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形体动作第一路1.起式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6.左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右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琶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第二路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五个)17.斜飞式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七次)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锤46.如风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斜单鞭50.左野马分鬃51.右野马分鬃52.左野马分鬃53.上步揽雀尾54.单鞭55.玉女穿梭56.上步揽雀尾57.单鞭第五路58.云手(七次)59.单鞭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倒撵猴(五次)62.斜飞式63.提手上式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背68.翻身撇身锤69.进步搬拦锤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七次)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锤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锤86.如风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北京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大师介绍
北京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大师介绍李和生先生祖居北京,1926年生。
由于受北京市井社会的影响,自幼好武。
他在上小学时,就利用课余时间,背着家人去街头巷尾观看卖艺人的“武把式”。
时间长了,对练武人的招势模仿得惟妙惟肖,还真有点像名家们所传的样子。
可能是天意,在他20岁时恰遇当时名贯北平的“李氏三杰”之嫡传弟子唐夙亭大师,随其学形意拳和八卦掌。
这一学就是七八年。
由于天赋极高,对形意拳及八卦掌的基本功法,掌握的得心应手,行起拳来,真有劈如斧,钻如电,崩如箭,横如弹的味道。
上世纪中叶,他又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宿杨禹庭高足王培生大师的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
这一学就是二十年啊!其中,除了跟随王培生大师学吴式太极拳外,在恩师王培生离开北京的一段时间里,追随师爷杨禹庭继续深造。
由于李和生先生孜孜不倦的习武精神,深得这位北京吴式掌门人的钟爱,使得一代武术名宿倾囊相授。
李和生先生也尽获吴式门“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的武学精髓。
为了探索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奥秘,和“反璞归真”、“虚静为本”、“空空迹化归乌有”的太极武学精髓,他并没有以此为满足。
他还利用那段特殊的“风云浮躁”的历史之隙,不辞辛劳地游奇山,访古刹,寻找高僧与贤人,习武论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游访中,巧遇一位高僧。
在谈话中,知晓这位高僧也是一位学武之人,两人又都是“游侠”,竞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识投机,故而边谈边试手。
在试手中,此僧也听出了李和生的功夫,遂挨身过招。
这一过招,使李和生好不震惊,真可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就像有一股潜能入骨三分,想过不能,想脱不得。
然而,高僧也看出了李先生的心思,却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撤手相脱,并说:“先生手不空行,好功夫!”李和生喜出望外,深感这是一位高僧,他那轻盈灵动之功,正是他所要寻求的。
心想,此僧的内功不正是老子所讲的“及吾无身,我有何患吗?自人道以来,不知与多少名人高手交锋,觉得自己身手还不错。
可与此僧相比,真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啊!三人行必有吾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要诀
龙源期刊网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要诀作者:廖立行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7期我练习24式及85式杨式太极拳10余年,2002年开始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至今。
老六路精妙玄微,堪称为真正的太极拳,但少为人所识。
老六路意想目的与作用方法 1.在老六路内功理法中,古拳论“意在形先”真正得以落实,先想后作有利于内气沿自然的路线运行,不会出现强迫气以供形之弊,不会无端消耗内气。
因此田诚阳道长在《中华道家修炼学》中提出:一般的活动做完会疲劳,而动功做完反觉精神饱满。
练老六路时这种感觉确实很明显,这是“意在先”最直接易觉察的好处,也与太极拳作为道家一种动功修炼的身份相符。
因此蓝晟老师提出:老六路关键是里边去求,要建立一种意在先,内气催姿势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2.老六路中,以假想的意气神运动代替真正的肢体运动,逐渐忘记形体的存在,使“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成为可能。
3.有利放松入静,有利于内外气的沟通互融,培养真气神意。
4.更重要的是使周身如同一体,有利于培养整劲;并于其中体会整体中各部分变化与平衡,有利于保持重心稳定,日久由己及彼,有利于听对手劲。
5.当受外力时,受意在形先的思维影响,有可能将外力当成意的先导而随之自然而动,不知不觉间转化了来力。
6.运用意念的目的总的来说是为了最终达到“无意之中有真意”。
老六路所提出的“意过则呆滞”、“用时则有,用后即无”的运用意气原则方法应互参。
老六路的内功理法内容的理解肘沉腰圈有利于周身齐动,以免脆弱的腰直接迎敌。
祝大彤亦认为一般杨式太极拳一味注意以腰带动肢体,很容易将腰暴露在一线,危险。
故老六路大部分动作是肘沉腰圈、肘领腰转,是很合理的。
三关长、领、竖、撤:有利于体会在运动中身体的重心轻度变化,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也有利于由己及人,培养听劲。
中心垂直线:是用于平移(平送腰胯)或幅度不大的转动及作为内气上极而下或下极而上的运行路线;钟锤之旋摆、晃荡是练短促劲与往返折叠劲。
