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姆分析媒介的8个原则

合集下载

专题四:媒介与媒介规范

专题四:媒介与媒介规范
返回返回三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改善了受众的被动地位网络传播双向电视等2多媒体化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有助于改变资源垄断现象数字化高速度化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卫星网络新传媒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市场机会4新传媒与传统媒体日益融合合作共赢
新传媒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市场机会

1、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传媒进入新传媒时代; 2、新传媒推动人类文化进入通信文化新阶段; 3、新传媒的定位是:信息、娱乐、服务中心;



4、新传媒与传统媒体日益融合、合作共赢。
新传媒推动人类文化进入通信文化新阶段
任何一种技术的发明,要能诞生出一种文化,一 定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新传媒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宽带。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要建设中国的家庭娱乐中心、家庭 服务中心,需要建设基于宽带网络 一个巨大平台,包含内容展示、内 容分发、一点接入、一点注册、一 点计费、一点收费等功能,在世界 范围内整合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 商的力量。
四、“电子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 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 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 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返回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各阶层、政党或团体都 拥有创办自己的媒介的平等权利。这些社会群体能够 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 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作为能动 的主体在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老年、妇女、农民等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传播媒介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垄 断资本手中,一般社会群体的传播权利是不能得到保 障的。这种垄断控制常常比任何政府机构所起的作用 更大。 返回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相关推荐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符号★★★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施拉姆研究分析媒介的个原则

施拉姆研究分析媒介的个原则

施拉姆分析媒介的8个原则————————————————————————————————作者:————————————————————————————————日期:施拉姆分析媒介的8个原则施拉姆八个原则: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2、反馈的机会;3、速度的控制;4、讯息代码;5、增值的力量;6、保存信息的力量;7、克服弃取的力量;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交流的。

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并使交流的对方同这种全身心的交流相呼应。

只要在交流渠道中插进了中介物,感官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

这样,无线电和电话只能通向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触及眼睛(虽然我们切不可低估拿起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给人的触觉上的乐趣)。

电视和有声电影可以进入眼睛和耳朵。

因此,面对面的交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传达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这一点看来是有道理的。

能够同时同尽可能多的方面进行交流着来也是有利的。

因此,视听媒介在传达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上,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介要更为有利一些。

不过,尽管面对面的全身心交流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传播媒介在巧妙的制作与编排方面的长处。

在看到同时向几种感官传达信息的优越性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种感官的长处--例如听电话(特别是在必须十分注意才能听得清楚的情况下)或者是阅读(特别是在文字艰深必须聚精会神的时候)。

在看到同时向听觉和视觉器官发出信息的优越性时。

也应该考虑到布罗德本特、特拉弗斯等人提出的人的知觉只能通过一个渠道进行的理论。

换句话说,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略,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

因此,全部信息的某一组成部分必须在短暂的存储系统中等候轮到它的时候,因此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一、媒介的概念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2、特征: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不仅负载符号,还通过符号负载了信息或内容);还原性(编码—译码);扩张性(信息扩张和共享)。

3、分类:口语、平面符号、电子符号、数字媒介二、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媒介所刺激的感官媒介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不可能刺激我们所有的感官,比如打电话只能通过耳朵,看电视只能靠视觉和听觉。

但是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

这也是只通向一种感官进行传播的长处。

反馈的机会我们承认所有通过大众媒介中介物进行的传播都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反馈效果好,但是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的反馈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其中网络的反馈效果最及时,最全面。

速度的控制面对面交流时,人们可以对它的速度加以某种控制。

但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受众的控制权就各不相同。

广播和电视的观受众没有对速度的控制权。

他们可以选择关闭或离开,但无法控制信息传来的速度。

报纸等印刷物和网络却可以在人们的掌控之中。

讯息代码各种媒介在传播信息中使用的讯息代码不同,但都在受众的认知体系中约定俗成。

其中报纸的讯息代码最抽象,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而广播、电视、网络的讯息代码更易于被受众接受。

在这个视觉化的媒介环境中,图片和图像比语言和文字有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增殖的力量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信息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并使传播效果增大无数倍。

