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思想品质、道德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型人才为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大中小学加强思政课的一体化协同育人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合作、教育评价、社会参与五个维度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进路。

一、课程设计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课程设计是关键。

首先,政治教育应贯穿教育各个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

其次,应注重思政教育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在不同年级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最后,要引入跨学科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思政教师。

教师应该具备政治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增强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三、家校合作维度家庭是学生思想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家校合作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一个重要维度。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和道德教育,通过家庭作业和亲子活动等方式加强合作。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供家长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在家庭教育中的能力。

四、教育评价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发展。

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展示、技能测评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五、社会参与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要注重社会参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变迁和时代要求。

学校可以组织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社会实践和就业等机会。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家校协同探索与实践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家校协同探索与实践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家校协同探索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背景与意义 (2)2. 文献综述 (4)3. 研究目的与问题 (5)4. 研究方法与范围 (6)二、五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7)1. 五育融合的概念界定 (8)2. 五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9)3.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10)三、家校协同的现状与挑战 (11)1. 家校协同的历史发展 (13)2. 家校协同的现状分析 (15)3. 家校协同面临的挑战 (16)4. 家校协同的问题诊断 (16)四、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协同的探索与实践 (18)1. 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协同的目标与原则 (19)2. 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协同的内容与方式 (19)3. 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协同的实施策略 (21)4. 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协同的成功案例分析 (21)五、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协同的保障机制 (22)1. 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 (23)2. 教师培训与发展 (24)3. 家长参与与支持 (25)4. 资源整合与共享 (26)六、结论与展望 (27)1. 研究结论 (28)2. 政策建议 (29)3. 实践意义 (30)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1)一、内容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逐渐走向融合,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在这一背景下,家校协同作为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从五育融合的视域出发,探讨家校协同在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策略,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五育融合的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其内涵和要求,为后续的家校协同探索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家校协同的案例研究,总结出家校协同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结合五育融合的视域,提出一系列家校协同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是指在这种模式下,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方式。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和行为表现等,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目标和发展计划。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庭保持联系,家庭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家长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 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家庭与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工作等,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责任。

同时,家庭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机会,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和培养机会。

通过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协同育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实践。

本文将探讨“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实施和实践。

“五维一体”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者和学生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和互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石,社会是学生实践的舞台,教育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则是育人的对象。

这五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协同育人的关键就在于这五个维度之间的协调。

其次,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教育者应该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指导。

第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成长。

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责,并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活动。

学生应该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最后,协同育人的机制应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共同奋斗的基础上。

学校、家庭、社会和教育者应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和培养环境。

同时,各方应共同追求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实施。

首先,可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平台,定期举行家长会、社区活动等,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可以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

此外,可以建立学生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思 路和方法。作者从理念更新、制度建设、实践操作等多个层面入手,提出了一 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建议既考虑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又兼 顾了实践中的可行性,对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这一部分通过选取一系列成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点评。 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背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借鉴 意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 中的运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在总结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这一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 对策和建议。这些建议既包括对政府部门的呼吁和期待,也包括对学校、家庭 和社会的具体指导和建议。通过这些对策和建议的实施,有望推动家校社协同 育人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结论部分对全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对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读者提供了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协同育 人。例如,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合作,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积极 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 长,同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孩子的发展。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 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作为家长,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的 教育过程,与学校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
精彩摘录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精彩摘录
在新时代的教育领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构 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家校社协同育 人的理念、策略与实践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以下是 从本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挑战,也展示了协 同育人的美好愿景。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任务日益重要。

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实施育人模式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要求、社会需求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分析其核心理念和实施路径,以期为该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一、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协同育人模式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的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二是教育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过程管理和人格培养;三是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特色,进行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探索;四是教师要与学生在教育中实现共同成长和发展;五是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这五个理念构成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内容。

1. 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融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模式首先要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进行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的传授,更要结合实际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课程设置需要参照产业发展情况,引入现代艺术理论和实践,打通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社会所需的艺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融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

