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合集下载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 ??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2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浅谈患者在亚低温治疗时的护理

浅谈患者在亚低温治疗时的护理

浅谈患者在亚低温治疗时的护理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高血压等引起的颅脑损伤疾病也越来越多,亚低温治疗也成了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就亚低温治疗护理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亚低温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208-02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用药物与物理的方法使患者体温降低,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国际上按体温降低的程度一般将体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轻中度低温被统称为亚低温。

其使用的药物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等患者。

经研究表明体温增加1℃,基础代谢率增高13%,颅内血流灌注增多约8%,而脑部温度每降低1℃,脑代谢率下降5%~7%,颅内压下降5%~6%,体温降至32~36℃时颅内压平均降50%。

这些可观的数据证明了亚低温治疗带来的巨大收益,然而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却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

1.亚低温治疗的注意事项: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

在亚低温治疗中,使用冬眠合剂的时候必须配合物理降温。

一般使用降温机或冰袋,应在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各种反应减弱或消失后开始物理降温,否则在降温过程中病人易出现寒颤反应而引起机体代谢增加。

降温速度以1~1.5℃/h为宜,3~4小时即可达到治疗温度。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
严重颅内压增高还可能导致脑疝等危及生命的并 发症。
脑水肿形成机制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组织可能因缺氧、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 发脑水肿。
脑水肿可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
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损伤风险
亚低温治疗可能导致神经细胞 凋亡和坏死,进而引发神经损
1 2 3
技术应用限制
亚低温治疗技术操作复杂,对医疗设备和人员专 业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并发症风险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心律 失常、凝血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等,需要密切关 注并及时处理。
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亚低温治疗的反应和耐受性存在差异 ,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能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常见症状包括心率失常、血压波动、肺部感染、电解质紊 乱等。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例 如,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率失常,血液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 乱等。同时,医生还需结合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 分析判断。
肾小管功能障碍
低温可能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 。
慢性肾脏病加重
对于已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亚低温治疗可能加重病情。
电解质平衡问题
低钾血症
亚低温状态下,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外转移减少 ,易导致低钾血症。
高钠血症
低温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脏排钠增多,可 能导致高钠血症。
酸碱平衡紊乱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亚低温状态下,肠鸣音可能减弱或 消失,提示肠道蠕动功能下降。
肝功能异常表现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江基尧等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1]。

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认同。

现临床上适用于重症脑挫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还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和重症化脓性脑炎高热、重度中暑和重型脑出血及结合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但亚低温对抗体免疫有抑制作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者,其可损害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冬眠及肌松药物抑制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易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冻伤、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压疮等,因此护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1 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备齐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并处于应急状态,护理记录规范、及时、准确。

抢救病人时应冷静、敏捷、熟练[2]。

严防感染发生及压疮发生。

1.1 口腔护理对亚低温治疗患者口腔护理应每日3~4次,根据口腔pH 值选用清洗液,一般pH≥7采用2%~3%的硼酸液,pH<7选用2%碳酸氢钠液,口插管患者每日更换牙垫1~2次[3]。

1.2 亚低温治疗病人最好平卧,使用气垫床,并勤翻身、拍背,但不能让病人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以免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1.3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静脉输液、吸氧管等管道的通畅,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注意各种引流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管理。

1.4 加强皮肤观察如皮肤出现花斑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应加强护理、按摩、保暖。

做好皮肤护理,每2h翻身1次,骶尾部、足部使用海绵垫保护,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防止压疮及冻伤的发生。

1.5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亚低温状态血流相对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定时进行凝血功能测定,防止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

1.6 医护人员勤洗手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无菌操作[3] ,以防引起医院感染。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王晓燕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

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

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

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

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

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

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

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呈下降趋势,而尿液中这三种电解质呈上升趋势[6]。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0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性原则
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舒适性原则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减轻 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有效性原则
确保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控制低温程度
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低体温、心肺复苏 等情况。
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包括使用冰毯、冰水浴等。
亚低温治疗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设备主要包括温度监 测仪、冷却装置、温度控制仪等