保存信息的力量报纸等印刷品在保存信息方面比广播、电视、网络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中巨大的数据储存和检索技术,在信息的保存和利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4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A.短期的预期效果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C.长期的预期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2.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

A.可预知性B.非选择性C.主观性D.ABC都对3.()开创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统。

A.卡西尔B.索绪尔C.莫里斯D.皮尔士4.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记者B.广播电视C.编辑D.传播媒介5.格伯纳认为每天看电视超过()小时的观众可称为重度观众。

A.2B.4C.6D.86.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

A.霍夫兰B.库利C.戴维森D.塔奇曼7.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的体现。

A.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B.记者C.编辑D.受众8.《空中水银剧场》改编自()的经典之作《世界大战》。

A.赫伯特·威尔斯B.奥森·威勒斯C.约翰·豪斯曼D.霍华德·古奇9.“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1959)这一定义强调传播是()。

A.“共享”B.“符号”C.“互动、关系”D.“目的”、“影响”、“反应”10.群体具有()特征。

A.目标共同性B.主体共同性C.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D.以上全部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11.人际传播的动机是()。

A.认识自我的需要B.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C.维持组织发展的需要D.情感沟通的需要12.客观世界中,信息的四大基本特征包括()。

A.客观性B.普遍性C.表达性D.流动性13.下列不属于传播学信息的研究范畴的是()。

A.DNA里的遗传信息B.电话线传输的电子信息C.动物求偶发出的生物信息D.新闻报道里的娱乐信息14.以下哪些观点和研究与大卫•莫利有关()。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传播制度的概念 2、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3、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4、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关于传媒制度的规范理论归纳为以下六种: 1、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媒介规范理论;
2、自由主义( Libertarian )媒介规范理论; 3、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媒介规范理
论; 4、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5、苏联的共产主义(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
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传播制度的概念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
与政府的关系; 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
反映了一般民众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 垄断程度的加强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呼声。
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地方自治体规 定,商业有线电视必须开设“开放频道”,允许受 众个人或团体可以按申请时间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 作的节目。
返回
五、苏联的共产主义
(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论;
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
关系的复杂性。
返回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为了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 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英国和日本 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 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意大利是公私合营制度,美国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 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

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大纲

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本《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自引入我国后,传播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

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界定2、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体系3、定量研究方法4、定性研究方法5、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与结合(三)传播1、对传播的思考2、传播的类型3、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4、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四)信息、符号与讯息1、信息及相关概念2、三论3、信息的特征4、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5、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6、有关符号的理论7、讯息(五)传播类型1、内向传播的定义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3、群体传播的定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4、组织传播的定义、形式与功能5、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征(六)传播的功能1、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历程2、大众传播的正功能3、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七)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1、波洛的传播过程观2、传播模式的类型3、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缺陷4、重要的传播模式(八)传播者与传播体制1、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2、“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其修正、发展与批评3、把关的概念、基本过程及把关人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4、媒介组织及其结构5、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6、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控制和社会顺从(九)传播内容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2、信息娱乐3、对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的一般性结论4、大众文化(十)传播媒介1、媒介的概念2、施拉姆的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3、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4、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5、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6、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7、媒介融合8、选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9、英尼斯、麦克卢汉及多伦多学派的媒介观10、公共媒介11、跨国大型媒介集团(十一)受众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2、受众观的变迁3、受众的分化4、受众商品论5、受众的选择性行为与解读方式6、受众的权利7、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十二)传播效果(上)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2、早期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3、传播效果的类型4、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5、态度劝服研究6、宣传研究7、两级传播论8、创新扩散论、网络分析9、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10、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十三)传播效果(下)1、议程设置、铺垫作用、议程建构2、知识沟、数字沟3、媒介对现实的建构4、涵化理论5、电视暴力研究6、性别研究7、媒介效果理论的新发展8、对传播效果研究的批判(十四)传播研究的新领域1、新媒介研究2、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3、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4、媒介事件5、公共新闻学、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6、健康传播学7、媒介素养8、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9、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10、其他传播研究的前沿课题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施拉姆在传播学领域的著作