在协同育人模式中,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需要进行融合。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是学校要注重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3. 实践教学与就业需求融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协同育人模式要求实践教学能够与就业需求进行有效融合,包括实习实训、创作实践、社会实践等。

高职院校“四协同,五联动”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四协同,五联动”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四协同,五联动”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发布时间:2021-09-28T03:30:15.86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5期作者:许莹莹吕艳羽周欣[导读]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但在具体落实的环节上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许莹莹吕艳羽周欣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摘要】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但在具体落实的环节上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意义本文提出了“校企协同、校政协同、校校协同、校家协同(四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模式,从而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联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践育人、三全育人、育人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要求加强新时代的实践育人工作,强调实践育人是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载体[1],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三全育人”的强大动力。

构建合理有效的实践育人体制,推动实践育人的发展。

一、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增强实践育人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但在具体落实的环节上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实践人在学校与企业、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层面缺乏合力,缺乏广泛参与性;其次,实践育人的组织缺乏科学性,内容单薄形式单一,不能全面育人;另外,实践育人的考评体系缺乏全面性,影响了实践育人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实践育人缺乏保障机制,限制了实践有人的有效进行[2]。

二、实践育人的意义(一)实践育人是对传统知识的补充,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实践育人是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深刻的认识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实践教育来补充。

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进行思想再加工形成高层次的自我认知理论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前行。

协同·贯通·融合 育人体系构建与 实践

协同·贯通·融合 育人体系构建与 实践

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

构建协同、贯通、融合的育人体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1.1 协同育人的概念协同育人是指教育中各个环节之间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协力完成育人工作的过程。

它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资源的充分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育人网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支持。

1.2 贯通育人的要求贯通育人是指教育活动中,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能够形成有机的整体。

贯通育人要求教育者跳出学科条条框框,注重知识的通联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融合育人的意义融合育人是指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支持。

融合育人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发挥潜能、实现自我。

三、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的实践案例2.1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乡村教育中,一些学校和社会组织合作,通过设立“亲子课堂”、“农村实践基地”等活动,让家长、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模式。

2.2 跨学科教育的贯通实践某中学将“探究性学习”纳入每个科目的教学中,通过跨学科整合,让学生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2.3 融合特殊教育的实践探索某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措施,针对每位学生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应当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

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壁垒”,形成良性互动的育人网络。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艺术类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

本文将从该模式的内涵、特点、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内涵“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育人模式。

它包括了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通过各方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1. 学校:学校是“五位一体”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

学校要倡导艺术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机制。

2. 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和榜样。

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关心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 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五位一体”模式中的受益者。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家庭:家庭是学生生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五位一体”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社会: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五位一体”模式中的重要支撑。

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育对象明确: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为重要参与者,明确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 有机整合:模式将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有序的协同育人体系。

3. 多方互动:模式中的各方在育人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多方互动的良好状态。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引言: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将学生的学业、实践、思维、情感和社交五个维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成长的平台。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实践意义和效果。

第一维:学业学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它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储备。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实验探究等活动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实践应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维:实践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维:思维思维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它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开展思维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开展研究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维:情感情感是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态度和社会交往。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商。

通过情感教育和团队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增强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第五维:社交社交是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形象和人际关系。

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交活动,拓展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结语:五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以全面培养学生为目标,通过学业、实践、思维、情感和社交五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成长的平台。

这一模式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和社交能力。

“五位一体”育人体系联合教学改革创新性分析

“五位一体”育人体系联合教学改革创新性分析

“五位一体”育人体系联合教学改革创新性分析作者:卢先平来源:《家长·下》2020年第08期【摘要】“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在当下教育环境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课件体系的合理设置以及教师的督导外,家长的配合、从学生角度出发、突出理解与互动,都是形成优秀育人体系教学改革的良好尝试。