亚低温治疗技术包括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复温等步骤,需要专
业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 疗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 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通常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 32℃~3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又不至于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原理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缓脑组 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能 量的需求,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减少钙离子内流
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细胞。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适当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 重要。
护理干预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亚低温 治疗的疗效。
06
亚低温治疗的未来展望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2
新型亚低温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 用,将为临床提供更加便捷和精 准的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王晓燕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

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

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

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

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

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

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

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呈下降趋势,而尿液中这三种电解质呈上升趋势[6]。

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及其护理

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及其护理

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脑外伤发生率越来越高。

流行病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颅脑外伤的发生率约为240/10万人[1],其中重型颅脑损伤占18%~20%[2]。

重型颅脑损伤常并发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3]、癫痫持续状态(EPS)[4]等并发症,这些是颅脑损伤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临床根据低温时温度的不同,分为轻度低温(mildhypoth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hypothermia)28~32、深度低温(profoundhypothermia)17~27、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hypothermia)16以下[5]。

尽管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低温疗效优于33,但由于30以下低温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6],所以目前国内外临床低温通常在32~35之间[7]。

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实低温对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确切,但长期以来低温对颅脑外伤的保护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低温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4,8,9]:(1)降低脑组织细胞氧耗量,减少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

(3)抑制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抑制脑损伤。

当然这些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低温作为颅脑外伤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全身亚低温和局部亚低温两种。

而前者主要包括利用降温毯、冰袋等,后者包括局部动脉内灌注低温液体等,以前者较为常用[10]。

然而全身亚低温或是局部亚低温对恒温的人体都是一种干预,会导致应激反应,加上颅脑外伤患者的特殊病理生理,在临床上实施低温治疗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并发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低温治疗的效果[11]。

因此,增强识别这些并发症的能力并加强护理对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就全身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做一综述。

