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
③进兵:进军。
④北:名作状,向北。
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全部”。
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请求。
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马上”。
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能够。
⑤得:如愿。
[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能够”。
]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
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
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如果)没有。
②臣:代词,译为“我”。
③愿:敬辞,译为“想”“希望”。
④得:能够。
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往(文中义)。
⑥信:信物。
⑦亲:亲近(词典义)、接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
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
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
②说:通“悦”,译为“高兴”。
③见:接见。
④得Ⅱ:能够。
⑤有以:固定结构,译为“有机会……”或“有办法……”。
荆轲刺秦王-知识梳理
❖ 打开 ❖ 出发 ❖ 头发
❖ 如果真的 ❖ 的确, 确实
❖ 估计 ❖ 常态, 气度
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陈 恐惧不敢自陈 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 特指黄金。
词类活用
❖ 1.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 向北
❖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名词作状语 在白天在晚上
❖ 3.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 用匣子
❖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
向上
❖ 5.樊於期乃前曰 ❖ 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 ❖ 左右既前, 斩荆轲 ❖ 名词作动词 上前 ❖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名词作动词 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 ❖ 7.乃朝服, 设九宾 ❖ 名词作动词 穿朝服
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
秦王,
介词, 因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
药囊提轲
介词, 用
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以次进 介词, 按照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 表目的, “来”/不译
箕踞以骂曰 连词, 表修饰
固定用法
❖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4.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5.欲与 ( 之 ) 俱
❖ 6.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 7.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
【省略句】
❖ 8.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被动句 ❖ 10.常痛于骨髓 ❖ 11.燕王拜送于庭 ❖ 12.秦王购之金千斤 ❖ 介宾短语后置 ❖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14.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 ❖ 15.人无不立死者 ❖ 定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诚能得樊将军首4、愿足下更虑之5、顾计不知所出耳6、而右手揕其胸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人不敢与忤视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0、终已不管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轲自知事不就16、乃欲以生劫之略:打劫,争夺谒:请诚:的确,的确更:改变顾:可是,不过,表示稍微的转折揕:刺见:见+动词,表被动忤: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请:敬辞,请同意我顾:回头遗:赠予比:并,列发:翻开引:举起就:成功劫:逼迫,威胁二、虚词1、乃 ?①太子丹害怕,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居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想法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 ??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 ????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以:连词,由于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曰⑥使工以淬之以:相当于“而”,表修关系以:介,用三、活用1、兵北略地2、樊於期乃前曰3、之未,太子之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5、皆白衣冠以送之6、尽上指冠7、使使以大王8、群臣怪之9、箕踞以曰北:名作状,向北前:名作,走上前:的意用法,⋯⋯ ,⋯⋯慢函:名作状,用匣子衣冠:名作,穿衣,戴帽上:名作状,向上:的使用法,使⋯⋯听到怪:形容的意用法,⋯⋯很奇异箕:名作状,像箕一四、通假字1、秦王必臣2、今天往而不反者,子也3、燕王振畏慕大王之威4、秦王柱而走5、群臣惊讶,卒起不意:通“悦”,喜,高反:通“返”,回来振:通“震”,害怕,害怕:通“ ” ,卒:通“猝” 促,忽然五、古今异1、樊将仰天叹气流涕2、樊将以困来丹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曰4、持千金之物5、郎中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涕:古,眼泪;今,鼻涕困:古,穷途末路;今,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某一方:古,礼物;今,郎中:古,廷的侍;今,中医医生提:古,投;今,拿着六、特别句式1、而燕国陵之耻除矣2、太子及客知其事者3、使使于前4、嘉先言于秦王曰5、燕使者咸阳6、群臣侍殿上者被句定后置句介后置句介后置句省略句定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二、古今词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 归丹
2.秦之遇将军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物质上不富有
古:对待;今:遇到、碰见 古:眼泪;今:鼻涕
4.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可以用(它)来;今:可能、能够
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袒露一只臂膀;资币物
古:不回头;今:不考虑、不照顾
(副词,是否、是不是)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5. 见
见陵之耻
(被) (通“现”,显 露) (接见) (困厄,走投无路) (探究) (尽) (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
6.穷
复前行,欲穷其林 图穷而匕首见 丹不忍以己之私
7.私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引申义)
古:礼品;今义:钱币
三、词类活用
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太子迟之 3.使使以闻大王 4.群臣怪之 5.函封之 6.既祖 7.发尽上指冠 8.进兵北略地 9.则秦未可亲也 10.乃朝服
(名用动,穿白衣戴白帽) (形容词的意动,以……为迟) (使动用法,使大王闻,即禀告大王) (意动用法,以……为怪)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名词作动词,临行前祭路神)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接近) (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五、成语积累
1.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极端 痛恨的样子。 2.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3.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 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4.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5.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来描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六、名句积累
•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 •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以送之。 • 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还
通“环”,绕着。
走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一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怿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反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
拿起。
提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引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绝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敬称:(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语文知识整理1 .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
读jiào。
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12.卒起不意(通“猝”)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18.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5.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14.(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17.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18.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19.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20.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21.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22.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四)一词多义1、实词兵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
赤壁怀古》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振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奉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亲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深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赠汪伦》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教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解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资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图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室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被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请请荆卿曰(动词,请求)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次①以次进(名词,次序)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遇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辞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遗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卒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②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就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2、虚词岂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以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刀试人(介词,用)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⑦以次进(介词,按照)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乃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之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⑤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⑥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2)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3)宾语前置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4)主谓倒装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3、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4、省略句(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4)比(于)诸侯之列(15)皆陈(于)殿下5、固定句式(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