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免疫组化技术质量要求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标本要求

免疫组化标本要求

免疫组化标本要求
免疫组化标本的要求如下:
1.标本选择:组织要新鲜、完整、无明显坏死,尽量取代表组织。

对于正常组织,应选取接近病灶的部位;对于肿瘤组织,优先选取肿瘤中心和边缘部位。

2.固定方法:常用的固定剂有乙醛、福尔马林等,固定时间为6-48小时不等,具体时间要根据标本的大小、厚度及组织类型而定。

对于某些抗体如Ki-67、p53等,需要较为严格的固定条件。

3.切片制备:切片应薄而均匀,一般为3-4μm,切片前应将标本脱水、透明和浸渍,常用的浸渍剂有paraplast、蜡等。

4.抗体选择:根据病理诊断需求,选择相应的抗体,并根据厂家说明书的建议稀释。

5.染色方法: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其中免疫组化分为酶标和免疫组织化学。

6.阴性对照:每次实验应设置相应的阴性对照,以排除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7.结果分析:观察染色结果时,应注意细胞定位、染色程度、阳性细胞数量等,结合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控制标准 作业指导书

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控制标准 作业指导书

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免疫细胞学是免疫学与细胞化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免疫学理论基础上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细胞或组织中定位抗原或抗体。

免疫组化技术是用标记物或显色物标记的抗体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的抗原,从而达到诊断和研究疾病的目的。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临床病理研究与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因其反应步骤多,影响因素复杂,质量控制已被越来越多的病理技术专家重视。

20xx年全国病理学技术进展和应用研讨会上提出将质控应用到免疫组化技术上。

本文对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化质控进行了探索,现介绍如下。

1、标本的固定为了更好地保持细胞和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防止组织自溶,必须对标本进行固定。

标本固定的好坏是影响病理诊断的关键,同样也影响免疫组化的结果,所以固定是质控的首要也是关键步骤。

影响标本固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①标本离体后固定不及时:一般离体标本要求15min内必须固定,最好是在手术室由专业的护士将离体的标本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立即放入质量浓度40g/L中性甲醛内,固定液的用量为标本体积的5~10倍。

而目前本院手术室做不到这一点,这就要求病理技术员在接到标本后要及时固定,不能延误时间。

但是在手术室和路上延误的时间不能控制。

因此,呼吁临床医生应和病理科联合起来,将标本固定地点放在手术室,以使标本及时固定,减少因固定不及时而出现的诊断困难。

②标本固定的时间:40g/L中性甲醛渗透速度一般是2mm/h,随着时间延长速度会逐渐减慢,增加浓度反而会降低渗透速度。

一般手术标本用40g/L 中性甲醛固定的时间以12~24h为佳,最长不要超过72h;如穿刺标本可用AFF液固定2~4h。

有研究显示,用40g/L中性甲醛固定1周后的标本,其组织抗原几乎不能被检出[1]。

但是,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有人催发病理报告的情况,他们希望病理科的报告最好像检验科那样早晨送下午就能拿到。

这种情况下只有缩短制片程序,包括固定时间,这种操作只会增加病理诊断的风险,埋下误诊的隐患。

MD05 简述免疫组化技术的质量控制

MD05 简述免疫组化技术的质量控制

简述免疫组化技术的质量控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操作时间长、流程环节多、涉及试剂种类多等的特点,基本决定了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并非那么简单。

在一个多因素参与影响检测结果的系统中,要做到对检测可靠性的把控,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检测结果质量的监控。

这样才能堵住异常结果异常数据被错误采用的漏洞,减少对科研及临床分析工作的影响。

一、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质量的监控1. 技术层面的监控:技术操作人员需要对免疫组化的异常结果及其可能的原因有清楚和完整的认识。

无信号?微弱信号?背景信号?等异常结果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技术老师在完成IHC染色后需要先把这一关,看有没有技术层面的异常结果。

2. 阅片层面的监控:在阅片之前,需要了解对应检测的免疫组化指标——某个抗原表达的亚细胞定位、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根据文献资料这个抗原在当前研究的样本中可能存在的表达模式。

