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h
21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面积第三的大国,一级
政区的数量与其它国家相比明显偏少。如果中国一 级政区目标定位在50个左右,那么在现有基础上就 可再设16个省级政区。从区域经济中心布局考虑, 最少的方案也要增加4个直辖市,即在东北地区、华 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设一个直辖市。
增设直辖市可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方案,
h
13
九三学社,简称九三。它于1946年5月 成立。前身是在1944年底组织起来的 “ 民 主科学社 ” 。1945年9月3日为纪念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曾定名为“九三座谈会”, 后定名为九三学社。主要成员是文化教育界、 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h
14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它 是1947年台湾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失 败后,由台湾籍的各界爱国同胞于当 年11月在香港成立的政治团体。其成 员是台湾籍的爱国人士。
分省、缩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省的规模过 大,不利管理。从中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考虑,中国设50个 左右省级政区比较合理。缩省虽然有必要,但一定要等政 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条件成熟 时才可以进行。从中国目前国情出发,重新进行大规模分 省不现实,既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又会在一定程度上 加大行政管理成本。
即整体规划全国省级政区布局和直辖市布局,成熟 一个设立一个,条件好的副省级市可先行一步。同 时,从划小省区的战略需要出发,在地广人稀的西 中地区也可培育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以外的特大 城市。
h
22
第四节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第一节 中国市政体制历史沿革
1.市政体制的草创与沿革
清朝末期: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 章程》;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复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复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A.宪法制度 B. 国家元首制度 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A. 柔性宪法B. 协定宪法C. 语义性宪法D. 成文宪法3.我国的制宪机关是()。
A.全国人大B.司法部C.国务院D.中共中央4.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 )。
A.5个B.6个C.7个D.8个5.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
A. 中央委员会B. 中央政治局C.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D. 中央书记处6.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党中央B.国务院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全国人大常委会7.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
A.2年B.3年C.4年D.5年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
A.17岁以上B. 18周岁以上C. 19岁以上D. 19岁以上9.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
A.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乡(镇)三级制B. 单一制C. 联邦制D. 邦联制10.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
A.4700万B.5700万C.6700万D.7100万二、多项选择题1.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历史性B.阶级性C.权威性D.层次性E.稳定性F.系统性2.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农村村民委员会B.城市居民委员会C.工会D.妇联E.共青团F.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3.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以下哪些权力的分立?()A.司法权B.舆论权C.行政权D.监督权E.立法权F.决策权4.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平等权B.政治自由C.人身自由D.信仰自由E.监督权F.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A..任期届满B.死亡C.丧失国籍D.辞职被接受E.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大会议F.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三、辨析题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
5.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4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5.4.2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合理界定市政职能, 建设有限政府。
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合理设置行政层级, 建设扁平化政府。
推进市政管理法治化,建设 法制城市。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1 5.2 5.3 5.4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中国市政管理体制
城市纵向组织结构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5.1.1 中国市政体制的草创和沿革
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市建制的出现却相对较晚。直
人民团体 居民委员 会 民主党派组 织和政治协 商会议 企业 非营利性 组织
广大市民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2.2 当代中国市政职能
市政职能是指市政府在城市治理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广 义地讲,市政职能包括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狭义地讲,市政 职能是城市行政机关承担的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行 政 执 行 权 行政 领导 与管 理权 行 政 制 令 权 行 政 监 督 权 人 事 行 政 权 行 政 保 护 权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2.2 当代中国市政职能
2.城市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政府的现行职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的产物。市场经 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改变“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 问题,改变行政机关的部门主义、本位主义、互相扯皮和利益冲突问题,扭 转全能政府、职责不清等问题。
市政学 第四章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1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教学安排
1、中国市政体制历史沿革 2、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体制
3、中国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4、中国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5、课堂辩论:省管县体制利与弊
2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导言