施拉姆在传播学领域的著作

施拉姆在传播学领域的著作1. 导言施拉姆(George Gerbner)是一位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家,其对于电视媒介与大众文化的研究在传播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围绕着施拉姆在传播学领域的著作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施拉姆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

2. 施拉姆的研究视角施拉姆的研究视角,可以从其传播学理论出发来阐述。

施拉姆主要关注传统媒介对于人类认知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电视媒介的普及和影响。

他认为,电视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具有文化暴力的媒介形式。

在施拉姆看来,文化暴力是指那些基于强力意识形态,通过媒介形式向大众散布的一种暴力的话语体系。

这种体系是从特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力量中发源,通过渗透、压制、削弱等方式对人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方式施加影响。

电视作为一种主流媒介形式,深受文化暴力的影响,使得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日益趋于标准化和均一化,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3. 施拉姆的研究对象施拉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电视媒介的影响,尤其是电视节目对于大众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他关注的是传媒的文化暴力以及媒介内容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研究电视节目中的暴力、性别、种族、年龄等元素的表现形式以及分布比例,从而探讨电视节目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施拉姆还研究了电视业的监管和公共策略对于电视节目的影响,探讨政府和公共机构对于电视业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外,施拉姆还关注了电视观众的行为和特点,研究了电视观众对于媒介内容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分析了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节目样式、主题内容等因素对于观众的影响。

4. 施拉姆的研究方法施拉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他采用了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相关试验等方法,以获取大量的实证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来阐明媒介对于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施拉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调查研究施拉姆的定量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选取样本,设计问卷,得到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3,认清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顺应进 步的潮流。
可编辑ppt
12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可编辑ppt
13
5、增殖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可编辑ppt
27
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即用户对 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 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 子商务需求拓展;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用户原创内容成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 来源;
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可编辑ppt
28
媒介的选择: 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 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
可编辑ppt
4
媒介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人们的传播活动,如口头传 播、书信传播等。
同一传播形式可用不同传播媒介;一种 传播媒介也可服务于不同传播形式。
可编辑ppt
5
媒介与符号:
符号: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本身并非信息载体,而是传播内容的构 成物。
媒介:符号的载体。
可编辑ppt
6
媒介与媒体: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 具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 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可编辑ppt
14
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角度: 1、传播手段 2、时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的程度
可编辑ppt
15
认识媒介的两个基本观念:
1,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 短。一种新型媒介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 而是在互相竞争的格局中达成某种平衡 甚至融合。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第六章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及其特征1960[美] 传播学家D.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他认为:①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②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视角)过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和状态结构:整体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2、传播模式模式:指对客观事物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美]学者多伊奇认为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有四:①构造功能②解释功能③启发功能④预测功能模式分类:按所用符号分类: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评价和判断模式的标准:①模式的概括性如何?包括了多少内容?是否有效?②模式的收获或者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关系、事实或方法?③根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④据此作出的测量的准确程度如何?⑤模式有何创见?它还有多少不确定之处?它提供了多少新的见解?⑥模式的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⑦模式的现实性如何?即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五种类型28个模式:①基本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等8种②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5种③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间接与直接模式;议题设置模式;大众传播依赖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等5种④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等3种⑤其他: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7种✓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视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为线性传播观,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

施拉姆的8个原则

施拉姆的8个原则

施拉姆的个原则媒介所刺激的感官;反馈的机会;速度的控制;讯息代码;增值的力量;保存信息的力量;克服弃取的力量;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较好好一般差报纸杂志海报广播电视互联网它们所刺激的感官:报纸、广播、电视等等;面对面可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通过中介只是局部的联系反馈的机会:报纸:写信、短信、打电话,等等;速度的控制:报纸最弱讯息代码:报纸——文字图片(标题设置分栏底纹边框等等)电视——语言文字图像(运动光线色彩造型等等)广播——语言音乐增殖的力量:对于信息的复制的能力。

保存信息的力量保持报纸能力较强克服弃取的力量放下报纸最容易因特网最难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一份报纸很难分成几份针对不同对象的报纸(尽管一份报纸内分成了不同版面),报纸这方面能力较弱通过上表,我们知道媒体在相互竞争中以及新型媒介冲击下,不得不扬长避短,以求进一步生存和发展。

