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收入《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精选精评·哲学卷》,周国平主编,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梳理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发展脉络,澄清这一思想自身的概念界定和论述方式,强调这一思想在理性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历史逻辑现实统一历史的可能性绝对精神理性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历史感”,是“黑格尔思想方法……的基础”,在黑格尔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贯彻着事物依据辩证法的运动发展轨迹,都体现着历史中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逻辑和绝对精神发展中的逻辑在历史进程中外化的表现形式。在《哲学全书》导言中,黑格尔指出,哲学之最高目地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在这里,黑格尔所指的“思想”、“经验”和“理性”、“现实”,对应的正是绝对精神自身运动的逻辑与世界变化发展的历史。因此,对黑格尔思想体系的真正把握,就不能离开对“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点的理解。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其论述最早见于1807年发表的《精神现象学》,并在之后始终贯穿于他对哲学史、政治史等绝对精神发展进程的论述之中。在《历史哲学》的开头,黑格尔更是明确地提出:“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历史哲学》绪论,三联出版社1956年,47页)并在全书中以这一观念为基础展开他对世界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思想史)的陈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念的正式提出,对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意义都是划时代的。正如柯林武德所说:“任何只读过《历史哲学》本身的人,都不能不认为它是一部深刻独创性的和革命性的著作,在书中历史学第一次充分成就地走上了哲学思想的舞台。”(《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29页)

对任何观念的考察,都不能离开其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而对黑格尔这样在哲学史上有着巨大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探究其基本思想轨迹的传承流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本文的任务在于阐述三方面的问题: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思想从何而来?

在黑格尔的体系之内这一观念意味着什么,如何表现其自身?

这种统一性的观点在整个理性主义的大体系之中意味着什么,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了何种影响?

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是历史学自身哲学反思进程的必然产物

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提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420页)事实上,这方面的工作从历史学产生的那一日起就存在了,而且从来没有终止过,只是黑格尔超越了他的理论前辈,以自己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对其先驱者的努力做出了最高的概括和总结。

而这些工作,这一历史学自身的哲学反思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历史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历史何以可能?

历史的意识是人类生命特有的特征。然而我们发现,在人对历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第一步的直观印象往往是将其等同于经历过的现象与事件的总和,而“对于具有发散特点的人类思想来说,现象看上去简直无以计数……在这种令人惶恐的形势下……我们试着对它玩一些分割和省略的游戏……然后这种救助的绝招便保留了下来,成为令人敬畏的办法,将我们思想的网络撒到整个宇宙之上。”(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3页)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历史产生于现象,二是现象本身并不是历史,反而现象可能会湮灭历史,只有当人类依据心理上的基础将“思想的网络”投射到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去的时候,历史才成为其自身。考察一下词源,“历史学”(history)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调查和探究,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历史学的开创者希罗多德使用这个词作为其著作标题的时候开始,历史就经历了一次“文体的变革”,(克罗塞瓦语)不再是单纯的事件记录和材料整理工作,而开始自觉地从事对真理的探求。柯林武德对历史学所下的定义包括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科学性,二是人文主义,三是合理性,四是自我显示。

可见,对于其自身(特别是自身掌握的大量现象材料)的反思是历史学的必要特征,而人类在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中对于统一性的信仰则是历史学之所以存在的基本心理依据。

然而,就在古希腊哲学的反思精神成为历史研究的必要因素之一的时候,其另外一方的传统(而且是占主流地位的传统)也在历史学中体现着自身。从与希罗多德同时的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是一条更能代表古希腊哲学精神的主流的思想脉络,也正是在这条思想脉络中,我们初步看到了“历史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的滥觞。对于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严格区分,对于“意见”的拒斥,实际上是把永恒作为衡量事物是否是真正的知识对象的标志。而历史学研究的则是变化之中的过程,这种非永恒的东西是只能知觉而不能由证明来认识的,也就不能成为科学与知识的对象。这由希腊人本质主义的观点经过形式逻辑的推导得出的结论具有如此的影响力,以至于希罗多德的后继者修昔底德就认为“事件的重要性只是它们对永恒的和实质的整体投射了一道光明,而事件本身则不过是它们(永恒的实质,笔者注)的偶然表现。”(转引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48页)在这里出现了一种两难的选择:要么是真理的、永恒的、理性的、逻辑的,要么就只能是表象的、变动的、感性的、无内在必然性的。在辩证法提出之前,这个两难没有得到比较圆满回应。

我们再来看看黑格尔之前的思想者对这个两难的态度。在希罗多德哪里,历史早已经不是单纯的事实的罗列那么简单,他是在通过追问和批判创造出有关过去事件的真正知识而不只是意见。而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却把诗歌的科学性放在历史学之上,认为历史不过搜集经验事实,而诗歌则能从事实中抽出一些普遍的判断。沿着这种反历史倾向的形而上学的道路走到极致,是十七世纪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主义,“历史是不可能的”

这种思想正式地从理论上被提出。这里所论证的不可能性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真理的标准乃是观念上的清晰明白不可置疑,因此,如其本来面目的历史认识是超乎我们能力之外的,换言之,也就是说历史现象背后的真实性和统一性是可以怀疑的,不确定的。历史学不具备成为科学的资格。