1低温治疗中的并发症及其护理传统的全身亚低温治疗常常存在以下并发症,包括[12]: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及各种心律失常;血粘度增加和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低血钾症;免疫功能受抑制,并发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及败血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的分泌等均受抑制;胰酶活性增加和血小板降低等。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亚低温治疗概述 •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 亚低温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亚低温治疗概述
定义
亚低温治疗
一种利用低温技术降低患者体温 ,达到治疗疾病或减轻症状的治 疗方法。
进一步完善亚低温治疗的方案和操作流程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亚低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等)的联合应用,提高综 合治疗效果。
将亚低温治疗应用于更多疾病领域,如肿 瘤、免疫系统疾病等,为更多患者带来福 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度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并发症预防
亚低温治疗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 ,如寒战、心律失常、呼吸抑制 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
并及时处理。
护理要点
在亚低温治疗期间,需要做好患 者的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 护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治疗
的顺利进行。
03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适应症是指亚低温治疗可以用于哪些疾病或状况的治疗。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 疗颅脑损伤、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癫痫持续状态、高 热惊厥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疾病。
全身亚低温治疗
定义
全身亚低温治疗是指将患者整个 身体置于低温环境中,以实现全
身降温。
适应症
常用于治疗心肺复苏、重症中暑、 高热惊厥等全身性疾病。
实施方式
通过将患者送入低温室或使用特殊 设备如冰毯、冰衣等,将患者体温 降低到目标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 。
亚低温治疗的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亚低温治疗导致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导致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护理进展
1 亚 低 温 治 疗 患者 呼 吸 系统 常见 并发 症
误吸导致 的吸人性肺炎 ; ⑥在 复温 的过程 中 , 细菌的生长速度加
快, 远远 快于免疫 功能恢 复的速度 , 导致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加
重 。 目前对于肺部感染影 响因素 的研 究较 少且 尚无 统一结 论 , L y d e n等 研究显示 , 体质 指数 和卒 中量表 得分是卒 中患 者进
患者出现胸腔过度扩张 、 呼吸困难 、 肺泡通气不足 。 1 . 3 误吸 亚低 温状态下患 者 胃肠蠕动 减弱 , 胃排 空延迟 , 食
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 因素 。门 中华研究表 明, 合并基 础疾 病 、 卒 中类型 、 侵入性操作是卒 中患者 发生肺部 感染 的独立危 险 因
素 J 。患者一旦发生肺部感 染 , 会引起 低氧血症 , 使 脑部缺 氧 、
行亚低 温 治 疗 时 是 否 发 生 肺 部 感 染 的 独立 预 测 因 子 。Wo o 等 研究显示 , 患者缺氧发作和机械通气的时间是心 脏骤停患
1 . 1 呼吸频率改变
亚低温治疗 的患者 由于低温 和药物 抑制 ,
会 出现节律规整 的呼 吸频率减 慢 , 肌松 剂 的过量或过 快应用
诱导亚低温 ( i n d u c e d m l l d h y p o t h e r m i a )已经被证 明在 心脏
骤停 、 颅脑损伤 、 卒中 、 新 生儿缺 血缺氧性 脑病 、 肝性脑 病 、 神经 感染等疾病 中有一定 的疗 效 。亚低 温通过 降低代谢 率 、 减少脑 细胞 需 氧量 、 减 轻脑 水肿 、 降低 颅 内压 而起 到脑 保 护作 用… 。 然而 , 低 温不仅 对机体产生刺 激 , 而且抑制免疫 反应 , 导致患者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溺水、中风
肝性脑病
细菌性脑膜炎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心肺复苏术后脑病
高热惊厥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
适应症
01
脑电无活动的昏迷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03
活动性出血者
05
孕妇
02
终末期患者
04
凝血功能障碍者
禁忌症
低温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窗口
脑缺氧耐受的时限只有5分钟,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倡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ILCOR(国际急救与复苏联合会)声明中认为, 降温应尽可能在复苏后立即开始。但临床4-6 小时后开始低温治疗也能获得显著的效果。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LCOR 基于目前的证据, 提出对自主循环恢复的心脏停博患者应进行12~24小时的持续亚低温治疗。临床资料表明持续亚低温治疗48-72小时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维持更长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
自然复温,先停用冰帽、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将病人置于室温中缓慢复温。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者:
低温
低温可使脑细胞的氧需量降低,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到脑保护作用,是脑复苏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温每降低l℃可使代谢率下降5%~6%。
50年代 提出
01
80年代 转折
02
60~70年代 低潮
03
90年代 兴起
04
低温治疗历史
历史发展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已有学者将低温治疗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以期达到脑保护的效果,但由于当时所选择的深低温导致随后的严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一度陷入低谷。
护 理 措 施
六.体温护理(监测)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之间。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亚低温治疗所致感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亚低温治疗所致感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亚低温治疗所致感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刘猛;王尔松【摘要】亚低温治疗常用于脑、脊髓、心脏等器官的缺血性或外伤性损害,对这些器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然而其在治疗过程中亦可诱发多种并发症.本文主要就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感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Because of the obvious protective effect on brain,spinal cord,heart and other organs,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s used widely in ischemic or traumatic damage.However,it can induce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pathogenesis,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and prognosis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duced by therapeutic hypothermia.【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7(024)005【总页数】4页(P820-823)【关键词】亚低温治疗;感染;并发症【作者】刘猛;王尔松【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1508;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15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4.5亚低温治疗由于其在脑神经功能及器官组织缺血缺氧方面的保护作用,在颅脑外伤、卒中、心脏骤停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方面广泛应用。

但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较多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弊大于利。

