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资料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条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是以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数量和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

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的经济损失和间接的经济损失;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影响灾情程度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灾害的强度②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水平)③防灾准备与设备④人口年龄、性别⑤防灾教育与防灾意识(四)自然灾害的特点:①具有严重的危害性;②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③具有区域性;④具有关联性二、地震灾害(一)成因与分布:成因:90%以上为构造地震;板块边界,地壳活跃。

分布:位于板块交界地带(二)地震危害程度差异的原因①地震强度不同:震级、烈度越大,危害越严重;②发生的时间不同:夜晚发生危害大,白天发生危害小;③震中地理位置不同:遇震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不同④诱发其他灾害(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三、地质灾害(一)滑坡1、发生的条件:陡峭的地形地势;松散的地表物质;植被破坏严重。

2、特点:①时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多发。

②空间:主要发生在山区。

③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3、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河道阻塞。

(二)泥石流 1、发生的条件: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2、特点:①时间:一般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所以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②空间:主要发生在山区。

③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3、主要危害: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三)堰塞湖的成因(滑坡、泥石流的次生灾害):①地质构造不稳定;②岩性疏松;③地形起伏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④地震引发地表物质滑落(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⑤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2.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殊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与()的数量、()遭受破坏的程度(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二、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图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①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有受到损失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的大小取决于什么?①孕灾环境;②至灾因子;③受灾体三者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①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③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④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危害程度相同时:经济水平高、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经济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低)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主要的自然灾害①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干旱、寒潮;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③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④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2、热带气旋的发源地、时间、灾害及主要影响地区。

①发源于热带或副热带的洋面上(一般水温26°以上)②一般在夏秋季节登陆(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叫台风)③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

④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

具体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沿海。

3、干旱形成原因及分布①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4、寒潮成因、分布、时间及影响①成因:冷锋快速移动(24小时降温幅度大于12°C;最低气温小于5°C)②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③时间:冬半年(深秋——初春/9月——次年5月)④影响:大风、雨雪、霜冻等。

5、地震的震级、烈度、世界主要地震带①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②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③二者关系:震级越高,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有关)④世界两大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6、什么是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是什么?①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自然灾害与防治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频考点提纲一、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农作物和森林病害、虫害、鼠害)二、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加以对比记忆,提高解题技巧1、洪涝灾害(1)自然原因:A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多暴雨等;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等B地形:地势低洼(海河、珠江)C水文水系特征: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排水不畅(荆江段);泥沙淤积河道较浅;流速缓慢;流域广径流量大,落差小。

(2)人为原因: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泥沙淤积、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2、干旱(1)自然原因:降水少,径流量少,植被覆盖率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用水过多、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少。

3、台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摄氏26度以上,保证有充足的水汽与热量,并且受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4、沙尘暴(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多;地表植被稀广(动力条件、沙源、不稳定空气)(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工矿交通建设等5、寒潮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6、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拓展]: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原因有:(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7、滑坡、泥石流(1)自然原因:山区地形地貌;地质: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山体中断层发育;水源:暴雨集中或冰雪融水汇集(滑坡不一定有水、泥石流一定有水)。

地理6:《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地理6:《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

(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台风(2)形成:广阔的洋面→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台风形成后会移出源地,经历发展、减弱、消亡的演变过程(3)分布:季节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7-11月(北半球的夏秋季)最为频繁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2.干旱:(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2)形成:核心原因:降水量少(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气候异变)(旱灾(缺水)原因: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植被覆盖率、某些人为因素…)(3)分布:季节分布:视各地区具体特征而定空间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偏多,如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尤其以非洲的旱灾最为严重3.寒潮:(1)概念: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且一日内最低温在5℃以下)(2)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分布:季节分布:深秋-冬季-初春空间分布:主要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4.洪涝:洪水、涝渍(1)概念: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2)形成:(3)分布:(二)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构造地震)(2)形成:板块边界处(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地壳运动活跃,地壳不稳定,易形成火山、地震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地面正对震源的点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中距:地面上的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震级:(里克特-“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高考复习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识记要求: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能力要求:1、掌握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2、掌握并分析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3、掌握并分析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4、掌握并分析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5、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及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考点一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疑难剖析1、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变异都会成为自然灾害,只有当它超过一定限度,对人类造成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气象灾害(2(3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1、新华网2013年9月4日电:北京时间4日8时19分,日本关东地区发生6、9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宫城县、福岛县、东京都等地震感明显。