然而,即使是在直接继承笛卡尔理性怀疑思想的大陆唯理论内部,也同时孕育着肯定历史合逻辑地发展的新思想的种子。斯宾诺莎在其著作《伦理学》中曾指出,人是统一的

无限整体的环节,是无限多个环节中的一个,这个整体被称为上帝、自然或是实体,而哲学的任务和思辨的任务则分别被归结为理解这个复杂而奇妙的机制以及把世界看作按亘古以来的规则运动着的无限粒子。显然,这与黑格尔的学说中对于真理只存在于整体之中,部分只能作为整体的一个环节来理解,历史依照绝对精神内在逻辑演进等思想是极其相似的。如果把斯宾诺莎的“上帝”换成“绝对精神”,“亘古以来的规则”换成“绝对精神的逻辑”,这一点就更加明显。而莱布尼茨对“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他对哲学史的研究。“我们正是有赖于他才把哲学概念当作一种连续不断的历史传统……

莱布尼标志着哲学与历史学两个已经互相异化的领域之间的接近”(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72页)从表现思想运动的哲学领域的历史发展与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再走出一步,就可以很顺理成章地得出在其它领域(对黑格尔主要是政治领域)“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了。

从维科到康德的思想脉络,则更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先是维科针对笛卡尔对历史学的质疑在十八世纪初提出了他的反驳。在“真理与事实互相转化”的学说里,维柯发现了这样一条原则:“能够真正认识任何事物的条件、能够理解它而非仅仅知觉它的条件,乃是认知者本人应该创造出来的。”(转引自《历史的观念》,73页)请注意在这里维科所用的“创造”一词,传统上思想者对“历史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回应,首先是对于历史学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可以反映人类事务变化不居的运动中的客观规律的考察。而正是在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反映论思想的反动的意义上,我们说,维科提出的观点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以主观精神作为原则确立历史的可能性,已经离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远了。

然而真正显现出维科这一开创性观点之意义的,是康德在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提出的“先天观念”、“先天形式”等等概念,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历史与逻辑的问题,但是这一全新角度的哲学思想方法意义在于:在哲学领域以理论的方式确定了维科在历史领域的工作。而且,虽然黑格尔对康德的这一基本思想多有批评,但是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体系,又确乎是受到康德多方面的浸染,特别是在历史是合乎理性的进程、人性中的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之类的观念上,黑格尔完全是康德的继承者。

总之,从历史学自身反思的历程来看,“历史如何可能”一直是一个潜在或突显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个问题,有形而上学出于对“永恒”、“绝对”的追求而做出的否定,也有从人类精神中心出发的肯定。其逻辑主线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即:从人类直觉上对统一性的信仰到理性主义的反省和怀疑,再经由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确立以主观精神为核心的价值,最终到达黑格尔的到绝对精神,实现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观念对表现为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的逻辑和表现为变动不居之事件的历史这两个概念的协调统一。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是理性主义发展的顶点和终结

在干斯博士为历史哲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这位黑格尔的弟子这样评价:“第一而且最重要的,这部讲义所包含的一个思想体系,就是最细微的地方的结构也适合逻辑:这部书简直可以说是表达出来了历史的道理,……这里有的是对于那些(构成“历史”的)人类造诣,由逻辑的哲学所作的一种研究。”(《历史哲学》,29页)这一段应该说不是弟子的溢美之言,就表达出道理,由逻辑研究历史这一点来说,黑格尔的工作大大超越了前人。但是干斯接下去的话就很有值得探讨的深意了,“唯一留待解决的,就是这些范畴能否在那显然难以控制的人类任性妄为中同样证实它们自己……‘观念’是阐明它们的,而不是歪曲它们的”(《历史哲学》,29-30页)其实,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最受后人指摘的就是这里所说的这个“唯一留待解决的”问题,“这论点也和其它的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说起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除非有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282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干斯的辩护是否有力?罗素的指责是否成立?事实上,误解往往在于对概念的界定。在这里,最关键之处就是黑格尔对于“现实”、“历史”、“逻辑”这些基本概念到底是如何理解的。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黑格尔对于“现实”的独特观点。在《法哲学》中,黑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符合理性的。”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就是“绝对精神”内在逻辑与历史“现实”的统一,但是这里的“现实”一词具有特殊的含义。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对于“现实”与“合理性”都缺乏正确的理解,凡经验主义者认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式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形态,才看出它是合理的。这样,只有作为“绝对”的整体是真正真实的,一般的有限的事物都只是整体的一个环节,都不十分真,其中一部分是现象,只有一部分在反映全体的这个意义上是“现实”。现实是具有必然性的根据的东西,是有本质的存在的必然矛盾过程。因此,我们所说的很多经验的东西都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现实”。

进一步的,黑格尔的“历史”概念也不是所有过去的现象的集合。自然现象只有循环而不能显示为理性与逻辑的展开,所以自然没有历史;也不能庸俗化地把所有的发生过的事件都上升到思辨的高度,所以不是所有的过去都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实际上是指“绝对精神”以辩证的逻辑外化显现于人类世界的运动过程。也许这种论证有循环的嫌疑,但在这样的严格定义下,至少是在他自己的体系之内,黑格尔的论述是精确的,也就是完全自洽的。