把好阅片这一关,要求研究人员既需要对目标抗原的表达有个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特异性方面的认识——并非有染色就是好,需要在特定的细胞、特定的亚细胞位置、特定模式的染色才是好;因此,阅片人员需要对研究的样本对象的组织结构、细胞构成、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特点等要有基础认识。

在科研单位中,要求项目组人员需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

而在临床病理科室,也是需要技术管理人员和病理阅片医生清楚认识、做好分工、共同把关。

二、免疫组化技术操作的流程控制正如大家都可以理解,虽说检测结果的监控对质量控制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是最终整体质量的提高和稳定还是需要对操作流程的优化和控制。

关于免疫组化的操作流程,不同的供应商可能有自己的推荐方案,按照这个推荐方案来进行应该是比较保险的,因为供应商那边已经做过验证。

而当实验室要检测的指标比较多,涉及到使用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试剂在同一批进行检测时,就需要实验室有一套自己验证过的比较有兼容性的标准操作流程(SOP)来处理。

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参数,每次操作时严格执行并做好记录,这样才能做到对操作流程的控制。

XX医院免疫组化制片质量评价细则

XX医院免疫组化制片质量评价细则

免疫组化制片质量评价细则
一、与组织结构
1、组织完整,无明显缺损和裂隙。

2、主间质原有形态保存好,细胞结构清晰,无明显收缩或过度修复现象。

二、切片质量
1、厚度:无核重叠为基本要求(细微调螺旋观察),薄于此水平且核的结构清晰者为佳,出现核重叠者为厚。

2、均匀:切片聚焦后用移动尺移动切片,全片细胞核清晰度一致为均匀。

微调1/5圈以内才清晰者为清度不均匀。

多处区域须微调1/2圈以上才清晰者为明显不均匀。

3、无刀痕、划痕或折叠。

三、染色
1、阳性着色定位准确,层次分明;胞核、胞膜或胞浆阳性着色清晰,但不均一;
2、背景无阳性着色;
3、复染深浅适度,色彩对比鲜明,无偏色。

四、裱片与封固
1、切片位置规范(组织中心与玻片1/3处垂线对齐)。

2、切片长轴与玻片长轴平行,无倾斜。

3、封固完全,盖片位置规整、居中(切片中间位置)。

4、无气泡,无缺胶,无溢胶。

五、污染
1、无组织污染。

2、无染料污染。

3、无外来物污染(尘屑、棉纤维、毛发等)。

全部合乎要求者为A;≤1项不符合要求者为B;≥2项不符合要求者为C。

- 1 -。

免疫组化技术规范

免疫组化技术规范
5.冲洗:常用的冲洗液为PBS或TBS缓冲液,要严格执行冲洗步骤,防止因冲洗不净引起的背景着色,缓冲液中加入Tween20可以增强冲洗效果。
6.检测系统:通用的检测系统有生物素标记的ABC、SP、LSAB等,此类检测系统较为经济,日前仍有不少医院在使用。非生物素类检测系统价钱较贵,由于不需通过生物素的结合,可以避免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其特点:敏感、省时、方便、背景低。
一、 免疫组化成功的要素
病理科医生要有相当的免疫组化诊断知识和免疫组化技术经验,要清楚认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门实验性、技术性非常强的技术,要多了解多种抗体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各种因素,只有提高医生的免疫组化诊断水平才能避免错误的判断,才能确保免疫组化诊断的准确性。病理技术人员是免疫组化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操作人员要有丰富的免疫组化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十分清楚每一个步骤的应用原理,使实验结果更具可靠性。可靠的实验试剂和实验方法是每个实验室的必备条件。由于实验方法多种多样,抗体的品种繁多,每个实验室都应当确保高质量高效价的试剂,并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优质的免疫组化取决于有效的抗原修复、敏感的检测系统、合适的实验质控对照及熟练和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
2.固定:在众多的组织固定液中(如甲醛、乙醇、戊二醛、多聚甲醛 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在使用上各有千秋。但在保持组织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抗原可测定性、组织渗透性以及试剂的价格上,福尔马林是最好、既经济又通用。而含酸或含汞的固定液对抗原保存均不理想。组织离体后固定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在常温条件下固定时间为8-24小时。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福尔马林过度固定造成的组织抗原丢失,有研究发现新鲜组织经过福尔马林一周固定后组织抗原丢失严重,抗原几乎不能被检测,因为组织固定后会引起蛋白或蛋白分子之间形成交联,导致抗原位点遮盖,可以通过抗原修复方法来修正,若加抗体前不采用抗原修复,则免疫组化染色常不能到达理想结果或不成功。组织同样不能长时间放置在70%的乙醇中,酒精固定后的组织形态不如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脱钙液对抗原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组织脱钙前最好在福尔马林液中固定48小时,若组织没有固定透则酸会破坏抗原,脱钙液中酸的浓度与脱钙时间都必须尽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医院病理科免疫组化操作规范

