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实验教学大纲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n11091160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学时:54 (理论36 实验18)学分:2.5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考试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包云轩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陈家豪主编,《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气象学是植物生产类及资源环境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他是研究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以及大气圈与水土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任务有1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3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其目的在于研究和分析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植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为学好专业课达下一定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讲授中应注意要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系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第二节气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背景知识和总体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以后各章节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气象及气象学的意义、气象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气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二章:地球大气1.基本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第二节大气的垂直结构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地球大气的主要物理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组成、铅直结构、质量分布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三章:辐射1.基本内容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太阳辐射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辐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3.教学重点难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计算地面辐射差额的意义和变化规律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四章:温度1.基本内容第一节热量收支第二节地面和工作的温度第三节水体温度第四节空气的温度2.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等这些定义的内容3.教学重点难点土温、水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机器形成的物理基础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五章:大气中的水分1.基本内容第一节空气温度第二节蒸发第三节凝结与凝结物第四节降水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气中的水分来源及返回地面的方式3.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温度特征量的意义、表达式及相互换的关系;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农田蒸散的影响因素;大气中降水的形成过程;人工降水的原理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六章:气压和风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压第二节作用于空气的力第三节风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知道气压的概念、单位以及作用于空气的力3.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场机器表示方法;作用于空气的力产生的原因、表达式及性质;大气层中的风与风压定律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七章:大气环流1.基本内容第一节大气环流模式第二节大气浮动中心第三节季风与地方性风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季风和地方性风的成因机器性质3.教学重点难点地球上的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风带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八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1.基本内容第一节天气系统第二节天气过程第三节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2.教学基本要求气团、锋、气旋、反气旋、高空天气系统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寒潮、大型降水过程、台风、对流性天气过程、天气特点和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九章:气候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候和气候系统第二节气候形成的因素第三节世界气候及其分类第四节中国气候2.教学基本要求气候的概念;气候带与气候型3.教学重点难点辐射因素;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章:气候灾害及其防御1.基本内容第一节干旱第二节洪涝灾害与湿害第三节风害第四节其他灾害2.教学基本要求干旱类型和干旱指标3.教学重点难点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方法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一章:小气候1.基本内容第一节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第二节小气候的形成的基本原理2.教学基本要求小气候的概念和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地形小气候的主要特点;小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二章:植物与气象1.基本内容第一节果树植物第二节蔬菜植物第三节花卉植物2.教学基本要求植物生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4. 教学建议案例教学第十三章:设施农业与气象1.基本内容第一节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效益第二节设施环境下的气象条件第三节设施环境中气象要素的调控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要了解中国设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3.教学重点难点设施环境下的气象条件4. 教学建议案例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指导书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技能培训实验一气温和湿度的观测一、目的与要求熟悉各种观测温湿度的仪器,掌握观测的方法。
二、主要内容空气温度的观测、空气湿度的观测三、仪器用品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温度计及自记纸、通风式干湿温度表、毛发湿度表、湿度计及自记纸。
四、原理方法1.温度表:观测温度的仪器通常都为各种类型的液体温度表。
温度表的感应部分呈球形或圆柱形,其中充满酒精或水银。
与感应球相连的是一根一端封闭,粗细均匀的毛细管。
这种温度表就是利用感应液体随温度改变而引起体积膨胀,有毛细管中液柱的位置变化来测定温度的。
最低温度表:使用来测定某段时间的最低温度,,它以酒精为测温液。
其构造特点是:在毛细管内的酒精柱中放一枚蓝色能滑动的哑铃型指标,当温度下降时,球部酒精收缩,酒精柱下降,并借助酒精柱表面张力而是小指标也随之下降;当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酒精柱上升,而小指标本身因为重力缘故,原封不动,这是小指标离球部远端的示度,即某一时间间隔内的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表:是用来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最高温度的一种特殊构造的水银温度表。
这种温度表接近内管镶有一根玻璃针,当温度上升时,水银球部水银膨胀,压力增大,迫使水银挤过狭管上升;但当温度下降时,因无足够的压力使水银挤过狭管回到球部,因而水银柱就在狭管处断裂,于是狭管以上这段水银柱的顶端,就保持住过去一段时间内温度表所感受的最高温度示度。
