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
巧用心理效应,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巧用心理效应,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作者:王清华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3年第07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一法律的出台使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的新形式转变,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在日常的家庭教育工作中,许多家长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希望下面推荐的几种心理效应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试验:他在一所乡村小学挑选部分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
其实,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去看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发现名单上的那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格外关注和殷切期望下,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类型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生活中的环境暗示。
例如,如果家庭环境凌乱不堪,想让孩子学会整理物品、学会收纳的习惯则着实不易。
因为家庭环境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示范,他们则难以掌握整理的本领,同时,孩子也因为习惯于凌乱的环境,丧失了对整洁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二是生活中的行为暗示。
例如,在礼让斑马线的生活情境中,如果家长能够对礼让车辆的司机主动伸出大拇指点赞,孩子一定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家长的行为,不仅是向他人表达真诚的感谢,也是在为孩子树立学会感恩的榜样。
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庭教育 - 家教
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庭教育 -家教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庭教育"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
这种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禁果效应"。
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
"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
"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
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有次,我还看到令人心痛的一幕:一个3岁的女孩大冬天把鞋子脱了在地上走,她妈妈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手拿小树枝打她:"你穿不穿?""不穿?!不穿?!……"每说一个"不穿"就把树枝抽下去,女孩痛哭着喊:"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凭妈妈怎么打,就是不穿鞋子。
邻家7岁的君君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君君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
"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
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
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
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一、合作共赢的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双方都要有合作共赢的心理效应。
家长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成长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
只有在家校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家长和教师在沟通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地接受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孩子的成长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方案,形成合作共赢的心理效应。
在沟通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双方虽然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存在差异,但都是出于对孩子最好的期望。
双方应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教育观点和方式,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
只有在共同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家校沟通中的心理效应才会更加积极,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家校沟通中,双方需要有心理契合的心理效应。
家长和教师在与孩子打交道时,都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而家校沟通中,家长和教师之间也需要有心理契合的效应,即能够理解对方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协调双方的合作关系。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都有自己的关注点和情感焦虑,需要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而要实现这种心理契合的效应,家长和教师需要多一些倾听和体谅,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
只有在心理契合的前提下,家校沟通中的和谐关系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
三、激励引导的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激励引导的心理效应也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在和孩子沟通时,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和方式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激励他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
而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也需要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励和鼓励对方,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言行来激励对方。
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参与学校活动和课堂教学,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学业发展,以此来激励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更加努力。
教育孩子时巧用心理效应
教育孩子时巧用心理效应
教育孩子时巧用心理效应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
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
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
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
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
家长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在家校沟通中,利用“心理效应”是非常有用的。
心理效应,也称为心理学效应,是指某种情境下,人们会因为不同的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以下是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1. 通过“肯定效应”来提高学生自信心“肯定效应”指的是当我们接收到积极评价时,会感觉自己更有价值和能力。
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肯定学生的表现和努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 利用“积极情感偏倚”加强家长支持“积极情感偏倚”是指人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而对相反观点的信息则产生抗拒。
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心理效应来加强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比如在家长会上强调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让家长更加认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3. 利用“社会认同”来增强学生身份认同感“社会认同”是指人们愿意按照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规则和行为方式去表现自己。
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心理效应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身份认同感。
比如在家长会上介绍学校的文化和传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
4. 利用“社会影响”来促进家长与教师合作“社会影响”是指人们会因为周围人的看法、行为和言语而受到影响。
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心理效应来促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
比如在家长会上,介绍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和成果,让家长们感受到自己的参与和支持是有积极影响的,从而更愿意与教师合作。