2013年11月8日在菲律宾中部萨马省登陆的超强台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B、印度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C、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D、台风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雨(3)材料中地震和台风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_超强复习提纲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_超强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纲要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旱灾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农业生产需水量大,容易形成春旱;江淮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容易形成伏旱;华南地区容易形成秋冬连旱;西南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旱灾(冬季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快,留存少;工农业需水量大)危害:造成农业减产;影响航运(甚至中断);影响水力发电;农村人畜用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思考: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

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

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2.洪水灾害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1)洪灾发生的影响因素:自然方面a降水强度及大小(降雨持续时间长或暴雨集中)b流域支流的多少c河道的弯曲d地势的低平,坡度的大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影响汇水速度);e台风天气;人为方面a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作用下降b乱砍滥伐,破坏植被c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兴修水库;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洪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思考: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3.寒潮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影响:使农作物、果树受到冻害;造成牲畜死亡;(导致农业减产)寒潮带来的冰冻和降雪导致交通堵塞,电力、通信中断(农田基础设施遭受破坏);沿海地区造成风暴潮;寒潮可能带来的好处:带来降雪,缓解旱情,改善土壤墒情;杀死病虫害;净化空气。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
发展节水农业;发展滴管、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其他: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人工增雨;海水淡化
2010年小麦播种后到现在,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 小麦生产第二大省——山东省已出现持续120多天的 大旱,全省有3000多万亩小麦受旱,占山东省小麦播 种面积的55%以上,部分地区出现了60年一遇的严重 干旱,小麦重旱面积已超过540多万亩。由于未来一 段时期华北还将持续干旱,面临着继2009年之后的又 一场冬春连旱的大旱。
我国时间上:每年5-10月、7-9月最多; 空间上:东南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 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 力”?
2、赤道附近洋面能否形成台风或飓风?为 什么? 3、为什么温带、亚寒带海区不能形成台风?
4.分别画出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台风示意图。
5.台风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 处附近,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 2、岩石:地震频发,山体中裂隙发育,岩石破 碎,地表多松散的堆积物。 (物质条件) 3、地形: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地
形条件)
4、气候: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动力条件)。 人为原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工程 建设
讨论
为什么我国水旱灾害频发?
总结: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 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 对比分析: • 1.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 哪些措施? • 2.2010年山东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旱,针对 山东半岛的旱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 解旱情? • 3.华北地区缺水严重,为保证华北地区的供 水安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知识点)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知识点)

自然灾害一、台风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2、分布:①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②其他海域:这些地方习惯上把台风叫飓风。

3、形成过程:.①广阔的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海水蒸发旺盛,湿热的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

②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四周的空气辐合旋转靠近台风中心,湿热空气从高层辐散流走。

如此循环,导致台风的形成。

成因总结:①有广阔的暖洋面(26℃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③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5、影响:有利:带来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不利:①强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牧场;②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淹没房屋农田,破坏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损毁水利工程,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③风暴潮: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还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

6、防御措施:①加强台风的监测、顶报。

(用卫星监测)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如红树林),建设防护提。

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二、寒潮1、概念: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天气特征: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3、影响不利:①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造受冻害(尤以秋末、春初危害最大);②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③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有利:①带来大量的降水,缓解早情,降雪还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②增加土壤水分③减少病虫害④带来风力资源⑤净化空气4、防御措施:①加强寒潮监测、预报。

②做好农作物、牲畜的防寒工作(如熏烟或浇水、储备饲料)③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三、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2自然灾害与防治归纳

2自然灾害与防治归纳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自然灾害与防治》总结一、《自然灾害》知识结构体系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在防灾的应用1.遥感(RS)技术(拍摄)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台风、寒潮、沙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全天候观察、监视,及时了解掌握灾害变化;;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防减灾中的作用:对各种灾害进行准确定位,及时掌握灾害发生地点,作出防减灾方案。