2干湿球温度表:干球温度表用来测定任意时刻的瞬时温度。
湿球温度表用来测定水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湿球温度表的读数小于干球温度表的读数,从干湿球温度表的差值就可以测出湿度的大小。
3通风式干湿温度表:他测定湿度的原理与干湿球测试的原理一样。
区别在于它有个通风器,通风器的主要作用是使空气不断地流过温度表的球部,使温度表准确的感应外界空气的冷热和干湿的变化。
4毛发湿度表:当相对湿度增大或减小时,毛发也相对的伸长或缩短,指针随刻度盘向右或向左转动,指示出相对湿度数值。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地球概论总学时:51 学分:3理论学时:42 实验学时:9开课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大纲执笔人:查良松大纲编写时间:2004年2月教研室主任审核:教学院长审定: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系统地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现象、过程和成因,除了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密切关系;大气中发生的很多现象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相关。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气象、气候观测、资料整理的技能,了解气象气候学在地理、环境、资源等学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在教学设计上,该课程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任务是:⑴通过实践,了解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记叙大气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它们的特性。
⑵根据所发现的规律,了解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途径和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⑶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过程的物理规律性。
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成因。
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学习本课程兴趣。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强调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构成了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复杂的气候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立足于大气圈,重点突出课程的有关气候成因、气候分类及地理气候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难点:温压场分布、表现形式及原理;天气预报过程;气象要素的定量表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机制分析。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三、本文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该课程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基础和学好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学分:2总学时:45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水资源大纲执笔人:张桂芹大纲审定人:赵星明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气象与气候学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本技术训练课程。
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之后的第四学期,内容上注意与该学科的结合,并注意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气象知识,使学生对大气的热量、大气中的水分及大气的运动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天气系统及几种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大致的认识。
由于本课程内容繁多,与水文学、水文计算等结合紧密,所以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实验技能方面:通过实验课学习,让学生学会风、气压、降雨量、温度等基本的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
二、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引论(4学时)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大气现象及本质;地球上的气候发展简史: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时期,发展初期和发展时期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第三节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等空气状态方程:克拉珀龙方程本章重点、难点:空气状态方程思考题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2、候系统的组成部分3、湿度的表示方法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8学时)第一节:太阳辐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二节: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的有效辐射;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温度的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大气稳定度;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第五节: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气温的水平分布;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重点、难点:1、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2、地面有效辐射3、大气稳定度4、太阳辐射的基本定律思考题:1、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2、什么是地面的有效辐射3、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4、大气稳定度的定义及判定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8学时)第一节蒸发和凝结水相变化;饱和水气压;影响蒸发的因素;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大气中水气凝结的条件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地面的水汽凝结物;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条件:空气达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空气中有凝结核;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云第三节降水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雨和雪的形成;各类云的降水特点;人工影响云雨;降水分布特点难点、重点:1、水气凝结的条件2、云滴增长为雨滴的过程思考题:1、影响饱和蒸汽压的因素2、比较霜和露的区别和联系3、雾的种类、形成条件和特征4、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5、简述云滴增长为雨滴的过程第四章大气的运动(8学时)第一节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压高方程,静力学方程;气压随时间的变化第二节气压场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高压,低压,槽,脊。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6116603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开课学期:春季总学时:本科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总学分:本科3分编写日期:2020年12月20日教研室名称: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考核方式:闭卷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教材:姜世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科学探索,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主要分支学科、研究特点等。