对于若干媒介的简单分析报纸:视觉媒体传播手段:版面要素略版面空间略报头报眼头版头条中缝天地线字体字号专栏专页专稿画刊标题资料广告等等时效性差保存性较强累计阅读率:一份报纸被一个人反复阅读的次数多少;传阅率:一份报纸被多少人阅读的次数的多少;选择性强:时间地点顺序等等;增殖能力较电子媒体弱;网络与报纸的博弈菲利普迈尔《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西方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看与其观点相符,最先是晚报陷入颓势。

广播(线性媒体,对信息传递呈一条线)听觉媒体时效性强保存性弱,选择性强无法对信息进行选择,需要等待。

理想模式“你点我播”强调的是与听众的“约会”意识。

影响面广。

广播要求听众文化水平较低受众易于参与(电话短信)没有受到因特网的冲击,反而借助网络的力量壮大自己。

收听手段多样化:收音机手机等等社会的流动人口的增加,如农民工、私家车车主等等意味听广播人群增多广播是一种最不具有侵犯性特点,具有伴听功能,边听广播便做其他事情。

电视(线性媒体)视听合一的媒体适合再现形象、现场、过程(新闻的真实性凸现)时效性强保存性差、选择性差。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绪论:1.传播是什么?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是把资讯,意见,经验,态度,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人。

传播是社会的基础2.传播与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信息发布的渠道2.传播学起源传播学是一门有着漫长过去、短暂历史的学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3.传播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传播三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卢因(心理学家,把关人,研究方法:实验)拉扎斯菲尔德(数学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研究方法:统计调查,)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方法:实验法)4.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概论》又译《人.信息.媒介》贡献:1、确立学科2、培养学生3、大批著作4、前哨研究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能指和所指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即符形如:人、h u m a n、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辞典义和引申义)、思想。

即符意3.符号类型(知道)图像符号:是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符号对象的信号: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因果性必然联系象征符:与指示对象联系是任意的、人为约定的4.意义的定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人的意识,外部世界是意义形成的基础人意识的参与意义可以物化: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义与暗示义内涵义与外延义指示义与区别义精确义与模糊义第四章1.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的过程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有利于分析政治宣传《德意志的宣传》单向度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1966年)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模式(1954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3.人际传播模式:人(传播者+接受者):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意义:这一模式意味着与传统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突出信息反馈,双方互动、交流第五章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它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媒体。

二是指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等特征。

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速度的控制:传播的可控性、受众自我控制。

媒介所刺激的感官,即所提供的渠道是听觉、视觉或其他。

讯息的代码:文字、符号、抽象、具体。

保存信息的力量。

克服弃取的力量:放弃接受,面对面比电视要难。

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互联网最强大。

增殖的力量:距离、时间、文化水平要求。

反馈的机会:速度、数量、双向、调整措施。

认识媒介的四个角度传播手段、时效性、持久性(多次、重复)、受众参与的程度媒介认识的两个基本观念各有所长所短,新媒介不会取代传统媒介,而是在竞争中达成平衡和融合。

人们在使用时,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媒介整合的看法信息时代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使得媒介整合与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人类传播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媒介形态整合和媒介资本整合。

媒介形态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整合,传统媒体彼此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媒介形态的变化、互融与创新。

媒介资本整合通过资产重组,使优势资源互补共存,使跨媒介、跨地区的媒介产业集团在中国成为现实。

媒介整合意义媒介个体减少人力、财力、设备投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竞争力增强;媒介集团联合运作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已有的市场,并拓展潜在市场;互相借鉴彼此的优势和经验,更快实现媒介产业化进程,增强整个传媒产业的竞争力,并力图与国际传媒集团相抗衡,抵御信息文化侵略。