至于逻辑,在《小逻辑》一书的开头对于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中,黑格尔把逻辑学定义为研究思维与纯粹理念的科学。而思维又是以自身为对象的能动的普遍体,既是其自身又是其对象,按照黑格尔的定义,因此也就是“客观的思想”。黑格尔同历来其它曾抱有类似形而上学的人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特别强调逻辑。根据他的逻辑,“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限定“实在”的任何平常的谓语都是自相矛盾的。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正确。从有关“绝对”的任何谓语通过且仅通过这种逻辑的力量就能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即“绝对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与逻辑统一”这一命题中的“逻辑”是有特定意义的,黑格尔自己也明确地说,他的逻辑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278页),和普通的逻辑完全不同。在这里,逻辑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纯粹“形式”,它的内容也不是来自别处,恰恰相反,作为纯粹精神现象的逻辑思想比起一切别的内容来更是事物的内在核心、根据和实质,而一切其它别的内容比起逻辑来倒反而只是缺乏实质的形式。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黑格尔所提出的“逻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式逻辑,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所依据的遵循“正-反-合”公式的辩证逻辑。

考察了“历史”、“现实”、“逻辑”这三个关键词在黑格尔体系中真正所指,现在我们可以把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简要概括为:历史(具有无限丰富性和无限理解的可能性的历史现象的总和)与逻辑(辩证的逻辑)都是绝对精神的内在物,历史以辩证逻辑的眼光被选取被解读,被前设地理解为与辩证的逻辑相统一。

在这种基本的理论前设下,黑格尔开始他对于历史与逻辑之统一的阐述。理解了黑格尔在“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意味着什么,理解了这一思想的基本论证思路和方式,即理解这一思想本身意味着什么之后。下一步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在黑格尔的整个世界观中,这种“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意味着什么。

首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意味着人类历史的一切领域都表现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不同阶段。

我们不妨从这一阐述遭到反对一向较少的思想史上着手。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的导言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哲学史看上去纷然杂陈的各种体系,可以说只是一个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那些作为各个体系基础的特殊原则,只不过是同一哲学体系的各种不同的分支。在哲学的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哲学本身里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这样,至少在哲学史思想史的领域,黑格尔很顺利地得出了历史(哲学发展的表现)与逻辑(哲学思想哲学精神的内在逻辑)完美的统一。

按黑氏自己的计划,则是先在思想的领域确立“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无可置疑的确实性,然后利用“绝对精神”这一元概念将整个世界变成思想的世界,将整个历史也就相应地变成了思想的历史,从而可以将辩证法的逻辑,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贯彻到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

然而,即使只是在思想领域,历史与逻辑也还是有区分的。哲学本身与哲学的历史之区别,就在于哲学本身摆脱了历史的外在性和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即使只是在哲学的历史中,还是有一些不安的乌云,在危胁哲学本身纯粹性的表达。比如哲学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反复性,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令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难于自圆其说。

在其它领域,情况就更为复杂。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在其它领域的表现主要是对于政治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部著作中。一般认为,“历史哲学”这个概念是伏尔泰在十八世纪创造的,(舍斯托夫认为圣奥古斯丁就提出过这一概念)最初只不过是指批判的或科学的历史,这里的“哲学”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思维方式上的历史学方法论;二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支配各种事件的一般规律性。而黑格尔则不只是对历史进行一种哲学的反思,他是企图利用他的“绝对精神”演化进程囊括所有世界政治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单纯经验的历史上升为一种更高的思辨的哲学地位。在这方面他受到的指责最多,但同时要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一论述中,在这以前的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被总结整合,达到顶点;在这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与以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德里达等人为代表的反理性主义也必须从这里出发,探索新的道路。

其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意味着形而上的决定论。

说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就不能回避决定论的问题。“上帝统治着世界,而世界历史便是上帝的实际行政,便是上帝计划的见诸实行。”(《历史哲学》,76页)这是典型的决定论思想。但要廓清的是,这里的决定论并不是把活生生的真实事物发展的内核归结为一种物理意义上因果概念统治的机械性的力量,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预成论。我们只能称之为一种超越的,形而上的决定论。

这里有必要比较一下上文提出的历史是“上帝的计划”和康德所说的历史是“自然的计划”。康德认为,就我们自己的内在精神而言,人的行为是自我决定的自由和道德行动,而作为现象,从旁观者(也就是历史学家或哲学家)的角度来看,它们却只是依照自然律而被决定的,人类并不理解而只是实现了自然的规律。黑格尔否定了历史等同于自然,否定了自然的进化,但在人类的历史行为被其背后的形而上的东西所决定方面,黑格尔的思想与康德一脉相承。他把历史发展源泉的力量定义为“理性”。这基于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究其始终,都是源于人类的意志,源于人类思想之外化而表现出来的行动。而这些意志与行为究其始终,又都贯彻着理性。只不过黑格尔在这个基础上把这种个人的主观的理性外化为绝对精神的理性,又扩充为世界精神的理性。这是黑格尔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然而也是一个在解释上有很多困难的思想。把历史之发展源归于理性,就要考虑到理性的基本倾向则是把区别归结为一致,事件归结为本质,现象归结为模式。可是征之于历史,特别是征之于具体的历史现象,我们会发现,任何理性与逻辑都只是对于真正历史的象征性表象,而不是历史本身。我们的理性只能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实现,那就是在表述时可以依据人深层次信仰的需要来组织事件,使之符合人们的预期。康德主义就声称,我们的知识就在于借助加于不可靠的感性材料之上的某种必然知性形式来综合这些材料。而黑格尔则由于他对于现象世界的不妥协,陷入了理性的迷梦。一方面,这是对康德的一种超越;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在本应该要求理性的地方陷入迷狂而不能自拔从而在笔者看来也可以说是一种倒退。(《历史的观念》131页)黑自己的回应,是一方面宣称自己并没有理性的狂妄(《精神现象学》,40页),另一方面则巧妙地把热情作为理性的工具,宣称人本身就是理性与热情的统一,每一种人类的思想行为都是在特定局势中进行的由当事人做出的最合乎理性的选择,都是以他的实际情况在当下所能采取的最符合理性的行为,这样就实现了热情与理性的统一。(同上,132页)这种方法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也不能解释很多现象,不过就理性主义来讲,它意味着理性(“绝对精神”的理性)已经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类生活的东西(人的理性和热情共同作用实现“绝对精神”的理性),这已经是就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也是对历史现象作形而上理解的理性主义的顶峰。当然,决定论只是说黑格尔从历史中看到了必然性看到了规律性,并不意味着历史的预成论,恰恰相反,黑氏认为“历史结束于现在”,在它没有展现为内容时逻辑并不能推出什么结论,这也体现了他的严谨。

