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教案

合集下载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正确面对挫折。

2. 培养学生合理归因的能力,调整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挫折的普遍性及其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2.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3. 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避免消极情绪。

2. 如何培养学生合理归因的能力,克服困难。

3.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面对挑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挫折的普遍性、影响以及合理归因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情境模拟法: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面对挫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包括挫折的普遍性、影响、合理归因方法等。

2. 收集一些典型挫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一些关于积极心态和人生观的名言警句,用于激励学生。

4. 准备相关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挫折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挫折的普遍性及其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4. 方法讲解:讲解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6. 情境模拟: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面对挫折。

7.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合理归因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你曾经遇到过的一次挫折,并说明你是如何应对的。

2. 学习本节课后,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请提出你的建议。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1. 课程背景介绍- 介绍归因理论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引入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2. 目标设定- 理解归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 掌握归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提高个体对问题归因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3. 教学内容- 归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 内部和外部归因的区别与例子。

- 个体归因风格的分类和特点。

4. 教学过程4.1 引入环节-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归因偏差。

- 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因方法。

4.2 知识讲解- 分步骤介绍归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

- 解释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并给出相关案例进行比较。

- 介绍个体归因风格的分类,如乐观和悲观归因等,并阐述其特点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3 学习活动-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和分享个体归因风格的案例,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 情景模拟:提供一个问题场景,让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归因理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可能解决办法。

4.4 提示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归因多样性,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评估方法。

- 分析正确的归因方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5. 总结与反思- 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归因风格,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归因方法来提升心理健康。

- 提供反思问题,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和进一步思考。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 以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为例,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其可能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7. 拓展阅读- 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或期刊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归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 引导学生关注归因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备注:此教案为简要示例,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学会归因活动方案

学会归因活动方案

学会归因活动方案1. 活动背景在教育领域,归因是一种关键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会归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开展一系列的归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2. 活动目标通过归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归因能力,提高学习动机和专注力,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3. 活动内容3.1 归因讲解在活动开始前,首先要给学生讲解归因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并与个人行为和努力联系起来。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归因是指将学习成就归因于个人能力、努力和行为等方面的认知过程。

3.2 归因实践步骤一:自我归因反思鼓励学生回想最近一次的学习经历,分析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并将其归因于个人的努力、策略使用、时间管理等方面。

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归因过程。

步骤二:相互分享学生们依次与同桌或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归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归因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拓宽归因的视野。

步骤三:群体归因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和讨论某个具体的学习场景,例如一次考试的成绩,学生们可以就成绩的好坏,讨论可能的归因因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归因。

通过群体讨论,学生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归因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3.3 归因总结和反思在归因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归因对学习动机和效果有何影响? - 在学习中,你们通常如何进行归因? - 通过本次活动,你们对归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启发?4. 活动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归因活动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学生反馈调查:请学生针对这次活动进行匿名调查,收集学生对活动内容和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 学习成绩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所提升来评估活动的效果。

- 教师观察: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否有所增强,以及学生对归因的运用是否更加灵活和智慧。

