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南子》的生死观
《淮南子》生命论两大内在矛盾
《淮南子》生命论的两大内在矛盾摘要:《淮南子》生命论中存在两大内在矛盾:养生与乐死的矛盾,“法天”与“顺情”的矛盾。
前面一组矛盾的化解有赖于作者对生死的看透,后者统一于“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构想。
两组矛盾的交织,使得《淮南子》的生命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实现了自足。
;生命论;内在矛盾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生命问题是人生的终极关怀。
《淮南子》的生命论对于我们正视生命、更好地活着,有着极其有益的启示。
然而细细检读《淮南子》生命论的相关文字,不难发现两大内在矛盾:养生与乐死的矛盾,“法天”与“顺情”的矛盾。
篇目皆直书其名):“养生以经世。
”《要略》:“贱物而贵身。
”《淮南子》对人的生命倾注了极其热情的关怀。
形体为生命的物质载体,气志乃形体中充盈、流动的一种物质,精神是对生命活动发号施令的的主宰力量。
养生之道相应分为三类:养形,养气和养神。
三者各有其针对性,依据形、气、神的整体关系而又相互关联。
而不休则蹶”(《精神训》),离开一个健康的形体,气志与精神皆会成为无本之木。
因而应根据天地万物的生长运化采取相应的养形方式。
至于养气,就需要通过“静漠恬淡”,“和愉虚无”来使形体处于宁静安适的休养状态下,不受外纷扰的侵袭,从而使“血脉无郁滞,五脏无蔚气”,以至于“祸福弗能挠滑,非誉弗能尘垢”(《俶真训》)。
养生关键在养神,养神乃养生的最高层次。
所谓“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泰族训》)养神就是通过《原道训》所说的“以恬养性,以漠处神”,使人的心态平和,思虑减少,私心杂念遁迹隐形,从而达到“以中制外,百事不废”(《泰族训》)的功效。
,养气和养神三者又密不可分,《原道训》对之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
”可见无论如何养生,最终还是要归结到“道”上来的。
于死,往往又流露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憧憬。
乐也。
”(《俶真训》)这种推理不仅富有哲理意味,而且还颇具死的诱惑力。
《道德经》之生死哲学研究【最新哲学类】
《道德经》之生死哲学研究引言《道德经》中蕴含的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和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上、现当代对于其研究方方面面层出不穷。
尤其近代以来,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从其中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为了之后行文更加简洁,故而,用老子思想代。
,t一-~替《道德经》。
从《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到魏晋道玄之学的盛行,乃至宋明清时期儒道释三家的融合,都对老子的学说做了诠释。
但是以老子生命观,生命哲学以及生死观、生死哲学①的研究确是近些年来兴起的。
我们发现贯穿中国传统哲学之始终的根本意蕴即为生命关怀。
而在中国各家哲学流派中,道家无疑在生死上的探讨是深刻的,对于生命精神的弘扬也是突出的。
然要系统研究道家生死思想,作为道家鼻祖——老子的生死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道德经》全文中,之于生死虽着墨不多,然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老子具有极深的见解。
一、现今关于老子生死哲学的相关研究并不是很多,虽有对先秦道家生死观的研究,可是更多的是对庄子生死观的研究上,而老子生死观的研究虽有一些可是更多是在对老子生死本体上的理论诠释更多一些,而对老子人生观、生命观、生死互渗、超越死亡研究上十分薄弱。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受益,现将其研究成果做一简单梳理:l、关于老子生命关怀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关于老子思想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波,无论从文本的诠释上还是对其学说的解析上,近代研究老子思想较为突出的有陈鼓应先生,他的《老子今注今译》、《老子评传》既在文本上进行解析又在整体上评介,突出表达了老子思想的生命意蕴。
刘笑敢先生在《老子古。
生命哲学在西方是一种以生命的发生发展来解释宇宙、知识的哲学流派。
而至中国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用生命关怀的思想来诠释中国先哲思想。
牟宗三讲:“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
论《淮南子》的生命美学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蕴含着丰富 的生命精神 , 甚至 可以说 , 中国古典美学实则是一种生命美学。作为 道家集 大成 之作 的 《 南 子 》 其 在 生 命 观 上 的成 淮 , 就达到了秦汉时期 的最高水平 。尽管对人 自身的 探 索尤其是 对个 体 生命 本 质 和 内心世 界 的观 照 可 以追溯到秦 汉 以前 , 真正 将人 的精 神 活动从人 的 但 普遍 活动 中抽 象 出来 加 以哲 学 沉思 和诗性 审视 的 ,
[ 关键词]“ ” 生命美学;形、 、 ;尊天保真” 道 ; “ 神 气” “ [ 作者 简介 ] 赵 国乾 , 南京 晓庄 学 院人 文 学院教授 , 江苏