【关键词】五位一体;教学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 (2020)24-0118-02“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主要是强调从任课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寝室导师、管理服务人员等不同主体之间展开五个不同角度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而形成具有良性的全员育人风格。

一、当下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1.承载在线教育的平台系统不够完善,导致状况百出。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线上教学的同步实施展开。

承载线上教学任务的APP如钉钉,因其非教育用途的功能设置,在技术操作上容易给教师、家长增加操作难度。

2.线上教育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要求高。

“五位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听、学、练、考、创”五位一体的能力。

线上教育过程中,受学生主观和外界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

3.线上“义务教育”,地区资源差距导致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义务教育受地域、教师业务能力、人员平均素质水平影响有很大差距。

大型城市人均素质较高,协助学生实现线上教学的能力较强,反之,线上教育反而成了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束缚。

因此,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满足学生不同状况下的教育需求的关键。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探析(一)家长参与,适应“五位一体”教学模式需求“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家庭学习氛围中,家长可充当起部分角色,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

如家长可以承担起“寝室导师”“管理服务人员”的角色,重视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以及各项生活技能养成。

学校教师以“双创”教育为基本向导,进行实践教育平台的重构。

(二)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教学平台针对教育覆盖区域、学生及家长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线上平台内容。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艺术类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出发,探讨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践和探索。

一、“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通过教育、家庭、社会、学生自身、学校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美育素养和劳动技能。

艺术类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的机构,其协同育人模式更是凸显出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首先是品德修养。

在这个方面,艺术类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合格艺术从业者。

其次是智力素质。

在这个方面,艺术类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是身体素质。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为其艺术创作和表演提供保障。

艺术类高职院校还非常重视美育素养的培养。

在这个方面,学校通过增设各类美术、音乐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艺术类高职院校还注重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校内实习,促进学生的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特点,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招聘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他们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具备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创作。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摘要:实施有效的教育治理,是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治理的方法和模式没有固定的路径,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进入新时代,在双减政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理论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框架中,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该发挥好家校社协同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开展积极有效的联动工作,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本文立足实践,探析新时代大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以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良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工作。

三者作为教育方,应该统筹教育资源,分工协作,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并且是伴随着人的成长的复杂系统。

首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就很好地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学龄前的孩子们会模仿和学习他们家长的行为,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人出生后大脑神经元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发展敏感期,也被称为启蒙期,这个时期父母如果能够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而进入到学校后,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主阵地。

在学校中,孩子们会受到系统的知识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

但这并不表明家庭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教育主权。

而良好的家校互动,相同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在专属于他们的育人环境健康成长。

而社会教育则更加广泛,既可以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以是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对他们的教育。

知行课堂:“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 “五位一体”强化立德树人

知行课堂:“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  “五位一体”强化立德树人

知行课堂:“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五位一体”强化立德树人知行课堂:“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五位一体”强化立德树人”引言在当今社会中,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其中,劳动教育的融入实践育人和“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施,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如何融入实践育人,以及“五位一体”模式如何强化立德树人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1.定义与特点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学生参与实际劳动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的教育方式。

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包括热爱劳动、勤劳勤奋、勇于创新等品质。

通过实际参与劳动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

3.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在校园里开展农耕活动,学生亲自种植蔬菜,从中学习到耕耘的辛劳和农业知识的技巧。

4.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劳动教育通过集体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集体劳动中,学生需要协调合作、分工合作,培养出相互尊重和互助合作的品质。

5.发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劳动教育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实际参与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的不同群体和问题,帮助他们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二、“五位一体”强化立德树人1.什么是“五位一体”模式“五位一体”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五位一体理论,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这一理论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强调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

2.政治层面的培养在政治层面,学生需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

“五位一体”融合,构筑实践育人新高地

“五位一体”融合,构筑实践育人新高地

“五位一体”融合,构筑实践育人新高地作者:广西科技大学团委来源:《中国共青团》2020年第24期实践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

