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论文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手术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急诊病人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对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并探寻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
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7月接诊的602例院前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根据其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结果602例院前急诊病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急躁易怒、紧张恐惧和悲观绝望三种心理。
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在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
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
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
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
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极易激怒且行动具有攻击性。
第二,紧张恐惧型。
紧张恐惧型的急诊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言语慌乱、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抖蜷缩身体和试图躲藏等行为。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92-0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题记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觉陌生,但恐怕大多数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那究竟怎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的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以下7个方面来判断。
①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②情绪适中: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
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③意志健全: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④人格统一: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
⑤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互相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
⑥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保持协调一致。
护理论文: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护理小结 (2)

护理论文: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护理小结引言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护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病人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特定的心理护理。
本文将对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护理进行小结,以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病人的心理需求。
一、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病人通常面临年龄变化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
以下是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1.尊重和承认他们的价值和经验,鼓励积极参与决策和治疗过程。
2.提供支持和安慰,尤其是在生活转变或失去亲人的情况下。
3.鼓励社交互动和参与兴趣活动,以促进精神健康。
二、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儿童病人在医院环境中可能感到压力和焦虑。
以下是针对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1.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他们进行交流,以保证他们理解。
2.创造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提供适当的玩具和娱乐活动,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3.鼓励家长陪同病人,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安慰。
4.针对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奖励。
三、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以下是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1.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权益和决策。
2.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有规律地进行治疗和活动。
3.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促进互动和社交。
4.持续观察和评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四、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癌症诊断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需要特殊的心理护理。
以下是针对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1.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倾听病人的感受和担忧。
2.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鼓励参与治疗决策和积极应对疾病。
3.提供信息和教育,减轻不确定性和恐惧感。
4.鼓励积极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
五、残疾病人的心理护理残疾病人可能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困境。
以下是针对残疾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1.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自尊心。
2.提供适当的康复和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功能和减轻不便。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
然而我们要如何写有关护理心理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摘要】护理心理学属于介于护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掌握护理心理学,加强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本文论述了掌握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强调在临床上正确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主要研究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士的心理问题、护理行为对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怎样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1]。
它是介于心理学和护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它既受心理因素的制约,亦受生物因素、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等制约[2]。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护理心理学,以更好地面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有什么千万别有病”。
人患病之后,机体处于病变状态,正常的生理机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就不得不到医院就诊,严重者还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工作环境,患者的精神情绪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波动,往往也会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改变。
所以,人们在患病以后,出于对所患疾病的忧虑、对需要进行的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恐惧、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以及工作的牵挂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患者情绪的不良因素,而患者的情绪发生变化以后,对机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产生抑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病情加重或者病程拖延。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心理护理在临床上运用论文

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的运用新疆喀什市疏勒县解放军第十二医院麻手科,新疆疏勒844200 【关键词】心理护理;医患纠纷【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39-0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服务,而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
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更加注重心理因素、环境变化和预防保健。
为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护士必须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想法,从而能够使护理工作从传统的单一护理向综合性护理转变。
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积极配合治疗疾病,必须学习掌握心理护理学知识,护理与心理护理融为一体。
因护士接触患者较多,在与患者互相接触、交往过程中,护士以自己的行为直接和间接的去影响病人,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心理护理概述1.1心理护理的原则:1.1.1心理护理的服务性原则:心理护理是要在人道主义原则的指引下一心一意地为病人服务的。
服务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居住服务饮食服务、活动服务、诊疗服务、文化服务、交流服务等,整个医护工作从服务角度上说,都属于第三产业服务。
服务有两种职能:一、是功能性,即服务性质带来的直接效果。
二、是情绪性,即通过服务带来的安慰作用。
1.1.2心理护理的交往性原则:心理护理也是护患人际之间、小群体间的心理交往。
交往包括:人际间的医患、护患、患患;小群体间的病房与病房间、科室与病房间、科室与家人间。
交往的职能是协调关系,交流情感,满足需要,消减孤寂。
如: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
医生只在每天的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
这样,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为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提供了契机,唤醒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如果说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是心理学发展历程的重大突破,那么心理学理论自觉性则是心理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一: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体现护理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
基于此,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学;应用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是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2]。
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相关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从积极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1.1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产生以2000年一篇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3—4],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以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这使积极心理学在产生初期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实证的应用,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排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
综合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经验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摘要:加强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及社会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能及的。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以恰当方法和亲切的语言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对精神科患者而言,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精神病患者的反常行为常被人们误解,受人歧视,加上病症折磨,住院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恐惧和孤独感,影响病人的康复。