杨氏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一路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搂膝拗步9、上步搬拦捶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第二路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臂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老六路)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四斜角)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第五路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势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臂68、翻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
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晚清时代只在杨氏嫡系和王府中传授,所以又称「府内派」杨式太极拳;它以修习神、意、气入手,将内功修练与技击手法巧妙结合,所以又称内功太极拳,是一门兼具养生、技击功效的上层功夫。
老六路原是杨式太极的不传之秘,其后在国务院社会科学院齐一、王平凡等一批老干的努力下,经多年游说当时唯一存世传人汪永泉,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才将之发掘出来。
老六路揭示的拳理十分丰富、完整而且精湛、细腻,有许多提法和功效和上百年来武侠小说所述相同或相近,因此当年传出时,曾引起武坛人士的关注和震撼,曾被誉为「国宝级」的太极拳。
目前老六路在国内外的传播仍十分有限,因为许多直接跟汪永泉学过拳的,大多数都闭门研修,不肯收徒教拳;个别肯教的,则以老六路为摇钱树,滥收门生、一再出书,大刮其财,既阻碍老六路的传承,亦令师门蒙羞。
除北京朱春煊、李玉玺、李和声等人之外,长沙刘应文亦长期开班传授老六路,刘还不时到其他省市交流推广。
朱春煊、李和声师承朱怀远,刘应文则师承魏树人。
朱怀远、魏树人先后跟汪永泉学过拳,朱老不仅是汪氏的入室弟子,而且还是大弟子,但朱、汪二老后来交恶,据闻临终前数年已鲜有往来。
至於魏树人,虽然有幸被齐一推廌,参与了汪氏唯一遗著的编写工作,而且还拍了整套拳照插入该书,但并非汪的入室弟子。
实际上,魏氏的许多言行,年前频遭其他同门非议或指责,形象欠佳。
这当中除了牵涉到嫡系正宗的地位,更关系到背后的庞大经济利益考量,以致影响了老六路的传承发展,令圈内外人士闻之扼腕。
近年在有关人士的斡旋之下,有关噪音减少了一些,但老六路的形象早已受损,传承之路倍加困难。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习: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习:意气为君,骨肉为臣让传统武术文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后援之力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属于内家拳——注重内功。
要学好、练好太极拳,需要紧紧抓住它的内家拳的属性,深入领会并贯彻始终。
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
这种劲儿以气、意混之为主。
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集聚的。
这就是太极内劲,又叫做先天劲儿。
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内功是神、意、气的化合。
神、意、气是结合在一起的,神到、意到、气到。
眼神到,意气就到。
神集中的地方,意气也集中到那里。
盘架子是神、意、气的运行。
明了这点,才知道应该如何盘架子。
神、意、气走虚。
神、指精神神为帅。
练拳要提起精神,精神不能萎靡不振。
精神要集中,不能涣散,但也不能过。
要神舒,要心情放松,不能紧张。
神体现在眼神上:神聚于眼,目光四射,炯炯有神,威而不猛。
眼睛一般平视,眼神要与动作主要手的方向保持一致。
眼神不能注视、凝视,只是“瞧着点儿”。
眼神不到位而动,谓之妄动。
意,指意念意念要集中,不能涣散。
专心致志练拳,不想其他。
意念要集中专一。
但不要意注丹田,要悟空。
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意念重,否则想哪里,哪里就僵滞。
一想就够,多想就过,过犹不及。
意念要真。
意念不能过重,过重则滞。
又有意,又无意,有意无意之间是真意。
用意不用力,用意则通;用力则意气受阻,不通。
气、指内气、元气、先天之气,不是指空气要培养内气,使内气充实。
松、散、圆能涵养内气。
意、气运行要舒缓自如,通畅顺达。
不能憋,要找出路舒散。
意气运行要连绵不断,不能骤停、中断。
意、气从中心向四周立体扩散:松、散、圆形成气球。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起源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又称府内拳)的起源虽已深夜,然并无倦意,一直未在网上发现我所习练的老六路详细文章,索性执笔陈述一翻,望各位爱好者指证。
太极拳真正起源于元未三丰祖师,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
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
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
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
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
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
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入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
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
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
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
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其实,张三丰是著名的道教学者,精通三教,而且一直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出了一套“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前人没有的全新的拳法。
授秘歌
《授秘歌》阐释《授秘歌》是由唐人李道子传留下来的,其文字非常简练,但内涵却很丰富。
修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应以此歌诀的要义来揣摩太极道、太极术(内功)、主极拳架融为一体的真谛。