5. 通过“暗示效应”来改变学生行为“暗示效应”是指人们会因为暗示而改变行为,而并不是因为直接的命令或规则。
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心理效应来改变学生的行为。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总之,心理效应是非常有用和实用的,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和利用不同的心理效应,促进家校沟通和学生的综合发展。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家校沟通是指家长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而心理效应,指的是在个体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
在家校沟通中,合理运用心理效应,可以增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效果,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可以产生情感共鸣。
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角色,他们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家庭和学校开展沟通时,双方可以从情感上产生共鸣,相互理解和支持。
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建立起一种积极、亲密、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可以提高教育合作的效果。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环境,互相的合作和支持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家校沟通中,双方可以利用心理效应中的积极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来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通过互相鼓励和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双方还可以共同探讨学生在学业、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可以增加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持久性。
在家校沟通中,双方可以通过运用心理效应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和合作意愿,从而形成家校共同合作的良性循环。
家长和学校可以积极地分享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互相赞赏和鼓励,从而增强合作的动力。
家长和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来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积累和扩大,保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01借四种效应为家教指路
01借四种效应为家教指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四种不同的效应来解释,帮助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
下面将详细探讨这四种效应,并给出家教的建议。
第一种效应是环境效应。
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环境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家长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例如,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等。
第二种效应是认知效应。
人的认知能力对于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图书、电子课程、互联网等,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种效应是情绪效应。
情绪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情绪氛围对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家长需要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
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理解,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教导他们正确管理情绪的方法。
第四种效应是行为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行为反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有直接影响。
家长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方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然而,过度依赖奖励和惩罚可能会导致孩子陷入外在动机的循环中,影响他们的内在动机和道德品质。
因此,家长需要适度使用奖励和惩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和动机,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
最后,我们还想提醒家长们,家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成绩,更是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进行家教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潜能。
总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理解和应用环境效应、认知效应、情绪效应和行为效应,家长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反思巧用心理效应,合理实施批评
巧用心理效应,合理实施批评批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
可以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批评。
然而,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可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成为孩子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孩子的心灵,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对立。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家长批评孩子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家长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消除批评中的消极效应,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与措施,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
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有一位母亲发现她的女儿拿走了自己夹在书中的一张崭新的10元钞票。
她心里非常生气,但她并没有找来女儿兴师问罪,而是按原样将钱又放进女儿的文具盒中。
晚上,当女儿做完作业以后,这位睿智的母亲为女儿递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亲切地对女儿说:“好孩子,来,休息一下吧,妈妈给你讲个故事。
”于是,她讲了一个孩子怎样从小偷小摸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讲完故事,她只字未提10元钱的事,而是轻轻问女儿:“故事好听吗?妈妈下次再给你讲。
”她深情地看了看女儿闪动的清澈的眼睛,给女儿盖好被子,道了声:“妈妈爱你,晚安。
”第二天清早,母亲发现餐桌上压着那张10元钞票,旁边还写着一张纸条:“妈妈,我也爱你。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孩子,就能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孩子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
二、巧用“禁果效应”,学会反弹琵琶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也是一项科学活动,是人类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识、有理想、有情感的人,有其自身生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工展班任主工作,将获得可喜的效果。
1 净化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高尚的情操通过教育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灵魂得到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个人主义私欲,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
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应具有哪些心理品质呢?日本心理学家进行过不少抽样调查,结论是我国心理学家对若干名优秀教师、辅导员的调查情况大同小异。
中小学生喜欢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处事公平合理的教师。
所以有的家长说:“孩子交到哪位教师名下,等于再投一次娘胎。
”许多学生也怀着这种心情,每当一位新教师快要走进教室,走进他们的生活时,他们都满怀热情的翘首以待,有人说:“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
”颇有道理,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感染,而达到“润物细无声”,“大浪淘沙见真醇”的特殊效果。
2 皮格马利翁应——朽木可雕,顽童可教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和D·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对学生智力的希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
这个现象与传说中的古希腊国王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塑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倾注全部心血使之获得生命,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将罗林塔尔实验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功能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更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进取的信念。