最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意味着现实之中而非之外的统一。

继承康德关于人类潜能的发展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思想,黑格尔认为,对于历史的哲学考察也“必须忍耐这条路的辽远,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必须在每个环节那里都作逗留,因为每个环节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形态,而且只当它的规定性被当作完整的或具体的东西来考察时,或者就,只有当全体是在这种规定性的独特性下加以考察时,每个环节才算是得到了完全的或绝对的考察。”(《精神现象学》正文,19页)在黑格尔看来,现象上的分立,环节上的分裂必是不存在的,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只是幻觉,除全体外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不十分真。而复杂万状的全体就是“绝对”,“绝对”是精神的。而这种绝对的精神恰恰就是在历史之中而非历史之外。

现实之中的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形式,由理性把握的逻辑则是“绝对精神”的本质,而“形式就象本质自己那样对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应该把本质只理解和表述为本质,而同样应把本质理解为形式。”(《精神现象学》导言,12页)可见,尽管受到对于其时代的很多历史事实掌握不够解释无力等等的批评,黑格尔的理论中其实本来就认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现实之中的统一,绝不能脱离对现实的把握。

结语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有其传承,有其特定的话语体系,也有在整个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特定地位和意义。在以上的论述中,笔者试图通过这一思想在整个哲学思想史上的发展进程、这一思想自身的概念界定和内在逻辑以及这一思想的明确提出对于哲学思想史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论断。

黑格尔的思想代表着一种理性的绝对主义。对于这一思潮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只存在着唯一一条连续的线索,人类的整个历史,也就只是这一条唯一线索统治下的统一体。历史的过程根本上是一个逻辑的过程,历史的转化就是逻辑的转化被置于一个时间的标尺上。

基于这一认识,人类就只有单一的历史,是历史事件背后那个单一的东西而不是事件本身构成了锁链式的符合一定规律并环环相扣顺序发展的历史。而这种“单一的东西”,在黑格尔是从逻辑中求得的历史的构建模式,偏重于政治史;在马克思则是从他所认为的自然事实中抽象出的逻辑(即所谓对于黑格尔的一个大翻转),偏重于经济史。不同的路径,不同的领域,总的思路无出其窠臼。基于单一历史的思想,的确可以构建庞大而严谨的体系,可以形成深邃而伟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意味着学术思想中臆构终极性理解的形而上倾向,或者是不从实际事件出发,只是利用已有理论进行简单化解说的庸俗化倾向;意味着日常大众话语体系价值体系的极端化、单一化和不宽容的气质。总之,这是一种近代理性主义思想的体现。即使是当今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占社会思想主流的发展主义也仍然是在自由主义多元化的幌子下表征着新的理性主义形态即以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模式为代表的技术理性主义的胜利。在社会呼唤宽容与多元的形势下,深入理解这种单一性思想的顶点,即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有助于我们在思想上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克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共同的迷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更加清醒地、更加现实地面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应对我们自身寻求终极解释时的自欺倾向和在我们之外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的新的话语霸权,也即是更加清醒更加现实地面对我们所拥有的思想,从而更踏实地做好在思想的世界里自己力所能及且切实有效的一份工作。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能预见未来,也不能确信地拥有终极性的真理,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难以为我们解读的种种支离片断,并必须赋予它们某种意义。归根结蒂,我们最大的激情,就在于将意义赋予生命。

参考书目:

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出版社,1956年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候鸿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西方哲学名著菁华》,朱德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解学习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一、 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教学文案