合理归因教案公开课

合理归因教案公开课

合理归因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1.3 教学内容介绍合理归因的定义和意义分析不合理归因的例子和影响讲解合理归因的步骤和方法第二章:不合理归因的例子和影响2.1 不合理归因的例子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学生犯错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学生失败归因于他人的错误2.2 不合理归因的影响降低自信心和自尊心阻碍个人成长和发展影响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第三章:合理归因的步骤和方法3.1 确定归因对象和事件明确所要归因的具体对象和事件避免将问题归因于模糊不清的因素3.2 收集相关信息寻找可靠的证据和数据支持考虑不同角度和观点3.3 分析可能的归因因素区分内外部因素区分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区分可控和不可控因素3.4 选择合理的归因根据相关信息和分析结果,选择最合理的归因避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第四章:练习和应用4.1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合理的归因4.2 实际应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引导学生反思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回顾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5.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改进和调整5.3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合理归因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第六章:合理归因与自我成长6.1 合理归因与自我认知讲解合理归因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6.2 合理归因与目标设定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合理归因设定个人目标讲解目标设定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6.3 合理归因与时间管理介绍如何利用合理归因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分析时间管理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第七章:合理归因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7.1 合理归因与沟通讲解合理归因在沟通中的作用分析不合理归因对沟通的影响7.2 合理归因与冲突解决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合理归因解决人际冲突分析合理归因对冲突解决的帮助7.3 合理归因与团队合作讲解合理归因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合理归因对团队合作的负面影响第八章:合理归因与心理健康8.1 合理归因与情绪管理讲解合理归因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情绪分析情绪管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8.2 合理归因与压力应对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合理归因应对压力分析合理归因对压力应对的帮助8.3 合理归因与心理韧性讲解合理归因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分析心理韧性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九章:合理归因的实践与应用案例9.1 成功案例分析分析成功人士如何运用合理归因取得成就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启示9.2 失败案例分析分析失败人士如何通过不合理归因陷入困境引导学生引以为戒,避免重复错误9.3 个人应用案例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应用合理归因的案例引导学生相互借鉴,共同成长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合理归因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10.2 学生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改进和调整10.3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合理归因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合理归因与自我成长合理归因与自我认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通过归因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讨论来加深理解。

归因教案

归因教案

第四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一、何为归因?所谓归因(attribution):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二、何时归因?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好奇心);2、负性的事件(失败是成功之母);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探究新知)。

三、理性归因1、海德(F. Heider)的归因理论2、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3、琼斯和戴维斯(Johns & 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非共同性结果;(2)社会期望;(3)选择自由。

四、真实归因1、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bias )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倾向。

原因:(1)人们有一种信念,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更易引起注意。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the actor-observer bias)行动者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即强调情境的作用。

观察者:内部归因;行动者:情境归因原因:(1)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的环境。

(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一种动机性归因偏差,为了保持个体的自尊和增强自信心。

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

可通过归因训练,矫正归因偏差,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起重要作用,有助于自我激励。

总结:陈光标社会行为的归因分析:1、他的企业是否因为做慈善而为我们所熟悉?2、他所做的慈善是否为真?3、他的社会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4、他的社会行为是否具有普遍性?。

大学归因心理教案

大学归因心理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因心理的概念、意义和影响因素。

2. 帮助学生识别和调整自己的归因模式,提高心理素质。

3.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归因心理的概念和意义。

2. 归因模式的影响因素和调整方法。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识别和调整自己的归因模式。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1. 归因心理相关资料。

2. 归因测试问卷。

3. 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归因心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归因心理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归因经验。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归因心理的概念、意义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归因心理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归因模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归因模式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四、归因测试1. 教师发放归因测试问卷,让学生填写。

2. 学生分析自己的归因模式,并分享自己的测试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归因心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归因心理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归因心理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归因心理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归因模式的影响因素和调整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归因模式调整的理解。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因模式调整的实践活动,如:设定目标、制定计划、调整心态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心得。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归因模式调整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归因模式调整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归因测试问卷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归因模式的理解。

合理归因班会课教学设计

合理归因班会课教学设计

合理归因班会课教学设计合理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结,通常通过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个人特质或外部情境因素来完成。

合理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根据行为结果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来解释行为。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使用合理归因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下面是一节合理归因班会课的教学设计: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他们对"归因"一词的了解程度。

2. 教师简要介绍合理归因理论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何时和为什么人们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

3. 教师列举一些示例,让学生尝试通过合理归因理论解释这些行为。

二、合理归因理论的基本原理(15分钟)1. 教师介绍合理归因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概念,并解释这两种归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教师与学生合作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运用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解释相关行为。

三、应用合理归因理论的方法(20分钟)1. 教师介绍合理归因理论在学习和教育中的应用,包括通过合理归因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 教师与学生分享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并引导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理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3.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的实践,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并尝试从合理归因的角度解释和改善。

四、案例分析和讨论(2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学习和行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理论分析这些案例。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归因结果并讨论不同归因对个人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全班讨论,总结各组的归因结果,并指导学生基于归因结果提出改进行为的具体措施。