医院病理科免疫组化操作规范

医院病理科免疫组化操作规范
1、设置单独的实验室。

2、必须有专用的冰箱,天平和pH计。

3、实验用玻片,器皿必须清洁。

4、试剂必须放入4度冰箱内,并注明有效期。

5、专用的脱蜡,脱水流程。

6、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

7、按各种抗体要求进行修复。

8、新抗体必须摸索出最佳稀释度。

9、孵育时间,温度根据各种抗体的具体要求操作。

10、DAB显色必须在镜下观察。

11、复染后经酒精充分脱水,二甲苯透明,湿封。

12、封片时不得有气泡,不得有树胶外溢。

13、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字迹必须清楚。

14、制片工作一般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

15、切片完成后交付医师时必须按照记录当面清点。

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质量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质量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飞虹,高嵋.研究生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的质控与标准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2):218-220.
[2]郑晖.浅谈病理制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的质控问题[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0(2):119-120.
[3]赵承军,邓其跃,张东梅,等.小鼠室旁核内雌激素受体与催产素、加压素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64-166.
3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通过借助显微镜的观察,从而在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结构的一门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基础医学研究工作中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免疫组化显色是一种酶促反应,它通过连结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与底物DAB发生反应,生成有色的复合物沉淀在组织细胞中的抗原部位。由于标本组织来源不同,细胞分化不一,抗原含量不等,显色反应所需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整个免疫组化过程步骤较多,每步应按操作要求严格操作,脱蜡一定要充分。每步PBS冲洗时间、次数一定不能省略,因PBS液内含有盐,可以减少背景染色。滴加试剂时要均匀、足够,要比切片上的组织界限宽出0.05~0.35 cm防止出现边缘效应。即使是同一种抗体,由于产品批号不同,其效价可能有差异,因此,新购进的抗体一定要进行预实验,找出最佳条件并进行记录。此外,组织浸液的温度,切片烘烤的温度控制,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室内温度及抗体的效价等都是影响免疫组化标记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证。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通过借助显微镜的观察从而在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结构的一门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最新版】

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最新版】

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病理医生对其染色结果的判断,进而影响病理诊断,所以制作一张良好的免疫组化切片至关重要,它需要病理医生与病理技师两者间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病理医生选择抗体,设置对照,判读结果,指导技术;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操作,保证染色质量。

在免疫组化切片的制作过程存在多个环节,每一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如抗原保存,蛋白酶消化,增强技术及对抗体的管理、使用和试剂的浓度等等,因此制作一张高质量的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是多方面相互配合的结果。

为了保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可靠性,每个实验室都必须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规范免疫组化操作流程与步骤,应注意以下几点:(1)规范行为技术标准:例如使用中性福尔马林(添加PBS的4%福尔马林) 固定,并且固定及时、烤片不宜时间过长及浸蜡温度不宜过高等等,温度过高会破坏抗原决定簇,产生假阴性;(2)试剂最佳浓度:试剂最佳浓度的确定受到固定方法、时间、组织处理过程的影响;最合适的稀释度是以得到最大强度的特异性染色和最弱的背景染色为标准;(3)为了保证免疫染色的质量,主要的步骤便是对照的设立,包括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须同时设立,以达到最佳的质控效果。

