禁止诉权滥用作者:尹大威石延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4期摘要诉权作为人们请求法律救济的权利,当然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滥用诉权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但是,诉权滥用的研究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试论述设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防范和规制滥用诉权体系。
关键词诉权滥用法律规制财产保全作者简介:尹大威,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石延婷,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7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114-02一、滥用诉权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诉权(rightsofaction)是由诉的法律制度所确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请求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解决纠纷和保护权益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豍滥用诉权,是指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权,在明知自己缺乏胜诉理由的情况下,以合法形式进行恶意诉讼,以期通过诉讼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后果的行为。
权利的行使一旦超过法定的界限,则构成了权利的滥用。
滥用诉权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当事人具体诉权行为违背了诉权存在的本旨或者超越了法律许可利用诉权的界限。
详言之,诉权的本来价值在于将宪法上的裁判请求权实在化,使国民得以向法院提出自己的权利保护请求,其滥用主要来源于两个层面。
首先是当事人利用诉讼程序的动机不纯,起诉乃至进行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并非指向民事纠纷的解决以及实体权利的保护,而是其他恶意的目的。
2.行为人包括与争议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者具备诉讼担当资格的人,而不适格当事人包括:一、原告主体不适格,表现为原告主张了不属于自己主张的权利。
二是错列被告,即将与本案无关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意或无意地列为被告。
三是原告随意追加第三人。
不适格当事人只要以某种实体权利纠纷为依据向法院主张救济请求,也属于滥用诉权的主体范围。
3.滥用诉权必须在客观上表现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进入民事程序。
民事法庭辩论发言稿范文

我是原告方的律师,今天我代表原告就本案进行辩论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对本案的事实和争议焦点进行简要梳理。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是否构成侵权行为,以及被告应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下是我在此环节的辩论发言:一、关于侵权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被告的行为是否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本案的关键。
首先,被告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根据原告提供的证据,被告在未经原告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了原告的专利技术,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实施其专利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其次,被告的行为具有过错。
被告在明知原告拥有专利权的情况下,仍然擅自使用原告的专利技术,明显存在过错。
再次,被告的行为与原告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原告因被告的侵权行为,未能实现专利技术的商业价值,造成经济损失。
被告的侵权行为与原告的损失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最后,原告的损失具有确定性。
原告因被告的侵权行为,导致其专利技术未能实现商业价值,损失了预期的收益。
原告的损失是确定的,而非预期性损失。
二、关于被告应否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被告的行为已构成侵权,依法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首先,被告应停止侵害。
被告应立即停止使用原告的专利技术,消除对原告合法权益的侵害。
其次,被告应赔偿损失。
根据原告提供的证据,被告的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了经济损失。
被告应按照原告的实际损失,赔偿原告相应的经济损失。
最后,被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费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人应承担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费用。
综上所述,被告的行为已构成侵权,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此,我恳请法庭依法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最后,感谢法庭、陪审员和各位律师的关注,我将在接下来的庭审过程中,继续为原告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诉权理论

12
(二)滥用诉权的表现形式
滥用起诉权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滥 用反诉权
滥 用上诉权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滥用撤诉权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其他表现形式
13
(三)滥用诉权的类型化分析
①恶意诉讼 恶意诉讼,是指诉讼的当事人滥用诉权,恶意提起诉讼, 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②欺诈诉讼 欺诈诉讼,是指行为人在虚构事实或伪造证据的基础上,通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过提起民事诉讼,经由符合诉讼程序的表面形式,使法院作 出错误裁判,从而达到损害他人利益、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的违法行为 ③骚扰性诉讼 骚扰性诉讼,是指原告提起诉讼是为给被告造成诉讼烦累, 或者给被告带来名誉上、精神上的损害的诉讼行为。骚扰性 诉讼,原告在主观上是故意的,其提起诉讼或提起反诉,不 以获取案件的胜诉为目的 ④重复诉讼 重复诉讼,是人民法院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作出生效裁判 后,当事人仍然以同一诉讼标的向同一的当事人提起诉讼。 ⑤其他类型
10
相关案例
• 2002年3月,家住株洲的律师佘某乘坐K510 次列车从株洲前往长 沙,补票时列车员收了其7 元钱,其中票价6 元、手续费1 元。事后 佘某了解到,按照国家的新规定,株洲到长沙的票价应为5.5元,但铁 路部门还在按旧该次列车所属的广铁客运公司诉至长铁法院,要求在 湘、粤两省的主要媒体上向其赔礼道歉,退还多收的票款0.5元,赔偿 其精神损失费2 万元。长铁法院立案庭在收到起诉书后了解到,事情 发生后,广铁集团客运公司多次派员专程到株洲和佘某联系,对其监 督行为表示感谢,对该次列车未按新规定多收票款的行为进行了整顿 ,将多收的票款退还,还聘请佘某担任客运公司的“路风监督员”。 对于佘某仍执意将客运公司诉至法院,长铁运输法院立案庭认为,佘 某的行为系滥用诉讼权利,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和立法精神,不予立 案。
试评“陆红霞案”:滥用行政诉权行为之界定分析

试评“陆红霞案”:滥用行政诉权行为之界定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7T09:46:01.40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作者:陈姚硕[导读] 行政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下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权陈姚硕中国计量大学 310018【文章摘要】行政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下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关于行政诉权的构成要件,学界有两种观点,一为“三要件说”,二为“二要件说”,两种观点均将“诉的利益”作为行政诉权的构成要件之一。
“诉的利益”理论在通说中是为了解决如何有效充分利用司法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法律技术,其赋予了法官在个案当中的自由裁量权,以确定当事人的诉请是否需要通过法院的审判进行保护。
此外,诚实信用原则亦是民事诉讼中界定滥用诉权的重要标准。
基于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之间的特别关系,民事诉讼领域滥用诉权界定理论成果颇丰,行政诉讼中的诉权滥用界定借引民事诉讼相关理论以参照具有历史与法规范上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诉权滥用;限制诉权;诉的利益一、案件引出自2013年开始,本案原告陆红霞等三人分别向南通市人民政府等多个机关提起九十多次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申请内容多有重复。
获政府部门回复后,三原告分别向江苏省人民政府等复议机关共提起39次行政复议。
复议后,三人又分别以答复存在标题不完整、发文字号形式错误、程序违法等瑕疵为由向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提起政府信息公开之诉36次。
本公报案例即为陆红霞向南通市发改委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对南通市发改委的答复不满而提起的诉讼。
对此案,法院认为审判权在保障当事人的诉权的同时亦拥有制约恶意诉讼、无理缠诉之职能。
三原告所提起的一系列诉讼缺乏诉的利益,具有目的不当性,有悖于诚信,违背了诉权行使的必要性,是为权利的不当行使,属典型的诉权滥用行为。
本案核心问题之一即为对滥用诉权行为的界定,法院在此认定的说理中多次提及诉权概念,判决分缺乏诉的利益、不具有正当目的以及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三个角度进行论理分析,但法院并未就“诉权”概念以及“诉的利益”本身予以详析,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补充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