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3篇
我心归去教案3篇我心归去教案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心归去教案篇1 教学设计:(安排一教时)一、导入: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
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精神原因“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空虚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无聊文化的隔膜有静谧侵肌的湖泊,冷清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孤独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让人发疯贫瘠脏乱想念有亲人,有过去,浮粪四溢,惦念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拥挤不堪,引人回望有血、有泪、有汗水,阴沉连日触景生情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我心归去》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了家乡的美好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我心归去》的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情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故事和感受,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6.2 课中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心归去》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欣赏其优美的诗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课程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诗歌鉴赏方法指导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诗人简介介绍诗人顾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创作风格等。
2.2 诗歌创作背景解析《我心归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章:诗歌逐句解析3.1 诗句解读对《我心归去》的每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解读,解释生僻词汇、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2 诗句分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主题,探讨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2 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第五章: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1 鉴赏方法介绍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5.2 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我心归去》进行自主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创作启示6.1 创作手法分析分析《我心归去》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6.2 创作启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目标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7.2 活动内容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意象等,促进学生思考。
写作练习:让学生仿写诗歌,运用所学创作手法。
第八章:作业布置与评价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主题相关的诗歌。
8.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通用5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
(板书)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悲怆(ch uàng)潦倒(liáo)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三、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物质——好精神——不好(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渲染:多角度渲染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与我们的责任。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下面是由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我心归去教案(一)】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家乡习俗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和习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生字词卡片,讲解词义和用法。
4. 分析课文:(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课堂讨论。
5. 情感体验:(1)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和亲情友情体验。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教案:我心归去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我心归去》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我心归去》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学生回忆自己离开家乡或长时间离开家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思乡之情。
2. 导入诗歌教师呈现诗歌《我心归去》的标题和前两句:“我心归去,可乎乎兮。
”,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可能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3. 诗歌欣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注意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再配以适合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如诗歌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过哪些词句表达了思乡之情等。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比喻,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图片,或是让学生思考一段时刻离乡背井的经历,并与诗歌中的情感相对应。
5. 情感认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乡的经历和情感,让学生描述家乡的景物和人文特色,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
6.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写一首自己的思乡诗歌,可以借鉴《我心归去》的形式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可以选择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来表达。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家乡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背诵,加深对家乡情感的认同。
2. 学生可以进行家乡风土人情的调研,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能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1.1 小说背景:《我心归去》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的故事。
1.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特点。
第二章:人物关系及主人公性格分析2.1 人物关系: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方面的关系。
2.2 主人公性格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独立、坚强、敏感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成长。
第三章:故事情节概述及主题探讨3.1 故事情节概述: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重要的转折点和冲突,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的主题,如追求幸福、寻找自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如何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反思。
第四章:文学手法分析及感悟4.1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小说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等,并解释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2 感悟: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启示,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五章:小组讨论及创作练习5.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情节或人物,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创作一篇短文或画作,表达自己对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的理解。
第六章:章节解析与深入讨论6.1 章节解析:针对小说的每个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深入理解人物动机、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6.2 深入讨论:针对每个章节中的关键问题或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第七章:角色心理分析与共鸣7.1 角色心理分析:分析小说中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角色的情感和选择。
7.2 共鸣:引导学生与角色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和应对方式。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背景,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提问。
章节二:诗歌解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象,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讨论。
章节三: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章节四:诗歌情感表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创作。
章节五:综合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诗歌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或创作等活动,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团队合作、展示。
章节六:诗歌与生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讨论诗歌中的生活元素,分析诗歌如何反映生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学方法:讨论、分享、写作练习。
章节七: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感知。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音节、韵脚、节奏等,通过朗读和音乐活动体验诗歌的音乐性。
教学方法:朗读、音乐活动、分析讨论。
章节八:诗歌的修辞手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创作练习。
章节九:诗歌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学习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内容、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
《我心归去》教案(本站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本站论坛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基本写作技巧,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心归去》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对自己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我心归去》,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提交关于家乡的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我心归去》教案(本站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前五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第一至第五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节奏。
2. 段落分析:对每个段落进行详细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3. 修辞手法解析: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第一至第五段,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段落分析:分别对每个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解析:指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5.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和语气把握。
