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幼斌谈杨氏太极拳十要领

合集下载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杨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拳术运动,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巧胜力的理念。

在学习和练习杨氏太极拳时,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下是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第一、胸背平直。

在杨氏太极拳中,胸背平直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胸背的平直可以使气血畅通,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同时,胸背平直还可以保护脊椎,防止腰椎受伤。

第二、头颈挺拔。

头颈挺拔是指要保持头颈与脊柱成一条直线。

这样做可以保持呼吸畅通和气血流动,同时也可以提高注意力集中和身体平衡的能力。

第三、下巴微收。

下巴微收是指下颌轻轻向内收紧。

下巴微收可以使呼吸更加自然,喉咙更加宽松,提高声音的共鸣力和清晰度,同时还可以预防颈部压力和颈椎问题。

第四、双目平视。

在杨氏太极拳中,双目平视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双目平视可以提高注意力的集中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第五、肩膀放松。

在杨氏太极拳中,肩膀的放松是非常重要的。

肩膀放松可以减轻肩颈部的压力,提高手臂和手腕的柔韧性,同时还可以使上半身的力量更好地传导到下半身。

第六、腰部发力。

腰部发力是指在练习杨氏太极拳时要把力量集中在腰部。

这样可以提高腰部的灵活性和力量,同时还可以使身体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提高整个身体的协调性。

第七、呼吸调节。

在杨氏太极拳中,呼吸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调节可以使气血运行顺畅,提高气息的控制力和呼吸的深度。

同时还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减轻紧张和压力。

第八、手指分开。

在杨氏太极拳中,手指分开是非常重要的。

手指分开可以增强手部的力量和敏捷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控制力,使动作更加精确和准确。

第九、重心下沉。

在杨氏太极拳中,重心下沉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重心下沉可以使身体更加稳定,增强腿部的力量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第十、动静结合。

在杨氏太极拳中,动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动静结合可以使动作更加流畅和连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软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讲座02起势(赵幼斌)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讲座02起势(赵幼斌)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讲座02起势(赵幼斌)第二势:起势起势的歌决:沉气举手腕须平粘缠双臂肩宜松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起势是预备势动作之一,既是由静入动的起始,又是太极拳十三式行功的开始,就是说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它是预备势的入静和准备动的开始,又是十三式行功架的动作演练的开始它要通过起势的这个动作,达到周身骨节拔开,满身气血流通和动作在意识为先导下的周身协调技能。

在击技方面,两臂以棚劲为主,腕中含坐,起落间双臂有沾缠之意,也就是说,不要直来直去。

两臂棚意。

比如,对方用两手来推我的手,我则用棚劲,起势的动作来防御他。

起势的动作是由两个动作来完成。

一,举臂平肩,落臂平腕。

具体做法是,两手平举同肩高,同肩宽,徐徐上举,由手由腕由肘由肩,两眼平视,下落时,由肩由肘由腕,徐徐下落,落至两胯旁前,手心朝下,五指朝前。

两臂起时,在意识的指导下,先从手上走,手上,以中指领劲,小指与拇指圆开,使掌圆开,带有拔劲。

就是说,具体地说,身体有九节,肩、肘、腕、掌、背、腰、胯、膝、脚九节,而手指为稍节,在做起势的时候,稍节一动,全身都动。

所以,在起势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掌上的功夫,让它要有具体的内容,就是以中指领劲,食指要和大拇指圆开,有主动圆展的意思。

而小指和大拇指也是圆开的,这个圆,也是圆满的,无名指呢,就随手指的舒展而舒展,顺展开就行了。

手心呢,在起势的过程中,随着五指的舒展,掌心也要微微的胀起,稍微让它凸起,仍然保持手形,整个是一个弧形围绕的。

关于手,手心,在我们太极拳动作里时常出现。

手的动作有丰富的内容,比如说,我们把手的开合也叫呼吸,向前伸的时候,手心要微微的开,促进五指的圆开,手心的开,和五指的舒展是连动的,是相互影响的。

另外,五指伸直,不能够过,不能绷直,特别是这个手指和掌连接的部位凸起,这就过了。

那么,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说五指舒展开之后,仍然要保持它的手是微屈的。

我们不防做个试验,将五指关节舒开之后再放松,将张力御掉,它就比较圆满,也就放松了。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1. 啥叫虚灵顶劲?嘿,就好比你头顶上有根线往上提着,让你整个身子都挺拔起来。