其中,感染是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肺炎和败血症为主。

亚低温医治并发症的护理

亚低温医治并发症的护理

亚低温医治并发症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医治的监护重点,并发症的防治。

方式对31例颅脑外伤患者在常规医治的基础上实施亚低温医治。

结果 31例患者在亚低温医治进程中显现的并发症初期即取得及时操纵,未发生冻伤、褥疮。

结论周密监测,细致护理缓和慢复温将有效避免并发症产生。

[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 of mild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to 31 patients along with baseline therapy was During the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none of the 31 patients had perniosis and decubital ulcer,and their complication was controlled during the earlier Close monitoring,nursing and slow rewarming are utility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Key words] mild hypothermia;complication;nursing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神经功能预后,国内外有条件的医院已将亚低温医治方式列为重型颅脑损伤的医治常规[1]。

由于患者原发脑损伤机体生理状态和亚低温具体实施进程的不同,医治中常见并发症有心律不齐、血小板减少、复温时反跳性高热休克、冷伤等。

2004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对31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实施亚低温医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王晓燕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

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

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

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

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

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

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

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呈下降趋势,而尿液中这三种电解质呈上升趋势[6]。

谭桂琼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表明:亚低温和常规治疗组在降温前及复温后血K+、Na2+、Mg2+无明显差异,而降温期间亚低温组血K+、Mg2+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7]。

2.4 冻疮及压疮:在亚低温治疗时由于皮肤和肌肉血管呈收缩状态,外周循环较差;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且患者多不能自行翻身和活动四肢,故冻疮、压疮发生成为较常见的并发症[8]。

2.5 复温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钾、复温休克及颅内压反跳。

复温时钾向细胞外转移,若不及时调整补钾剂量,易发生高钾血症。

升温过快,短时间内周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9]。

并且引起组织缺氧、水肿,易导致颅内压反跳性增高。

3.预防性护理的现状3.1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3.1.1 保持气道内外环境良好:保持室内空气和环境洁净,加强翻身和叩背,一般每30分钟一次,加强呼吸道的湿化,经研究证明应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气道湿化可取得良好的湿化效果,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10﹞。

3.1.2 掌握吸痰的时机:研究证明,过去常规每隔1~ 2 h 吸痰1 次,易损伤气管。

只有当患者有吸痰需要时再进行操作,如患者呼吸道出现痰鸣音、呼吸困难、发绀、呼吸机出现高压报警、听诊有啰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立即予以吸痰[11]。

3.1.3 选择合适的吸痰方式:张小冯.何莺研究密闭式吸痰(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CS) 比开放式吸痰( openendo tracheal suctioning, OS)更能保证通气的连续性,防止交叉感染。

实验显示密闭式吸痰比开放式吸痰肺感染机率下降40%[12]。

所以,选择合适的吸痰时机和吸痰方式对预防肺部感染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循环系统的监测床旁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HR、R、BP 、SaO2的变化,每30分钟测量血压1次,并做好记录〔13〕。

为了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血供,低温病人的心率维持在60次/分,舒张压6.65-7.98 kpa(50-69mmHg)。

平均动脉压在10.6KP(80 mmHg)比较安全,低温治疗期间给予持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14〕。

严密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保证患者肢端温暖,面色红润,如果患者血压偏低、循环障碍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3.3 加强电解质的监测及掌握补充原则3.3.1 观察电解质变化,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四肢麻木、无力、嗜睡、肠麻痹,等低钾症状,及患者出现焦躁易激惹、肌肉软弱无力、痉挛、抽搦、浅反射亢进或减弱等低镁临床表现时,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遵医嘱准确、及时留取标本,保证测量值准确。

观察尿液,记录24h或每小时尿量,有助于判断失K+量和指导补K+〔15〕。

3.3.2 补钾原则:口服补K+,将10%氯化钾稀释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静脉补K+及高浓度钾液的应用:尿量>30 ml/h方可采用静脉补K+,严格控制好输液速度,不能过快,浓度不宜过高,严禁直接静注。