媒介整合新问题媒介整合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媒介主导的单项式,转为公民共同的参与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紧密的联系。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developing countriesSchramm, W 1964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一、写作背景In the 1960s there was a strong belief in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to easily propagate ideas on social change. Calls to improve ma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made as a response to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Report saying that 7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d inadequate access to information. Said calls came with the need to write a guide on how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could optimise the power of the mass media for development. Wilbur Schramm accepted the task. He was then connected with the Stanford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product was this book,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book implicitly argues that the nation-state promoting development is ideal, and that the media can hasten the process. Schramm argues the media entice people to change. However, media can only do so much when it comes to influencing people in making major attitudinal change. The book discusses campaigns on agriculture, health, literacy and formal education using mass media. Just like works of Lerner, Rogers and other modernists, ideas put forward in this book have been widely contested worldwide,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in influencing major behavioural change. 20世纪60年代,人们坚信大众传播媒介有便捷传播社会变革信息的能力。

媒介经营管理教案

媒介经营管理教案

《媒介经营管理》教案第一章媒介经营概论教学目的:媒介经营的研究范畴和和基本概念,媒介经营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产业化进程中的媒介经营2、媒介经营理论的研究范畴3、媒介经营的利润来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媒介经营管理概念教学难点:媒介经营视角下的媒介市场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产业化进程中的媒介经营市场经济要求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基本细胞企业适应市场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媒介组织液不例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媒介组织也逐渐由过去依靠政府补贴的事业单位逐步向经济上具备,媒介产业化成为媒介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组织液逐渐由过去依靠政府补贴的事业单位逐步向经济上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实体转变。

媒介经营能力就成为国内媒介组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媒介经营问题作为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得到了国内媒介经营者和相关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媒介经营是媒介产业化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而对于中国广电媒介产业来说,机遇到来的同时,我们将面临更多、更强劲的挑战。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态势,我国的本土媒介企业虽然在相关政策的保护下能够在短期内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仍然是劣势明显,我国的广电媒介产业不仅在规模实力上差强人意,在产业化运营上也始终落后于国际传媒巨头。

因此,目前我国的传媒业,特别是广电媒介产业,虽然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受到WTO相关条款的保护,但广电媒介产业化已经刻不容缓,并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媒介产业领域的主流发展趋势。

本章正是以广电媒介的产业化为切入点,从媒介属性,广电媒介的自身特征,广电媒介的产业化理论,广电媒介产业化的具体内容四个方面深入研究,逐步进入对广电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之中。

媒介以及媒介产业的定义范畴,不仅关系着广电媒介产业化运营所应涵盖的内容,更决定着广电媒介产业化的具体流程,因此是本节重点介绍的内容。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大众传播重点总结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

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

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

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

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BCD】A.“子弹论"研究 B。

“传播流”研究C。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D。

“使用与满足”研究2.拉维斯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ACD】A.环境检测功能B. 文化娱乐功能C. 社会协调功能D.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

美国学者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BCD】A.环境检测B. 解释与规定C.社会化功能 D。

提供娱乐4。

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是【AC】A。

经济学派 B. 发展学派C. 批判学派D. 文化学派5。

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做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是【ABD】A.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B. 1940年的“伊里调查”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D.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议程设置”研究6. 美国学者F.S。

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AB】A. “观点的公开市场”B. 自我修正过程C. 沉默的螺旋D. 民主参与7。

“培养”理论为称为【ABD】A. 培养分析 B。

教化分析C。

媒介素养理论 D。

涵化分析8. 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A. 动态性 B。

序列性C. 系统性 D。

结构性9。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A. 媒介即讯息 B。

媒介:人的延伸C. 热媒介与冷媒介D.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10。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发展阶段【ABCD】A. 口语传播阶段B. 文字传播时C. 印刷传播时代 D。

电子传播时代11。

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ABC】 A. 示现的媒介系统 B. 再现的媒介系统C。

机器媒介系统 D。

电子媒介系统12。

根据D·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调查,各类节目之间共通的“满足”类型有【ABCD】A. 心绪转换应用 B。

施拉姆媒介进化八原则 -回复

施拉姆媒介进化八原则 -回复

施拉姆媒介进化八原则-回复施拉姆媒介进化八原则,是指美国新闻学教授Herbert Gans 提出的关于媒介进化的八个原则。

这些原则涵盖了媒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并解释了媒体如何随着社会变化和技术进步而发展。

本文将逐一回答有关施拉姆媒介进化八原则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以及它们对媒介的影响。