你想想,要是你耷拉着脑袋,那能打出有气势的太极拳吗?比如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挺直脊梁啊,这就是那种感觉啦!2. 含胸拔背呀,这可不是弯腰驼背哦!这就像是你抱着个宝贝,既不挺胸过度,也不窝着身子。

你看那公园里打太极的大爷,他们的身姿,不就是很好的含胸拔背的例子嘛!3. 松腰,哎呀,这可太重要啦!就跟你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一样,腰部放松但又有支撑。

你想想,要是腰板僵硬,那动作能灵活吗?就像跳舞的时候,腰部灵活才能跳出好看的舞姿呀!4. 分虚实,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实,一只脚虚,交替进行。

打拳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然怎么能站稳呢?你试着单脚站立一下,感受感受虚实的变化,是不是很有意思!5. 沉肩坠肘,就好像肩膀上放了两袋米,自然地往下沉。

你和朋友打闹的时候,有时候胳膊是不是也会自然地下垂呀,那就是类似的感觉哟!6. 用意不用力,这可神奇了!不是让你使蛮劲,而是用意念去引导动作。

就像你轻轻推动一个气球,靠的是巧劲,而不是猛推。

你想想那种感觉,多妙呀!7. 上下相随,这就如同跳舞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要协调一致。

比如你摆手的时候,脚也会自然地移动,整个身体是一个整体。

打太极也是这样,不能手忙脚乱的呀!8. 内外相合,这就好像你的内心和身体在对话。

心里想着动作,身体就自然而然地做出来了。

你有没有过心里想做一件事,身体很配合地就去做了的经历呀,就是那种感觉!9. 相连不断,打太极的动作要像流水一样不间断。

你看那小溪流淌,一直向前,没有停顿。

你想想自己跑步的时候,那种连贯性,就是类似的哟!10. 动中求静,这可不容易做到哦!就好比你在热闹的集市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打太极的时候,身体在动,但心要沉稳。

你试试在嘈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那就是动中求静啦!我觉得杨澄甫太极拳十要真的是太重要啦,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呀!。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内外兼修、柔中有力、缓慢连贯的特点。

它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强调意念的引导和内气的运用,以达到调整身心、提高健康、增强自我防护能力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杨氏太极拳的练法要领。

一、站桩练法站桩是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功夫的基础。

相对静止中的杨氏太极拳是通过站桩体位的稳定性来达到,因此站桩的练习非常重要。

1.身体站立稳定,脚踩虚守实。

双肩下沉,胯部自然放松,骨盆内收,保持腰椎部位挺拔。

2.手臂自然张开,掌心向下。

手腕、肘部放松,手指微微张开。

根据个人的柔韧度,角度可为45°~90°。

3.目光注视远方,保持平静。

注意调整呼吸,呼吸要深而自然,以缓慢的腹式呼吸为主。

二、太极拳基本步法太极拳的步法主要有四种:进步、退步、左右顾盼步、盘旋步。

1.进步:以右脚为例,右脚缓缓向前迈进,落地后脚心要着地,脚尖略微向外旋转,重心逐渐向前移动。

2.退步:与进步相反,右脚向后退,脚后跟先着地,再脚尖着地,重心后移。

3.左右顾盼步: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右脚同时跟进,重心略向左侧移动,以此类推。

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左脚跟进,重心略向右侧移动。

4.盘旋步:身体向右侧转动,以腰部为轴,右脚跟着左脚作圆弧形的轨迹前进。

左脚向右偏转,右脚原地调整角度。

三、太极拳技术要领1.虚实:强调胸背挺起,腿部蹲低,重心下沉的实劲。

同时上半身要保持放松、柔软,有“虚”的感觉。

2.以腰御身:杨氏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用,通过腰部的旋转带动上下肢的运动。

将腰身看作一个中轴,上下左右的运动都要通过腰部进行转换。

3.气贯顶会踵:通过意念引导内气流动,将气引从头顶沿脊椎下行,最后至脚跟。

气的运用要与动作配合,通过意念的引导让内气穿越全身。

4.慢、连贯、圆:太极拳动作以慢为主,通过缓慢的动作来加强身体协调性和控制力。

动作之间要保持连贯性,避免断续或刻意停顿。

动作要尽量做到连贯圆滑,让身体每个部位都能够流畅地移动。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练习杨氏太极拳要有自己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好太极拳,练习杨氏太极拳有哪些要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的要领。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的四大要领要领一、十个脚趾不着力此为第一要义。