在现实教育情况中也是如此,教师一旦认为某个孩子是好学生,那么,他对那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看着顺眼,就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以良好的肯定、赞扬和鼓励,如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等。
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尊敬、信赖和上进的信心和决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就会产生上述期望的效果。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家校沟通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与教师需要充分沟通交流,以确保孩子在校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家校沟通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心理效应的应用可以帮助这种情感关系得到更好的处理和表达。
一、初见面的“第一印象效应”初次见面时,人们往往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会成为以后交流的基础。
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他们也会在初次见面时受到“第一印象效应”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第一次见面时能够给家长留下积极的印象,那么家长就会更加愿意与教师积极沟通。
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注意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以及交流时的语调、表情等方面的细节,让家长在第一次接触时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和亲和力。
“锚定效应”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先前接收到的信息(即“锚点”)会影响到以后的决策。
家长和教师常常需要进行价格、学习进度、时间规划等方面的协商,在这个过程中,“锚定效应”就需要得到应用。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或时间安排作为锚点,引导家长的决策,同时还要注意维持交流双方的平等关系,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公正性。
“干扰效应”是指一种干扰刺激对另一种刺激的影响。
在家校沟通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比如,在一次面谈中,教师提及了一些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但这些缺点并不重要,家长很可能就会陷入这些问题中,而忘记与教师探讨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和潜力。
因此,作为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也需要注意不要让“干扰效应”对交流产生负面影响。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明确提出要讨论的问题,防止过多分散家长的注意力,同时也需要适度强调孩子的优点和潜力,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
“部分观察效应”指对某一个人某件事的观察只是一个局部,而并不是完整的情况。
在家校沟通中,常常会出现由于教师或家长的一时性情感受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全面评价。
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意识到自己存在“部分观察效应”的可能性,并尝试从各个角度看待孩子的表现。
运用心理效应 巧施教育策略
说. 我们 面前 的学生 , 是有 没有 潜 能的 问题 , 不 而是
我 们 该 如 何 帮 助 他 们 开 发 潜 能 的 问 题 如 果 教 师 机
天 因 为 有 道 数 学 题 的 计 算 结 果 与参 考 答 案 怎 么也
对不上号 . 由于反复计算 耗时太 多 . 而 以至还有 一科 作业没写 . 她担 心下午要挨 老师的批评 了。 在我循循 善诱 的启发 、 导下 , 很快 稳定 了情 绪 , 一 会儿 引 她 不
我们遵循 学 生 的心理 客观 规律 . 意识 地提供 给 学 有
生 成 功 的机 会 . 施 “ 动 力 ” 让 他 们 相信 自己的 巧 推 . 能力 . 验 成 功 的喜 悦 , 飞轮 效应 ” 体 “ 就会 使 他 们 的 潜 能 有效 开 发 出来 . 而 形 成 “ 功— — 自信 —— 从 成
写 的是想 当掏 粪工 .因为全 班就 他一 人这 么写 . 他
在身心 和谐 的情况下才 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
作 为一 名教师 , 我想得很 多很 多 。时下 。 很多家 长 望 子成 龙 、 女 成风 心 切 , 生 活上 百 般 呵 护孩 望 在
担 心 老 师 说 他 捣 乱 。没 想 到 老 师 对 他 说 :你 作 文 写 “ 得 不 错 . 众 不 同 。 已 经 改 后 推 荐 到 校 刊 上 发 表 与 我 了 。” 一 次 树 立 了 他 写 作 的信 心 , 此 一 发 不 可 收 这 从 拾 。成 年 以后 他 明 白 了 , 是 老 师 用 另 一 种 方 式 为 这 他 树 立 信 心 可 见 , 正 的 教 育 是 一 种 唤 醒 , 种 激 励 。只 要 真 一
理 潜 能 在 学 习 之 初 一 般 不 可 能 充 分 发 挥 这 就 是
激发课堂活力 巧用心理效应
激发课堂活力巧用心理效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激发课堂活力巧用心理效应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而课堂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力,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难题。
在教学实践中,巧用心理效应成为了教师们的得力工具。
通过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效应入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一、积极心理效应的激发1. 创设积极心理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这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支持,让学生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2. 激发自我实现心理效应自我实现心理效应是指个体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一致程度的心理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懂得自律和自我管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领域所取得成绩的认识和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也会更加愿意面对新的学习挑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型的学术竞赛或者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果1. 利用排名效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排名效应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比较环境下,为了获得好的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排名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
在课堂上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也可以进行小组竞赛,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样一来,学生会逐渐养成争先恐后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儿童心理】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
【儿童心理】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
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
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把批评变成欣赏批评的后果: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
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
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
”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
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感恩的奇迹:苏苏的妈妈发现女儿淘气地把刚洗好的衣服放回水池后,惊讶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活了。
你能让妈妈教你怎么洗衣服吗?”结果,女儿饶有兴趣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心理点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
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
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绪爱抚的疗效: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
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
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
她怕痛。
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
”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
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无所谓的痛苦:第二天,娇娇去打针,她的父亲带她去了。
家教时如何巧用心理效应
家教时如何巧用心理效应不管神马人,受鼓舞而改过,是专门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小孩专门喜爱听好话,不喜爱听恶言。
因此,爸妈在教诲小孩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格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小孩的心灵。
爸妈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同意。
"放大效应":让批判变成观赏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