广西科技大学团委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围绕“实践树德、实践增智、实践健体、实践育美、实践强劳”的实践育人理念,深入打造暑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合作办学实践、志愿服务实践“五位一体”全方位立体式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同向同行育人合力;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先后研究制定《广西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条例》,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安全管理;统筹规划设置项目,坚持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专题、专业与兴趣相结合的原则,设置理论宣讲与国情聚焦、红色教育与主题寻访、志愿服务与公益帮扶、社会调查与专题研究、学科认知与专业实习五大类型项目,每年确保20万元以上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打造特色项目。

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学校“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鲜明办学特色,结合地方政府、社区服务和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培育的需求,“校地”即“学校+政府+社会”三位联动,社会工作、电气工程等多学科专业协同,“大学生挂职+专业实习+专题调研”相结合,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长效服务新模式,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显著。

实践项目《青学社工:“校地+专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获批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荣获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称号。

全面总结宣传。

每年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编撰《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编》《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纪实》(DVD出版物),近五年来累计印刷(出版)相关成果材料15本(件),文字材料近150万字,音像制品超过150分钟,评选表彰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先进个人超过1400人次,不断强化和巩固实践育人成果。

五育并举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研究

五育并举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研究

五育并举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研究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怎样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应该积极地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让学校与社会以及家庭教育保持密切配合,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出个性化与终身化、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教育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既能提升教育效果与质量,又能扩大规模,还能将三种资源融合在一起,使立德树人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融合在一起,服务于全民,服务于终身教育。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1.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要义1.1.秉持“知、情、意、行统一”思想,在教育理念上协同协同育人的过程通常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去认识,“知”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没有“知”,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情感上的冲动,意志上的动摇;其次,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去体会、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协同育人不只是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同时,教师和家长要用情感去征服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再次,通过训练,实现意志与行为的统一。

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理论、思想知识,同时也要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数字化时代可以有更多方式、更多途径让学生体验生成,达到知、情、意、行更加便捷的统一协调。

学生的全面成长、全面健康,应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共识。

要摒弃原有的教育观,即学生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学习好就行。

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就一切都好了。

事实上,“知、情、意、行统一”思想告诉我们,包办即意味着代替学生的学习,代替即意味着扼杀学生的成长。

1.2.树立现代“终身生活教育”观,在教育方式上协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反对教育与生活相孤立,主张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他曾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同步,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三全五维”体教融合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三全五维”体教融合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三全五维”体教融合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作者:王晓影黄芳关胺友温宏卫刘皓姜思宇来源:《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年第06期摘要:“三全五维”体教融合育人模式,是指以体育教学为牵动,以项目化学习为统领,以大单元跨学科融合课程为载体,立足全环境、全过程、全学科三个育人生态建设,通过建设和运用体教融合改革创新行动落实支持清单。

基于数据监控分析与反馈指导,面向德智体美劳五个育人维度,综合发挥体育意志品格建设,美育气质类型培育,劳育责任意识建设,智育认知系统整合,德育培根润心铸魂作用,为向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奋斗意志不强、成才方向不明的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提供行动落实引导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三全五维”;体教融合;育人模式(一)问题的产生1.学生发展基础薄弱。

学校生源是省体育局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专项测试具有一定体育运动潜质的学生。

自建校以来,学校城市户口学生平均占比为11.7%,农村户口学生平均占比为88.3%。

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断层、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薄弱情况,多数学生具有暴躁易怒特质、任性逆反性格和不受约束心理。

使得学校客观上成为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相对集中、家校共育缺失问题相对集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对集中、心理健康不良学生问题相对集中的发展性学校。

2.教师育人理念固化。

学校教师为省体育局、市教育局在全省遴选的优秀教师和专业教练员。

在育人实践中师资队伍暴露以下问题:一是长期的教育实践,固化了教师育人理念,客观上造成教学推进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倾向。

二是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与学情不匹配,随着教学的推进,师生出现难以相互适应现象,导致教学规划落实不理想。