太极十趾着力打拳,有如饮鸩止渴,着力了则膝盖必受力,受力时间长则必伤膝。

又十趾着力则身体重心必前倾,前倾则必没有中正安舒。

十个脚趾不着力,可以有效保护膝盖。

修炼杨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伤膝是杨式太极拳一大病。

对于怎么保护膝盖,很多的太极人提出种种修炼方法,以避免伤膝,例如,膝盖不过脚趾等方法。

但又有很多的太极“大师”最后膝盖伤了,苦不堪言,又不敢在众多学生、徒弟面前说,还得提保护膝盖。

身体重心不过脚尖,如何不过?打起拳来,又有几人能不过?这就是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学习杨氏太极拳要有一定的毅力,杨氏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好的太极拳修炼方法,是你不容错过的一种太极拳。

要领二、单腿重心单腿重心实际上就是练虚实。

虚实是杨式太极拳阴阳的外在表现形式,虚实不清的杨式太极拳是不明阴阳的杨式太极拳,在《杨式太极拳谱》虚实诀中说:练拳不谙虚实理,枉练功夫终无成。

”三尖相对”是单脚重心的标准。

那么在杨式太极拳盘拳架的过程中,要坚持脚下实要实足,虚要虚净,两条腿一定要实腿、虚腿分清楚,而不可含糊不清。

以十分制来计算,一条腿是l 0,另一条腿必须是0,而不可一条腿是9或8,而另一条腿是1或2。

当然这指的是定式时候,在运动转换过程中则不可能是这样。

练拳中坚定单腿重心,脚下虚实清楚,则会阴阳分明、立柱式身形。

太极先贤有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要领三、臀要溜溜臀可谓是杨式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和标准!为什么?学习杨式太极拳,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太极人不提溜臀这个要求的。

“溜臀空腰、立腰竖顶、中正安舒”,哪一个要求能离得开溜臀?溜臀真是重要而又难矣。

说重要确实重要,说难其实却又不难,难的是很多太极老师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溜臀,那又怎么能教会学生呢?我的太极老师曾形象地比喻溜臀是:坐在长条板凳上,半个屁股露在外面。

赵斌先生传杨氏太极拳歌诀

赵斌先生传杨氏太极拳歌诀

赵斌先生传杨氏太极拳歌诀1.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3.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採横掤任自然。

4.揽雀尾-右掤势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5.揽雀尾-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6.揽雀尾-挤势捋式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7.揽雀尾-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8.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9.单鞭追魂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10.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11.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採右挒掤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12.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13.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採破擒拿。

14.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15.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花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16.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17.抱虎归山十字手开採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18.肘底看捶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迭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19.左右倒撵猴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20.斜飞势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採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85式杨氏太极拳动作歌诀

85式杨氏太极拳动作歌诀

85式杨氏太极拳动作歌诀赵斌、赵幼斌和路迪民大师的《杨氏太极拳真传》第二章第三节“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及用法说明”中,每式的动作歌诀,细读后不但可以加深对每个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而且妙趣无穷,现抄录如下(不含重复式),与同道共享。

错误之处,以原文为准。

第1式: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右掤势:架御敌手需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势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第4式:单鞭追魂钢鞭当胸甩,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第5式: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第6式: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第7式、左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预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第8式: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第12式:进步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第13式: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第14式: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第15式:抱虎归山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杨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杨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杨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杨式太极拳作为武术拳种的一个流派,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力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武术拳种或者太极拳对外交流传播的成功典型.杨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你了解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杨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下面我先简要说一下手法的练习。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

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

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掌杨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

掌型有如下八种1.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

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2.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

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3.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

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

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4.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5.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6.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亮翅的上掌。