五、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总结合理归因班会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合理归因理论的应用。

归因心理课教案初中

归因心理课教案初中

归因心理课教案初中1. 让学生了解归因理论,认识归因方式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自我认知和调整情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常见的归因方式及影响3. 正确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演练:运用归因理论调整情绪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归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含义和作用。

3. 分析常见的归因方式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归因方式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教授正确归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

5.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归因理论调整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和调整情绪的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归因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常见归因方式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归因理论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归因理论,提高自我调整情绪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归因理论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和心得,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2.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演练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践演练中。

七、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归因理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 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 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高中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理论,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

3.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3.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调整5. 实践演练:如何进行合理归因和应对失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不合理归因的危害及合理归因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识别不合理归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归因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归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归因理论,引导学生认识不合理归因的危害。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识别不合理归因。

4. 讲解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5.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互相学习。

6. 实践演练: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归因的过程。

五、课后作业1. 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归因的现象,举例说明。

2. 尝试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积极面对失败的心态。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积极面对失败的心态。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合理归因技巧的熟练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分析他们对于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的感悟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不合理归因的案例分析、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2. 视频资料:用于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积极合理归因 初中 教案

积极合理归因 初中 教案

积极合理归因初中教案年级:初中学科:心理健康课时:1课时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积极合理的归因习惯,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合理的方式归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内容:1. 归因的概念及其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演练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归因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归因的理解和经历。

二、讲解归因理论(10分钟)1. 教师讲解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归因。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三、学习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如强调努力、可控因素、积极心态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四、实践演练(10分钟)1. 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练,练习积极合理归因。

2. 学生分享演练心得,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与感悟(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积极合理归因的感悟文章。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归因习惯。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归因习惯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感悟,让学生学会积极合理归因,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积极合理归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和挑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3.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演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合理归因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合理归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合理归因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方法指导:教授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合理归因的方法解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合理归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演练,评估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合理归因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2.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演练道具:准备一些道具,方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合理归因方法。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合理归因的作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归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实践合理归因,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学会合理归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挫折的普遍性: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

2. 合理归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客观、积极的角度分析挫折的原因。

3. 应对挫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积极的心态、寻求帮助等方法应对挫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挫折的普遍性。

2. 讲解:讲解挫折的定义、原因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挫折及应对方法。

4.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大家从中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总结应对挫折的方法,强调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和行为。

2. 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合理归因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变化。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挫折的定义、原因、影响及应对方法等内容。

2. 故事、案例:用于导入和讨论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挫折。

3. 反馈表:用于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挫折的。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的挫折情境下,如何进行合理归因和应对挫折。

3. 心情分享:学生选择一个他们认为重要的挫折经历,并在班上分享,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是如何应对挫折的,以及他们的归因方式是否合理。

2.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共同应对挫折。

3. 反思日志:要求学生每天写下他们在应对挫折时的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高中心理教案归因分析模板

高中心理教案归因分析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识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归因方式。

3. 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合理归因,培养积极的心态。

4. 提高学生面对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

- 识别和分析自己的归因方式。

- 学会进行合理归因。

难点:- 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进行合理归因。

- 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积极心态。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相关视频资料。

2. 归因分析表格。

3. 小组讨论话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曾思考过,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困难时能保持乐观,而有些人则会感到沮丧?这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归因方式不同。

2. 介绍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介绍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原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归因方式的影响。

3. 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讲解六种归因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4.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识别自己的归因方式。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发归因分析表格,让学生填写自己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归因方式。

2. 小组讨论:分析自己的归因方式,探讨如何进行合理归因。

3.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活动体验(10分钟)1. 进行“情绪传递”游戏,让学生体验不同归因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归因,培养积极心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后将如何应用合理归因的方法?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一篇关于“合理归因”的作文,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合理归因的理解和感悟。

2. 观察身边人的归因方式,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合理归因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合理归因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维纳归因理论的四个维度。

- 认识到合理归因对个人心态和行为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归因理论分析个人行为和他人行为。

- 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调整归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韧性。

