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4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

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铁丝、纸、白糖、记录表、课件。

小组: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记录表。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第小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材料准备:铜丝一根,纸一张]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

提问: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2课内容。

关于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现象及特点、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从学生认识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生成的具体新物质,但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现象出发,推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课有二部分,分别是“把豆子和沙混合” “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 。

两个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判断。

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科学。

第一部分:观察豆子和沙混合后的变化观察豆子和沙混合后的变化,首先要对这两种物质有所了解。

教科书的图中,呈现了豆子和沙的特征。

通过对两种物质的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是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观察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加热后白糖在不断的变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

在反应过程中,首先白糖融化,然后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黑色的炭一样的物质。

在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情况下,首先观察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蜡烛燃烧时,开始有蜡烛油产生,然后又有气体产生,弄清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就很容易确定蜡烛燃烧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了。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刻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质变化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

所以,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它“巧妙地将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到探究式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1.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镑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产生。

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的方向、轨迹和过程的。

首先对于混合沙和豆子的结果,绝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熟知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这个实验难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其次学生从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实验到加热白糖的实验,思维跳跃较大,过渡不自然。

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了让整个教学活动结构性更强,连贯性更好,对比性更明显,我对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实行了调整,设计了捣碎冰糖这个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的观察活动。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认识,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加热、过滤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应用,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变化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铁丝、硫酸铜等。

2.教学课件:PPT,包含实验图片、问题讨论等。

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物质变化的特点,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分析】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4)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4)
板书:混合沙和黄豆:没有产生新物质
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沙和黄豆有多大变化,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在科学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我们再来做个实验,看看物质有什么变化?
二、白糖的加热实验
1.白糖我们都见过,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用蜡烛(酒精灯)给白糖加热,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让我们一起仔细的观察白糖,并认真做记录。
1.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比较混合沙和黄豆、白糖加热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生述。
2.师: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9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
3.师:你现在知道沙和黄豆混合是什么变化?加热白糖是什么变化?
师: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六年级学生通过对科学课程三年多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规范的操作行为,以及良好的科学课堂习惯。关于本课学生接触的4种主要物质:豆子、沙、白糖、蜡烛,这几种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认识。而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黑色的炭一样的物质则是本课学生重点认识的新物质。



4.眼睛不能靠碟子太近;
5.第一阶段实验观察发现到有一点点变化就请熄灭酒精灯,暂停实验,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6.记录完毕,开始第二阶段实验请一直持续加热到不再变化。仍然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四、实验现象:
白糖
加热前
有一点点
3.第三组实验材料:玻璃片、蜡烛、火柴、记录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案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并验证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几张纸,一根小棒,一个筛网,一支蜡烛,一块易拉罐铝片,一支试管夹,一小包白糖,一个塑料小勺、一盒火柴,一个盘子,一张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1、在大家的面前有一袋豆子和一杯沙子,给大家半分钟时间,仔细观察沙子和豆子,描述它们的特点。

(沙子:细小、颗粒状、棕色等;豆子:椭圆形、黄色等)2、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实验。

3、进行混合、搅拌。

(各取一部分沙子和豆子倒在空的那个杯里,进行搅拌)提问:为什么不倒完?(留下一些样本,实验前后可以进行比较)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吗?有什么方法能进一步说明它们有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请大家用筛子分离沙子和豆子,把沙子筛在盘子里。

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呢?)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5、整理实验一:请1号同学把盘子里的沙子倒到讲台边的水槽里,盘子拿回,接下来还要用。

请2号同学把其他材料也拿到上面来集中。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导入: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都不产生新物质呢?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白糖加热的实验。

小学科学_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对“观察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变化”和“给白糖加热后的变化”两个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学习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即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找出它们的区别。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教师的:课件和视频,演示用的沙子和豆子等。

学生的:实验袋档案袋实验报告单沙子豆子纸张筛网筷子纸杯蜡烛绵白糖勺子小盘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快,有的慢。

那么物质到底是怎么变化的?自然界中的变化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二、观察混合后沙子和豆子的变化1、猜一猜(1)出示一杯豆子和一杯沙子。

请大家先猜测一下,豆子和沙子混合后再分离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小奖励)【设计意图:激励孩子积极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2、设计实验步骤请组长取出实验报告单,设计实验计划和步骤,讨论完之后,组长再写好组员分工表。

设计完毕的小组请翻绿色笑脸牌。

(分工表包括记录员、实验操作员、观察员可多人、翻牌员、整理材料员等)【分工表设计意图:让每位组员尽可能的参与其中,以防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混乱】【绿色笑脸牌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能有时间观念,带着比赛的态度去完成任务,老师也能更好的确定小组完成情况】3、出示实验步骤和提示。