7.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8.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拳杨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

杨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1.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2.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3.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4. 杨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

太极名家赵幼斌深度解读《太极拳术十要》(下)

太极名家赵幼斌深度解读《太极拳术十要》(下)

太极名家赵幼斌深度解读《太极拳术十要》(下)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运动,不要用拙力。

文 | 赵幼斌沉肩坠肘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这就是说,要坠肘首先要沉肩,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

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能坠然后有力。

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

不能松沉肩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僵持,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

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力引落在腰腿间,如水容舟;能沉肩坠肘,发人时则能将手臂的力与腰腿连成整体形成整劲发出,如离弦之箭。

习拳者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是,肩肘松了反觉手软身无力,哪来的劲?其实,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气血劲力贯注于周身四肢,使两腿足有活根,两臂手有绵劲。

这里有个“引” 字需要细细体味。

比如,在两肩松的同时,两肘尖同时向下“引”,从而产生肩“沉”肘“坠”的感觉,接着再将两掌心微张,五指骨间微开,将肘尖沉劲“引”向五指,这时就有劲贯指梢的感觉。

这个过程叫做“换劲”,反之就是“泄劲”。

这个“换劲”过程久久练之,则自能存身,形成“内劲”,达到用时则有,去时则无,纯以意行,就叫“活劲”。

王宗岳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两膀松,然后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这里要注意“窒”这个字的含义,它不是将劲或气憋起来窒息、僵滞的意思,而是其字义的另一层含义——抑止住使不发泄,即蓄势待发。

这个“窒”,上承“顺项贯顶”的“贯劲”,与下句“束肋下气把裆撑”的“束”“撑”是一种递进关系。

另外,坠肘的关键是不翻肘,或叫不亮肘。

亮肘容易引起抬肩。

比如做“起势”,两手下落后,肘尖要不过背,过背就叫亮肘。

又如做“白鹤亮翅”,右手上举时容易翻肘,翻肘容易连带肩起,使肋部、背膀部肌肉上提,力就易上浮。

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赵幼斌)

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赵幼斌)

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赵幼斌“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

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一、“十八在诀”总论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

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太极拳”,尚无定论)。

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

“十八在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

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

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作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

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捋、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

採、挒、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捋、挤、按合起来叫“八法”。

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

“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进、退、顾、盼、定”。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

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一,预备式:两手自然下垂,两脚成轨道步,脚心与肩平,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舌顶上鄂前齿与上鄂之间,口松,眼脸收,头有顶天之意。

气沉丹田,要求:心静,体松。

二,起势:两脚成轨道步,以尾闾内收,腰的命门后拉,臂松,腋空,带动推两手臂,主动向前,抬起与肩平,两手臂气往指尖。

收时自然下落,用肘部带小臂,双手腕下按,下沉,收至两胯旁。

收腹,跨微左转,眼看左,左手下采,两腿微屈,右手外翻,棚圆。

即以胯跟带右脚跟外摆90 度,抬脚转跨,两手报球,左手护右手肘,脚跟落地,左脚跟内扣,重心在右,左手小臂棚圆,手腕略比肘高,,同时右手从左小臂斜向下削,注意外三合,马步2 一 8 开,为左棚式,要求:挡圆,臂园。

三,揽雀尾:收右脚,膝盖拧劲,两手抱球,跨往左移,重心在左腿,尾闾放松,出右脚,脚跟落地,重心在左。

松右跨根,同时用左腿蹬直,松胯过劲往右腿,左手掌离右手腕部一拳宽,弓步,为右棚式,转腰右手伸向前方。

命门后拉,右手肘压住对方的手臂,跨左转。

前跨推后垮,跨摆正后,左手掌边按住右手的内关穴,两手同时用力外棚。

双手平抹,然后双手往回直拉,用力回拉至胸肋旁,跨往左,转跨摆正,后胯推前跨,沉腕,同时双手竖掌外推,掌跟用力。

弓步推掌。

要求:手心,脚心,腰心,一边3个点,共6个点来回运动。

四、单鞭平移左转,用胯跟带右脚跟碾脚,双手臂平行,两手相合,同肩高,同肩宽,画弧收到胸前,右手向右斜方伸出,手腕下沉,三指收紧,二指自然下垂,为吊手,后腿下沉,开胯出脚。

