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线与专业课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线“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体现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师资队伍协同育人存在障碍。辅导员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两者在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过程具有融惯性,工作方法具有借鉴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党团组织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协调育人。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组织好。组织建设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师德师风优良、合作配合的师资队伍是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大学工”工作格局至关重要。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线和专业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线分工少合作的“冷战”僵局,一些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主动施教或服务意识缺乏,这与学生日益增长的解困、需要教育满足却不能得到满足的需求相矛盾,辅导员受限于学科背景以及对某一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研究,很难在专业导航与学科前沿等方面给与学生直接的指导帮助,辅导
员仅限在第二、三课堂给与学生直接的引导和教诲,产生这种状况最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德育领域和学生的非智力因
素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存在于以专业教师为主要施教主体的课堂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大学生第二和第三课堂,涵盖学业、文体活动、实践组织、就业择业、心理咨询、实习实训诸多方面。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是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施教者,专业教和辅导员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力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自主研究、人际交往等感受高校专业学习和生活,体验高校教育的合力与目标。但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存在“孤岛困境”,出现对立、不合作的“冷战”僵局,极大阻碍了“三全育人”和“大学工”、“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建设。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以专业教师为主体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第一课堂”,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教育者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二、三课堂”,二者在工作目标与任务、教育内容与过程、教育方式与方法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 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作为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的课堂教学,承担着传授系统性专业化地学科教育的任务,是主要阵地。辅导员承担着在第一课堂之外的育人任务,主要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学业规划指导、党团组织建设、班级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就业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围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共同目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从学生思想成长的教育规律上就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密切关联而不可分割。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变化,大学生群体依旧是受保护的弱势群体,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如何紧跟局势变化、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新要求,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两大着力点,成为摆在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面前的共同课题。
2. 教育过程的融通性。辅导员从事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生专业学习、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班级团队为主要的载体和形式,侧重于帮助学生先知后行,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行动实践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认知的环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向大学生传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前后贯通
的关系。
3. 工作方法的借鉴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两者都遵循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工作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引导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微媒体、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平台,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课堂教学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和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积极吸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五维一体”协调育人的路径
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辅导员要与专业教师队伍互相协调、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作用。在内容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班主任工作、就业指导和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党团社会活动这五个维度,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构建起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学的核心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必须尊重学
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身体和思想发展的规律特征,遵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特质,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大学生身心成长成才的教育活动。此外,还必须适应当前形势下的社会环境,紧密贴近学生群体,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时因势开展内涵丰富,入脑入心的教育活动,着力于学生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努力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要注重不同学生在个体素质特点、思想水平基础、认识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结合实际问题调动学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不强制压服,防止逆反心理,要发挥教育者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 2. 协调配合好五个维度。
第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支队伍协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环节。辅导员既是学生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又要做课堂教学的“参谋”和特殊的“课代表”。辅导员要主动配合理论课程教师,为其提供学生所在学院、班级以及学生思想状况的信息,要了解、分析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意见和改进建议,向专业教师主动反映、及时反馈,针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开展配合工作。同时,专业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即使不兼任辅导员、班主任,也要了解本课堂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科背景,班级学风情况,班干部情况以及班级党团建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