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宋】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苏轼《留侯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苏轼《留侯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轼《留侯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惫,衰败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油然而不怪者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C.必有过人(之)节且夫有报人之志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事甚怪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留侯论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文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人而无情于臣,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土,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民,不可留也。
三者不备者,不可以为留侯矣。
臣者,令则行之,禁则止之,功则赏之,罪则罚之。
民之所安者,所信者,所亲者,主之。
然则主欲长保其国而安其民者,欲可以持天下而一也,不能无臣之情,三者之备。
天下之士以善为美,以能为贵,有道之者为贵;以劳多而惠少,为众人所恶;以勇力无前,坚定果毅,秦人之士为贵。
故士之事主也,皆以不失其所欲者为务焉。
故留侯之所建功立事者有三:一曰效己力以扶世,二曰任众人之难以安之,三曰知主之明也。
夫以己之力扶世,则仁者之所长也,以安众人之难则勇士之所长也,以知主之明,则圣人之所长也。
夫苟非主之所求而欲为之,则是以己之欲而忘主之求,此则不可以求长保也。
如呜呼其所欲而逐臣者,则贤者之心不能乐其身也。
是故交鞍之饰,人莫之怜也,寝兵之事,乡人莫之问也。
故留侯任众人之难以安之者,则名为良臣;知主之明而行之,则名过智士。
名良臣、智士者,则天下之士皆欲得交之。
得而交之者,则天下之士皆与其传也。
【翻译】苏轼的《留侯论》提出了留为侯爵的标准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统治者对臣民、国土和人民的情感和关怀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统治者对于臣民应该有情感,对国土应该有情感,对人民应该有情感。
如果一个统治者无法从这三个方面兼备,他就无法成为一位留为侯爵的合适人选。
臣民应当遵循统治者的命令行事,遵守禁令,立下功绩就应该受到奖赏,犯罪则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让臣民安心、信任和亲近他,那么他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安宁,统一天下。
因此,一个统治者不可能没有对臣民的情感和关怀,三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在天下,能力和善行被视为美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更受人尊重。
勤奋多劳、慷慨施济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敬重。
而勇敢无畏,坚定果敢的人则在秦国被推崇。
因此,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去自己的目标。
留为侯爵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和事业,是因为他有三种才能:一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助推天下的发展;二是承担艰难的任务以安抚人民;三是了解统治者的智慧。
【2019-2020】《留侯论 (宋)苏轼 》阅读答案及翻译-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留侯论(宋)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留侯论(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赤了膊、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做人下人,一定能信任和使用他的百姓;”就此放过了他;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和妻子一起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对敌人报复的大志,却不能做人下人的,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硬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青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功大计划;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长期交往,突然在荒野地方相遇,却命令张良做奴仆做的事,张良顺从了他毫不责怪,就是这一点,后来秦始皇不能使他害怕、项羽不能使他发怒了;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而已;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随便使用了他的力量;汉高祖能忍耐,一直保全自己的力量等待项羽消耗他的实力,这是张良教他的啊;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帮助他,谁能使他成为完人呢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却象个女人,好象和他的志气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译文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
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
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留侯论》背景: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
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是进论的第19篇。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
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
史有留侯世家。
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
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
”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
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苏轼这篇论⽂还给读者⼀个启⽰,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即使是⽂学⼤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个深⼊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下⾯是⽆忧考分享的⽂⾔⽂:苏轼《留侯论》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留侯论》 宋代: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者,必有过⼈之节。
⼈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起,挺⾝⽽⽃,此不⾜为勇也。
天下有⼤勇者,卒然临之⽽不惊,⽆故加之⽽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其志甚远也。
夫⼦房受书于圯上之⽼⼈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秦之世,有隐君⼦者出⽽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不察,以为⿁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盛也,以⼑锯⿍镬待天下之⼠。
其平居⽆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其势未可乘。
⼦房不忍忿忿之⼼,以匹夫之⼒⽽逞于⼀击之间;当此之时,⼦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之⼦,不死于盗贼,何者?其⾝之可爱,⽽盗贼之不⾜以死也。
⼦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事,故⽈:“孺⼦可教也。
” 楚庄王伐郑,郑伯⾁袒牵⽺以逆;庄王⽈:“其君能下⼈,必能信⽤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归⾂妾于吴者,三年⽽不倦。
且夫有报⼈之志,⽽不能下⼈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者,以为⼦房才有余,⽽忧其度量之不⾜,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使之忍⼩忿⽽就⼤谋。
何则?⾮有⽣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命以仆妾之役,油然⽽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轻⽤其锋;⾼祖忍之,养其全锋⽽待其弊,此⼦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欲⾃王,⾼祖发怒,见于词⾊。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房以为魁梧奇伟,⽽其状貌乃如妇⼈⼥⼦,不称其志⽓。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先人所谓好汉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可以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戒备之义。
而世不察,认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计其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行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此间不可以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响马。
何哉?其身可爱,而响马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而后能够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誉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可以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认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胸怀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一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但是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可以惊而项籍之所不可以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可以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可以忍,是以战无不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愤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可以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认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认为子房欤!译文或说明:古时候被人称作好汉的志士,必定拥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没法忍耐的事情。
一个人遇到欺侮,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格斗,这其实不算是英勇。
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留侯论》原文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留侯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留侯论简介本篇选自《东坡七集》。
是苏轼科考所呈《进论》之一。
文章就张良在桥上遇见黄石公“纳履受书”这一传说展开评论,一反传统说法,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教益不在赠书,而在于通过“纳履”来启发张良,使其学会忍小谋大的道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①,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③,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宋】苏轼》阅读答案附翻
译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
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通弊,弊端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称:相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夜则以兵围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B.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乃使其从者衣褐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B.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指出成功者往往有高尚圣洁的节操。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4分)译文: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