脚后跟落地,左手棚开外旋,脚掌踏平翻掌,弓步推掌。

右手腕往后撑,转身时开跨,后腿膝盖拧劲,后腿內侧有掤紧感,后跨推前跨,转腰推掌,尾锥前推,身形舒长,往前按。

要求:外三合,肩沉、背圆,亮跨。

前后有撑劲。

五、提手上势:左脚內扣45度,马步,两手展开,掌心朝下,两手虎口相对。

收右脚,身体略向前,右手五指伸前,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正对右手肘窝,两手臂成夹状,含胸拔背,提手合力,左右合力,眼视右掌。

杨氏太极拳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解析

杨氏太极拳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解析

杨氏太极拳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解析· 本文节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代表作者观点。

可做习练参考,切不可片面解读及盲目习练。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

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

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

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为此杨澄甫告诫人们,行步时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以实腿支撑,另一条虚腿才能转动轻灵,否则就会“上步重滞,自立不稳”。

我们常见一些人行步匆忙,蹬地而起,砸地而落,或是拖地而起,步履沉重,大多是因为重心掌握不好,两腿虚实不分,应该加强桩步、行步基本功的训练。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保持平静、恒定和平常心,靠平静的过程使污浊沉淀,万物清明。

因此,杨式太极拳被后人称誉为活的雕塑,动的静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学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欢迎阅读。

记得先师最早口授给我的学拳要领是:“正舒松慢匀稳”。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又合乎拳理,多年来我奉此为信条。

二十多年后,在先师所著《杨氏太极拳正宗》这本书里,把此要领修订为“静松正慢匀稳”并告于天下。

多年来,我暗自揣摩赵师修订后的“六字”真义,似有所悟,著文如下,以供方家指正。

静“静中触动动犹静”。

“静”是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属性。

先师常以拳祖张三丰“学太极拳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以喻练太极拳之真谛。

静,就是调心调息调身。

习拳一定要静下心来,专心致一,“致虚极,守静笃”,不得心浮气躁。

预备式(无极式)要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摒除杂念,呼吸自然,努力进入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境界。

在整个练拳过程中,要做到稳静安舒,心神泰然,集中心志,意识领先。

在意念上,当有人若无人,当无人若有人。

内敛精神,外示安逸。

先师曾诙谐地说,万籁俱静可以修养脑力,悄无声息可以修身养性。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动静开合,以静御动的运动。

静中藏动机,动中存静意,一静俱静,一动俱动,无静无以制动,无动无以见静。

其“松”,其“正”,其“慢”,其“匀”,其“稳”,都是在澄静的状态下成就的。

保持平静、恒定和平常心,靠平静的过程使污浊沉淀,万物清明。

因此,杨式太极拳被后人称誉为活的雕塑,动的静功。

松“一松百松,柔若百折若无骨”。

“松”是杨式太极拳的核心和基础。

先师经常告诉我们,杨式太极拳是内家拳,跟其它拳打人不一样。

一般拳打人是皮肉伤,一看就知道伤轻重在何处。

而杨式拳外若柔绵,内坚如钢,其功夫是松沉纯净的内功,用的是整体劲,瞬间产生弹抖力。

打人疾弹冷脆,入里透内,伤其内脏,皮肉却没有任何异象。

所以,杨式拳也叫“松拳”、“绵拳”。

关于松,先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杨式太极拳要领

杨式太极拳要领

传统杨式太极拳要领十个要领: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其中,提顶:虚灵顶劲、“百会”上顶,正直不歪斜,头上如顶一碗水的感觉。