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差不多上。
妈妈见小孩如此帮"倒忙",气不打1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小孩说:"您可真能干,大伙儿家都快成菜市场了。
"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小孩"尝试"的积极性。
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而素素的母亲,在发觉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珍宝,您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
让妈妈教您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津津有味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爸妈在批判小孩时,应善于发觉小孩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确信,往往会收到专门好的教诲成效,大伙儿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如小孩适应撒谎,大伙儿不妨在小孩说实话时夸奖她,用夸奖强化诚实,使小孩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小孩学习不够认真,大伙儿也不必劈头1顿数落,不妨在小孩认真学习时,用夸奖去巩固小孩的认真。
只要大伙儿擦亮善于发觉优点的眼睛,小孩就会因为大伙儿的发觉而专门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小孩的情感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1次生病去医院打针。
第1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
在预备打针时,娇娇哭了。
她怕痛。
妈妈说:"小孩,不要怕,您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
"妈妈边说边温柔地触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
果然,娇娇认为那1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
小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 ,不喜欢听恶言。 因此 ,家
长在教育孩 子的时候 ,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 言、严肃 的面孑 L ,让教育如 同冰刀霜剑 ,这样容 易刺伤孩 子的
针 ,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 。娇娇说 :“ 爸爸 。我 想让您抱着我 。 ”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 ,“ 就你麻烦 , 这么大的人 了 ,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 !自己趴到椅
娇娇 6 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
时 ,是妈妈 带她 去的。在准备打针 时,娇娇哭 了。她
怕痛。妈妈说:“ 孩子 ,不要怕 ,你只要趴在妈妈 的怀
里 ,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 了。 ”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 摸着女儿的头部 和背部 。果然 ,娇娇觉得那一针没有 想象中那么痛。妈妈 笑着点 了点头 。娇娇第二天去打
淘气地将 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 ,惊喜 地对女儿说 :“ 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 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D 5 - 7 ”结果,素素兴致勃勃地学会 了洗手帕 ,后来又学会 了洗衣服。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 ,应善于发现孩 子哪怕是微小
心 理学家研 究证 明,爱抚产生 的感觉 ,可 以使人
J 脚
v
够认 真 ,我们也不 必劈头一顿数落 ,不妨
在孩子认真学习时 ,用表扬去巩 固孩子 的认真。只要
我们擦 亮善于发现优点 的眼睛 ,孩子就会 因为我们的
发现而快速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 爱抚效应” :激发孩子的情感
的神经 系统 中的化学物质发 生变化 ,从而 缓解 紧张 ,
改善情绪 ,增加 自信 。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 自己的
孩 子 ,所 以不要吝啬 自己的爱抚 ,不妨微笑着摸摸孩 子的头 发 ,抚抚孩子 的肩膀 ,弹弹孩子身上的土 ( 有
实施家教要巧用心理效应
实施家教要巧用心理效应不管什么人,受鼓舞而改过,是专门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小孩专门喜爱听好话,不喜爱听恶言。
因此,家长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格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小孩的心灵。
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同意。
“放大效应”:让批判变成观赏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
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差不多上。
妈妈见小孩如此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小孩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
”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小孩“尝试”的积极性。
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而素素的母亲,在发觉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珍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
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津津有味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家长在批判小孩时,应善于发觉小孩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确信,往往会收到专门好的教育成效,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如小孩适应撒谎,我们不妨在小孩说实话时夸奖他,用夸奖强化诚实,使小孩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小孩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小孩认真学习时,用夸奖去巩固小孩的认真。
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觉优点的眼睛,小孩就会因为我们的发觉而专门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小孩的情感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
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
在预备打针时,娇娇哭了。
她怕痛。
妈妈说:“小孩,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
”妈妈边说边温柔地触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
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娇娇翌日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
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
”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苦恼,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
运用心理效应 巧施教育策略
运用心理效应巧施教育策略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对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心理效应,其发生、发展与形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客观规律,有利于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刺激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发“飞轮效应”要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动飞轮,每转动一圈都很费力。
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是白费力,飞轮会借助你的推力和惯性越转越快,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你无须再费力,飞轮便不停地快速转动起来。
科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平时一般都处于休眠状态,没有适当的刺激很难发挥出来。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学生个性心理诸要素发展的不平衡,其心理潜能在学习之初一般不可能充分发挥。
这就是说,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有没有潜能的问题,而是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开发潜能的问题。
如果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自己教得累,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因此而被扼杀。
童话大王郑渊洁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全班同学写一篇叫《我长大了想干什么》的作文,他写的是想当掏粪工,因为全班就他一人这么写,他担心老师说他捣乱。
没想到老师对他说:“你作文写得不错,与众不同,我已经改后推荐到校刊上发表了。
”这一次树立了他写作的信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成年以后他明白了,这是老师用另一种方式为他树立信心。
可见,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
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客观规律,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巧施“推动力”,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飞轮效应”就会使他们的潜能有效开发出来,从而形成“成功――自信――又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二、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避免“吞钩效应”钓过鱼的人都知道,鱼儿在咬钩后,通常因为刺痛而拼命挣扎。