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 “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 “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 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CHAPTER I Introduction Cognition The objects of philosophy, it is true, are upon the whole the same as those of religion. In both the object is Truth. What is reasonable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easonable In its own field this empirical knowledge may at first give satisfaction; but in two ways it is seen to come short.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 is another circle of objects which it dose not embrace. These are Freedom, Sprit, and God. Unless it is a system, a philosophy is not a scientific production. Unsystematic philosophizing can only be expected to give expression to personal peculiarities of mind, and has no princip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its contents. Thus philosophy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Logic,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and for itself. 2.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its otherness. 3.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come back to itself out of that otherness. CHAPTER II Preliminary Notion It is true that Logic, being the absolute form of truth, and another name for the very truth itself, is something more than merely useful. Yet if what is noblest, most liberal and most independent is also most useful, Logic has some claim to the latter character. Its utility must then be estimated at another rate than exercise in thought for the sake of the exercise. The world of spiritual existences, God himself, exists in proper truth, only in thought and as thought. If this be so, therefore, thought, far from being a mere thought, is the highest and, in strict accuracy, the solo mode of apprehending the eternal and absolute. Thought, in short, made itself a power in the real world, and exercised enormous influence influence. In earlier days men meant no harm by thinking: they thought away freely and fearlessly. They thought about God, about Nature, and the State; and they felt sure that a knowledge of the truth was obtainable through thought only, and not through the senses or any random ideas or opinions. But while they so thought, the principal ordinances of life began to b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ir conclusions. Thought deprived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their force. In this point Conception coincides with Understanding: the only distinction being that the latter introduces relations of universial and particular,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in this way supplie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to the isolated ideas of conception; which last has left them side by side in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四)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也是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对于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东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现实本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史、哲学史、语言发展史等)。逻辑的东西则是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等。所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人的思维的逻辑进程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行程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 这种统一或一致的根据就在于,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对历史的东西的反映,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 逻辑的东西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统一的。历史的起点同时也是逻辑的起点,事物的实际历史发展从哪里开始,人们考察事物的逻辑思维也就应当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行程应当是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反映。 逻辑的东西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统一的。由一系列概念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的逻辑体系,并不直接就是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的概括。例如,在力学的理论体系中,速度、加速度、力、功和能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关联,就是与力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基本符合的,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的一个缩影。逻辑不过是人类认识史的浓缩和凝结,逻辑对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的反映是以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中介的。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机械的统一或完全的等同,而是一种 有差别的统一。逻辑在总体上是反映历史的,但它可以不必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绝对一致。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深刻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客观逻辑,逻辑范畴在理论体系中的排列可以离开历史发展的自然次序。 逻辑和历史的有差别的统一,也决定了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之间的有差别的统一。 历史的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人们必须追随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分析重大的历史事件,考察与之有关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甚至还要研究历史发展中的某些偶然的因素和细节。逻辑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发展进程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撇开那些偶然的、非本质的因素,在比较纯粹的形态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而它比起那种包罗一切的历史描述来能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历史过程的规律性。显然,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是两种有着重大差异性因而不能混淆的方法。 然而,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历史的方法离不开逻辑的方法,因为运用历史的方法并不就是完全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和历史人物出现的次序而把它们简单地列举出来,它同时也需要对历史材料进行逻辑的分析,使历史的叙述服从于对历史规律的揭示。同样,逻辑的方法也需要用历史的方法来补充。逻辑的方法实质上是分析和综合的方 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是撇开了偶然因素的历史方法。而且,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的逻辑分析及其结论,还需要不断地用历史事实加以印证,这样才能使人完全信服。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收入《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精选精评·哲学卷》,周国平主编,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梳理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发展脉络,澄清这一思想自身的概念界定和论述方式,强调这一思想在理性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历史逻辑现实统一历史的可能性绝对精神理性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历史感”,是“黑格尔思想方法……的基础”,在黑格尔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贯彻着事物依据辩证法的运动发展轨迹,都体现着历史中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逻辑和绝对精神发展中的逻辑在历史进程中外化的表现形式。在《哲学全书》导言中,黑格尔指出,哲学之最高目地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在这里,黑格尔所指的“思想”、“经验”和“理性”、“现实”,对应的正是绝对精神自身运动的逻辑与世界变化发展的历史。因此,对黑格尔思想体系的真正把握,就不能离开对“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点的理解。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其论述最早见于1807年发表的《精神现象学》,并在之后始终贯穿于他对哲学史、政治史等绝对精神发展进程的论述之中。在《历史哲学》的开头,黑格尔更是明确地提出:“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历史哲学》绪论,三联出版社1956年,47页)并在全书中以这一观念为基础展开他对世界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思想史)的陈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念的正式提出,对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意义都是划时代的。正如柯林武德所说:“任何只读过《历史哲学》本身的人,都不能不认为它是一部深刻独创性的和革命性的著作,在书中历史学第一次充分成就地走上了哲学思想的舞台。”(《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29页) 对任何观念的考察,都不能离开其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而对黑格尔这样在哲学史上有着巨大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探究其基本思想轨迹的传承流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本文的任务在于阐述三方面的问题: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思想从何而来? 在黑格尔的体系之内这一观念意味着什么,如何表现其自身? 这种统一性的观点在整个理性主义的大体系之中意味着什么,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了何种影响?

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大纲

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每个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时总会进行思考,针对于同一现象或问题,大家也许会有天壤地别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就是大家的思维方式不同。伽利略看到教堂里吊灯的摆动而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单摆运动周期的学说;牛顿发现苹果落地而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大家都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时,爱因斯坦在思考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或者超过光的速度运动会发现什么呢?看似不合逻辑的想法却为二十世纪最为有影响力的物理学理论——相对论的研究点燃了激情。相对论的提出,对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也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卡耐基教育网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而自主研发了《逻辑思维能力》培训课程。培训过程采用“全参与”模式,让学员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逻辑思考,逻辑分析,找到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员通过思维锻炼,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工作中能够提出别具一格的策划方案,从而成为创新型国家中的栋梁之才。 二、课程目标 让学员知道如何利用逻辑思维的四条定律进行逻辑分析,利用提高思维能力的十二技法来探究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让学员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知识记忆的速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发自己的右脑,从而越来越聪明。让学员能够通过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从而发现个人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误区,并掌握解决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从而成为一位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力的有为青年。 三、培训方式