第一原则是规模与速度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媒体的覆盖面和速度都在增长。

例如,从印刷术的发明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媒体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息传递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究竟是什么促使了媒体的规模和速度的增长?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媒体的发展?第二原则是并选与剥夺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媒体的发展既可以加强社会的个人自主权和集体参与权,又可能剥夺一部分人的权力和自主权。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个人有了自由获取多样化信息的机会,同时也为个人表达提供了平台。

然而,数字鸿沟的存在也剥夺了某些人享受新媒体带来的好处的机会。

我们该如何平衡这种并选与剥夺的矛盾?第三原则是古老与新兴媒体的相互关系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新兴媒体的出现并没有将古老媒体完全替代,而是与之相辅相成。

古老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依然存在且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迅速发展。

为什么新兴媒体与古老媒体需要相互关联和相互合作?他们如何共同推动媒体的进化?第四原则是体制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媒介发展离不开体制和市场的相互影响。

体制规定了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市场则决定了媒体的商业运作和盈利模式。

政府和市场对媒体的影响如何体现在媒体内容的选择、报道方式和新闻价值观上?我们如何在维持媒体自由的同时保证市场的公正竞争和多样性?第五原则是规制与监管的控制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需要对媒体进行规制和监管,以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道德伦理。

同时,媒体也需要自律和自我监管,以提供质量高、可靠的信息。

如何实现对媒体的有效规制和监管?媒体自律机制如何确保其自身的道德伦理准则?第六原则是不确定性与预测原则。

施拉姆分析媒介的8个原则

施拉姆分析媒介的8个原则

施拉姆分析媒介的8个原则施拉姆八个原则: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2、反馈的机会;3、速度的控制;4、讯息代码;5、增值的力量;6、保存信息的力量;7、克服弃取的力量;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交流的。

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并使交流的对方同这种全身心的交流相呼应。

只要在交流渠道中插进了中介物,感官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

这样,无线电和电话只能通向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触及眼睛(虽然我们切不可低估拿起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给人的触觉上的乐趣)。

电视和有声电影可以进入眼睛和耳朵。

因此,面对面的交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传达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这一点看来是有道理的。

能够同时同尽可能多的方面进行交流着来也是有利的。

因此,视听媒介在传达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上,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介要更为有利一些。

不过,尽管面对面的全身心交流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传播媒介在巧妙的制作与编排方面的长处。

在看到同时向几种感官传达信息的优越性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种感官的长处--例如听电话(特别是在必须十分注意才能听得清楚的情况下)或者是阅读(特别是在文字艰深必须聚精会神的时候)。

在看到同时向听觉和视觉器官发出信息的优越性时。

也应该考虑到布罗德本特、特拉弗斯等人提出的人的知觉只能通过一个渠道进行的理论。

换句话说,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略,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

因此,全部信息的某一组成部分必须在短暂的存储系统中等候轮到它的时候,因此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

不仅如此,现在已经有材料证明,在听觉与视觉两种通道上传播的信息之间往往发生干扰,因而视听传播渠道非但远不能获得双倍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种感官的传播渠道那样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拉姆分析媒介的8个原则施拉姆八个原则: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2、反馈的机会;3、速度的控制;4、讯息代码;5、增值的力量;6、保存信息的力量;7、克服弃取的力量;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交流的。

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并使交流的对方同这种全身心的交流相呼应。

只要在交流渠道中插进了中介物,感官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

这样,无线电和电话只能通向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触及眼睛(虽然我们切不可低估拿起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给人的触觉上的乐趣)。

电视和有声电影可以进入眼睛和耳朵。

因此,面对面的交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传达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这一点看来是有道理的。

能够同时同尽可能多的方面进行交流着来也是有利的。

因此,视听媒介在传达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上,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介要更为有利一些。

不过,尽管面对面的全身心交流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传播媒介在巧妙的制作与编排方面的长处。

在看到同时向几种感官传达信息的优越性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种感官的长处--例如听电话(特别是在必须十分注意才能听得清楚的情况下)或者是阅读(特别是在文字艰深必须聚精会神的时候)。