可它越挣扎,钩儿陷得就越深,越是难以挣脱。
【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亲子教育网权威发布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更多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相关信息请访问亲子教育网。
导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有时一言不和,双方就陷入对峙甚至持久战之中,从此不能好好地玩耍。
这时,如果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规律,可以更有效,更和谐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学规律一:登门槛效应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来到一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您只要让我进去,在您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算什么,也耗费不了什么东西,就让他进来了。
这个可怜的人进了房门,烤一会火,又请求借他一个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仆人很惊讶,“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去做石头汤?”仆人借给了他一个锅。
这时可怜的人又说道:“既然煮汤就给我一点水吧!”仆人认为一点水不算什么,便给了他水。
穷人又到外面拾了一块石头,洗干净放入锅里煮。
“可是你怎么也得放点盐吧。
”仆人边说边送些盐给他。
穷人看到锅台旁的碎菜叶说:“这些对你们来说也没什么用,送给我吧!”仆人答应了,又把能够拾到的碎肉都放到锅里。
最后,穷人捞出石头,美美地喝了一锅菜肉汤。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是不是有些像中国一句俗话“蹬鼻子上脸”哈。
但是那穷人如果直接要一锅菜肉汤喝,也许就喝不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
在孩子完成要求后获得的成就感中,再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时孩子可能更乐意接受。
一个大的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分阶段一步一步达成,同时还收获了愉快的亲子关系。
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
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不管什么人,受鼓励而悔改,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悔改,却不大容易,而小小朋友尤其喜爱听好话,不喜爱听恶言。
因此,家长在教育小朋友的时候,不要老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犹如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小朋友的心灵。
家长无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同意。
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
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
妈妈见小朋友如此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小朋友说:“你可真能干,咱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
”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冲击了小朋友“尝试”的踊跃性。
玲玲从此再也不帮妈妈择菜。
而素素的母亲,在发觉小朋友调皮地将自身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小朋友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
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家长在批评小朋友时,应擅长发觉小朋友哪怕是微小的优势,和时给予认可、确信,往往会收到专门好的教育成效,咱们无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设小朋友适应扯谎,咱们无妨在小朋友说实话时夸奖他,用夸奖强化老实,使小朋友克服扯谎的缺点;假设小朋友学习不够认真,咱们也没必要劈脸一顿数落,无妨在小朋友认真学习时,用夸奖去巩固小朋友的认真。
只要咱们擦亮擅长发觉优势的眼睛,小朋友就会因为咱们的发觉而专门快进入健康生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小朋友的情感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
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
在预备打针时,娇娇哭了。
她怕痛。
妈妈说:“小朋友,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牢牢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
”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小朋友的头部和背部。
果然,娇娇感觉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颔首。
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
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
”爸爸不耐烦地招招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身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一个小女孩病了。第一次去看病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小女孩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小女孩觉得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点了点头。
有次,我还看到令人心痛的一幕:一个3岁的女孩大冬天把鞋子脱了在地上走,她妈妈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手拿小树枝打她:“你穿不穿?”“不穿?!不穿?!……”每说一个“不穿”就把树枝抽下去,女孩痛哭着喊:“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凭妈妈怎么打,就是不穿鞋子。
邻家7岁的君君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君君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巧用“幽默效应”,化庄为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孩子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例如,有个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的父亲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孩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武器玩具。
前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也是一个用幽默教子的高手。有次,诗人回到家,见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母亲正在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诗人一点不恼,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舒拉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并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舒拉原想以此成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愿。此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了。
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
巧用“禁果效应”,学会反弹琵琶“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禁果效应”。
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例如,有个女孩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这个女孩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而另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放进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幽默,化庄为谐,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甚至还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而应增加身体接触,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发,抚抚孩子的肩,弹弹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 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小女孩第二次去打针,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小女孩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去!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结果,还没打针,小女孩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小女孩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小女孩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小女孩就痛得受不了。
在批评中,家长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孩子一阵春风,一场雨露,使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所以,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赏识老爸”周弘说:家长应该用一种“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这样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因而,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