启发式:通过大量的互动活动及游戏,启发学员去思考问题,让他们体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案例式:课程引入一些经典案例,让抽象的逻辑推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体验式:让学生通过一些侦查案例、趣味性的逻辑游戏等来体验逻辑思维的乐趣,感受正确推理后获得的成就感。 趣味式:课程中贯穿大量的互动,逻辑推理游戏等,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四、课程收获 当面临复杂棘手的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如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够利用提高思维能力的十二技法进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提出创新性的方案。 能够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并利用思维导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能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记忆,提高个人的记忆力。 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和锻炼自己的右脑。 能够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发现个人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 能够掌握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手段。 这是一门由思路混乱到思路清晰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从记忆缓慢到记忆高效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由平凡走向成功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开发右脑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激发潜质,培养创造力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改变人生的必修课程! 五、培训对象 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感到思路迷茫,面对某个问题或任务时不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方法或方案,面对枯燥的英语单词或文本内容时总是为背诵缓慢或快速遗忘而烦恼,从而渴望提高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在校大学生或社会人士。六、培训课时

黑格尔 逻辑学 存在论 导读

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1) 2013-12-28 11:54:26|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何新: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 (1) 【引言】 黑格尔《逻辑学》素称难解。据说黑格尔临终前曾抱怨,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罗森克兰茨),《黑格尔全集》编者),但他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两部,《逻辑学》(大逻辑)和《小逻辑》。 事实上,这两部《逻辑学》自19世纪初出版以来到今天的200年里,可以说一直未被解读者所真正理解。国内有几种解本,无非是对原文或望文生义或生吞活剥的编述。国外的新黑格尔主义著作也多是主观臆测,不知所云。 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读黑格尔的著作,由小逻辑到大逻辑,迄今已近四十余年。此前我已出版几部哲学和逻辑方面的研究,对黑格尔哲学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诠释。 本书基于我的读书札记。如果以后精力和身体可能,我拟全

部整理出来。在此书中,我将以逐段诠释的方式,对黑格尔《逻辑学》予以通解。 何新 201年12月25日于上海 【说明】本文为作者的未定稿。中国古代学术本来就缺乏本体论、认识论以及逻辑工具论的系统研究。近代中国仅仅在上个世纪的30—60年代 出现了少数几位对西方哲学有较深研究的学者。80年代以后则只有 翻译者,妄解者,缺乏真正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内涵,而确实具有真 知灼见的研究者。 在当今这个精神极其浮躁、学术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主义的时代,西方古典哲学的奥义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失传。所以本文只是提供给 很少的人——对黑格尔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既感兴趣,此前又对西 方哲学史有一定阅读基础者研究、参考。 笔者在本博发表此文目的是为免此学将来在中国终究会成为绝学。本书所有内容均出自笔者的原创,是作者40年哲学思考的总结。 何新的很多学术原创性观点经常被无耻者所剽窃。所以笔者在本书 正式出版前,只能在这里发表极小部分内容的摘要。 [以下黑字部分均为贺麟译本黑格尔《小逻辑》的原文,红色字则为何新写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内涵就是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所谓历史的东西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的东西,就其内容来说具有生动的、多样的、丰富的特点,既有现象也有本质,既有个别也有一般,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各种事物的发展史和不同的认识发展史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就其过程来说,它是迂回曲折的,有时间顺序,一去不复返,总的方向是前进发展的,但它的发展是渐变和飞跃、顺向和逆转、前进和倒退的统一。所谓逻辑的东西是指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主观的东西。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反映。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客观基础。逻辑的东西由历史的东西所派生,是对历史的东西的理论反映和概括。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它撇开了历史东西中的现象、个别性、偶然性,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稳定性、必然性的特点,它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而又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形态。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带有必然性的。我们知道,每一客观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通过现象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要认识事物本质,把握其规律,形成对事物现实的认识,就必须从反映其本质和现实的历史着手,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历史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其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只能依据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去认识事物。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逻辑的东西)与客观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历史的东西)是一致的。没有客观事物演化的历史,也就没有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历史和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段话精辟概括了历史与逻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是一致的。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因此,历史发展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起点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要在思维中 再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应从商品开始,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 历史的起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应该从鸦片战争开始,因为这是中国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起点。理论的真理性,反映了逻辑顺序与历史发展顺 序的吻合。所以,只有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才能踏上寻找真理的道路。 第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以实践发展水平为基础,在实践中实现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是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能及的范围和水平 而言的。人类的思维进程是随着实践水平的发展逐渐接近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 史,实践发展到哪里,思想才能跟随到哪里。同样,对商品本质的深刻认识, 只有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才有可能。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作者:花殿下 高士其:“思维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因为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是不能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代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科学思维指导着科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在我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何谓科学思维呢?在此,我们深入地去了解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即形成于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逻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就是遵循逻辑法则,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科学认识活动的逻辑规则,既包括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归纳逻辑,也包括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方法论原则:所谓方法论原则,就是掌握方法准则,实行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分

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历史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就是符合历史观点,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抽象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从历史中派生出来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在科学思维中,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的三个原则,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科学是发展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也是发展和变化的。路甬祥:“大凡在近现代科学上能独树一帜,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在技术上有划时代明创造的卓越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都十分重视在哲理思维引导下的科学思维,并在科技方法论上显示了新颖独特的风格”。科学思维与我们的生活处处相关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及其方法,把握时代的发展。