(课件展示)4、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4、实验现象5、友情提醒在科学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的变化”都是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同样重要。

二、观察白糖的变化1、猜想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2、实验材料白糖、蜡烛、金属汤勺、打火机3、实验步骤①将蜡烛平稳立在桌上,点燃②用金属汤勺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的外焰上加热③观察白糖的变化4、温馨提示①手握勺子顶端②放外焰加热③眼晴不能靠勺子太近④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⑤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安全的地方5、实验现象白糖是由甘蔗和甜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糖。

白糖色白,干净,甜度高。

加热前:白色透明,颗粒状固态,有甜香味。

白糖的变化: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颜色变化:白色——黄色——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6、填写: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观察实验现象猜想交流准备材料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记录表通过白糖加热实验,知道物质变化有的产生新的物质。

7、实验结论白糖加热到最后全部炭化,产生新的物质。

8、知识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前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类似糖加热的实验,糖加热到最后全部炭化,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9、友情提示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状的白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是物理变化。

白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产生了不同与原来的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10、讨论在加热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蜡烛在燃烧时,发光发热,会产生黑烟,灯芯变黑,这是化学变化。

蜡烛在燃烧时,会慢慢变短,这是物理变化。

11、小结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先物理变化,再化学变化。

三、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2、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光发热B、有新物质生成C、产生气泡D、颜色发生变化(二)判断题1、水变成冰的变化是物质形状发生了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3.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中的沙和豆子分别倒少量在白纸上,仔细观察、描述它们的特点。

(2)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沙的特点豆子的特点4.交流讨论: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实验一:混合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

(2)观察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是否发生变化。

6.交流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吗?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7.实验二:分离沙和豆子。

要求:(1)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2)将分离后的沙和豆子与原来的进行比较、对照。

8.交流讨论: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进行观察?3.指导学生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提问:混合杯里的沙子和豆子,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指导学生混合、搅拌沙和豆子,并观察实验现象。

6.组织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它们发生了变化吗?7.指导学生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并与原来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

思考:豆子和沙有没有发生变化?8.全班交流汇报: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混合沙和豆子的活动,发现实验前后豆子和沙形态发生细微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改变,从而认识到混合沙和豆子没有产生新物质,并意识到“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环节二:观察白糖的变化(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1.观察加热前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第一列中。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的变化形态颜色气味新的发现蜡烛发生什么变化?2.说一说白糖的特点。

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教师活动21.指导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

(形态、颜色、气味)2.交流汇报:白糖的特点。

市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市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市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物质的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基本物理现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学生在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基本物理现象,掌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

2.讲解法:讲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蒸发皿等。

2.教学课件:物质的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实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物质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基本物理现象,呈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教师提问并进行解答。

5.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保存、疾病治疗等。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所伴随的一些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物质变化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伴随的现象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难点: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教学课件:教材相关内容的PPT。

3.实验药品:铁、铜、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器生锈、铜器变绿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定义和特点,为学生实验和观察打下理论基础。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共7课,主要讲述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气体的溶解等。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物质变化的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学会使用实验方法和观察手段,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难点:物质变化原因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的能力。

3.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现物质变化的原因。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等。

2.教学课件:PPT、实验视频等。

3.作业材料:相关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如冰块融化,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验视频,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气体的溶解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质量变化等。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19(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19(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19(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是学生在学习了关于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的性质等知识后,进一步探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本单元共安排了4课时,分别是:《物质的相变》、《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简单的化学反应》、《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的性质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但六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物质变化的微观解释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验和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规律。

2.难点:物质变化的微观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试管、铁丝、冰块等。

2.实验药品:水、酒精、盐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规律。

实验包括:水的沸腾、酒精的蒸发、盐水的冰点降低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教学准备】:1、学生四人组实验:一杯沙子、一杯豆子、筛网、筷子、一张白纸、塑料盘;长柄金属汤匙、一小包白糖、蜡烛、火柴、金属盘。

2、教师演示:纸、PPT,学生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导言: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PPT]二、探究活动一: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1、[出示沙和豆子] 在你们的桌子上我给大家准备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都认识吗?我们要用它们完成一项探究活动——[PPT]混合沙和豆子,观察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板书:混合沙和豆子]·预测:你们觉得会发生变化吗?·我把沙和豆子混合在空杯子中,是不是把所有的沙和豆子都倒完?为什么?·筷子、筛子用来干什么?[充分搅拌;筛网分离—看得更清楚;PPT过程]2、学生混合、分离实验。

3、学生汇报:混合前后,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不变的依据;变则具体说]4、归纳:我们发现,混合后沙和豆子发生了细微变化。

但是豆子还是豆子,沙还是沙,有没有变成其它的物质? [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没有明显变化。