3.地理信息系统(GIS)(电脑)在防减灾中的作用(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一)地震1.影响地震灾情因素: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②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③建筑物抗震系数④防震意识、防灾措施2.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3.中国的地震分布: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多分布在活动性断裂带上。

3.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

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⑥工程建设中防范地质灾害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⑦建筑物、人、财趋于密集,单位面积的资产密度大。

(注意:有灾害,一定有受灾体,否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4.危害: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的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类型、防治措施和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角度,来详细探讨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相关知识。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1.地震灾害:地震是地壳断裂造成的地面震动现象,会导致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水灾:包括洪水灾害和台风引发的风灾、海啸等,会导致大片土地被淹没、农作物受损、人员死亡等影响。

3.干旱:水源减少导致土地干旱,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饮水安全等。

4.雷电灾害:由大气层内放电现象引发的灾害,对人类和设备产生严重威胁。

5.暴雨:短时间内大量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城市积水、路面塌陷等问题。

6.火灾: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发的火灾,会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1.预警系统: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让民众提前做好准备。

2.资源保护: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环境,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3.技术手段: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遥感、气象预测等,提前掌握灾害情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培训和教育: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5.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堤坝修建、抗震建筑设计等措施,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三、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角色1.灾害监测和预警: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灾害情况,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2.灾后救援和恢复:政府应当组织救援队伍和物资,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3.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自然灾害防治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4.资金支持:政府应当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复习提纲(详细、全面)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复习提纲(详细、全面)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变异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题目问某地的某种自然灾害严重(损失大)的原因,一般要回答两个方面, ①该灾害本身强度大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②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抗灾救灾的能力影响灾害损失的大小同样的灾害强度,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损失程度较低;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抗灾救灾的基础雄厚,抗灾救灾能力强,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可能较轻;相反,经济落后地区,抗灾救灾能力弱,灾情可能较重。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主要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3、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 、 、 、 、 、 、 、 、 、 等;(2)地质灾害主要有: 、 、 、 、 、 等 (3)海洋灾害除了 之外,还有 、 、 、 等(4)生物灾害包括农林牧生物灾害(主要有 、 、 、 等),和 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4、熟记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防灾减灾的措施:5、防灾减灾的一般措施:(1)非工程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2)工程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固堤坝,护坡工程、稳固山体,等。

(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五、我国部分区域自然灾害成因举例分析1、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①春季锋面雨带还在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量大。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专题6-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解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防灾与减灾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知识体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发生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大气圈——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岩石圈——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圈——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圈——生物灾害——虫害、草害、森林火灾(1)主要气象灾害的归纳比较热带气旋:成因: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分布: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近海内地也受影响危害: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交通中断;造成人员伤亡防御:加强监测和预报;营造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干旱: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分布: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危害:农作物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防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用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旱作农业暴雨洪涝:成因:锋面、气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在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危害:降水强度大,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易产生洪涝灾害防御: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施防洪保险等寒潮: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冬半年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除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等危害;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防御:加强预报,做好防寒准备(2)主要地质灾害的归纳比较地震:概念: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资料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资料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第一部分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概述简述自然灾害的概念、属性、特点。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列表比较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寒潮、冻雨和沙尘暴的概念、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P9-15,P35-48)。

了解干热风、龙卷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雷雹。

(二)地质灾害列表比较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含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及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P15-20,P49-56)。

(三)海洋灾害认识风暴潮、海啸、赤潮、咸潮的危害、成因、防御措施和分布(P20-22)。

(四)生物灾害认识虫灾、鼠灾、森林火灾和生物入侵的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我国的分布(P23-29)。

(五)说出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哪些,诱发了哪一类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认识自然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及形成原因(P64-67)。

(二)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原因(P68-69)。

(三)学会判断某个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原因(P69-74)。

四、防灾与减灾(一)例举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P76-83)。

(二)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第二部分专题整理专题一气象灾害一、干旱指的是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华北地区的春旱:1、干旱缺水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春季雨带还在南方,降水少;但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播和越冬农作物返青生长用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失修使防洪抗旱能力下降。