对已知存在抗原的阳性对照组,如含抗原的正常组织,最好是使用含少量抗原的瘤组织作为对照,使与所检测切片中的抗原水平趋于一致,而且后者可能含有表达抗原的非瘤组织,可以作为内部对照;阴性对照应用缺乏抗原的组织切片;空白对照可以采用非免疫血清,缓冲液取代初级抗原的位置。

总之,只有阳性对照染色阳性,阴性对照组织阴性,这样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才有说服力;(4)抗原修复的一致性:抗原热修复工具选用微波炉或高压锅,修复温度及修复时间要尽量一致,修复温度至少要达到100℃,且修复总时间不低于15min;修复液的PH值在7.0~8.0之间,如Tris(pH7~8)、EDTA(pH8.0)修复液;(5)熟悉抗体的阳性定位:每种抗体均有阳性定位,染色之前应确定该抗体阳性位置,是胞浆、胞膜或胞核,如ER、PR、P53、Ki-67定位于细胞核,若胞质或胞膜阳性也为假阳性;CD4、CD5、CD8、CD20、CD30、C-erb B-2等定位于细胞膜,若胞质弥漫阳性或细胞核阳性则为假阳性;还有的抗体可表现为二种阳性反应类型。

免疫组化技术规范

免疫组化技术规范

免疫组化技术规范欧美国家相继开展了免疫组化质量控制工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程序。

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CCP)免疫组化研究中心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开始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免疫组化质控的方法,同时,发现和推广标准化的染色程序,改善和提高免疫组化实验的可靠性,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具标准化,免疫组化结果更具可靠性和重复性。

尽管免疫组化在许多实验室中已常规开展,但它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决定的一种实验方法,由于各实验室采用的修复方法、染色方法、试剂厂家、抗体克隆号、检测系统等有所不同,染色结果会出现较大差异,相当部分的实验室对免疫组化标准化的认识尚欠足够重视, 致使不良的染色结果对病理诊断引起误导,因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免疫组化的结果,包括技术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程序、抗体的特异性、方法的敏感性、标本的固定、组织的处理、是否进行抗原修复、修复液的PH值等等因素。

为了让每个实验室能够持续稳定地完成可靠的实验染色结果,应当将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中的全部流程纳入标准化。

一、免疫组化成功的要素病理科医生要有相当的免疫组化诊断知识和免疫组化技术经验,要清楚认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门实验性、技术性非常强的技术,要多了解多种抗体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各种因素,只有提高医生的免疫组化诊断水平才能避免错误的判断,才能确保免疫组化诊断的准确性。

病理技术人员是免疫组化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操作人员要有丰富的免疫组化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十分清楚每一个步骤的应用原理,使实验结果更具可靠性。

可靠的实验试剂和实验方法是每个实验室的必备条件。

由于实验方法多种多样,抗体的品种繁多,每个实验室都应当确保高质量高效价的试剂,并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

优质的免疫组化取决于有效的抗原修复、敏感的检测系统、合适的实验质控对照及熟练和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

免疫组化(IHC)标准化

免疫组化(IHC)标准化

免疫组化(IHC)标准化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徐开军免疫组化(IHC)是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

虽然免疫组化在各个实验室已经常规开展,但是由于各个实验室选择的抗体试剂厂家、抗原修复方法、检测系统等不同,免疫组化实验技术操作方法亦不相同,染色结果会出现各种差异。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操作步骤看似简单,但步骤较多且环环相扣,而且许多因素影响着免疫组化的结果,包括技术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程序、抗体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组织标本的固定、抗原的修复及修复液的PH值等众多因素。

所以,完成一张满意的免疫组化切片并非那么简单。

20世纪末,非生物素型聚合物(Polymer)检测系统的出现,可以有效地防止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而且灵敏度高,操作便捷,已被免疫组化实验室广泛应用。