严密观察血钾的动态变化,每4h测电解质一次,并保证标本的采集及化验结果的准确性〔15〕。

3.3.3 低钾血症常伴低镁血症,镁是细胞膜钠-钾-三磷酸腺苷酶的重要辅酶,镁可保持细胞内钾的完整性,实验和临床皆发现低镁使低钾难以纠正。

同时,硫酸镁还可以缓解高浓度滴注氯化钾时引起的静脉疼痛,但在静脉补镁时要防止过快过量引起的血压下降和镁中毒〔15〕。

3.4 预防冻疮和压疮的发生:降温毯应平铺于床面上,勿皱折,其上面平铺一层中单,即可有效防止冻疮,也不影响其降温效果,降温毯雾水渗湿时给予及时更换。

注意观察接触降温毯的皮肤温度、颜色, 肢体末梢循环情况,及时调整控温毯水温, 避免局部温度过低导致冻疮。

加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以改善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位平整、舒适。

3.5 预防复温并发症: 在亚低温治疗后的病人,目前临床趋向于自然复温法,避免复温过程中再损伤及其他并发症〔5〕。

在复温时考虑到钾离子的反向转移,及时减少或暂停补钾。

在预防复温性休克及复温性脑水肿更应严格控制降温的速度,不可操之过急,降温维持时间为4-5天为宜[16]。

复温速度要慢,控制在4-6h 升高体温1℃,并且适当应用肌松药和镇静剂,以防肌颤,必要时可予脱水,防止颅内压反跳。

一旦发生复温休克,可给予儿茶酚胺类药物,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5〕。

4.亚低温并发症护理的进展有文献报道, 亚低温治疗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位于其他并发症的首位[1 7],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且患者多不能自行翻身和活动四肢,故压疮发生成为较常见的并发症[8],如何更好的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成为了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郭发良等 研究证明:持续气囊上引流可以减少亚低温治疗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pneumo nia, VAP) 的发生, 并且延迟VAP 的发生时间[ 18]。

王宫丽研究采用中药汤剂,补气活血,散寒除湿,加速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充血,毛孔扩张,药物通过扩张的毛孔渗透肌肤,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来预防亚低温治疗时患者的压疮。

方法:自患者体温降至目标温度后每隔8h 用中药汤剂(中药温度与体温相同)擦洗全身。

在擦洗全身皮肤后要用干燥毛巾擦拭干净,以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19]。

综上所述,进行亚低温治疗时护理的重点是:及时、准确应用亚低温治疗,加强病情观察,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在低温治疗时如何采用护理手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所探讨的,如何加强对临床亚低温治疗病人的监测和护理是需进一步研究的,以求获得亚低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丁玉兰等. 实用神经外科护理及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7. [ 2] 谢润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2010,3(7):1967.[ 3] 周浩.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J] . 当代护士,2007,5( 1) : 19 20.[ 4]沈春燕,汤莉伟,刘忆菁.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7(1B):32.[ 5]王桂花.临床神经外科护理细节[ 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13.[6] Polderman KH,Saskia M,Peerdeman,eta1.Hypophosphatemia and hypomagnesemia induced by cool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J].J Neurosurg,2001,94(5):697.[7]谭桂琼.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及护理[ J].现代医药卫生,2008,8(25):1148-1150.[8]马秋梅.亚低温技术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5):397.[9]李予新.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预见性护理[J].右江医学杂志,2005,8(1):90-92.[ 10]范巍巍,李春卉.采用不同溶液行气道湿化的研究报道[ J] .中国医药指南,2009,9(17):20[11] 吴碧静,林静茹,郭惠珍,肖碧玲.程序降温法对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观察[ 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0):25—26.[12]张小冯,何莺.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09-211.[13]赵素平.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J].实用医药杂志,2007,14(12):1634-1635.[14]马秋梅.亚低温技术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5):397.[15]吴在德等.外科学第七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20.[16]陈文延.郑烈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J].中国使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71.[17] 张鸣,刘万明,全中平等.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几个相关问题[ J]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 4) : 127 128.[ 18] 郭发良,卜会驹,阎红霞等. 气囊上引流在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外伤病人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 J] .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 7) :695 696.[19]王宫丽.中药擦浴预防亚低温治疗患者压疮的护理体会[ J].临床与医学,2009,(33):7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