逻辑与非逻辑关系

三、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 (一)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创造性的本质上是统一的。 思维创造性的过程是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相互联系、协作互补的过程。非逻辑思维方法属于人们内在的是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教育,继承科学的文化遗产,同时发现其问题和不足,从而形成新的思想,引出新的概念,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里,起作用的主要是逻辑思维方法。二是接受社会实践的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之后,人们就会使用比较法、分类法、分析法、综合法等逻辑思维方法,从感性的经验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来,这个抽象、概括的过程,也就是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这说明,创造性思维首先应有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才能在知识发展的长河中,由逻辑引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 在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的时候,经常也要发挥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作用。因为逻辑思维方法虽然是严密的、一丝不苟的,但现实事物是非常复杂的,以致仅仅根据某种逻辑程序就想进入科学的迷宫是不够的。因此,按部就班的格式化、古板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就需要灵活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来帮助。而非逻辑思维方法正好具有这样的灵活性,它不受固定格式的约束,也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可以渗入任何思维过程,并综合其在关键时刻,帮助“断路”的逻辑思维方法重新接通,促成思维质的飞跃。 可见,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二)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中是统一的 首先,思维创造性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一个具体的思维运动,总是表现为向着某个目标前进的运动,这个运动虽然会因思维主体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是仍然遵循着一般的规律,符合理性认识有关逻辑的要求。思维的过程有着自身的逻辑可循,因而,对于思维创造性的一般过程是应该加以研究和把握的。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也就是断路——通路——再断路——再通路的反复过程。 而非逻辑思维方法作用的发挥,又要以逻辑思维方法作为前提。逻辑思维 方法表现为思维过程中量的积累,非逻辑思维方法表现为思维过程中质的 飞跃,两者是紧密联系,协同互补的。 (三)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创造性的目标上是统一的 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 二者在思维创造性的本质上,在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中,在思维创造性的目 标上都是统一的。因而,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既不能只重视 逻辑思维方法而偏废非逻辑思维方法,又不能只重视非逻辑思维方法而忽 视逻辑思维方法,只有在强调逻辑思维方法的同时,又注重非逻辑思维方 法,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发挥思维创造性的作用,取得创造性 成果。

黑格尔历史哲学

黑格尔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在否定历年世界的基础上的诞生,而又经过自身的否定回归到绝对精神,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关于民族国家问题,黑格尔认为,个人是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个人需要服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在不同的民族之间,黑格尔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的关于东方人、希腊罗马入和日耳曼人的差异就是最着名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出于其整体哲学观的需求和康德普遍史观念的影响,黑格尔是一位典型的世界主义者。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世界主义观念,即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可能在民族利益面前承认而流血的过程。这一观点,事实上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所谓的自由民主事实侵略扩张提供了依据。 观察历史的方法有三种: (一)原始的历史 关于第一种历史,只要举出一两位着名的历史学家,便可以给人一个确定的典型。 例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其他同样的历史学家们。他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他们跟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的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们简单地把他们周围的种种演变,移到了精神观念的领域里去,这样外在的现象便演成了内在的观念。诗人以同样的方式,运用他感觉中的资料造成他的观念。 当然,这些原始的历史学家也利用别人的报告和叙述,因为一个人决不能耳闻目见一切的事情。不过他们只把这些资料当作是一种组合的元素,这和诗人受赐于已经成立的语言文字的遗产,又是同样的情形。历史着作家把飘忽的片段联系在一起,然后把它们藏在泥摩息尼神庙之中,使它们不朽。各种稗史、民歌、传说都不能列在这种原始的历史里面。这些稗史、民歌、传说所表现的历史的意识还在朦胧的状态,所以它们属于观念朦胧的民族。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民族,是已经知道他们是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的民族。当真看见的和可以当真看见的现实,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而产生这些稗史和诗歌的那个飘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等到各民族的个性发达成熟,这些稗史和诗歌在历史上的权威就不能存在了。 (二)反省的历史 第二种历史可称为反省的历史。这种历史的范围是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相反的,它的精神是超越现时代的。在这第二类历史之中,可以分出各种显然不同的门类。 不同的门类。 (一)研究历史的人大都目的在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 的全部历史——简单的说来,就是对于我们所谓普遍的历史,考察它的梗概。在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历史资料的整理。进行工作的人用了他自己的精神来从事这种整理工作,他这一种精神和材料内容的精神不同。因此,那位作家在叙述各种行动和事变的意义和动机时,他所依据的若干原则,以及决定他的叙事方式的若干原则,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反省的治史方法,及其连带的聪明的表现,在我们德国人中间,真是种类万殊。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是别出心裁,有他自己的特别的方法。一般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知道,必须怎样写历史,他们比较上多半站在普遍的或者民族文化的立场。 年同服尔细人作战。” (二)第二类的“反省的历史”可以称为实验的历史。当我们研究“过去”的时代, 研究遥远的世界,这时候一种“现在”便涌现在我们心头——这是精神自己活动后产生的,作为它自己劳苦的报酬。历史上的事变各各不同,但是普遍的、内在的东西和事变的联系只有一个。这使发生的史迹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所以实验的反省,它们的本质虽然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它们属于“现在”是确确实实的。它们使“过去”的叙述赋有“现在”的生气。这些反省是不是真有兴趣、真有生气,当然全看着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2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第二部分解说词 1.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黑格尔所著的大小逻辑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展开解说的方法。整体结构以《小逻辑》为主,观点解说则是根据逻辑关系的属性、形式和特点穿插进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剖析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辩证逻辑规则在认识论的各个环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无论是《逻辑学》还是《小逻辑》,它讲述的内容都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传入西方之后,西方没有“道”的概念,于是将它翻译为“逻辑”。黑格尔系统阐述了大道的逻辑,将它从讲道理的形式演变成科学理论的形态,由此形成了辩证逻辑自身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老子的“大道”是隐藏形式的辩证逻辑,黑格尔将它变为显露形式,理论形式。 2.这是《小逻辑》第二篇:本质论的逻辑结构图。它也体现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动态论述方法。从逻辑结构图的内容上看,它比存在论要丰富。方法同一,内容对立。方法和内容一体,不可分割开的关系。这就是辩证逻辑规则的特点。同样的方法,可以论述不同的内容。 3.这是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本质论中的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它的逻辑结构图特点是处在认识论的过程中。基础是存在论,基础上面的环节是现象。现象之上还有必然性、规律性。从存在到现象的把握,属于直接认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为此,我们用双向箭头标注出它的认识深度。 4.这是对黑格尔阐述的认识论过程进行图解:这一运动被设想为知的道路,即从有开始,进而扬弃有,达到一个有了中介的东西,即本质的道路,便似乎是认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对有说来,好像是外在的,并且与有自己的本性不相干。《逻辑学》下卷P3 5.黑格尔指出: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不是由于对它说来是外来的否定性,而是由于它自己的运动,即有之无限运动。它是自在自为之有……。《逻辑学》下卷P4这里展示出本质运动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上面一层是具体运动的两种形式,下面一层则是系统运动的两种形式。注意:运动过程是动态本质的内涵,它是不可见的连续性的变化形式。 6.本质认识的两个层次表现为存在和关系的属性不同。由此构成逻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和间接是两个层次的关系。三个环节是:Ⅰ、作为在本身以内的规定中的单纯的、自在的本质。Ⅱ、作为实有而出现,或者说,按照其存在和现象而出现。Ⅲ、作为与其现象合一的本质,即作为现实。《逻辑学》下卷P6 7.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属于形式逻辑的分类认识。它的特点是直观反映。辩证逻辑把握的是动态的变化和客观规律,其中形式变化用映象表述出来,认识过程用反思表述出来。反思包含三个环节:建立的反思是形成概念的环节,它是理性认识的属性。概念的运动是从外在的形式进到内在的本质,即外在的反思和进行规定的反思。它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8.黑格尔指出:造成本质或非本质东西的,是任何一种外在的场合或考察,因此必须把同一内容时而看作是本质的,时而看作是非本质的。《逻辑学》下卷P9 9.映象具有三种形式:知性的映象是认识视角不断变化,导致映象内容不同。理性分为两种形式:可见的运动和不可见的光波声波运动。这是具有连续性的自我运动。它与认识视角变化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黑格尔在本质论中主要强调理性环节的映象。 10.因此,本质中的变,即本质的反思运动,是一种从无到无并从而回到自己本身的运动。过渡或变在其过渡中便扬弃了自身;在这过渡中变的他物,不是一个有之非有,而是一个无之无,后者必定是一个无的否定,却构成了有。——有仅仅作为无到无的运动,这样,它就是本质;本质并不在自身中具有这个运动,而就是这个运动,作为绝对的映象本身,即纯否定性,在它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否定它,而它则只否定其否定物本身,那个否定物是只在这种否定中才有的。《逻辑学》下卷P15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一、逻辑与历史 历史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也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所以,历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人类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三是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史。 逻辑是理论的顺序和行程。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对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或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事物或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而撇开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偶然性。 二、历史的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思想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思想。他指出:“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