·其实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样重要。

三、探究活动二:加热白糖1、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物质[出示白糖],我想让白糖发生明显变化,可以怎么做?给你们准备了这些材料[投影]——我们可以加热白糖[板书]。

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精品教案(4)

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精品教案(4)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教科社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单元第2课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在变化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比如说:巢菜的时候要将调料与菜进行混合。

那么物质之间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研究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今天是以实验为主的,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观察,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这是一杯的豆子和沙子,如果将他们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生:豆子和沙子的原来样子?/豆子和沙子混合后的样子师:全部都混合在一起吗生:先放一部分样品在那里。

漫漫混合师:为什么要先留一部分?生:可以与后来的进行对比,看到底有没有发生版画。

师:怎么样才能更观察的清楚些?生:搅拌(已经搅拌了)用筛子将它们分离开来。

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来观察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后的样子。

将表格1填写好。

原来的样子预测混合后的样子沙子豆子学生观察。

汇报师:经过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生:混合前是………我们的预测是。

混合后的样子是。

(东西粘在黄豆上。

教师板书)生:黄豆味道变咸了师:你怎么知道味道变咸了生:尝了师:你的精神是好的,但这样是不卫生的生:我们认为没发生变化。

原先是黄略带灰,我们的预测是没变化,混合后颜色不变化生:我们认为有变化只是微小的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师: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觉得,我们需要有事实为依据。

其实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了细微的东西,比如豆子的皮裸露出来了。

不管是大小,形状都会发生变化。

那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混合前与混合后的沙子与豆子的性质有没发生变化?生:没师;原先是豆子,现在生: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师:板书:向这种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也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变化也属于这种物理变化生:沙子与绿豆生:好的铁定与生锈的铁钉?师:我现在问的是,像豆子和沙子这样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3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3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2)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即证据越多越充分结论也就越可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准备:记录纸、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镊子、玻璃皿、白糖、搅拌棒、烧杯(装清水)、一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有些物质有明显变化,像三年级学习的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上节课学习的火柴的燃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沙和黄豆的混合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那这下明显和不明显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新疑问来学习物质单元第二课,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评析:导课简洁,直入主题;图片火柴的燃烧和小苏打与醋混合产生的大量气泡也蕴含着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二、观察加热白糖后的变化。

1、推测给白糖加热可能发生的变化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白糖,如果让白糖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学生说方法。

像刚才大家说把糖放进水中进行溶解、碾碎等方法改变的是白糖的形状和状态,它的本质变了吗?还有同学说把糖放在火上加热,你们认为能发生变化吗?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并试着推测白糖可能发生的变化,师简要板书。

(评析:让学生自己说让白糖变化的方法,并进行变化现象的推测,推测时很多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白糖加热的变化现象进行推测,那白糖的变化会像他们推测的那样发生变化吗,这将激起学生对推测进行探究验证的欲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4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4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4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背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而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制作思维导图。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泡腾片、玻璃杯、温开水、一次性杯子【教学过程】一、探究活动(制作饮料)1、出示泡腾片(一种固体饮料),简单介绍下泡腾片(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以喝上一杯美美的饮料),是否大家也想尝试?2.学生探究:制作饮料(将泡腾片放入温开水),思考:有什么现象?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3.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冒出,说明有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说明有新物质产生,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4.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饮料。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归纳旧知回顾整个单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变化?举例说明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提问,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打下基础。

)三、组内交流1.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小组的合作一起完成思维导图,这样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温故知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合理完整的实验论证自己的假设,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两人一组):铁片、铁锈片、磁铁、铁锤、毛巾、电流检测器、铁钉
教师准备:课件、铁锈粉、餐巾纸、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锈图片引入。

1、课前布置找找身边铁生锈现象。

很多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2、揭题。

(二)观察铁锈,与铁进行对比实验。

1、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片、铁锈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的不同。

(出示比较记录表一)引导思考: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表面现象的不同以外,谁还有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呢?铁还具有哪些特性?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3、我们在做这些对比实验时,应该怎么做?指导敲击和导电的实验方法。

4、(出示比较记录表二)强调注意事项。

5、领取实验工具,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6、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7、从以上的实验,可以证明什么?得出结论。

(三)探索铁生锈原因。

1、引导: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也就是铁锈的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出示实验方案)提出要求。

(填写1-4项)
4、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实验方案。

5、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并指导记录方法。

6、根据本组需要领取相应的实验材料。

[为使学生的课外实验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这承接第7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

课外延伸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样的探究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多数内容具有寓教于乐的性质。

孩子们在不断思考,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科学探究的本质得到了充分体验,促进了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形成。

科学教学就应该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把课内课外当作一个完整的课来作通盘考虑,重视课内外的协调发展、有机整合,把“课外”的内容有力的融入科学课程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
总结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