2. 段落分析:评价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修辞手法解析: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能力。
4. 学生分享:评价学生对家乡记忆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2. 组织一次班级分享会,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3.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作文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工具1. 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教学步骤的课件。
2. 视频或音频设备:用于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
3. 白板笔和白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分享。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我心归去》的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课文的背景资料,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写作指导资料:提供有关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指导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心归去》的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二、快速阅读(10分钟)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我心归去》。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深入阅读(15分钟)1. 学生细读课文《我心归去》,注意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六、课文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我心归去》的结构和内容。
2. 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七、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自己回到故乡的场景,感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情感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5.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我心归去》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我心归去金湖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以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这种思念祖国乡土的情感,它美,可以美到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深,可以渗入你的骨髓,你的血液。
二、研习文章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等)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以看到文章开头作者在法国的优越生活环境,这和作者故乡的差距很大,由此可再深入提问)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参考答案: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和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3、学生看文章,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全班共同讨论(教者在讨论结束后,可以作适当总结)。
以下为重点问题: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②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③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主题:《我心归去》1.2 教学目标: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教学内容:文章内容概述。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
文中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查找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解释。
2.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完成相关的任务。
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小组活动的参与和表现。
3.2 评价标准: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准确性。
讨论和表达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我心归去》文本。
4.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词汇和短语的解释词典。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反思。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评估和改进。
5.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尝试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六章:教学设计6.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步骤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步骤三: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步骤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6.2 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45分钟。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7.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7.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心归去》的教案
《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家乡美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散文。
四、教学方法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以便于跟读和感悟。
2. 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家乡美景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作业设计: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题思想和情感教育。
七、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我心归去》是一篇描绘作者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的散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生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本文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自己与故乡的深厚感情。
文章以作者的心灵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字词解析(1)生字词:眷恋、憧憬、恍若、的前提、心驰神往等。
(2)重点词语:眷恋:深切地爱着。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2.3 句子解析(1)示例:“故乡的山水,总是让人陶醉。
”解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2.4 段落解析(1)第1段:引出本文的主题——对故乡的眷恋。
(2)第2-4段: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3)第5-7段:回忆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
(4)第8-10段: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 讨论活动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故乡的哪些特点最令自己怀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3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3、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重点难点】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从那里我们感知了老舍先生对于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思念之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家韩少功的文字,来聆听他内心那归心似箭的呼喊。
二、作者简介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国当代作家。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三、预习检测
一幢(zhuàng)惦(diàn)念眷(juàn)顾逃遁(dùn)
烙(lào)印静谧(mì)模(mú)样奇诡(guĭ)
贫瘠(jí)潦(liáo)悲怆(chuàng)熠(yì)熠
麦穗(suì)墟(xū)场矫(jiăo)饰钥(yào)匙
四、自学指导一:
浏览课文,作者人在何处?心欲归何处?两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指导:快速浏览全文,用笔划出相关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
人在法国、心归故乡
法国居住环境——风雅富贵之邦。
a、(第1段)雅静的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四张床、三厕所
蓝海、绿公园……(环境优美)
b、(第4段)法国面包、雷诺汽车(物质条件优
越)
c、(第6段)繁华酥骨的都会、静谧侵肌的湖泊、幽深奇诡的城堡、融化思绪的大森林(自然优美)
故乡的景象——贫瘠而脏乱
(第6段)故乡贫瘠而脏乱
(第8段)浮粪四溢的虚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那种失望能滴血
过渡: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风雅富贵之邦,“我”的心为什么却要“偷偷”归去?首先,我们要确定作者身处法国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因为在法国感觉到冷清、空虚。
(第2节“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
五、自学指导二:
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和渲染这种冷清的?结合对话栏,划出相关语句并试着理解(提示:运用的修辞手法)。
a、“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
比喻,写出了作者的离开了熟悉的人、环境、文化后的主观感受。
把周围的环境比作监狱,突出了一种巨大的孤独寂寞与空虚无聊。
b、“你到了悬崖的边缘……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空虚。
”
比喻,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具体化、形象化。
c、“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夸张,写出无聊至极的举动,说明了客居的无聊和强烈孤独感,为后面的思乡之情铺垫。
d、“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
“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借代,以部分——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全体——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
反问,以强烈的语气来表明自己不愿客居法国、意欲归乡的强烈愿望。
六、德育教育一:
我们想一想,既然作者对这个“苦难而又美丽的故乡”的不断思念,那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地热爱着自己故乡的人。
的确也是如此——作者一定是个无限热爱自己故土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应该对这样的人击节叫好,人什么都可以忘,但就不该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那片土地无怨无悔地哺育与抚养过我们。
七、自学指导三: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甚至让人失望,那他为什么要如此想念故乡呢?在作者的眼中,到底何为故乡呢?(从7-9节找出与故乡概念相关语句分析)
1、故乡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3、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八、合作释疑:
(1)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指导:抓住关键词,把词的本意和引申义结合起来思考。
)
明确:
血:血浓于水的联系,是人的根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中“金麦穗”和“赶车谣”分别指什么意思?
明确:
金麦穗——物质富裕
赶车谣——精神富足
(3)“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
明确: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脚印,故乡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不可割舍的珍惜。
总结:什么是故乡?作者对此有种怎样的理解?
明确:故乡是作者的生命之根,奉献之所,心灵的依靠。
九、德育教育二:
从刚刚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落后的故乡的失落,是为了故乡能更好地崛起,很多有情有义的人都会无限眷念自己的故乡,特别是在故乡处于落后与灾难的时候,就会更加牵挂,更希望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来做这样有情有义的人:不论你以后到哪里,只要故乡有事,就该召之即来,从而更好地回报故里。
不仅仅是故乡而言,我们很多学生以后可能也会到国外发展,那故乡对你而言并不局限于这一市一县,整个中国都是你的故乡。
在疫情期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身在异国的留学生想尽方法地为祖国提供资源,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