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5.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名词“舍”用作动词:筑舍定 . 居)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 . 火尚足以明 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照明) .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谬”用作动词:弄 . . . 错。“传”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用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 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 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3.古今异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 .. 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 ....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 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 .. 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 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 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 项。 •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 送行朋友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 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 “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 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 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 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 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 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 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
高一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字词释义
精心整理高一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字词释义【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
这里指慧褒的*2、长度单位,实际长度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各朝代尺的长短也不一。
本文的“步”可作1理解。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仆,跌倒。
【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指碑文。
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文字。
深远幽暗的样子。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到尽头,到底。
【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
【怠】懈怠。
【盖】【既其出】已经出洞。
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咎】责怪。
【其】这里指自己。
【极】尽。
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
景象。
【随以】继之以。
随,跟着、接着。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相】帮助。
【有悔】【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
胜,尽。
【此所以】这(就是)……缘故。
【慎取之】谨慎地采取。
之,指流传的书籍等材料。
【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
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公元一○五四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王某】王安石。
古代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坚韧不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在治学、处世和创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坚韧不拔,发扬大无畏的精神,登上人生的险峰极顶,领略到无限风光。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4世纪时,英格兰军队入侵苏格兰,国王布鲁斯领导人民奋起反抗,但是接连组织了六次反击,都相继失败。
苏格兰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国王也沮丧地逃进一个山洞里。
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
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六次都没有成功,但经过第七次努力,终于达到目的。
布鲁斯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于是布鲁斯决心重整旗鼓,再一次领导人民反击侵略者。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次顽强的战斗,苏格兰人民终于击败了入侵之敌。
不经意间的一次发现改变了布鲁斯的人生。
蜘蛛本能的行为给了他启示,坚韧不拔的努力使他最终取胜。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渡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
——莎菲德拉[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褒.禅山(bāo)庐冢.(zhǒnɡ)窈.然(yǎo)瑰.怪(ɡuī)禅.院(chán) 谬.(miù)相.(xiànɡ)深父.(fǔ)仆.道(p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有碑仆道.(名词,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传道.受业(名词,道理)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的方法)(2)极⎩⎨⎧ 极.夫游之乐(动词,尽,文中是尽兴的意思)亦极.七、八万耳(副词,至多,最多) (3)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看)非常之观.(名词,景象) (4)得⎩⎨⎧不得.极夫游之乐(动词,能够)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5)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无物以.相之(连词,用来)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由山以.上(助词,表方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因果,因为)(6)其⎩⎪⎪⎪⎨⎪⎪⎪⎧ 距其.院东五里(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他们”)独其.为文犹可识(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自己”)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称说,说出(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5)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7)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8)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9)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10)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非常..之观古义: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一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赏析 - 文言知识 - 语文网1
高一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赏析 - 文言知识 -语文网1《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
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
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
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
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
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
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
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
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
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褒禅山记一
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3)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庖丁解牛》) 穷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动词,走到尽头) (2)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尽,穷尽,指将卷着的地 图翻完了)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形容词,困厄,走投无路) 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动词,观察, 观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象)
至
(1)险以远,则至者少(动词,到,到达)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动词,达到了极 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连词,与 “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到 了……的时候”《岳阳楼记》) 然 (1)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然视其左右(连词,然而) (3)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焉
(1)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2)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 地方)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
之
(1)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指 华山) (3)褒之庐冢也(结构助词,的) (4)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们) (5)古人之观于天地……(助词,用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生平简介
•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 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 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 修、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 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 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贫积弱的局 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 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司马光 执政后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 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 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 有补于世”,重在“适用”。他的诗文多为揭露 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 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 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 峻。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高一语文教学案(一)高一语文教学案(二)课文结构:一、山名起始二、游华山洞的经过三.出洞心情四、提出治学态度——精思而慎取五.补叙同游者及写作时间学习第一段:⑴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⑵写仆碑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学习第二段:⑴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⑵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二课时3: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4: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⑴过渡衔接。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⑵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相关的问题或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
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游褒禅山记》的相关图片,或者提问:“你听说过褒禅山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来引入课文。
2. 讲解 (15分钟)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加了解褒禅山的相关情况和作者杨万里的背景。
3. 阅读 (30分钟)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目的。
4. 合作讨论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合作讨论:a. 你对课文的理解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b. 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c. 你觉得褒禅山对于作者的意义是什么?5. 总结 (10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进一步解释重点词汇和知识点。
6. 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与褒禅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与褒禅山相关的散文或诗歌。