- 激发学生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

- 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归因理论分析个人和他人行为。

- 将合理归因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学生面对挫折时不同表现的短片。

2. 提问:请学生思考,这些学生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心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3. 总结:引出归因理论的概念,提出合理归因对个人心态和行为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 解释归因理论的概念,介绍韦纳归因理论的四个维度: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个维度的具体含义。

2. 合理归因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学会运用归因理论分析个人和他人行为。

- 讲解如何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归因,以及如何调整归因以保持积极心态。

(三)活动体验(15分钟)1. 小组讨论:- 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应对方式。

- 小组内互相分析归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挫折时的场景,并尝试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调整心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合理归因对个人心态和行为的重要性。

2.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案例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归因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活动体验效果: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设计理念】归因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积极合理的归因有助于我们产生努力的愿望,对未来充满希望。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养成积极合理的归因倾向,能对其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有促进作用,促使其愿意投入学习、激发积极力量。

【活动目标】1. 体验生活中的归因,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

2. 了解自己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3. 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学习生活。

4. 学习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重点】1. 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2. 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活动难点】1. 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生活实际;2. 尝试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准备】1. 纸、笔:方便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想法;2. 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3. 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提供案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 游戏:左手抓,右手逃。

目的: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和情绪。

(二)导入新课:1. 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会让你感到开心或难过?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归因的存在,并关注情绪的产生。

(三)学习归因理论:1. 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析积极合理归因与消极不合理归因的影响;3. 案例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

目的:让学生了解归因理论,认识到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四)自我探索:1. 让学生完成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2. 分享自己的归因方式,讨论是否合理;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归因倾向,发现不合理的地方。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方式,认识到不合理归因的影响。

(五)学习合理归因方法:1. 讲解合理归因的步骤;2. 练习题:尝试用合理归因方法分析生活中的事件;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归因心得,互相学习。

目的: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积极归因教案初中

积极归因教案初中

积极归因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极归因的概念,认识到积极归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归因的习惯,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3. 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重点:1. 积极归因的概念和作用。

2. 积极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归因。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习惯。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3. 小组讨论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张图片,图片内容为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周围的人向他庆祝。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位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位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他自身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

这是一个积极归因的例子。

二、什么是积极归因(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归因理论,如韦纳的归因理论。

2. 教师解释积极归因的概念:积极归因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将其原因归结为内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3. 教师举例说明积极归因的好处,如提高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等。

三、积极归因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策略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方法不当和运气不好等。

2. 教师介绍一些积极归因的技巧,如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

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进行积极归因的体会和心得。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如考试失败、体育比赛失利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从积极归因的角度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极归因的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感悟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体验的文章。

合理归因教案公开课

合理归因教案公开课

合理归因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重要性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经验1.3 教学内容引入合理归因的概念解释合理归因的重要性举例说明不合理归因的负面影响第二章:理解合理归因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能力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理归因的含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3 教学内容讲解合理归因的含义和特点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探讨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第三章:培养正确归因的习惯3.1 课程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正确归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归因的习惯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正确归因的重要性和方法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归因方式3.3 教学内容讲解正确归因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归因方式分享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养成正确归因的习惯第四章:克服不合理归因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合理归因的表现和危害培养学生克服不合理归因的能力4.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合理归因的表现和危害心理疏导法: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克服不合理归因4.3 教学内容讲解不合理归因的表现和危害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克服不合理归因分享成功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第五章:合理归因的应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将合理归因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应用合理归因5.3 教学内容讲解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应用合理归因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看到合理归因的实际效果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合理归因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积极寻求合理归因的方法6.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提供一系列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6.3 教学内容分析不同案例,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进行合理归因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合理归因第七章:自我反思与成长7.1 课程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我反思在合理归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7.2 教学方法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归因方式,找出改进空间成长记录法: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总结经验7.3 教学内容讲解自我反思在合理归因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归因方式,找出改进空间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看到自我反思与成长的效果第八章:合理归因与心理健康8.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合理归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合理归因,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8.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理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疏导法: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运用合理归因8.3 教学内容讲解合理归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运用合理归因分享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九章:合理归因在生活中的应用9.1 课程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合理归因,提高生活质量9.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理归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应用合理归因9.3 教学内容讲解合理归因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应用合理归因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看到合理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效果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合理归因的持续关注和热情10.2 教学方法回顾总结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展望未来法:鼓励学生对合理归因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10.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合理归因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享成功案例,激发学生持续关注和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合理归因的重要性理解合理归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认识不合理归因的负面影响二、理解合理归因掌握合理归因的含义和特点分析案例,培养正确归因的能力三、培养正确归因的习惯认识到正确归因的习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学会调整心态,克服不合理归因四、合理归因的应用学习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实际操作,应用合理归因于生活和学习中五、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合理归因的应用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时,积极寻求合理归因的方法六、自我反思与成长定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记录成长过程,总结经验七、合理归因与心理健康了解合理归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运用合理归因,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八、合理归因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合理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积极运用合理归因,提高生活质量九、总结与展望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内容对合理归因的持续关注和热情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合理归因展开,旨在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新课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归因

