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9 鱼我所欲也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22张PPT)
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大义。
舍弃、放弃。
《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
《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掌握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一、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概括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结合原文把握内涵边讨论边明确1、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一)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 鱼我所欲也PPT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 “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 正面论述 正反对比论述
第三层:(最后一句)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 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2、段落层次提纲
译:通过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
不肯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 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 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 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盛饭用的圆竹器 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正面举例 ——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 (嗟来之食不受) 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二段:举例论证人应该保有本心。 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 反面举例——举“万钟”的例子 (万钟之禄受之) 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
作家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主张“民贵君轻”、 倡导和平, 反对战争。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 侯,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继承 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但他的主张均未被统治者 所采纳,遂退而与弟子著书,有《孟 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一词多义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种 是:这种做法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三)三行对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希望。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句子)甚:超过。
于:比。
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句子)如使:假如,假使。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含答案【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杖.汉节牧羊(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隐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B.【乙】文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表格版):+19《鱼我所欲也》
学生讨论:明确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拓展延伸,接收思想教育。。
总结反思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教
学
札
记
在教学本课时,学生感觉较难的是背诵,觉得第一段生涩难懂,我就着重给学生分析写作思路、使用的对比排比等手法,让他们住住规律来背,效果自然就好了。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齐读课文。
3.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明确目标任务:1、掌握“欲、舍、甚、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分析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描述了作者在夏日炎炎的天气下无聊的情绪和向往自然的心境。
该诗在表面上描绘了作者与鱼儿的互动,实则隐喻着人们对自由、宁静和幸福的追求。
原文:
池鱼不宁复惊起,水波微茫稍敛姿。
世事一场大梦后,人生几度秋凉意?
译文:
池中鱼儿相互惊扰,水波微静,稍稍收敛姿态。
人生经历尽大大小小的变幻,如同短暂的梦境,几度秋风凉意?
注释:
1. “池鱼不宁复惊起”:指池塘中的鱼儿翻滚着游动,不安定和安宁。
2. “水波微茫稍敛姿”:指水面微微波动,形态稍稍平静。
3. “世事一场大梦后,人生几度秋凉意?”:作者寓哀思于此。
生命短暂,世事变幻无常,如同梦境一般,几经秋风凉意,人生转瞬间就逝去了。
课文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人生的感慨。
在炎热的夏季,他无聊地站在池边看着悠然自得的鱼儿在水中穿梭,表面上看似平淡,实则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池鱼不宁复惊起”,这句诗触及了人的心灵,鱼儿的自由自在和游动的轻盈,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他想要和鱼儿一样,畅游于美好的自然世界之中,追求自由和幸福。
然而,生命如同梦境,转瞬即逝,使得人们的追求和向往有时显得如此微小和渺茫,而“人生几度秋凉意”,则是诗人对人生感慨的写照。
这篇诗歌充满哲理性,表现了经验的积累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它也让人们清楚认识到,生命短促,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每一刻的美好,追求自由和幸福,不要把一生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事情上。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得:得到,获得(2)兼:同时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故:因此(2)为:动词,做(3)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这指不择手段取得)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1)恶:讨厌,憎恨(2)甚:胜于、超过(3)患:祸患、灾难(4)辟:同”避”,躲避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如使:假如,假使(2)何:疑问代词,什么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者:在这里指代“办法”(2)为:动词,做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是:这(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生命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非独:不仅,不只是(2)是心:这种心(3)丧:丧失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3)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10.呼羹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呼:没有礼貌地吆喝(2)尔:用作后缀1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蹴:踩踏(SJ:践踏)(2)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①万钟:优厚的俸禄②钟:古代的一种量器(2)则:连词,表示假设(3)辩:同“辨”辨别(4)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奉:侍奉(2)得:同“德”,感恩、感激(3)与:同“欤”,语气词1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乡:同“向”,先前、从前(2)已:停止,放弃(止,罢体)(3)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二、文意理解1.理解概括类(1)《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答: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考点、知识点详细讲解(必背篇目)
九年级《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考点精讲目录1.电子课文2.考点精讲3.重点解析一、课本原文电子版9 鱼我所欲也①《孟子》预习◎你还记得八年级学过的《〈孟子〉三章》吗?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
◎熟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②也;死亦我所恶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④有所不辟⑤也。
如使⑥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⑧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⑨耳。
一箪食,一豆⑩羹⑪,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⑫,行道之人弗受;蹴⑬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⑭也。
万钟⑮则不辩⑯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⑰焉!————————————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wù)〕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⑩〔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⑪〔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⑫〔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⑬〔蹴(cù)〕踩踏。
⑭〔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⑮〔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⑯〔辩〕同“辨”,辨别。
⑰〔何加〕有什么益处。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⑤。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20201109151910)
19鱼我所欲也《孟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3.鉴赏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出示学习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学: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字音:(1)不为苟得也(w d) (2)为宫室之美为之(w &W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耳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学生齐读课文。
4、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 1 ).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九年级古文鱼我所欲也的翻译及赏析
九年级古文鱼我所欲也的翻译及赏析九年级的古文有很多,这篇《》就是其中之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出自这里,来看看它的翻译吧。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九年级古文鱼我所欲也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九年级古文鱼我所欲也的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九年级古文鱼我所欲也的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gǒu得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3)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妻妾之奉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解释为语助助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原文填空。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却不分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叫做丧失了人生下来固有的善的本性。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蹋着给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课文第一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鱼我所欲也
01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
蹴.(cù) 苟.得(gǒu) 不屑.(xi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2)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3)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4)故不为苟得
..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3.解释下列多义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1)与
蹴尔而与.之(给予)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2)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3)为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4)穷
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侍奉)
(5)奉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6)已
自董卓已.来(通“以”)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是亦/不可以已乎
5.下列句中“于”的词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何有于我哉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④于厅事之东北角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6.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意思的成语。
(1)乞人不屑.也(不屑一顾)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非作歹)
(3)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患难与共)
(4)所欲有甚.于生者(欺人太甚)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02课内精读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2)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天良)。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1.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肯定了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批评和嘲讽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03拓展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
”曾子不受。
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⑦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⑧以全⑨其节也。
”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衣服。
③邑:封邑、封地。
④修衣:添置衣物。
⑤反:同“返”,返回。
⑥奚:疑问词,什么。
⑦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⑧足:足够。
⑨全:使……得以保全。
附【乙】文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添置衣物吧。
”曾子(坚决)不接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别人主动送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
”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2)人皆.有之(都)
(3)纵子有赐.(赏赐)
(4)使人往贻.邑焉(送)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别人主动送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14.【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
律的高贵品质。
15.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示例:①当面对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占。
04综合性学习
16.班里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山东邹城是孟子的故乡,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孟子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
历史的天空。
假设当地旅游局要举办“孟子文化旅游年”的活动,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示例:游孟子故乡,品亚圣遗韵。
(2)为了大力宣传邹城的知名度,请你提两点建议。
示例:借纪念孟母的契机,举办“中华母亲节”,提高邹城的知名度;做好“孟子后人联谊会”之类的活动,利用孟子后裔在全球各地的影响和号召力,做好对孟子的宣传工作。
(3)孟子名扬千古,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
《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
学,断机杼”的记载。
意思是说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曾三次搬家;为了教育孟子勤奋学习,曾折断了织布的机杼。
请以孟母的故事为内容,拟写下联。
上联:丁兰刻木像思亲孝
下联:示例:孟母断机杼教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