在看到同时向听觉和视觉器官发出信息的优越性时。

也应该考虑到布罗德本特、特拉弗斯等人提出的人的知觉只能通过一个渠道进行的理论。

换句话说,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略,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

因此,全部信息的某一组成部分必须在短暂的存储系统中等候轮到它的时候,因此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

不仅如此,现在已经有材料证明,在听觉与视觉两种通道上传播的信息之间往往发生干扰,因而视听传播渠道非但远不能获得双倍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种感官的传播渠道那样有效。

人们有理由认为各种单感官的传播渠道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有力的材料证明,眼睛吸收信息比耳朵快,嗅觉有一种突出的本领,能够唤起同气味相联的往事。

2、反馈的机会面对面的交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双向的交流是易于做到的。

因此,人们就有连续不断的机会来评判自己发出的符号的效果,加以纠正、解释、补充并回答反对的意见。

随着面对面交谈的人数的增加,主持者只能注意其中少数人,而他的谈话时间也就不得不分为若干细小的片断。

如果再加上中介物,反馈就减弱了,这样,电话对反馈的速度虽然并无影响,但却限制了它的数量。

这是因为。

除非你用的是可视电话,否则它无法表达任何有可能通过视觉传送的信息。

大众媒介这种中介物则对反馈的速度与数量两者均有所限制,而且大众媒介的距离遥远与缺乏个人色彩也不利于反馈。

如果大众传播机构认为反馈十分重要的话——例如在登载广告或者播出诸如《芝麻街》之类的(儿童)电视教育节目的时候——它们就事先把材料测试一下。

请观众到录音间去当场观看,并作出安排以便迅速从课堂或市场上获得反应。

3、速度的控制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提问,引导谈话的进程,并对它的速度加以某种控制。

进行朗读的人可以确定它的速度,他可以停下来思索某个问题,也可以在自己认为有必要和有好处的情况下把某一段重读一遍。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这样做,不过他们必须把收到的反馈性暗示作一番分析,求出其平均值,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满足班上同学的需要。

然而,无线电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则没有这种控制权。

当然他们可以把收音机,电视机关上。

走出电影院,或者让思想开小差,但是他们无法控制信息传来的速度,也无法在他们就其进行思索的时候使它停下来。

电视广告之所以比报刊登载的广告更招人讨厌,而且印刷的读物之所以对于个人的研究更有帮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人们一向认为,由发送讯息的人进行控制,在打动人心上更为有效,但是在学习上由接受信息的人进行控制则更为有效。

近二十年来研制的新的技术手段则对这两方面均有所助益——例如,人造卫星使得集中控制的信息能够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和更高的效率广为传播;与此同时,诸如录音设备和电脑化的教学方法之类的其他手段,由于为使用者提供了诸如控制教学速度之类的因素,也扩大了接受信息的个人的作用。

问题在于如何把集中控制与散布信息在节约开支上的效果同个人的控制便于因人制宜的效果结合起来。

4、讯息代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对于电视和有声电影来说,这个比例就要稍微小一些,而对于无声电影、无线电,至少对于印刷品来说.比例就更要小一些。

因此,文化这种无声的语言,以及手势、强调和身体动作的语言,在某些传送体系中比在另一些传送体系中更易于用代码表示。

以印刷形式进行的传播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是以字母为代码的,相形之下,在电视和电影中这个比例就很小,而在绘画、雕塑、音乐或舞蹈中,就几乎一点也没有。

由此看来,印刷媒介易于做到抽象化,而视听媒介则易于做到具体化。

5、增殖的力量面对面的交流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成倍地增殖。

即使是有十万人参加的集会,就象尼赫鲁有时发表演说的那种集会,实际上也不能把面对面的交流增大无数倍,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必然只能朝单方向流动。

大众传播媒介则不然,它们有巨大的能力使单方向的传播增大无数倍并且使它在许多地方都能收到。

它们能克服距离和时间引起的问题。

视听媒介还能超越发展中地区由于文盲而造成的障碍。

因此,我们在考虑面对面的交流所具有的反馈效果的优点时,也应该考虑到这种增殖力量的优越性。

为了把这两方面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近年来对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给予了很大的注意;例如,农村广播座谈就是为此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在这类座谈会上,一小组一小组的人聚会在一起,收听并讨论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广播节目,又如,把电视教学同课堂上面对面的有关活动结合起来的做法。