当前,免疫组化技术标准化的讨论是建立在由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并使用非生物素型聚合物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1、免疫组化染色前的处理:组织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与展片、烤片、脱蜡。

(1)组织的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凝固或沉淀组织、细胞内物质,以保持组织和细胞固有形态和结构。

对免疫组化而言更重要是保存组织、细胞内的抗原,防止抗原破坏和弥散。

需高度重视的是手术或穿刺离体组织必须马上放于标本袋固定,固定后应与病理申请单及时送交病理科。

病理医生有责任与手术送检科室进行必要的配合与沟通,避免手术后的病理标本随意丢放。

由于免疫组化的固定剂种类较多,性能各异,不同抗原其稳定性各不相同,因此,要了解不同固定剂的特征。

常采用甲醛、戊二醛、Bouin、B5等固定液。

由于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渗透力强、组织收缩小,能使大多数抗原物质保存较好,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率,因此推荐作为病理标本的首选固定液。

应避免使用含重金属的固定剂。

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配制方法:40%甲醛100ml磷酸二氢钠4g磷酸氢二钠 6.5g蒸馏水900ml固定液的量一般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小标本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

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化质控管理

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化质控管理

3、对ICU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4、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ICU护理质控管理工作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质控自查小组在提高护理质 量中的优势
1、数据统计与风险评估质控自查小组通过数据统计和风险评估,可以更加客 观地了解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此外,通过对不同时期数据 的对比分析,可以动态地评估ICU护理质量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改进工作提 供依据。
2、质量督导与实时监控质控自查小组通过对ICU护理工作的日常督导和实时监 控,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护理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和质量问题。同时,通过定 期组织内部成员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3、预防与改进质控自查小组不仅问题的解决,还注重问题的预防和改进。通 过对ICU护理工作的全面排查和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点,采取针对性 的改进措施,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提高护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质控管理的重要性
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化质控管理是其应用的关键。首先,标准化质控管理能够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免疫组化技术的结果受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 感性以及实验操作中的误差等因素影响。通过实施标准化质控管理,可以最大 限度地降低这些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标准化质控管理有助于 提高研究或临床实践的可比性。通过采用统一的质控标准,不同的研究或实践 结果可以进行直接比较,有利于推动学术交流和医学发展。
3、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决定了免疫组化技术的质量。因此, 应遵循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样本的制备、加样、孵育、洗涤、显色等步 骤,确保每一步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实验后质控:实验后质控主要涉及数据分析与处理。首先,应使用具有代表性 的图像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获取客观、可比的数据。其次,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时,应结合实际研究或临床实践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 与评估,为后续的研究或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免疫组化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免疫组化是一项综合性的操作技术,是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其影响因素复杂,包括技术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程序,抗体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组织的固定,抗原的修复及修复液的PH值等众多因素。

步骤较多,且环环相扣,加强质量管理和可信性尤为重要。

现就我科近年来免疫组化染色和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精细而有效的全程质控,具体操作规程和质控事项综述如下:一、标本的固定:标本的及时固定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可逆的,我科要求手术室设立专人专管制度,普通标本离体后要求手术室及时固定,特殊标本离体后及时送我科当天由取材医师及时剖开固定,淋巴结切开固定,乳腺标本每隔一厘米切开固定,胃肠标本剖开固定,首选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由于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渗透力强,组织收缩小,能够使大多数抗原物质保存较好,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率.固定液的量一般为组织块体积的5-10倍,小标本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固定时间为18-24小时,固定后水洗10-20分,利用蜡块内抗原的长期保存。

二、脱水:我科在脱水程序中设置一个后固定步骤,弥补病理标本取材时固定不良造成的组织形态缺陷和抗原定位不良现象.同时建立以处理组织标本块数2000块为标准的组织脱水试剂规范化更换制度,保证脱水质量是保证组织切片质量的前题,这一点对免疫组化染色尤为重要。