1、宪法和法律上称“设区的市”是指( ) 2、宪法和法律上称“不设区的市”指( ) A、直辖市 B、副省级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4、市人民检察院
15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1、市行政机关
(1)市行政机关的组成和领导体制
(2)市政府决策的主要形式
(3)市人民政府的职权
(4)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和构成
16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1)市行政机关的组成和领导体制
组成 :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由市长、副市长、 秘书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市长、副市长由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代表联合提名后由本级人民政府选举 产生。下属的秘书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由市长提名,市 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任命。直辖市设市长1人、副市长6~7人、 秘书长1人,设区的市的副市长较少,为3~5人,不设区的市 设副市长2~4人,不设秘书长。 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由市长、副市长、区长、 副区长、局长、主任、科长组成。
D、依法保护公有财产和公民的私有合法财产,维护社 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 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22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请问: 行政执行的基本环节
行政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据宪法、法律、 法规、规章,充分调动政府资源,通过一定运作机制,逐级 贯彻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的政策、决策,推行国家政务和执 行行政决定,以落实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诸任务的全部 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2)市政执行的实施 3)市政执行的沟通 4)政策调整 5)政策评估
市政管理学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市县分治的政策效应:
• 有利于:改变“市“对“县”的剥夺性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 制;发挥市、县各自的积极性。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5.4.2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
2 3 合理界定市政职能 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合理设置层级结构
4
加强市政管理法制化建设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关键术语
人民代表大会制 直辖市 副省级城市 计划单列市 市区街体制 市领导县体制 地方治理 府际关系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5.4.1 中国市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政府间权责不对称、 府际关系不顺
B
政企不分、政社 不分、政事不分
A 主要问题
C
政府部门邻里、 机构设置臃肿
部门管理、多头审批、 条块分割、效率低下
E
D
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城市公共服务有待加强
从合理设置市政层级结构看, 不宜将街道办事处的权力 强化为一级政府。 在街道办事处职能弱化的同 时,应积极培育发展市场 体系和社会中介组织,要 把更多的直接提供公共产 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移交 给市场和社会。
2) 适当扩大区政府和街道办事 处的管理权力
3) 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 处的职权划分出现法制化趋向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仅供参考)一、“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选题方向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2.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3.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4.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6.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二、“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选题方向1.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3。
论跨世纪城市文化形象战略4.论受众社会心理与城市对外宣传5.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品味6。
试论未来行政领导的形象塑造7。
浅析组织文化创新的走向8.某城市国际形象的确立与推广三、“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选题方向1.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2.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3.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5。
论行政权力及其制约6。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7。
论政务公开8.论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民主价值取向四、“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选题方向1.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2.政府与制度变迁3.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细分问题论述)4。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细分问题论述)5.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研究6.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7。
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8.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9。
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10.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五、“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 选题方向1。
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2。
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3。
加速政府体制改革4.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5。
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6。
依法治国与治吏7.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8.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六、“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选题方向1。
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3.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4.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5.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6.舆论监督的作用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8.关于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七、“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选题方向1。