在规模很大的集会上进行面对面的传播以及利用个人间的传播网络的效果也受到了重视。

例如,当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运动会或政治性群众大会上的时候,集群效应本身就构成传播上有重大意义的因素,又如,在某一信息由人们奔走相告时,个人传播网络往往能起到惊人的效果。

“甘地逝世了!”这个消息正是通过口头传遍印度的即是明证。

另一方面,由网络传播的信息有可能易于受到歪曲——这是若于关于谣传的研究已经表明了的。

6、保存信息的力量面对面的交流转瞬即逝。

除非加以录制,电子媒介传播的内容也是如此。

因此,除非记忆力强,否则要想重温电影的情节或者把某个电视节目再欣赏一遍是困难的。

印刷品则始终在保存事实、思想和图片方面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这种优势肯定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晚近以来在电子储存和检索系统方面的发展正在引起变化。

电话公司查号台的话务员要查找电话号码、图书管理员要查找书籍存放地点,店主要盘点库存,如果使用一种小小的荧光屏,就已经比使用号码本、一套卡片、甚或计算机的打印件要简便而且经济得多。

中等收人的家庭现在可以买得起能够储存不论何种来源的视听信号并能随时使用的录像机或软盘式录音机,他们也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消遣品,包括电影和体育比赛的录像带。

可以满有理由地预测,各电视网在收看率调查机构进行“普查”期间播放最叫座的影片以增加观众人数的做法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拥有自备录像带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有些广播界人士认为,这种趋势可以同大大改变了杂志面貌的专业刊物的崛起相比拟,他们还预言,当今的那些规模宏大的电视网,也将象当年的《星期六晚邮报》、《生活》杂志和《展望》杂志那样枯萎凋谢。

播放专门节目的有线电视的巨大的潜力也是朝着这一方向的主要力量。

这是令人深感兴趣的预言,但是要剖析人们采取新的生活方式的规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尽管如此,有一点看来是清楚的,那就是,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个人控制权的趋势将继续增强,而集中的形式将会改变。

7、克服弃取的力量要改换一个电视频道很容易,但是要打消面对面的交流而又不显得粗鲁无礼就难了。

在上大课的时候打个盹要比在小组讨论会上容易一些。

关上收音机也比下决心走出电影院要容易一点。

在阅读报纸的时候要跳过一条新闻或广告可能也比在听广播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想躲开一条新闻或广告更容易些。

不过,如果听众能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就更容易接受一些。

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之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比通过媒介渠道更易于引起并集中注意力。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条件并不是相等的。

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把一件老掉牙的故事对你讲了三遍,哪怕是面对面讲的,你的注意力也还是有可能开小差,而当收音机里广播了一项有关暗杀总统的消息时,你的注意力很可能会牢牢地钉住它。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

例如,天气预报、当天主要新闻、星期六橄榄球比赛成绩、关于商品和价格的公告、美国总统的政策演说——都能够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以远较个人口头相传更加有效的方式广为流传。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的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

列支敦士登的首都在哪里?住在街那头的红头发姑娘叫什么名字?我想把我车上的火花塞换一下该怎么办?要解答这类问题,人们不是向懂行的人请教就是查阅手册之类的参考材料。

如果人们在需要了解某种情况的时候竟然从电视上获得了这种情况,那才真是一件奇迹。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这类专门情况的最佳来源是懂行的人,可以保存以备不时之需的印刷材料次之,而电子媒介则效果最差。

也许有朝一日电视录像带的价格之低、供应之充足会使我们有能力用它来储存信息而不必保存印刷材料,但是这个日子尚未到来。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的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搞政治运动的人在利用一切媒介的同时还安排挨户登门拜访和群众集会。

宣传计划生育、农业和卫生的组织不仅设立基层活动人员而且为他们提供一切能够获得的媒介。

现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种有关媒介和个人之间交流的辅助职能的概念,有人把它称之为“两级传播”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