三是省体育局配备的省级专业教练员,不具备师范教育经历和义务教育学校任教经历。

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只能解决专业技术训练问题,并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学科内涵并建立积极情感认知,削弱了学校在体教融合创新改革实践方面的优势。

“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创新

“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创新

“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创新李寒梅;孙家明【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有相对独立的培养路径和体系.在实践中总结并构建的“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即坚持一个目标体系,搭建两大平台载体,实施五大培养模式,建构一个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和培养空间的全域性、培养途径的多样性、培养结果的发展性.它是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进行再认识和新实践,体现了地方本科院校由“合格”到“应用型”再到“特色大学”的发展路径.【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3【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作者】李寒梅;孙家明【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教务处,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教务处,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8.4截至2010年底,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共计271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的34.22%。

[1](P194)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与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在实践层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际。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面临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三大考验,为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韶关学院坚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凸显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从学科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闭合式发展转向开放式发展。

实践协同育人的发展战略,在育人实践中探索、总结与构建了“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协同育人的角度解答了“培养什么样应用型本科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等问题,把握地方院校由“合格”到“应用型”再到“特色大学”的发展路径,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一)“五位一体”培养目标体系传统的KAQ(Knowledge、Ability、Quality,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阙如在于单纯强调整齐划一的本科层次要素,而不能完全涵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类结构素养。

协同育人 内在机理与

协同育人 内在机理与

协同育人内在机理与实践1. 引言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它旨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从内在机理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协同育人的相关内容。

2. 内在机理2.1 学习社区的建立协同育人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与共建。

其中,学习社区的建立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基础。

学习社区可以提供一个共同发展、互相支持的环境,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2 学习者主体性的培养协同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参与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项目,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也应成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潜能。

2.3 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协同育人强调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支持,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 实践案例3.1 学校与家庭的协同育人学校与家庭的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工作坊、家长讲座等活动,向家长传授教育知识和育儿经验。

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3.2 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等形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社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资源支持。

4. 协同育人的挑战与对策4.1 教育观念的转变协同育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强调学校的主导地位。

要实现协同育人,需要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让家庭和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4.2 资源整合与利用协同育人需要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但目前资源分散、利用率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5. 结论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线与专业课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线“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体现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师资队伍协同育人存在障碍。

辅导员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两者在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过程具有融惯性,工作方法具有借鉴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党团组织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协调育人。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组织好。

组织建设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师德师风优良、合作配合的师资队伍是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大学工”工作格局至关重要。

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线和专业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线分工少合作的“冷战”僵局,一些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主动施教或服务意识缺乏,这与学生日益增长的解困、需要教育满足却不能得到满足的需求相矛盾,辅导员受限于学科背景以及对某一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研究,很难在专业导航与学科前沿等方面给与学生直接的指导帮助,辅导员仅限在第二、三课堂给与学生直接的引导和教诲,产生这种状况最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德育领域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存在于以专业教师为主要施教主体的课堂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大学生第二和第三课堂,涵盖学业、文体活动、实践组织、就业择业、心理咨询、实习实训诸多方面。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是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施教者,专业教和辅导员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力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自主研究、人际交往等感受高校专业学习和生活,体验高校教育的合力与目标。

但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存在“孤岛困境”,出现对立、不合作的“冷战”僵局,极大阻碍了“三全育人”和“大学工”、“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建设。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

以专业教师为主体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第一课堂”,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教育者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二、三课堂”,二者在工作目标与任务、教育内容与过程、教育方式与方法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 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作为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承担着传授系统性专业化地学科教育的任务,是主要阵地。

辅导员承担着在第一课堂之外的育人任务,主要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学业规划指导、党团组织建设、班级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就业帮助等方面的服务。

围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共同目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从学生思想成长的教育规律上就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密切关联而不可分割。

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变化,大学生群体依旧是受保护的弱势群体,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如何紧跟局势变化、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新要求,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两大着力点,成为摆在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面前的共同课题。

