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多年的实践和探讨使我们感觉和认识到心理辅导活动课已受学生和教师极大的欢迎,也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安排随意,缺乏序列性;与相关学科协调不够,出现重复劳动现象;理论分析欠缺;活动形式单调,以讨论为主,很少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走过场,发言的同学一般都只是谈自己,很少代表本组意向;教师用语不够体现民主,如对学生说话没有使用礼貌用语,对学生发言只站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显得有些武断,或缺乏有效的引导;课后评价表面化等等。为此,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实践,对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限于篇幅,我暂且从操作层面对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谈如下六个方面。

一、承担者在学校各方人员通力合作的前提下,心理辅导活动课最好是由专职的心理辅导员承担。但是,对于缺乏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的地区,应该由班主任、初一政治课教师和自然课教师等相关人员承担。当然,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其他科任教师都有自身的工作任务,很难完成系统的辅导任务。因此,我摸索出更现实的操作方法,即“理论先导,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首先,在全市范围对相关教师进行

48课时的理论培训。接着,我们在实验学校内根据现成的教师和系统的辅导内容,让相关老师各自选一个单元的内容备课,给他们每人两个任务;根据本班和本学科实际,就一个主题写好一个单元的教案,上好一个单元的校级公开课。同时,我们及时组织听课、评课等交流研讨活动。这样做,使每一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和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质量。

二、内容安排为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学校要制定各年龄阶段的课程计划和每一学期的活动计划,确定每一学期的工作重点。也就是明确学生每个年龄段的发展任务,预计各个阶段有可能出现的发展性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辅导任务。就总体而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任务主要有学习心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生涯辅导等。“自我意识”是其他内容的核心,在每一块内容的辅导过程中,一般都应该有认识自我的辅导。每一块内容,可以看作一个目标,我们要对每一目标进行分解。如,自我意识辅导可分解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挑战自我;学习辅导可分解为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科学用脑、时间的管理、学习情绪等。人际交往辅导,可分为人际沟通的意义、人际沟通的原则、人际沟通的技巧等。对于某一子目标,

一堂课往往不能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有一个序列的活动安排。如,情绪辅导,可以分为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用一个单位或若干个单位时间来完成,一个单位时间可以是一节课时间,也可以是20分钟左右。一般小学可用短时间。

三、课前理论分析:虽然活动课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课,也要求心理不提理论,强调活动体验、情境体验。但我认为,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作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弄懂本单元所涉及的有关理论,从理性角度来考虑、分析,分析有关要领明确辅导目的。只有作好理论分析,才会有目的的去创设有关情景和设计有关活动,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发言,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

四、课堂程序课的一般程序都是以热身活动开始,以情绪高潮结束。热身的方式可以小品表演、游戏活动等。热身的目的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潮”的目的是使本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有更深层的体验,达到持续的、长远的、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彻底的放松,情感得到更彻底的宣泄,理念上获得更深层的领悟。除热身和高潮以外,中间过程的安排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的程序是:引题、活动、谈体会、感受、想法、质疑、澄清、领悟。有时,为了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更真切的体验,辅导教师往往不作直接

了当的辅导目标的说明,因此,主题并不一定放在课的起始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语也不同于学科课堂的结束语。

五、活动形式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主要有如下三大类。一是操作法:主要有游戏、做心理小测验、动手操作等。我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在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做一个“撕纸条”游戏,以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人一生拥有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撕去已经过去的、休息的、娱乐的和他事业取得成功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操作真正达到辅导的效果。二是集体讨论法:讨论的内容要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的事或当前社会热点。在讨论前,必须先确定讨论形式;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时,必须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以使讨论达到实际效果。从人员的分配角度来分,讲座的形式主要有:分组式(每组2-8人)、对半式(主要用于辩论)、师生商谈式。三是角色扮演法:可以是由部分同学参与的、事先排练的小品表演,也可以是由全体参与或个别参与临场发挥式的现场角色扮演。四是主题联想法: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并以音乐或积极的暗示语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闭目联想,使学生获得情景体验,从深层次了解自己,体会别人。此外还有心理训练法等:如,放松训练,自我表达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行为训练等。

六、课外引导:罗杰斯强调,心理辅导员必须尊重、理解和无条件地接纳来询者。我对此的理解是,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辅导员对学生的一切回答都表示理解或不置可否,但并一定表示赞同。在当学生的发言出现不合理的想法、不符合现行道德规范的价值观、离题等现象时,辅导员应该在理解和鼓励的基础上,通过质疑、澄清等技术加以适当地引导。“课堂引导”是能否抓住教育契机的关键,但它是个难点,必须通过具体例子才能说明清楚。例如:在一堂有关初中生情绪辅导的心理活动课,教师让学生谈谈对“酸葡萄故事”中狐狸的看法。一学生说:“它不面对现实。”此时,教师若不置可否,是错失教育良机;若只给予肯定,则达不到心理辅导的目标,因为该生将来在遇到困境时有可能不会使用合理化这一心理防御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我的处理办法是,首先肯定该生“面对现实”的观点,再摆出几种不同的现实处境:A、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B、凭当时的能力,再怎么努力也是达不到的;C、“资不抵债”,即代价远远超过得到的。对于B、C两种情况,利用“酸葡萄心理”可以暂时获得心理平衡,避免自我伤害。在一堂以“独立的我”为主题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笼中鹦鹉被放回大自然以后,为什么会活不成?”的问题。一位学生说:“它太小了,还不能独立。”此时,教师就引导:“它,已经成大了,为什么还不会独立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