如此,方能以道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从而实现《秘授歌》所提出的八种功夫境界。
《秘授歌》原文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謦。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简析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所以,修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两,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
“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贯穿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
此为“无形无象”。
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一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
更进一步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身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
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之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样的混元气。
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
在哪儿?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体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
这就是“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杨氏太极拳
《拳经》是从当时中国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选出优秀的拳技而编写成的,此书并非只登载一个门派的拳法。
因此,陈家拳法与《拳经》相同,证明陈家是从《拳经》吸取的。
第二个根据是:陈王廷在陈家沟还留有一首长短诗,诗中还提到了造拳的事。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
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另外,《陈氏家谱》记载:“九世陈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
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寇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
”这段记载,太极拳以十三式(五行八卦)为主,用的是道家的想法如“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等,不是戚继光《拳经》中的拳法的那一套少林拳思维。
杨露禅传下来的拳架如杨氏、吴氏都很没有陈氏经典招式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反而赵堡太极的招式还有陈氏拳的影子。
和赵堡太极沾点边的有从陈清平那儿学了三个月的武禹襄传下的武氏太极,虽说多数从杨露禅那里学到,但招式名字变陈氏拳了。
然而杨氏、吴氏和武氏都没有缠丝劲,也没有丹田内转的功法。
可见和陈氏拳不是同类的拳种。
因此单凭《拳经》和一首长短诗就判定陈王廷创始太极拳真的太武断了。
何况《陈氏家谱》和长短诗中并没提到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传人[编辑]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编辑]∙传统拳套有三路: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
∙杨澄甫虽然只公开传授大架,但曾传一路“太极长拳”与陈微明[2]。
此拳单招与大架极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别,亦多出一些大架所无之招式。
∙杨家支派王兰亭王府皇家太极拳的太极拳架,为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
习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
习练xx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习练杨式老六路太极拳的前两年,我在家门口跟一批老太婆学会了简化24式、杨式48式、42式拳,32剑、42剑以及可以比划下来杨式传统85式拳,当时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呢?心知对已经会的拳路没有一套可以拿得出手,可又不知如何再深入,处于习练太极拳的一段迷惘期。
苍天有眼,2011年5月得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开始了迄今三年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学习。
使我一步步懂得太极拳、认识太极拳。
我觉得能结识庄锡成这位太极拳明师”,可谓三生有幸!更荣幸的是2014年10月2日被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老师收为弟子,得列杨式太极拳门墙,进一步开拓了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视野,庄锡成便成为我的授业师傅。
追随庄锡成习练李和生传杨式太极拳三年多,白觉与白己前两年的太极拳水平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最大的收获是得窥大宝、得悟大道,虽未及登堂入室,但已进太极之门”。
正如同庄锡成之语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虽白身根基浅薄,悟性不敏,练功不苦,但得登太极大道以来,不敢说三年一小成”,终是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不揣浅陋,落于笔端,算是习练老六路三年的一个小结吧。
通过白己习练太极拳老六路三年的经历来说,若想真正修炼太极正道,非有明师指引带路不可,想通过研究书本、看录像”学习太极拳,学到的只能是肢体太极拳”,不可能学到中国传统太极拳的真谛。
那么,授拳者云云,谁是明师呢?明师的标准就是既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前辈的拳论,又能身体力行的做出来;而且确实是按照太极拳的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弓I、化、拿、发于无形无像,既能言传,又能身教才可称为明师”。
否则,可能只能称为名师”、名家”,并无明师”之实。