敛臀:臀部内收,不撅不突、保持身体正直尾闾中正。

吊裆:“会阴”向上提,抽拔之意,“命门”着力后弓。

松肩:肩胛放松下沉,微向前合,含包裹之意。

沉肘:微屈不直,肘尖有下垂之意,所谓“沉肩坠肘”,松肩不松沉,肘难下垂,同样肘不下垂,肩难松沉。

含胸:含而不凹,胸部平整,不凹不凸,持内含之意。

沉肩坠肘,肩微向前包裹,自然呈含胸之意。

拔背:与含胸沉肘相关联,能含胸沉肘就必有拔背之形。

塌腰:腰为体动之主宰,不塌腰则下盘无力,不稳。

手动腰先动,腰摧四肢行,腰要保持松沉竖直松塌园活。

松胯:松胯乃调整腰腿动作之关键,松胯才能下盘灵活,胯与腰是相连的,胯不松腰不活。

沉气:全身松沉,气息下沉,气沉丹田(肚脐下三指),意守丹田,全身有向下沉坠之感。

十个准则: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

松:精神放松、身体放松、松而不懈、松静自然、松中有紧,紧而不僵,松与紧乃矛盾之统一沉:体态松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

能松则能沉,松是沉的前提、能松沉则能稳实。

柔:柔乃韧中之柔,柔韧合一。

柔非软,软则无力,柔非无力。

匀:招招式式速度均匀,不可突断突快。

劲如抽丝,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应为匀速运动,式断意不断,前式结尾即后式的启动。

圆:太极的招招式式都是圆,出手出脚圆弧线,圆得连绵柔顺。

稳:虚实分清,沉着松静,腹实腿固,松腰活胯,腰裆灵变,虚灵顶劲,腰身正直才能稳。

正:头顶、脖胫、腰身要端正,整体做到中、正、安、舒。

实:落脚踏地要实,意如入地三分。

气沉丹田,全身松沉,如千金坠地。

灵:精神放松,头脑清晰,反映迅速才能灵;肩背腰胯松活才能灵;意、气、力相结合才能灵,所谓轻灵圆活。

健:健康体魄,健步如飞,刚健有力,整体配合协调,健而美之。

各部位要求:身法: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支撑八面形体:舒展大方,潇洒优美,气魄雄伟,风格朴实,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头部:百脉之宗,领起全身之纲,虚灵顶劲,正直不歪斜眼部:眼要平视,延展用远,意欲何方,眼神先领颔部:微向内收,不可仰起,不仰不收,恰到好处颈部:松而竖之,不歪不斜,端正竖起,不僵不软肩部:松而沉之,微向前合,包裹之意,腋离拳距肘部:微屈不直,意执下垂,每在定式,直对膝盖太极拳的各种动作,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的引领下运动神经系统的综合协调,比如,力起于脚,发于腿,主于腰胯,通过脊背、肩胛形于手,这一过程都是每个骨节、每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综合反映中,节节贯穿协调一致,一气哈成,形成一个整体的劲力,集中于手上。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一)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一)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一)赵幼斌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一)(赵幼斌)--本文曾发表于《中华武术》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有哪些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有哪些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有哪些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非常悠久,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时常练习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要领一:虚灵顶劲顶上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上也。

不容用力,用力则项弱,气血无法流通,须存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存有虚灵顶劲,则精神无法提出诉讼也。

要领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丹田也。

胸忌氏藓,氏藓则气巍然胸际,上如顶帽,脚跟不易浮。

忽背者,气贴于腰也,能够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要领三:松腰腰为一身之支配,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巩固;利害变化皆由腰旋转,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谋之也。

要领四:分虚实太极拳之术以分后利害为第一义,例如全身皆趴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趴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利害能分,而后旋转潇洒,毫不费力;例如无法分后,则大步重滞,改立不稳中求进,而极易为人所牵动。

要领五:沉肩坠肘浮肩者,肩抬起弯曲也。

若无法松垂,两肩端的起至,则气亦随之而上时,全身皆不功勋卓著矣。

堕肘者,肘往马瑟沃雕之意,肘若悬起,则肩无法浮,摆人不远,近似于外家之割断劲矣。

要领六:用意不用力此拳就是本意不用力。

练习太极拳全身抬起,不便存有分毫之拙劲,以连绵不绝于筋骨血脉之间以Obesity一束然后能够潇洒变化,圆转回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本意,意之所至,气即为至焉,即意至气至,如是气血西源,日日贯赢,周流全身,并无时停滞不前。

久久练,则得真正内劲,即为太极拳学说中所云:“极坚硬,然后极对般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诀窍七:上下相伴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式预备式预备式动作要求,两足并拢,脚跟并实,前脚稍虚,前肘稍虚,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要求立身中正安舒。