《当代我国政治制度》试题和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
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
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绪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第一节新制度的建立a)革命的意义b)统治秩序的建立c)制度建设和法律建构d)成功的经验e)政治特征第二节制度的曲折与衰退a)制度的曲折时期b)制度的衰退第三节制度的恢复和发展a)从1978年到1991年b)从1992年至今c)政治特征d)优势与问题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渊源:宪法与党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宏观框架2.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宏观法权关系3.宪法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原则二、《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依法治国原则三、四项基本原则四、民主集中制原则五、公民权利与义务原则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原则第一节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1.党委制和党组制2.党管干部制度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二、经济改革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1.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2.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3.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第二节党的中央组织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2.中央委员会二、党的核心决策机关1.历史变迁2.产生与运作第三节党的归口管理体制一、组织人事口1.组织人事部门2.组织人事系统领导制度3.党管干部制度的改革二、宣传教育口1.宣传教育部门2.宣传教育领导体制三、财政经济口1.财政经济领导部门2.领导制度四、外事口1.外事部门2.外事领导体制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第一节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代背景二、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路径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的到多元的转变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第二节党和群众性团体一、群众性团体的基本情况1.工会2.共青团3.全国妇联二、党和群众性团体的关系1.利益表达和综合2.政策执行3.社会监督第三节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第四章立法体制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第二节选举制度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和选举原则二、我国选举的程序三、选举制度的改革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1.会期制度及会议的召集和主持2.会议形式及其职责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产生和组成1.地位2.产生3.任期4.组成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2.监督权3.重大事项决定权4.人事任免权5.其他职权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全体会议2.分组会议3.联组会议4.委员长会议5.专门委员会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和任期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第六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完善党与人大关系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五章政府体制:中央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设置原则和领导体制一、“议行合一”理论二、中国政府的“议行合一”原则三、政府领导体制1.首长负责制2.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第二节国务院一、关于国务院的制度规定1.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2.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3.国务院的领导体制4.国务院的职权二、国务院的行政机构1.国务院办公厅2.部委行署3.国务院直属机构4.国务院办事机构5.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6.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三、行政立法1.行政法规2.行政规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央政府与行政机构一、中央政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行政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六章政府体制:地方政府第一节省级政府和省管市政府一、省级政府二、特别行政区1.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2.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特别行政区政府三、省管市政府第二节基层政府一、基层政府的基本结构1.县政府2.乡政府二、县乡关系三、基层政治的问题第三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中国政府体制的结构特征二、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三、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1.行政管理权限的变化2.立法权限的变化3.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变化四、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七章司法制度第一节党的政法委员会一、政法委的历史演变二、政法委的功能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3.协管干部制度第二节人民法院一、我国法院的沿革与组织体系二、法院的职权1.司法审判权2.法律制定权3.行政裁判权4.司法行政权三、法院的审判组织1.独任庭2.合议庭3.其他审判组织第三节人民检察院一、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与领导体制二、我国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1.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领导机构2.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决策机构3.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机构三、检察机关的职权1.检察机关的一般法律监督职责2.刑事功能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核心原则第二节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与领导体制一、中国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二、领导体制1.中央军事委员会2.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3.军(战)区体制第三节国防体制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体制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4.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二、兵役制度1.中国兵役制度的主要内容①服役制度②衔级制度③兵役工作领导体制2.中国兵役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九章监督制度第一节概述一、监督制度的理论与制度基础二、监督的内容与监督体系第二节党内监督制度一、党内监督体系1.