通过对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介绍,让学生深刻感受名人的爱国报国情怀和一丝不苟、科学求真的“竺可桢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家、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大气、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第三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简史(在讲述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发展简史的时,在阐述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一丝不苟”的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做人原则和“博学之,审问之,慎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处世原则,鼓励学生学习匠人精神。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16603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自然地理学1、2班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实验。
课程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较多的图表、公式、权威最新数据阐明本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natural geography specialt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cepts of meteorolog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he atmospheric structure, radiation, atmospheric motio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climate, weather system, the weather process, climatic formation factors, climate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experiments.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modern atmospheric science achievements, using more charts, formulas and the latest authority data, illustrate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The course omitted the complicated formula derivation, highlighted the basic theorem, the phys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formula, and described the most remarkable weather and climate phenomen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探讨辐射基本知识、大气热能和温度、大气动力学基础、水汽凝结物与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实习指导书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实习指导书《气象学》教学实习指导书(仅供森保2013级使用)指导教师:汪永英讲师韩冬荟讲师气象学实验室2016年7月一、实习目的(一)巩固和加强森林气象学实验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森保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掌握森保专业所涉及的常用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使用以及数据订正和处理方法。
(三)参观省气象台,了解各职能科室的工作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懂得从气象观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的绘制、天气预报的制作一直到最终将气象信息发送到千家万户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前后衔接关系和整体工作流程,了解高新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地面气象观测场设置的原则、条件、方法和步骤,弄清常用气象仪器布设的要求,掌握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内容、时间、步骤和方法。
二、实习质量标准及要求(一)严格遵守学校和学院教学实习的有关规定,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实习安全有序顺畅进行。
(二)熟悉各气象仪器的名称、构造、功能和使用方法。
(三)独立完成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读数和数据订正与处理方法。
(四)根据不同林型林内和林外(空旷地或裸地)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照度等的观测结果,绘制以上气象要素的日变化曲线,了解它们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通过林内和林外(空旷地或裸地)主要气象要素的相互比较,概括出森林小气候的特点。
三、实习基本内容(一)外业观测和气象台参观1、森林小气候观测利用通风干湿表和TES数字温湿度仪、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和照度计等,测定不同林型林内外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照度和土壤温度,掌握不同林型小气候的特点和林内、外小气候的差异。
并对用通风干湿和TES数字温湿度仪测定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进行比较。
(1)选择不同的林型和裸地(空旷地)作为观测场地;(2)根据观测项目和要求,安置气象仪器;(3)在指定的观测时间进行各个气象要素的观测,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簿上;(4)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概括出不同林型小气候的特点;(5)找出不同林型林内外小气候差异,并分析其基本原因;(6)对通风干湿表和TES数字温湿度仪测定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进行比较。
气象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2011年)剖析
《气象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气象气候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内容。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天气演变以及气候的形成、变化和分布的规律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部门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课程提供必要的气象学和气候学的有关知识,其次是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黑体/小四;正文内容:宋体/小四)第一章引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气象气候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及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第一节气象气候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1、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2、本课程主要讲过的三大部分:大气物理(气象学),天气学与气候学,它们之间的关系。
3、在地理系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结构1、干洁空气2、大气中的水汽3、大气中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4、大气污染5、大气的高度6、大气的分层第三节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1、状态方程2、干空气状态方程3、湿空气状态方程思考题:1、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在大气中的分布有何特点?在气象上,它们各有何意义?2、大气垂直分层的根据是什么?通常可将大气分成哪几个层次?各层各有哪些主要特点?3、在对流层内,按哪些特点又可分为哪几层?各层具有什么主要特点?4、气象气候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太阳辐射在地气系统中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通过下垫面引起大气增温、冷却的物理过程,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太阳辐射1、辐射的基本知识2、太阳辐射与太阳常数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5、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第二节地面和大气辐射1.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2.地面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第三节大气的增温与冷却1、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2、空气的增热和冷却3、大气稳定度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教材总论&主要内容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