所以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影响或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易感素质和环境中不良影响、生活中应激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心理应激在引起疾病的复发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亦十分必要(1)。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效果及出院后的预防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占首位(2)。
多年来的研究提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预防复发都有重要作用[3-5]。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采用我院自2012年5~8月住院病人,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从男女病房中各抽取40名患者按两组男女相同的比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3个月,年龄21~56岁。
1.2 方法:对照组只实施单纯的药物治疗,而心理护理组则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病情康复的过程。
心理护理以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工娱疗法等为理论依据,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制定的。
措施如下:(1)文体娱乐活动训练:指导患者参加集体文娱活动,逐渐有计划地安排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唱卡拉OK、球类比赛、棋牌活动、智力竞赛及电影乐曲欣赏等。
大内科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浅析大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目的本院主要对大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做相关分析。
方法针对2011年到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大内科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状态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我院发现,大内科的患者在进入医院的时候心理状态普遍较差,尤其是老年人以及重症患者,基于这种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可以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并且治疗效果更好。
结论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可以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大内科;患者;心理护理内科患者由于并且的复杂性,导致患者要接受比较长期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病情的反复以及病因不明朗等特点,由于以上种种特点,决定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有比较大的心理负担,长时间的抑郁反倒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基于这种情况,我院对这些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运用不同的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可以总结出很多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主要针对2011年到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大内科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状态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
在这30例患者中,教育程度,年龄,性别以及生活环境和病情均不相同。
1.2 护理方法针对焦虑不安的患者:有此种心理的患者是入院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症状,这种心理现象几乎在每位患者身上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入院的第一个星期中最明显,这也是根据患者对自己病情的了解情况而定,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通常是烦躁,食欲下降以及睡眠情况不好等特点,针对患者的这种情况,应该耐心地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当然,这里除了癌症患者以外。
在住院期间,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找出患者焦虑的根源,针对不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切合实际的放松训练,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引言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
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
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
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6)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7)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8)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9)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11)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 (12)5护理措施 (13)致谢 (14)主要参考文献 (15)一、什么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
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病人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1)躯体需要主要指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及精神需要病人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
即便有病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
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关注自身的病情及预后等。
二、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1.疼痛的心理护理某些肿瘤、手术后、外伤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有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影响疼痛的原因也很多,如采用心理治疗,则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疼痛减轻。
由于不良的暗示作用,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加重;而采用良好的暗示疗法,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减轻甚至疼痛消除。
对病人进行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可使病人全身心放松,消除病人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止痛的效果。
对慢性疼痛的病人应转移其注意力,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消除不良消极因素的影响,对缓解或消除疼痛十分重要。
对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的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关心,对病人不适当的疼痛表现不予鼓励和关心,这样可以帮助病人培养健康有益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纠正不良的疼痛行为表现。
2.焦虑的心理护理病人表现焦虑,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
不同病人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异。
因此,在护理病人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正确的诱导。
首先应尊重病人,自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病人感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使其减轻焦虑,同时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命名其感到被尊重。
也可采取合理的消遣活动,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如病人焦虑心理较重且不易缓解,可酌情给予安定口服,并及时处理引起焦虑的疾病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3.恐惧的心理护理恐惧心理是由于病人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痛苦不安的情绪状态。
当病人受到各种不良刺激而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家属要尽量倾听病人的诉说或保持安静,也可对病人进行抚摸,必要时抱紧病人有助天稳定情绪,并守护在身旁。
采用松驰方法,如听音乐、深呼吸、催眠、读书、看画报等,均有利于减轻恐惧和消除不良反应。
4.悲伤的心理护理悲伤是病人感觉或预感到将要出现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反应状态。
可表现为沉痛、哭泣、懊丧、忧郁或愤怒等,也可有饮食的改变,如饮食突然减少或不思饮食等。
睡眠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时多梦,梦中易醒等。
严重的病人可表现为极度抑郁,否认事实,强迫自己机械地去做某些事情,并有幻视、幻听、妄想、恐怖症,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态度冷漠。
在护理这类病人的时候,要尽量养活或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支持病人的悲伤反应,积极劝慰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找到支持的力量,如和亲密朋友诉说等;通过和病人的深入交谈,提高病人自身价值;对病人表现的愤怒、哭泣和诉说表示关心和同情;对有孤独、抑制、愤怒情绪的病人,要劝说病人摆脱过去,面向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三.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1、焦虑和紧张: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感到焦虑和紧张,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医治;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而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反复陈述病情,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还有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心治疗,要求减少检查或提前出院。
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恐惧感,对其他相同疾病患者预后敏感,尤其是急危重患者家属更是悲观,避免谈及生死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病人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治疗产生的恐惧,家属常表现为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不敢去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怀疑和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查阅网上或书籍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自己查阅的资料为准,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并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护理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因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引起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便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4、同病相怜感: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病人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
5、依赖感:患者家属对病人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护理人员,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行的行为会伤害病人。
6、容忍:对患者不正确的行为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属的共同表现,他们对病人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过激行为如辱骂医护人员也不劝阻,特别是一些绝症患者的家属,任其放纵,并对医护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四.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4.1、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4.2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
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
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