三、切片、烤片、脱蜡:切片厚度3—4个微米之间,淋巴结更薄些,切片完整,厚薄均匀,无皱褶和刀痕,烤片温度60摄氏度温箱烤片1-2小时,暂不染色的切片放置4摄氏度的冰箱,短时间保存,脱蜡必须干净。

四、选择优质的抗体及检测系统是优秀染片质量的保证,我科每月的组化切片为500左右,一直是手工操作,严格的操作规程非常重要,每一步细化到人,我科一直沿用中杉金桥的工作液试剂盒,效果稳定,参加多次省质控及全国质控都获得合格证书.五、抗原修复:我科一直采用高压修复,用大功率加热至沸腾后,将功率调至中档,再放入切片,加盖,加减压阀继续加热至冒气并维持2分钟后,撤火缓慢冷却。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的存在及其在细胞内或组织中的位置来研究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功能的技术。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结果判定的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1.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的基本原则。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实验条件、试剂质量、技术操作、判读标准等。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选择高质量的抗体和试剂也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操作上,需要熟练掌握免疫组化的步骤和技巧,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结果的偏差。

在判读标准上,需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判定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阳性和阴性两种结果。

阳性结果表示目标蛋白在组织中存在,阴性结果表示目标蛋白在组织中不存在。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根据染色强度和染色范围来判定免疫组化结果。

染色强度分为强阳性、中阳性、弱阳性和阴性,染色范围分为核染色、胞浆染色和膜染色。

根据染色强度和染色范围的不同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免疫组化结果,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的应用。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同时,免疫组化结果还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预后和预测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免疫组化结果还可以用于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特性,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4.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免疫组化结果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条件、试剂质量、技术操作和判读标准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XX医院免疫组化技术质量要求

XX医院免疫组化技术质量要求

免疫组化技术质量要求
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现代病理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极大地帮助病理诊断,或提供准确的分子治疗靶标;而不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反而产生误导,造成误诊。

因此必须对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控,对技术人员和病理医师进行培训,保证准确的染色结果和正确的结果判读。

1、免疫组化染色是特殊的技术,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

2、每一批次的免疫组化染色必须设阳性和阴性对照,可利用组织中的内对照。

3、必须建立本实验室每种免疫组化染色的操作规程,并根据染色效果及时更新。

4、更换抗体或试剂后,需要用阳性和阴性组织对新试剂进行有效性验证,并有相应的文字记录和染色切片档案,相关档案保留2年。

5、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液体(如DAB)应专门回收,严禁随处倾倒;
6、免疫组化制片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

7、病理医师必须熟悉各种抗体染色结果,阳性信号表达部位、其诊断应用范围,以期做到正确的结果判读。

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必须由病理医师结合形态学综合判断,并将染色结果写到病理报告中。

- 2 -。

免疫组化需要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需要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需注意的问题一、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要求,组织固定越新鲜越好。

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要求,对于离体的组织尽量快的进行固定,有条件的应将其剖开,早取材,早固定。

二、组织脱水必须彻底干净组织块取材不能太大过厚,才能较好地完成脱水的过程。

如果取材太厚,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水不完全,将可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浸蜡不彻底,切片不好完成,切不完整。

由于先天不足,导致后来切片染色的脱落,造成染色的失败,或者由此反复操作,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病理报告的延期发出等。

因此,对取材的要求是除了要求要有艺术性外,即平整、外观好看,还要求适中。

三、切片必须完整、均匀、平展、无邹折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对切片的质量要求较高,切片必须完整,平展、无汽泡,无邹折,这样有利在染色时的冲洗,有利于切片的牢固附贴。

如果切片不平展,免疫组化染色后,可出现染色不均匀的现象,颜色深浅不一,不平。

如果切片有汽泡切片在烘烤时,由于汽泡的破裂影响了汽泡周围的组织,在其周围可观察到深浅不一的染色。

如果切片有邹折,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邹折的地方有深浅不一的颜色,这是一种假阳性,容易引走混淆。