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观测项目的不同,气象观测分为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和专业气象观测三类。
地面气象观测是用气象仪器测定近地面层(主要是离地1.5米范围内)的气象要素值,以及用目力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气象情报和积累基本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的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积雪、蒸发、云、天气现象、能见度、日照、地温等。
这些项目也称为气象要素。
高空探测是用气球、雷达、火箭、人造卫星等,对自由大气及高层大气的气象情况进行测定。
如果为了某些专业部门的需要而进行的观测,如农业气象观测、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等则称专业气象观测。
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往往需要广大地区乃定时观测包括定时气候观测和定时天气观测,定时气候观测是台站的基本观测,观测的目的是积累资料,了解一地的气候情况,为预报提供实况。
一般说一天内观测次数越多,越能反映出一地的气候要素变化情况,但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可以在一天中选几个适当的时间进行观测。
统计结果表明,每日选适当时间观测4次与观测24次的日平均值非常接近,所以确定每天进行4次气候观测,基本能满足要求。
目前我国确定每日以北京时02、08、14、20时进行四次气候观测,一部分站、哨仅负担08、14、20时三次气候观测任务。
为了获得各气象要素的连续变化和极值,气象站还配有各种自记仪器,连续记录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经过和实测值订正,便能在自记记录上得到任意时间的气象要素值,和一天中出现的极值,这样就弥补了定时气候观测的不足。
定时天气观测主要是为了编发天气报告(电报编码按统一规定编成),满足天气预报进行天气分析的需要而进行的气象观测,由于天气分析预报,必须了解全球各地同一瞬间的气象要素情况,因此要求全球台站按同一时间进行天气观测。
实验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总学时:地理教师教育74学时,地理理科基地74学时,生态学36学时,GIS专业48学时课程总学分:地理教师教育4学分,地理理科基地4学分,生态学2学分实验学时:14学时(生态学选做其中的8学时)适用专业及年级:地理教师教育专业与地理理科基地(一、二年级);生态学(一、二年级)开设实验项目数:7个本大纲执笔人:陈志彪审核人:李志忠一、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的结构、原理;能够熟练进行地面气象观测;能够对各种仪器进行正确的维护与仪器故障的排除;能够对气象数据的进行整理和应用;了解天气图的特征与应用;能够根据需要,设计所需的研究方案。
二、实验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备注:实验要求填“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选其一填“验证”、“综合”、“设计”。
三、实验成绩考核办法成绩评定根据实验报告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办法。
地理教师教育专业与地理理科基地实验成绩按15%的比例计入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成绩中。
生态学专业实验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成绩中。
四、实验教材和参考书实验教材:自编《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杨士弘主编.《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科学出版社,2002张霭琛编著. 《现代气象观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气象出版社,2000华云公司.《极轨气象卫星使用说明书》,2002澳作公司.《自动气象站使用说明书》,2002。
中央气象局主编.《中国云图》中央气象局出版社五、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双金属片温度计、毛发湿度计、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蒸发器、暗筒式日照计、曲管地温表、电接风向风速计、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计及自动气象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
学时学分:总学时13 总学分0.5 实验学时13 实验学分0.5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二学期或二年级一学期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先修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是《气象学与气候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气象学与气候
学”实际上包含三部分内容: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对应这三个子学科分别有三部分实践性课程:气象观测、天气分析和气候分析与考察。
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和方法;天气分析的基本要求是结合天气图等工具进行实时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考察则要求结合气候资料和实地考察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掌握其基本气候特征。
气象学和相应的气象观测是整门课程的基础;气象和气候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天气学、气候学以及相应的实践性内容则更加趋重于实际应用。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属性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本大纲确定本实习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如下:以气象观测作为重点实习内容;天气分析结合课程教学学会简单的外推分析;学会简单的气候资料分析整理方法。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观测方法,通过实际观测巩固加深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气象和气候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经过实习训练以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切实掌握气象观测仪器的观测原理。
2.了解各种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仪器进行基本的气象观测。
3.学会简单的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
4.巩固和加深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适用的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四、主要仪器设备
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双金属温度计、毛发湿度表、通风干湿表、毛发湿度计、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海拔表、电接风向风速仪、便携式风向风速仪、暗筒式日照计、聚焦式日照计、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专用量杯、蒸发器、《气象常用表》、自动气象观测站等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主要为仪器操作、观看幻灯片和分析测试,对气象和气候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1按照《气象观测规范》严格操作要求。
2、结合实习教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
六、考核与报告
该实习为非独立设课,属于《气象学和气候学》一部分所以从以下2方面进行考核
1.完成各种试验报告和作业,占总成绩的10%
2.期末气象学和气候学考试中,有10%的相关内容。
七、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1. 气象观测中涉及到的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均有相互制约和影响。
基于此,建议将
《气象学和气候学》中气象学部分内容学完后集中进行实习,不能开学伊始就和《气象学和气候学》同步开课。
2. 气象观测本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但教学实习可适当放宽,重在让学生掌握观测原理和方法。
3. 试验项目11和试验项目12 选作其一。
九、制定人:石胜强易鹏
审核人:
批准人:谢世友
十、制定日期:2015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