党员监督2.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3.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4.党的委员会的监督5.党委常委会的监督6.党委组织工作部门的监督管理二、党内监督的内容和对象三、党内监督的机构第三节行政监督制度一、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二、行政型审计监督制第四节社会监督制度一、社会监督的含义二、公民监督三、新闻舆论监督第十章国家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样式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和社会(1949—1978年)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①劳动就业制度②户籍制度③身份制度④单位制度4.一体化结构的评价二、经济改革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1.经济改革的影响2.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基础第二节单位体制一、单位的政治性质二、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功能1.行政管理2.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3.政治参与第三节农村基层民主一、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1.政社一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2.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结构二、村民自治的实践1.村民委员会的选举2.村民自治与治理方式的变革3.村民自治中的问题第四节新兴民间组织一、民间组织的发展与特点1.民间组织的发展2.民间组织的特点二、民间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现代市政学(王佃利)第5章市政体制
对于一些特殊地区,设市条件作了适当放宽。具 体为具备以下条件者:
①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②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
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 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经济兴旺、布局合理 的县。 ③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 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④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此种模式的产生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划 拨式的,一类是地市合并式的。
①划拨
这种方式是将中心城市周围的局部县划拨给中心 城市领导。
四川省将德阳升格为地级市,将原属温江地区的 什邡、广汉二县和原属绵阳地区的绵竹、中江二 县共4个县划归德阳市领导。
②地市合并
这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是将同名且各不相属的地市合并,撤销地区
市政体制内涵的三个层次 :
宏观层次的理解,把市政体制等同于市的建制制 度,也称城市行政区划体制。
中观层次的理解,把市政体制等同于城市政权的 组织形式。
微观层次的理解,把市政体制看做城市管理具体 职能范围领域内的具体管理体制。
2、市政体制内涵的具体理解 市政体制的核心 ——市政体制的核心是权责配置问题。
当时还将全国的市在编制上划分为特、甲、乙、 丙、丁 5等,凡辖人口 150万以上者为特等市, 100一150万者为甲等市,50~100万者为乙等 市,20~50万者为丙等市,5~20万者为丁等市。
——1951年 12月 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 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从精简 机构的目的出发,提高了设市标准,规定“凡人 口在 9万以下,一般不设市〞,特殊情况需报政 务院批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一次作业一、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3、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 全国人大。
4、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5、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中央委员会。
6、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18岁以上。
9、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B.单一制。
10、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四、简答题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答: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P77)答:⑴ 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⑵ 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⑶ 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⑷ 组织和动员社会;⑸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课堂讨论主题:应当如何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卓越人社⑴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⑵ 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
因此,社会主义同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
第五章 当代市政管理体制
达城市,可以率先进行街道办事处自治的改革试点。
4、加强市政管理法治化建设
依法治市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之一。 所以,法律和法规方面的创新定是 必不可少了。只有法律上的创新,才 有体制上的突破。法律和法规上的创 新就是要加强市政管理法制建设,把 市政机关的职能、机构、编制、工作 程序纳入法治轨道。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依法管理。我国还没有专 门适用于市政管理的自治法律,非政 府组织也就不能参与了。为此,应该 赋予城市政府以地方性立法权;建立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行政程序,实现 市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我国市政管理机构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庞大 且多。所以,我们应该科学设置市政机构:撤销 那些专门经济管理部门。 同时也要对其他市政管理机构进行消减撤销, 以便缩小政府规模,减轻财政负担,强化公共服 务供给。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精 兵简政,建立 “小政府,大社会”的市政管理模 式。在精简经济管理机构的同时,要强化公共教 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园和休 闲、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等公共服务部门。
3、合理设置层级机构
2
合理划分市与区职权。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自身的
发展,市政管理事务将会不断增加,适当下放权力 取消市管县体制,实行 省直管县体制,减少管 理层次。
1
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弱化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因为街道办事处肩负着城
市社区公共服务管理职能,负责提供社会性的公共 产品和服务。在街道办事处职能弱化的同时,要把 更多的服务职能移交给市场和社会,还有在东部发
当 理代 第 体市 五 制政 章 管
市 制政 第 改管 四 革理 节 体
5.4.1中国市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问题1: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