年)又说:“哲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必须与逻辑哲学的发展相一致。”(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31页)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方法进行了批判改造,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这一基本方法。具体说来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理论的逻辑行程和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科学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理论系统的逻辑行程应当是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二者应当是一致的。而且,由于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认识的发展顺序也应当是由简单到复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即是说,历史的起点和思想的起点是一致的,逻辑的推演根源于历史事实本身之中。所谓逻辑的推演,是指思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借助于辩证思维的基本范畴、具体概念、向辩证推理、辩证理论和辩证观念的推移和转化的完整过程。所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这3个方法开始!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这3个方法开始! 《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只有能够快速抓住事物本质的人,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关乎到一个人的逻辑能力。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 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是有效推论的哲学研究。”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础和核心。 1、逻辑的重要性 恩格斯指出:“形式逻辑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我们知道,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都是逻辑思维的结晶,20 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一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样是逻辑思维的成果。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为什么中国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都在思考,都在寻找答案。 钱学森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 他认为,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举办的。 那么,什么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呢? 他说:“这种模式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并重实施的教育”。 2、我们需要擅长的两种逻辑方法 常用的逻辑方法有两种,归纳和演绎,这是两条基本的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我们不仅要学会,而且要擅长。 简单通俗来说:归纳,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譬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风,老鼠各为一类)。 归纳一般能帮我们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指导行动,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死磕和弯路。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演绎往往能够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 梁启超说:“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谓慧观。” 3、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通过训练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呢?我根据我所知道的,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1、建议看悬疑类,破案类电影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我嗜好的只有两类:一是喜剧类的,可以每天给自己的精神带来一些欢乐,每天哈哈大笑之后,不由地呼吸舒畅,神清气爽;二是推理类的,这类影片常常可以激发好奇心,让人处于思考和探索的状态,能够有效地锻炼到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至于破案类电影,给大家推荐《神探夏洛克》系列,这系列的推理电影非常烧脑,有不少影迷反映第一遍没有看懂。 2、利用逻辑性较强的经典著作训练逻辑思维 读一些逻辑性较强的经典著作,要抓住著作的条理性和逻辑,建立在理解书中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模仿其中的推论,复现书中的关键内容为止。 这时候,我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是通过思维而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大量的熟背强记知识,知识更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 反之,那些只求生吞活剥别人思想的人,无异于让别的母鸡在你的脑袋上下蛋,即使博学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