新课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归因

新课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归因一、学习目标•理解归因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分析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归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和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归因概念归因是指我们对事物产生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方式。

在认知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种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们的行为、情感和思想。

2.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自我归因)是指将某种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内部的因素,如个体的智力、技能、性格等。

•外部归因(他人归因)则是将某种事情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其他人的行为、任务的难度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归因方式。

例如,当一次考试没考好时,如果我们采取了内部归因,就会认为自己智商不够或缺乏准备;如果我们采取了外部归因,就会认为这次考试题目难度大或老师的要求高。

3. 归因作用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我们积极应对挑战,塑造良好的心态。

研究表明,内部归因对于情绪和动机的调节效果较好,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更强的自信和自尊心;而外部归因则更适合对外部环境进行重视,帮助我们找出自己不足之处,追求更好的发展。

4. 归因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教育中的归因工作包括以下方面:•鼓励学生努力打造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形成正确的内部归因;•帮助学生理解外部环境对学业的影响,以形成正确的外部归因;•避免模糊、不清晰或片面的评价,以防止学生产生错误的归因;•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挑战和探险,以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归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和心态。

2. 案例分析法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和思考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于个体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估和思考方式。

3. 活动体验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的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获得真实、全面的体验和感悟,以促进学生正确的归因。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3.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二、教学重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2.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实践三、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改变消极的归因方式2. 如何让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技巧解决问题四、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合理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解释和解释方式。

良好的归因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维护心理健康。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

2. 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积极归因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2. 角色扮演法3. 小组讨论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挑战和困难的案例,让学生对合理归因产生兴趣和共鸣。

2. 理论讲解:讲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引导他们思考积极的归因方式。

4. 角色扮演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通过讨论分享不同的归因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

5. 总结:总结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2. 学生案例分析报告3. 教学实践观察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处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基本概念,掌握归因的三维度(稳定性、控制性、可控性)和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2. 正确归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归因。

3. 积极归因训练:培养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2. 讲解归因理论:介绍归因的三维度和六因素,让学生掌握归因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归因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践题,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归因理论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心理变化: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变化,评估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的教材或相关书籍。

2. 故事素材:用于导入的短篇故事。

3. 案例素材:用于分析讨论的实例。

4. 课后作业: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和正确归因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4. 运用实践法,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归因积极进取
[理念阐述]
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
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

即:
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
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
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活动准备]
游戏道具: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
大家相聚,其中一位向四周握手,却唯独漏了你一个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我认为他是故意的。

我认为他是在有意使你出洋相。

他是无意的,可能没看到我。

我认为他这样做有他的道理。

我想知道他这样做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大家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和周围的人对照一下,看看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然后分小组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但无论怎样,产生诸如“他是无意的,可能没看到我”等想法,容易引起平静、释然的情绪体验;产生诸如“他是故意的,是存心让我难堪”或“他这是对我有意见”等的看法,容易引起自己的愤怒和敌意。

请大家想想,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是倾向于外归因呢,还是倾向于内归因?当我们倾向于外归因时,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当我们倾向于内归因时,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