市政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市政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一、导论1.市政,从广义上说:不仅包括市政工程和市政建设,还包括城市规划、公共财政、政府规制、公共服务、土地和不动产、人口与社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公共事务。
从狭义上说:是指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
2.市政管理即城市公共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3.市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P44.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与城市化、市政管理体制、市政管理体制、市政管理主体、市政管理客体、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非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的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里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建筑、资本、文化、科技)高度密集且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系统。
2.城市的基本特征: A.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B 城市运行的高效性C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D 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E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3.城市的历史发展P124城市的符合功能A生产中心功能 B 商业中心功能 C 交通中心功能 D 信息中心功能 E 政治中心功能5,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的特征主要在于:(1)城市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变(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4)在非农业人口和城市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6.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217.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A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B城市化发展滞后与工业化进程C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D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市化8.城市化滞后的政策效应:A积极效应:它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迁徙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避免城市出现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B负面效应:(1)制约农业规模经营(2)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3)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4)限制了人口素质的提高9.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的反思P26三、城市管理理论1.私人部门的特征:A行动主体的自主性B行动主体的平等性C私人行为的互惠性D市场交易的竞争性E私人行为的契约性2.公共部门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行动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部门。
第五章_市政体制
4.财政预算主要掌握在市长手里。市长和市政府的财政部门 有预算的起草权和执行权。市议会审议和通过预算,不能 增加项目,只能减少项目和数额。 5.市长有一定的立法权。市长有权向议会提出立法草案,创 制规章制度。市长可以对市议会通过的法规和决定行使否 决权(除非议会再次以2/3多数通过)。
市长议会制的优点在于市政府由市长统一指挥,有利 于提高行政效率;缺点在于议会制约市长的权力弱, 容易引起市长专权并激化政府和议会的矛盾。
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举办“明诺布鲁克会议”,出版了 《论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1971年弗雷德 里克森《论新公共行政学》。这个学派强调行政管理的公 平性、行政管理的责任、关注社会问题
新公共管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戴维•奥斯本与特
德•盖布勒在1992年合作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 改革着公营部门》。这个学派强调以企业的组织形式来改 造政府,提高政府效率和政府回应性。
2.议会市长制
议会市长制的城市,议会地位高于市长,市 长和市政府实行议会的最终决议。市长只有礼 仪性的职权,包括主持议会会议、出席重要庆 典活动、会见重要宾客、授予荣誉称号等。市 政府部门对市长和议会双重负责。日本各城市 实行议会市长制,美国部分小城市和少数大城 市实行这种市政制度,通常称为“弱市长制” (weak-mayor)
体制是指组织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制度化 的表现形式 对体制的理解,重点把握两点: 一是,体制是组织内各层级、各组成部门之间的关 系; 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松散的关系,而是通过 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确定下来的关 系。 例如,高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校内各组成部门 的关系、高校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关系,这些关系通过 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形式来规定
第五章: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党委制有何区别?
• 党委制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区别:党委制是党委集体领导与 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在政府工作 和其他行政领域中,由行政首长及行政主管全权负责的领导 责任制。 两者的不同主要是:①决策主体不同。党委制是集体领 导,领导的主体是集体而不是个人,个人无权决定重大问题。 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决策主体是行政首长,他负有决策的全权, 拥有对决策事项最后的单独决定权。 ②领导层的关系不同。党委制下党委全体成员都是平等 的,只是分工不同,参与决策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关系。 行政首长负责制下,正职与副职之间是上下级关系,副职向 正职负责,接受正职的领导。 ③决策原则不同。党委制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严格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表决决定重大问题。行政首长 负责制在决策过程中,行政首长也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最 终要以他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做出决定,其他人都要服从。
2004年10月28日下午,苏州市召开全市领导干 部会议,刚从吉林回来的王珉已卸任苏州市委书记, 出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同时被中央提名为吉林省长 候选人。 而就在此前三天,西部大省陕西发生重要人事 变动,王珉的前任、已调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两年 的陈德铭出任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陕西省原 省长贾治邦调往国务院某部门任职。 对于王珉的升迁,苏州的干部并不觉得奇怪— 他本来就是副省级干部,到苏州工作前任江苏省副 省长。苏州尽管是地级市,但由于它在江苏省无可 撼动的经济地位,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州领导班 子历来‚高配‛,市委书记兼任省委常委,成为省 委核心决策层一员,比其他地级市整整高出一个级 别。
• 4)城市司法机关 我国城市司法机关由 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组成。