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补充说明:1.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尽量引用与褒禅山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文,王安石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辞可观,事理可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①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寺院(即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②浮图:梵语,即古代印度语,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有时也指佛塔。
③慧褒:唐代高僧。
据记载,慧褒喜含山县北山麓之胜,遂结庐其下,寒暑不出。
④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⑤址:基址,指山脚。
⑥卒:终,最后。
⑦名:用作动词,给……命名。
)[文章开门见山,开头紧扣题目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接着追述此山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叫做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①也。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为了守墓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①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
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一说这“庐”是慧褒生前住处。
冢,zhǒnɡ,坟墓。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①者,以其乃②华山之阳③名之也。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10*游褒禅山记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做出回答,正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褒禅山,古名华山。
因唐代高僧慧褒结庐于此,在他圆寂之【课内挖掘】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篇1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前言《游褒禅山记》是中国明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王守仁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运用纪实的手法,描写了作者游历禅山的经历,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本篇说课稿将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游褒禅山记》为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
课程目标•熟悉《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游褒禅山记》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结构•分析《游褒禅山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内容分析1. 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所写的游记,描写了他游历禅山的经历和所感所悟。
禅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太湖之滨,是一座以山水胜景和佛教文化闻名于世的名山。
王守仁是明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游山的过程中,对自然景物和人文背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2. 文本结构《游褒禅山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序言、自然景物描写、禅山寺描写和结语。
通过这种结构的安排,作者先通过序言引入读者,然后通过细致入微的自然景物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接着通过禅山寺的描写,引发读者对心灵和自我存在的思考;最后通过结语,归纳总结整个游记的主旨。
3. 文本内容分析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感受的表达,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他游山的过程。
全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引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重要词语分析•褒禅:指禅山寺,位于禅山上,是作者游记的重要场景。
•晴峦:描写山峦青翠的词语。
•川智:指禅宗智慧的修行。
5.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仗: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褒不凿(采)其泉而遣之川,绝不屑焉;云雾冥冥,潇湘隐隐”等。
•比喻: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人类的情感进行了巧妙的联系,如“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磐音。
”教学步骤步骤一:背景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禅山的背景和王守仁的身份,使学生对《游褒禅山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精品教案
10、《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背景: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通过游览褒禅山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3)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把握文章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交流心得体会。
4.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褒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景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解析版)
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bāo)仆.道(pū)音谬.(miù)鸡肋.(lèi)B.窈.然(yăo)引咎.(jiù)相.之(xiàng)内讧.(hòng)C.瑰.怪(guī)庐冢.(zhŏng)惊悚.(sŏng)字帖.(tiè)D.梵.语(fàn)深父.(fù)哂.笑(shĕn)愤懑.(mèn)【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D项,深父(fŭ),父:同“甫”,这是通假字。
2.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答案】C【解析】C项,观:值得观赏的景象。
3.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③险以远,则至者少④由山以上五六里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答案】A5.加横线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也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仓皇东出B.逸豫可以亡身李牧连却之会盟而谋弱秦C.函梁君臣之首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满招损、谦受益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答案】D【解析】“逼”没有活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音谬也【答案】D【解析】A项,①命名,②说出本名;B项,①能够,②得到;C项,①观察,②景象;D项均为发语词,大概。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因为这个、所以。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舍shè 荒谬miù 怠dài而欲出 相xiàng之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
姓名。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一
① ②而 来.卒 而.记葬之 之者已少连词,连表词承,接表承接 ③以连其词求,思表之递深进而.关无系不,在而也且 9.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转折 ,却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连词,表转折,却
第三部分: 补叙相关内容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写游山心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 “深思慎取”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
借
见闻 感受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第五自然段 • 记游的结尾——补叙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 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
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 思而慎取的态度。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②①以以..其故乃其华后山名之之阳曰名“之褒也禅”
介词,因为 介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 与“上”连用,表方向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介词,因为
8.以⑤ ⑥夫 险夷 以.以 远.近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连词,表承接关系
⑨ ⑩⑧然 又至力 以于.足 悲幽夫以暗.古昏 至书惑焉之而不无存物连以.词相,“之表以目之连的”词,的,用省用来略来,,因表此目的
们”“自己” • 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2)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 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1 代词
(1)人称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其贤不及孔子”
(3)指示代词 那 那些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记”是一种文体,有游记、杂记等。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临川:王安石塑像
“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 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 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 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 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 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泊船瓜洲
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 9、其至又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介词结构后置)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古今异义
1、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 很,十分。
2、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 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 一事。 通假字 父:通“甫”。
总结“其”字的用法
• 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 连词 • 语气词 • 助词
其
• 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指示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独其为文犹可识” 例
• 2 语气副词 •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怎么” • 例:“其孰能讥之乎?” •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 例:“其皆出于此乎?” •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 例:“吾其还也”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关于实现人生追求和治学的有关观点。 3、把握文章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王安石
列宁称其为“中国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 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 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 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 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 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 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 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
结构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物
第四段思考: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
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正音
褒bāo 卒zú葬之 有穴xué 咎jiù其欲 深父fǔ
禅chán山 庐冢zhǒng 窈yǎo然 瑰guī怪 胜shēng道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后 洞概况
前洞 对比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后洞
记游者少
详记游后洞
的经过
深 →难 → 奇
补叙出洞后 的心情
→悔
• 第三段 •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呢?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 才能“无悔”、无“可讥”。
写作特点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 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 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4)将、将要
例“其如土石何”
3、助词
(1)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用于句首 例“ 其笑矣”
4、连词 (1)表选择,“是……还是……” 例:“其真耶,其假耶?” (2)表转折,但是 例:众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3)表假设 如果 例:其济,君之灵也
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