2、危害:①农作物、林木枯死,粮食减产;②河流、湖泊干涸,影响航运、养殖等;③工农业生产和人蓄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社会不稳定④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和防治高考复习要点

自然灾害和防治高考复习要点

高考地理复习要点——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点一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灾害(1)概念: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自然灾害(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时,才称为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气象灾害(1)干旱①成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②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还可能造成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③分布: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2)洪涝①洪水灾害:暴雨、冰雪融化、水利工程失事等→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形成灾害。

②雨涝灾害: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3)热带气旋①概念: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②危害:形成狂风、巨浪。

伴随发生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③等级划分:根据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划分为4级。

④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2.地质灾害(1)概念:是指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①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

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引起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震级越高,震源越浅,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

热带气旋
危害: 强 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 夏秋季节,我 国东南沿海
干旱 形成: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 土壤缺水。 分布:夏季较为普遍。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社会 混乱。 寒潮 形成:冷锋 分布:冬半年,特别是春秋季节,影响范围广,我国除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外,均受 影响。 危害:大风,降温,大雪
2.我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 生过程(第二章 第一课时 要点二)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第
二章 第一课时 要点二)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灾情的大小决定致灾因子(自然异变)的强度以及受灾体(承 受灾害的客体)的特性。地球上不同的大洲、不同国家、甚至是同 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距离灾害发生地的远近,所感受到的灾害 强度也不一样。另外,由于承受灾害的客体的差异,从而造成了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1、灾害类型:洪涝、地震、台风等 2、主要原因: ①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强烈,台风、风暴潮灾害频发 ②由于台风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 ③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板块运动导致地震时常发生
三、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1、灾害类型:水土流失、干旱 2、主要原因: 最根本因素: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土质疏松、植被稀 少、夏季暴雨频繁) 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四、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1、灾害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 2、主要原因: ①四川、云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边 缘,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同时 降水充沛且集中于夏季,因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频发。 ②该地域还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 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地震较多,并且地震能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地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与防御》复习资料

《自然灾害与防御》复习资料

《自然灾害与防御》复习资料一、自然灾害种类、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一览表二、最近几年发生的主要灾害概况(一)地震1、实例:(1)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842人受灾。

(2)印尼地震引发海啸:2010年10月25日,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至少509人死亡、21人失踪、上万居民无家可归。

(3)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

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

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

2、地震发生的原因:(1)玉树地震: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2)日本大地震: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危害: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建筑物发生倒塌和破坏,大批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并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海啸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1)加强灾害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摘管理,建立健全灾害防御法律法规;(3)增强公民的防灾意识,学习防震和自救、互救的知识;(4)加强防震逃生演练。

5、防御海啸的措施:(1)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及时发布海啸警报;(2)认识到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若在海边上或海洋中发生地震,要认识到可能会发生海啸;(3)认识海啸登陆之前的一些征兆: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4)若预感到即将有海啸发生,在海边的应立即离开海边,在船上的应将船开到开阔海面。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一)主要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得基本概念自然灾害就是指在自然界发生得,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危害得事件。

自然灾害得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变异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寒潮、干旱、洪涝、雪灾、沙尘暴、大风、雾等自然灾害得特点: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联系性;严重性;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

中国自然灾害得特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不仅总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得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思考:我国东南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得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得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2、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自然灾害带。

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1)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得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得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得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得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得可能与强度。

(2)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与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免了受灾得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得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得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识记要求: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能力要求:1、掌握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2、掌握并分析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3、掌握并分析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4、掌握并分析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5、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及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考点一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疑难剖析1、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变异都会成为自然灾害,只有当它超过一定限度,对人类造成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气象灾害(2(3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1、新华网2013年9月4日电:北京时间4日8时19分,日本关东地区发生6、9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宫教师:胡老师 运用:高二暨高三总复习城县、福岛县、东京都等地震感明显。

2013年11月8日在菲律宾中部萨马省登陆的超强台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2)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B 、印度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C 、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D 、台风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雨(3)材料中地震和台风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 (1)C (2)D(3)都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地区)。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临近西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台风。