• 市人民法院 • 1、受双重监督 • 2、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臵 • 3、由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组成 • 市人民检察院 • 1、行使检察权 • 2、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臵 • 3、由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员组成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二、“市领导县”体制 我国市领导县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地市合并型。 (2)划县入市型。 (3)撤地设市型。 (4)升市领导县型。
中国市政体制改革的思路是:改革“市领导县” 体制,实行市县分设,即市政府只管理城市自 身,除了郊区县之外,其他县改由省政府直接 管理。 市县分治的政策效应: (1)有利于改变“市”对“县”的剥夺体制。 (2)市县分治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市县分治有利于发挥市、县各自的积极 性。
(1)市人民团体。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 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宗旨,担负着 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群众性社会政治团体。 (2)居民委员会。根据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 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民主党派组织和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党派在城市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参政议政、 献计献策、民主监督、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组 织。 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 政。 (4)营利性企业。 (5)非营利性组织。 (6)市民参政。
根据有关行政法规,设置街道办事处的标准是 (1)10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 当设立街道办事处; (2)10万人口以下5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 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设立街道办 事处; (3)5万人口以下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 不设立街道办事处。 市辖区和街道办事处的区别:市辖区政府是一 级地方政府,而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
二、新中国市政体制演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市政体制的历史 演进经历了建制发展、调整收缩、停滞倒退、 全面发展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建制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全 国共设131个建制市,其中12个直辖市。 第二阶段:调整收缩阶段 第三阶段:停滞倒退阶段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当代我国公共行政体制的
当代我国公共行政体制的变革趋势当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从当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沿理论成果可以看出,行政体制改革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然而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仍不配套,基层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行政体制改革仍然处于各项改革的中心。
从改革的经验看,未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有以下几点:一、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看,单有行政体制的改革,没有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很难巩固,当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行政体制改革要突破这些矛盾,必须有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为保证。
重点要做好以下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市场体系的完善、国有经济的改革、私营经济的发展、财政体系的完善、中央与地方权力的财权划分等等,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有效地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
二是要大力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包括剥离政府办社会的负担、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完善社会中介组织、改革人事制度等等,要积极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三是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主,创造各种条件让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形成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政治体制格局。
四是要积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保障改革的成果。
二、职能转变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相互促进的,行政体制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经过多年的改革,已基本建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能体系,但是政府职能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是政企、政事、政资、政社仍未彻底分开,政府办社会、政府办企业、政府办事业、政府办后勤、甚至企业办政府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制约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 5.3.2 街道—居委会体制
2.城市基层治理的改革探索
❖ 在居委会的改革上,学界的争议不大,人们普遍认同其作为“基层群众性自 治组织”的法律定位。关于街道办事处的改革,学界的争议较大,主要有四 种观点: 一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实行“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 二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变成政权实体,把区一级变成派出机关。 三是主张维持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的性质,把重点放在简政放权、理顺关系 、强化职能上。 四是主张取消街道办事处,把区的管辖范围划小,由区政府直接指导社区建 设,实行“二级政府,二级管理”体制。
决策失误和 “文化大革 自然灾害 命”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
1949
1954 1958~1961 1966
1978以后
《市人民政府 《宪法》、 组织通则》 《地方组 织法》
调整市镇建 制,缩小城 市郊区,市 领导县体制 停止推行
市人大和区 人大名存实 亡,“革命 委员会”取 代市政府和 市辖区政府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 恢复为各级人民政府。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 5.4.1 中国市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3
1
2
政府间权责
4
配置不对称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 5.4.2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 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合理设置层级结构 加强市政管理法治化建设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杨宏山 编著
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重点问题