第二式起式重心稍向右移左足轻轻拎起向左先脚掌后脚跟,横开一步,两脚平行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要求立身中正;第二动两手向前平举同肩高同肩宽然后由肩走腕徐徐下落掌心向下五指朝前落至两跨旁前。

第三式揽雀尾揽雀尾(包括左捧右捧捋挤按)第一动两腿微曲右手弧形捧起使掌心朝里;第二动右脚尖外摆九十度有掌心翻朝下随起右转平抹;第三动两手抱球左足拎起向正前方迈出一步先脚跟落地;第四动左脚尖稍扣身体微右转;第五动向左弓步左手捧右手踩与跨平行左手与肩齐两眼平视;下来是揽雀尾右捧接左捧式,第一动抬右足两手抱球左足曲膝下座;第二动右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第三动随弓步两手整体向前捧出注意右手抱在胸前臂要圆;下一式捋接右捧式第一动两臂向前伸右掌心翻朝下左掌心翻朝上左手对右手;第二动重心后移向左转两臂综合的后捋保持两手相等的距离;下一式挤接前式捋,第一动左臂轻轻拎起使掌心朝前右臂掌心朝内身体微右转;第二动弓步两手合在一起右手掌心朝里左手掌心朝前接触右手的脉门处。

下一式按(接挤的动作)第一动两手臂翻朝下左手经右手臂上两手分开同肩宽;第二动重心后移两臂曲回使掌心翻朝内松肩肘收至两胸前;第三动两腕微下沉卷腰下按;第四动两掌前推随弓步两掌作腕向前推出。

第四式单鞭单鞭(接按式)单鞭的第一动两掌放平同肩宽;第二动重心不变右脚尖内扣两臂外弧形画平弧向左与左脚齐;三两肘微开两手回收向右斜方伸出同时抬左腿右手伸出渐渐握勾左手抱在胸前;四左脚向正前方迈出一步;五随弓步左手微内旋弧形向前按出前手做到单肩相对后手握勾微微后衬使右手与右脚尖对。

第五式提手上势提手上势包括两组动作(接前式单鞭)第一组第一动左脚尖微扣体微右转右手变掌眼稍视右手;第二动重心左移右足提起两臂曲肘回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第三动右足向前伸出曲足落地同时调腰胯两掌微微向前送;第二组左腿重心不变体左转左掌心翻朝下右手下落成抱球装同时右足拎起再伸出落回原地脚尖微微扣然后横向靠出肘微突出重心转移右腿成右侧弓步。

杨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太极拳是一种奇妙的运动艺术,其效益的大小要看学习的人而定。

初学时所得的效果一定不高,但是其奥妙所在是,浅学可获浅的效益,练一次可得一次的舒畅,习一动,可获一动的好处,日积月累,功夫逐渐累积而自己不知觉自己的进步。

太极拳是养生之要道,防身之至宝,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了正确较快地掌握,我们有必要了解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

头太极拳经第一句话:“顺项贯顶两膀松。

”即练拳从起势到收势整个过程都要做到顶头悬,两膀松。

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

头,可称之为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再者,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

总之,头在人的身体中极为重要。

眼、耳、口、鼻武术要求以眼传神,讲究手、眼、身法、步,太极拳也不例外,练拳时要求手眼相随,以眼领手,但不是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不可俯首看足。

耳听八方,静听身后左右。

耳连通全身之穴位,对练拳情绪有影响,所以要排除干扰达到入静的境界。

口宜微闭,齿轻合,舌抵上腭。

张口不卫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得不到过滤会直接从口腔进入到胸腔;对练功来讲也不允许,内气存不住,会中断。

但有清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

鼻要自然呼吸,鼻梁和中线始终要保持一直线。

功夫浅时呼吸短促,随着功夫的加深,呼吸慢慢达到深、沉、细、匀、自然,形成进气入丹田,呼气出自丹田。

肩肩为上肢首要环节,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臂等部位的力大。

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臂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

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得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练太极拳的人最能感受得到。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完全是肩上的毛病。

须知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幼斌谈杨氏太极拳十要领
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使则呼
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

责任编辑:风信子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