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理解孙子的军事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方法。

3、了解孙子的思想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一、导入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它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因此也有着“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称号。《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但其影响又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一股将《孙子兵法》运用于非军事领域的研究热潮。人们从经济学、体育竞技、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它,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这样说,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孙子兵法》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此书魅力无穷,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部分。(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

孙子即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有疑难,教师点拨。

四、熟悉翻译,做到不看注释能通顺翻译课文。

五、课堂测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将能而君子不御者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三、复习和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用法。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形容词作动词,使……整个降服。

2.毁人之国而非之也。久:形容词作动词,长久作战。

3.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形容词作名词,全胜的策略。

4.十则围之。十:数词作动词,有十倍。

5.识众寡之用者胜。众:形容词作名词,众多的士兵。寡:形容词作名词,极少的士兵。用:动词作名词,运用方法。

6.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动词作名词,准备。

7.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二)解释下列各句画线的虚词。

1.凡用兵之法的(助词)

2.不战而屈人之兵却(连词)

3.敌则能战之就(连词)

4.以虞待不虞者胜用(介词)

5.三军既惑且疑又(连词)

6.必以全争于天下在(介词)

六、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

第二课时

一、解题

谋,计谋、谋略。攻,攻破。意思就是: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二、齐读第一段

讨论:孙子认为,最好的用兵之法是什么?

归纳:不战而屈人之兵

讨论: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用兵原则的?(用什么方法)

归纳:正反对比全——上破——次

三、那么,如何做,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指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讨论归纳:伐谋,在谋略上攻破敌人。通过举例来对比论证谋攻的重要性。

四、如何才是做到用谋略战胜敌人?朗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必以全争于天下,也就是不用动兵刃就能使敌人全部屈服。屈—非战拔—非攻毁—非久,正反对比论证谋攻的重要性。

小结:1—3自然段论述了谋攻的战略思想和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论证论点。

五、具体在战术上该如何运用这一思想和原则呢?指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十则围之……则能避之。正面论述“谋”重要性。

六、谋攻的具体实施者是谁?学生阅读五六段

讨论归纳:将帅。将帅是带兵作战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将帅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从反面论证将帅的作用,强调“谋”的重要。

七、谋攻的作用固然重要,那个将帅也想有高深的谋略,可怎样去谋呢?齐读最后两段

讨论归纳:谋,必须“知彼知己”,这是谋的前提条件。

总结:全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战略思想和原则,强调“谋攻”的重要性。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

八、学生谈孙子的思想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举出具体事例,小组代表发言)

作业:课后第四题

板书设计

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反论证课后反思

三、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一般情况的总括,常出现在总结经验、概括规律的用语中。全:完全、使……整个降服,用作使动,全国:即“使全国”,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下文“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识别某个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并且是使动词呢?这要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个名词,它们的关系不能解释为修饰关系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动宾关系,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是使动关系。“全国为上”,是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译为“……是……”形式。“破国次之”,是用动宾短语“破国”作主语,用名词“次”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里指代情况或办法,译作“……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词性的短语直接作谓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句,构成“……非……”的形式,译成“……不是……”。

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何识别某个动词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动词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据是具体的上下文。假如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或者虽然能这样解释,却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使动关系,那么这个动词就是致使性动词。其次:其,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可根据上下文适当译出,或不译,不得已:实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这样”,也可译为“无可奈何”。蚁附之:蚁,像蚂蚁那样,名词作状语。此攻之灾也: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名词性短语“攻之灾”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为“……是……”。下面“此谋攻之法也”与此句类同,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移到动词“争”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汉语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常单独运用,来表示数量,译时应补出适当的量词。十则围之:即“(吾)十(于敌),则围之”的省略,这是个表示条件的紧缩复句。“(吾)十(于敌)”表示必要的条件,“围之”表示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中间用连词“则”连接,所以译成“(我军)十倍于敌人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