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 提高教学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益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多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恰当地利用之,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列举几个心理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抱砖引玉。
一、期望效应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对学生智力的期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这就是轰动已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期望效应。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说教,而是借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暗含期望的感情,巧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中获得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下面三种方式应用期望效应:一是注意选准期望点,即对不同的学生输送不同的期望信息。如,初三刚一开始学化学,其它学科差的学生,智商高、学习无目的学生,课堂纪律松散、随意性强的学生,班级中的优、中、差等学生,对他们均应设计和选准不同的期望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二是巧妙定期望值,期望值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失去信心;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热情,收效甚微。一般说,期望应定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尺度的期望值,形成师生共鸣的思想境界,达到预定的期望目标。三是立体地输送期望信息,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通过眼神、暗示、手势、微笑等把信息巧妙地传给学生,或通过公开表扬、个别谈话、他人传递等输送给学生。
期望心理是师生间爱的一种双向体验,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因人、就事、适时、恰当的巧用,不可滥用,刺激过频反而使人麻木。
二、首因效应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
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笔者在讲授本节课时,主要依据让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心理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首先,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针对学生的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随时抓住学生及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坚持讲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比如:学生提出:“化学很难吗?”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所具有的畏惧心理,我特意为此添加了一个初中化学学科基本内容的介绍环节,从而有效降低了他们心目中化学的难度,树立起化学能学好的初步信心。其次,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化学之奇,体验化学之美,品味化学的价值。在空瓶生烟的演示实验中,制造一波三折,制造神秘的气氛,最后又留下悬念让学生去寻找。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激动地观察,寻找,再在教师的进一步要求中发现面对的困境,发现学习化学的必要。在化学史中,先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再发现更多的更奇妙的东西原来都和化学有关。通过自己的首先思考、回答、体验,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也体验到自我的自豪感和渴望进一步探求化学的情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动手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积极参与课堂、享受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将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思,使整个课堂始终充满平等、宽松、快乐、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进行启发、调动,在质疑、政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的知识和情商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这种参与和引导式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心理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实践证明,上好第一堂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时候学生能保持极高兴趣学一门学科或某一事物,源自于他们接触“第一次”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首因效应”。
三、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以便于做好“教”与“学”的工作。
1.教师通过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法。教师上课时往往带有“主观的意
愿”,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却在不断变化,教师必须通过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水平,来调整教学过程,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时,教材是通过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先滴加几滴蒸馏水,然后再通人二氧化碳,试液变红来讲解的。而笔者在按教材讲解后,有同学提出,书本上设计的不严密,引起了课堂上不小的争论。这时我及时改变自己的预设,引导学生说,是否严密,应分析该实验,拿出理由。在同学们分析、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材上设计的实验不严密。理由是: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人二氧化碳,试液变红。这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了,也不能说明生成的物质呈酸性。因为,教材上的实验不能排除这是水或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变红的。
2.学生通过反馈结果,找出差距促进努力。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课题的正确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想知道学习结果的反馈,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造反馈的学习条件,这无疑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热情,例如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本节难点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仅仅通过提问和作业等反馈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反馈是浅层次的,可以及时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记忆。
通过上述的心理效应我们认识到化学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与学生的心理相通,与学生的思维相合,与学生的审美需要吻合。一个教师只有认识心理效应,解读心理效应,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