2. 教育过程的融通性。

辅导员从事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生专业学习、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班级团队为主要的载体和形式,侧重于帮助学生先知后行,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行动实践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认知的环节。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向大学生传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前后贯通的关系。

3. 工作方法的借鉴性。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两者都遵循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工作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引导作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微媒体、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平台,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课堂教学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和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积极吸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五维一体”协调育人的路径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辅导员要与专业教师队伍互相协调、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作用。

在内容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班主任工作、就业指导和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党团社会活动这五个维度,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构建起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学的核心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必须尊重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身体和思想发展的规律特征,遵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特质,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大学生身心成长成才的教育活动。

此外,还必须适应当前形势下的社会环境,紧密贴近学生群体,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时因势开展内涵丰富,入脑入心的教育活动,着力于学生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努力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要注重不同学生在个体素质特点、思想水平基础、认识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结合实际问题调动学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不强制压服,防止逆反心理,要发挥教育者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

2. 协调配合好五个维度。

第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支队伍协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环节。

辅导员既是学生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又要做课堂教学的“参谋”和特殊的“课代表”。

辅导员要主动配合理论课程教师,为其提供学生所在学院、班级以及学生思想状况的信息,要了解、分析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意见和改进建议,向专业教师主动反映、及时反馈,针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开展配合工作。

同时,专业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即使不兼任辅导员、班主任,也要了解本课堂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科背景,班级学风情况,班干部情况以及班级党团建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课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课堂”之间不是截然独立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协调配合是进一步深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同需要。

第二、与班主任队伍的协作配合。

辅导员和班主任尽管在工作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是两者相互补充、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班主任都是学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学风建设主题班会、专业参观调研、学习研究方法交流等方式开展普遍性的工作,要抓住选课指导、听课检查、考前动员和考后总结等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班主任还应该积极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到学术课题科研,在教学环节严格管理,尤其是课堂学习秩序、考勤管理以及考试纪律等方面,班主任要发挥管理者的角色和作用。

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和肯定班主任在学业指导和教学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的作用。

班主任要主动了解班集体的工作计划,积极参与有关的党团组织活动和学生课外文化活动,要在学生集体与教师集体之间承担纽带作用,与辅导员一起分担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配合作用。

班主任面对一个40人左右的行政班级,工作对象要少于辅导员,班主任可以与全班学生一一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经济、家庭的实际状况,个性化地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发挥师表楷模的作用。

辅导员在工作中同样要遵循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重要原则,通过德育测评、各项评优争先活动等工作,明确建设优良学风的导向,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第三、与就业工作的协调配合。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惑和矛盾,在各种变量面前受眼界、阅历、判断力的局限,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很难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很难从长远、理性的角度考虑择业的问题。

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要依托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开展系统性培训,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指导学生就业、择业,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因素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第四、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协调配合。

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骨干和专业指导者,侧重于发展性内容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教育作用。

心理咨询教师要了解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工作计划和活动规律,熟悉教务管理和生活管理的制度规定,研究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心理咨?本土化的理论和方法。

辅导员直接面向一线学生,要积极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重点关注班级“三困”(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和交际困难)学生,配合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工作,在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结合进行的实际中,辅导员还必须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

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的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不断加强心理咨询培训和督导。

第五、与学生党团组织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服务育人。

专业教师是课内教学的组织者,又要做课外教育活动的“顾问”和特殊的“辅导员”。

专业教师要积极走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做好辅导员的坚强后盾。

辅导员在组织过程中邀请专业教师参加,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党员获得更大的思想理论提升。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通过协调配合,从实践主题的设计、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开展、学习收获的总结提高等各个环节周密计划,合作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理论学习、总结讨论等过程实现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的升华,在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的结合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1]陶?.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治理”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2]张莹.管理协同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联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3]聂莹,常飞云.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构建:基于对福建省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0).(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