▪ 中国市政体制的沿革 ▪ 中国城市行政等级制度 ▪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 当代中国市政管理职能 ▪ 中国市政职能的发展方向 ▪ 中国市政体制的主要问题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所谓市领导县 体制,即由地 级市以上的市 政府领导县级 政府的管理体 制。它规范了 在直辖市、副 省级城市、地 级市政府与县 政府之间的上 下级关系。
建国初期
大跃进时期
改革开放后
•为解决大城市 的蔬菜和副食
品供应,大范
围地推行“市 领导县”体制。
• 由于“大跃进” 和自然灾害造 成国民经济出 现严重困难局 面,许多城市 撤销了市领导 县体制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5.3.2 街道—居委会体制3.街道办事处改革的前提条件
(1)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 (2)调整行政区划和社区地域范围。 (3)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4)培育社区服务组织。 (5)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改革。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增加了管理层次,降低了管 理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
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市县矛盾
地级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能 力有限 城乡合治不利于提高农村公 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市领导县体制缺乏宪法依据 ,容易导致城乡统计混乱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 5.3.3 市领导县体制
3.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思路
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 5.1.1 中国市政体制的草创和沿革
❖ 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市建制的出现却相对较晚。直 到清朝末年,中国才仿效西方国家的地方治理制度,在行政上设立 了市建制。
❖通过新的《地方组织 法》。
❖改革地区行政公署体制
❖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 县体制。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 5.1.3 城市行政等级制度
直辖市
城市行政 等级制度
县级市
副省级市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地级市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1909年1月,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在 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城镇区域和乡村区域进行划分。
1914年,袁世凯下令停止地方办自治,市组织被解散。
1921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市自治制》,9月颁布了《市自治 制施行细则》,规定市分为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市领导县体制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行政体制。城市对农村的经济辐射和带动 作用,并不必然要求城市政府在行政上对农村实行全面领导。
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城乡分治、市县分治
改革市领导县体制思路:逐步把地级市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上收下放,逐 渐实现城乡分治、市县分治,即地级市政府只管理城市和郊区,县(县级 市)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在省领导县(市)的体制安排下,市和县在法 律上处于平等地位,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 5.3.1 市—区—街道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城市对传统的市区街体制进行了改革, 主要改革举措有: (1)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扩大市辖区和街道的辖区规模。 (2)适当扩大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力。 (3)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划分出现法制化趋向。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 5.2.1 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主体
2. 市政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人民团体
居民委员 会
民主党派组 织和政治协 营利性企业
商会议
非营利性 组织
市民参政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 5.2.2 当代中国市政职能
❖ 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 总称。广义地讲,市政职能包括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狭义地 讲,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 5.3.2 街道—居委会体制
❖ 在城市基层治理中,中国实行街道—居委会体制。
1.街道—居委会体制的问题
首先,街道办事处运作缺少法律依据。 其次,街道办事处普遍存在“责大权小”的问题。 最后,街道—居委会体制管理与居委会的法定地位存在矛盾。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1.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中国城市有几个行政层级?哪些城市属于副省级城市? 3.简述中国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4.什么是市区街体制?什么是市领导县体制? 5.试论市领导县体制的缺点。 6.联系实际,试论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基本思路。 7.简述中国市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 5.3.3 市领导县体制
市县分治的政策效应在于: (1)有利于改变“市”对“县”的剥夺性体制。 (2)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有利于发挥市、县各自的积极性。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 5.3.1 市—区—街道体制
在纵向组织结构上,中国市政管理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市区街 体制)。所谓市区街体制,即市政府领导区政府,并在区政府之下设置街道办 事处作为派出机关,负责履行政府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反映居 民意见。
我国地方行政建制将从四级减为三级,即实行省-县-乡三级地方行政管 理体制。
改革市领导县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安排和消化地级市党政机构 中的大量干部。可行的思路之一是:现行“市”的行政级别可以暂时保持不 变,这样可以避免因体制改革引起个人利益的重大变化。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随着城市和农 村经济的迅速 发展,市领导 县体制在全国 各地全面推开。
市领导县的四种形式:
1)地市合并型;2)划县入市型;3)撤地设市型; 4)升市领导县型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 5.3.3 市领导县体制
2.市领导县体制的利弊分析
利
弊
▪ 加强了行政管理 ▪ 形成了经济合力 ▪ 统一了城乡规划
1943年,中华民国政府修改《市组织法》,简化了设市标准,“市 以下设区,区之内编为保甲”。至此,我国形成了省、县二级市建 制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市政管理体制已基本成型。
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 5.1.2 新中国市政体制的演进
新政权诞 生之初
第一届 全国人大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 5.1.1 中国市政体制的草创和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