而且,我觉得明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了习练太极拳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我觉得追随明师习练太极拳,在着熟和懂劲这两个阶段是须臾不能离开老师的言传身教的。
这是因为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且每层功夫又有每层的感悟,不能凭白己想当然来练拳,不能按照录像学拳架,死读拳谱识拳理。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派别。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而近来关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怀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终究是谁呢?杨澄甫出生于 1883 年,到 1917 年其父杨健侯逝世,已经 35 岁了。
依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 1899 年起,到 1917 年,拳龄已是 18 年了,这个年纪关于杨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责任来讲,应当是“完好正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纪了。
但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何与其父的拳法就不同样呢?莫非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照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行能!莫非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颖的天才。
但是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不论是拳架、练法上,仍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别,几乎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杨氏太极拳包含本体和应用两大多数内容。
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
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
而内功的训练和培育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
杨澄甫终究能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
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 个拳式。
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 年第一版的《太极拳术》记录,其拳架共80 个拳式; 1931 年第一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录的拳架共78 个拳式; 1933 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 85 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此中迅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第一版《太极拳体用全书》。
1 / 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不是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2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
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2篇第一篇:古老而又神秘的杨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而其中的老六路是杨式太极拳中十分重要的拳路之一。
目前在社会上,有两位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传承人,分别是李和生和魏树人。
两人虽然传承自同一流派,但其风格和练法却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传承和个人修炼等角度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背景。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杨露禅,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学大师。
杨露禅将自己的太极拳教授给了多位弟子,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其中就包括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核心内容之一,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独特的拳路风格。
从教学传承的角度来说,李和生和魏树人是两位优秀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承人。
他们各自延续了杨露禅的教学传统,并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修炼经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练法。
李和生作为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传承人,注重拳法的流畅和舒展。
他追求太极拳的柔和与慢速,注重身形与力量的协调运用,力求拳路之间的衔接流畅,每个动作都应该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感觉。
李和生在教学中注重规范动作,纠正学员的姿势错误,并注重思考太极拳的哲学内涵。
而魏树人则更注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他认为太极拳的核心在于内外合一,即将身体的内气和外力相结合,达到柔中带刚的境界。
魏树人强调练习太极拳要注重内劲的积累,通过练习、修炼打造一个稳定和强大的内功基础。
在教学中,他会注重学员发力和呼吸的技巧,教授他们如何通过内功的修炼来提升太极拳的实用性。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因为李和生和魏树人在个人修炼、理解和体悟上存在差异。
每个人对太极拳的理解和修炼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长。
而且杨式太极拳作为一个开放的流派,鼓励学习者通过实践去不断探索和修炼。
所以李和生和魏树人在教学传承中对太极拳的理解和修炼方式有所差异是正常的现象。