解析 第(1)题,地面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破坏越严重;震源越深,传到地面时能量越小,破坏越小;越靠近震中,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产生的能量会越大,破坏越大。

第(2)题,赤道地区因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热带气旋(台风);西北太平洋地区由于热带洋面广阔,故形成台风的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台风眼区域气流下沉,风力较小;台风能引起海水的剧烈运动,产生海啸,同时带来狂风、暴雨。

第(3)题,由材料知,地震、台风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临近台风多发的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

考点二:我国的自然灾害疑难剖析主题1: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1、干旱灾害(1)特点: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3)危害⎩⎪⎨⎪⎧抑制农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地表径流减少,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 饮水困难引起饥荒、难民潮等社会问题和火灾、土地退化等 生态问题(4)分布①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东部季风气候区。

②华北、东北地区:春旱、春夏连旱;长江以南地区:伏旱;西南地区:冬春连旱。

2、洪涝灾害(1)特点: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南方多于北方。

(3)危害⎩⎪⎨⎪⎧对工农业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冲击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恶化(4)分布: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为多发区。

3、寒潮(1)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2)影响我国寒潮的路径 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经过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3)寒潮的影响及地区差异4、台风(1)台风形成的条件①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如右图所示)③合适的纬度,以10°~15°间为最合适。

(2)结构从台风结构看,台风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三部分。

(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4)影响:①弊: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

②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对点演练2、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答案(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

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解析(1)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回答。

(2)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必然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危害可从对农业、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影响和生活用水等角度分析,另外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主题2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就其成因、特点与分布,列表比较如下:对点演练3、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答案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该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解析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开山取石,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地表多松散物质,雨季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危害。

主题3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我国的病、虫、鼠等生物灾害相当严重,危害极大。

下面就我国的虫灾和鼠害的主要种类、成因和危害,列表如下:4、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3月24日《南方农村报》讯:走进广西南宁横县莲塘镇佛子村的山林,数厘米长的松毛虫随处可见,每一根松树枝上,都有十几条松毛虫在蠕动。

原本苍翠碧绿的山林早已变得枯黄焦黑,就像大火烧过一般,其间数以万计的松毛虫大肆啃食着鲜嫩的松针。

材料二: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1)本次南宁发生的松毛虫最可能的类型是________。

(2)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松毛虫从空间分布看具有的特点及我国森林病虫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3)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答案(1)马尾松毛虫(2)区域性。

地形、气温。

(3)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教师:胡老师运用:高二暨高三总复习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南宁松毛虫的类型。

第(2)题,结合图及所学知识较易回答。

第(3)题,我国在进行人工林建设时,用单一的树种代替原始森林树种,造成病虫大量繁殖且使同类树木大量受灾,除此之外,对外贸易导致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也易造成森林病虫害。

考点三自然灾害与环境疑难剖析主题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1、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各种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某些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往往经济比较发达,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2、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5、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胡老师运用:高二暨高三总复习(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人为原因。

答案(1)旱涝关联性(2)地质灾害(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繁;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解析第(1)题,Ⅰ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Ⅳ地区为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

第(2)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最为严重。

第(3)题,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并处于两大地震带交会处,使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第(4)题,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不当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

主题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1、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1)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2)海陆兼备,陆地与海洋灾害都有发生;(3)季风气候典型,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4)板块交会地带、地壳运动频繁;(5)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

2、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区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2月以来,西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其中云南大部、四川大部、贵州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

同时,西南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以上,其中云南大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气温偏高2、4℃。

材料二:云南省干旱灾害分布图(1)据图描述云南干旱灾害的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一,试说明2013年2月以来,云南省干旱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答案(1)地区分布不均;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情逐渐加重。

(2)大气环流异常:降水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少;气温比常年同期异常偏高,导致蒸发旺盛,形成干旱。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知,云南干旱灾害分布不均,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

第(2)题,云南干旱面积不断加大,主要是大气环流形势异常造成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导致的。

考点四防灾与减灾疑难剖析1、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①遥感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应用:灾害前兆监测;灾害跟踪监测;帮助救灾;建立灾害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