四、切片的附贴必须牢固,必须使用合适的粘贴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是必须对新的载玻片进行处理,新的载玻片表面看起来很干净,有人认为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都能够适合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新出厂的载玻片,表面复盖着开一层油脂样的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对切片的附贴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的做法是:新的载玻片,放于玻璃清洗液中浸泡4小时甚至过夜,然后取出,经自来水彻底冲洗后,浸入酒精中达2小时以上,取出擦干备用或烘干也可。

然后再将载玻片浸入了-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的稀释液(1:50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稀释都可以)中硅化10分钟,后经无水乙醇洗2次,烘干即可使用。

五、切片必须烘烤附贴牢固,既要经得起抗原修复时高温的作用而不使轻易脱片,又不至于破坏抗原。

免疫组化技术常规

免疫组化技术常规

免疫组化技术常规
1. 抗体的合理保存:各类抗体有其各自的保存条件,一定要按其说明保存。

对每一种新购进的抗体要进行效价测定,并确定最佳稀释度。

稀释抗体时,所用的器皿要洁净,防止影响抗体效价。

此外,自己稀释的抗体要在短时间内用完。

(最好一周内用完,最长不宜超过两周:用抗体稀释液,稀释一抗,可保存3个月至一年)
2. 染色前准备
(1)填写申请单:常规外检中需做免疫组化检查的病例,首先由医师将申请单送免疫组化室。

(2)登记:免疫组化室备专门的工作登记本,对所需染色的每一例标本进行登记,以便归档和日后查找。

(3)切片:4um厚,切片放置于60~62℃烤箱烤片2小时。

(4)染色:按常规方法染色(详见染色方法)。

(5)发片:染色后的切片送给初诊医师。

(6)归档:病理医师阅片后,及时将切片送回免疫组化室,统一归档。

免疫组化(IHC)标准化

免疫组化(IHC)标准化

免疫组化(IHC)标准化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徐开军免疫组化(IHC)是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

虽然免疫组化在各个实验室已经常规开展,但是由于各个实验室选择的抗体试剂厂家、抗原修复方法、检测系统等不同,免疫组化实验技术操作方法亦不相同,染色结果会出现各种差异。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操作步骤看似简单,但步骤较多且环环相扣,而且许多因素影响着免疫组化的结果,包括技术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程序、抗体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组织标本的固定、抗原的修复及修复液的PH值等众多因素。

所以,完成一张满意的免疫组化切片并非那么简单。

20世纪末,非生物素型聚合物(Polymer)检测系统的出现,可以有效地防止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而且灵敏度高,操作便捷,已被免疫组化实验室广泛应用。

当前,免疫组化技术标准化的讨论是建立在由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并使用非生物素型聚合物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1、免疫组化染色前的处理:组织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与展片、烤片、脱蜡。

(1)组织的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凝固或沉淀组织、细胞内物质,以保持组织和细胞固有形态和结构。

对免疫组化而言更重要是保存组织、细胞内的抗原,防止抗原破坏和弥散。

需高度重视的是手术或穿刺离体组织必须马上放于标本袋固定,固定后应与病理申请单及时送交病理科。

病理医生有责任与手术送检科室进行必要的配合与沟通,避免手术后的病理标本随意丢放。

由于免疫组化的固定剂种类较多,性能各异,不同抗原其稳定性各不相同,因此,要了解不同固定剂的特征。

常采用甲醛、戊二醛、Bouin、B5等固定液。

由于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渗透力强、组织收缩小,能使大多数抗原物质保存较好,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率,因此推荐作为病理标本的首选固定液。

应避免使用含重金属的固定剂。

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配制方法:40%甲醛100ml磷酸二氢钠4g磷酸氢二钠 6.5g蒸馏水900ml固定液的量一般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小标本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

免疫组化标准

免疫组化标准

免疫组化标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定位情况。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目标蛋白质进行识别并标记,使其在组织切片中可视化。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需要使用一系列试剂和设备。

以下是常见的免疫组化标准及相关参考内容:1. 标本制备:- 收集组织样本并将其固定在适当的组织固定剂中,如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并在适当时间内进行固定。