杨式太极拳 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四章太极桩功――无极桩一.无极桩功诀阐秘(一)姿势规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指尖贴风市穴。
头顶正直,舌抵止腭,两眼平视,下颏微收。
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有虚、静、松、空之感。
无极乃太极之始,练好无极桩可使身体内外加速放松,可培养先天浩然之气。
练好无极桩内气增强了,可以疏通经络,扶助正气,调节阴阳,增强人体健康。
(二)虚静守一1.意念放松调节。
神经、肌肉放松,骨节对应拔开,气通各节,节节贯穿。
次序为:上肢: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下肢: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躯干:胸椎一节一节拉开-腰椎松开-尾椎松开。
头部:玉枕、百会、下颏微收,颈椎一节一节松开。
调息:吸气意念至命门,呼气意念至肚脐。
此为一息,共做三息。
自然呼吸:任肌肉自然反博,任内气在体内自然流动,气畅经络自通,自上下通,自左右通,百会通天,涌泉通地,归法自然,百病清除,身体健康。
2.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暧融融。
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
3.行功经义:放松意念调整后,静息三分钟;默念功诀,接受宇宙大智慧人子信息,定中自然,一心不乱;天之“百会”,地之“涌泉”,人之“璇玑”三才合一,功进速矣。
4.行功禁忌:首先,思想上忌“贪、嗔、痴”;其次,饮食上禁用辛辣食物;其三,时间以太阳初升为宜,其他则为功力辅助;其四,对父母孝心恒持,使祖上信息扶持。
(三)无极桩意念导引的医疗作用无极桩针对具体病情、意念或内视有关穴位,进行体内阴阳调配。
循阴阳,遵五行,蹈八卦,衍生克之理,使人体生理之机制达于优化,从而治病强身――无极桩的观想法,有病治病,无病长功。
十八丹田观想法(感应神通法)人体有十八丹田,意守或观视某一丹田,并观想放松,将治疗与之相关区域的病症。
观想部位有一光亮,或日、或月、或一能量团,放射光芒。
初步功能:凡近距离的人和物,我默然之中明之,其信息的变化,他不知我,我已知他。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及行拳口令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及行拳口令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身形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中正安舒、沉肩坠肘、腕手相连、松腰松胯、十字抓地、脚踏实地、五点四段、外三合等。
内功就是指:练神、意、气、使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有“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内三合、内外相合。
构成内功劲法的具体内容有(一)内气,(二)内劲(三)劲源,(四)身中垂直线,(五)三道气圈,(六)身如古钟,(七)三关,(八)两足之间的着意点,(九)眼神。
架势有养生和技击之分。
养身架特点和要求是舒适,得意,大方。
应注意,第一:身形要自然调直,不偏不倚。
第二:全身放松。
第三:内外相合。
第四:开合适度。
技击架要求把内劲通出手外,称为功夫出手,意想在影响虚拟的对手。
要学会散放内劲。
如:手势要由中心出发,并且做到内劲通出手外一至三尺,然后还能将意气顺着原路收回,机动灵活地变换姿势。
养生与技击架任何时候都存在姿势和内气一开一合的相互交替。
在一开一合中凝聚着太极拳的特殊功夫。
十三个基本架势、既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统称太极十三式。
练习杨式太极拳成功者,一般要经历七个进展阶段。
(一)打基础、(二)内外相合、(三)上下相随、(四)拆架子又分养生与技击方面、(五)拆手、(六)分劲、(七)入化境。
练习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揉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走入歧途。
要使揉手正确的发展,应注意三点,(一)学习揉手必须明了太极揉手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掺杂外加拳对打的手法。
(二)揉手是拳架的应用,拳架是揉手的基础。
在拳架中一招一式都是养身和技击之法。
揉手的奥妙不仅仅在技击方面,其中包含着更好的养身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第一路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05、白鹤亮翅 06、左右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左搂膝拗步09、上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十字手
第二路
12、抱虎归山 13、上步揽雀尾 14、斜单鞭 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 17、斜飞式 18、提手上势 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 21、海底针 22、扇通臂 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 25、上步揽雀尾 26、单鞭
第三路
27、云手 28、单鞭 29、高探马 30、右分脚31、左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小七星捶 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 40、右打虎式 41、右蹬脚 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 44、转身右蹬脚 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十字手
第四路
48、抱虎归山 49、上步揽雀尾 50、斜单鞭 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 53、单鞭 54、玉女穿梭 55、上步揽雀尾 56、单鞭
第五路
57、云手 58、单鞭 59、下式 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 62、斜飞式 63、提手上势 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 66、海底针 67、扇通臂 68、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第六路
72、云手 73、单鞭 74、高探马 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 77、进步指裆捶 78、上步揽雀尾 79、单鞭
80、下式 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 85、进步搬拦捶 86、如封似闭 87、十字手 88、合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