- 将固定的组织样本加工成薄切片,通常为4-5微米厚。

- 将切片贴附在玻片上,通常使用聚-L-赖氨酸涂层的玻片。

2. 抗原恢复:- 如果抗原已被固定或掩盖,需要进行抗原恢复步骤,以增强蛋白质的可检测性。

- 常用的抗原恢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恢复、酶诱导抗原恢复和化学诱导抗原恢复。

3. 抗体选择:- 选择合适的一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 需要对一抗体进行充分的优化实验,包括适当的浓度和反应时间。

4. 标记物选择:- 常用的标记物有酶标记、荧光标记和金标记等。

- 选择合适的标记物需要考虑可视化要求、信号持久性和试剂耐久性等因素。

5. 染色步骤:- 彩色染色法:通常使用二抗(与一抗特异结合)来增强免疫反应,并使用染色剂如二亚甲基蓝(DAB)或新洋红等来产生可视化信号。

- 荧光染色法: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志物的定位。

6. 阳性和阴性对照:- 需要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实验,以验证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

- 阳性对照通常是已知表达目标蛋白的组织样本,而阴性对照则是将一抗体或二抗体替换为非特异的抗体。

7. 图像分析:- 使用合适的显微镜观察和记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可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

8.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和图像分析。

- 将结果以数据表格、图形和图片的形式呈现。

以上是免疫组化标准及相关参考内容,这些步骤和指南可用于免疫组化实验的设计和执行,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和重复性的结果。

研究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研究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研究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措施发布时间:2021-05-26T08:51:58.095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作者:鞠学萍[导读] 目的研究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时所使用的措施。

方法将本院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2例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质量控制进行分组,每组31例。

所有患者需要取胃肠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化分析,参照组没有进行质量控制,使用常规方法切片;实验组实施质量控制管理,然后进行切片制作,对比两组有效制片情况。

结果对比有效制片情况,实验组有效制片率为96.77%,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鞠学萍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摘要:目的研究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时所使用的措施。

方法将本院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2例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质量控制进行分组,每组31例。

所有患者需要取胃肠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化分析,参照组没有进行质量控制,使用常规方法切片;实验组实施质量控制管理,然后进行切片制作,对比两组有效制片情况。

结果对比有效制片情况,实验组有效制片率为96.77%,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在进行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时候,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管理,能够将免疫组化病理检验技术的质量提升,并提高有效制片率,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数据,也便于检验。

关键词: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措施[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asures used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Methods 62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9 to ma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quality control was carried out,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need to take gastrointestinal tissue samples for pathological analysis,the reference group did not carry out quality control,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slic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lemented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and then slicing,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effective slicing.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ive production,the effective produc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7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P < 0.05).Conclusion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immunohistochemical pathology technology,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mmunohistochemical pathology test technology,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 production rate,provide more accurate reference data for clinical,and also facilitate the test.[Key words]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quality control;measures对于医院检验科来说,常见技术中就包含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能够对病理组织进行有效的检验,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技术质量要求
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现代病理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极大地帮助病理诊断,或提供准确的分子治疗靶标;而不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反而产生误导,造成误诊。

因此必须对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控,对技术人员和病理医师进行培训,保证准确的染色结果和正确的结果判读。

1、免疫组化染色是特殊的技术,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

2、每一批次的免疫组化染色必须设阳性和阴性对照,可利用组织中的内对照。

3、必须建立本实验室每种免疫组化染色的操作规程,并根据染色效果及时更新。

4、更换抗体或试剂后,需要用阳性和阴性组织对新试剂进行有效性验证,并有相应的文字记录和染色切片档案,相关档案保留2年。

5、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液体(如DAB)应专门回收,严禁随处倾倒;
6、免疫组化制片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

7、病理医师必须熟悉各种抗体染色结果,阳性信号表达部位、其诊断应用范围,以期做到正确的结果判读。

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必须由病理医师结合形态学综合判断,并将染色结果写到病理报告中。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