[ 中图分类 号 ]10 . 26 2 [ 献标识 码 ] A 文
南京
2 17 111
[ 文章编 号 ] 10 4 3 (09 1 一 0 8— 5 04— 44 20 ) l 00 0 的生 命并 赋予 了个 性 , 之 生生 不 息 , 而使 世 界 使 从 形成 了一个 美 的世界 。《 南 子》 宙 观 的基 本 范 淮 宇
道是 一脉相承 的 。老 子首 次把 “ ” 道 提高 到 了宇 宙
本原本体的高度 :先天地生 , “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 改, 周行 而不 殆 , 以为 天下 母 , 可 吾不 知 其名 , 字 强 之 日道 , 强为 之 名 日大 。 [‘ ” 蹦 《 南 子 》 “ ” 】 淮 的 道
自然人性和生存 的形而上沉思 , 么《 那 淮南子》 则 是“ 因阴阳之大顺 , 采儒 、 墨之善 , 撮名 、 法之要 , 与 时迁移 , 物变 化 , 俗施 事 , 所不 宜 ”1P3, 应 立 无 [(S 以 ]S)
其海纳 百川 的包容 态 度 成 就 了作 为生 命 本 体论 和 价值形 而 上 的诗 意 “ ” 对 感 性 生 命 的 智 慧 烛 道 说 照 。它在 心灵 、 情 、 神 与道 德 诸 领域 内对 生命 性 精
《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
确.I{警列2013.01瓦丙芴历瓦面丽一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昝风华(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
《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
《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
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关键词]《淮南子》;悲;乐;风俗;批判[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3)ol—0043一07[收稿日期]2012一l l一06 [作者简介】昝风华,女,山东德州人,文学博士,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民俗文化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先秦两汉风俗与文学研究”。
(项目编号:loYJczH2lo)“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
其《要略》篇云:“凡属书者,所以窥道开塞,庶后世使知举错取舍之宜适,外与物接而不眩,内有以处神养气,宴炀至和,而己自乐所受乎天地者也。
”由此语可知,《淮南子》的创作宗旨就是以作者所提倡的“道”开导世人,使他们获得一种适性自得之乐。
与此相应,有关“乐”的思想在《淮南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此书中,作者又常将“悲”、“哀”、“忧”等字眼与“乐”、“喜”、“欢”等字眼相提并论,因此,《淮南子》关于“悲”的思想实与其关于“乐”的思想密不可分,二者同为全书思想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南子》道家生命哲学论纲
《淮南子》道家生命哲学论纲作者:高旭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04期摘要:《淮南子》生命哲学关涉形、气、神、志四大要素,其中“形”为生命载体、“气”为生命动因、“神”“志”为生命主体精神。
《淮南子》从道家思想立场出发,对形、气、神、志在人类生命存在中的功能作用展开进行思考,揭示四者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和谐运变的内在规律。
对形、气、神、志之间的特定关联,《淮南子》也从生命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化的辩证反思,试图通过“人道合一”的根本途径,克服前者所受自然与社会的桎梏,超越长寿延年的世俗追求,实现不死长存、神游天地的仙道化生命境界。
关键词:《淮南子》;生命哲学;形;气;神;志;仙道化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4-0001-15中国古代道家,从老庄以来,最为重视人类生命存在状态的哲学反思,也最为强调人类生命理想发展规律的探求,在很大程度上,这已成为中国古代道家显著的思想特质和标志。
作为“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1](P1 462)的汉代道家巨著,《淮南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继承了先秦老庄道家、稷下道家关于生命存养的思想认识,而且在综贯诸子百家之学的过程中,从汉代王者与士人精英的视野出发,推崇“尊天而保真”“贱物而贵身”[1](P1 440)的生命理念,进一步扬弃与发展了道家先贤的生命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别具时代特色的系統性理论学说,成为沟通汉代道家与道教的生命信仰的理论桥梁,对中国古代道教的历史孕生发挥了奠基性、枢纽性的重要作用。
在《淮南子》生命哲学中,形、气、神、志是其核心概念与理论构成,四者对生命存在的功能效用,各有不同,但又相互作用与影响,和谐运变为一有机整体。
对形、气、神、志进行深入探讨,能充分揭示出《淮南子》生命哲学的独特内涵,特别是对其中蕴含的丰富的道家辩证思想,也能形成更为系统准确的理论认识。
就现有成果来看,学界研究主要表现为:一是阐述《淮南子》生命哲学的实际内涵、思想价值及美学意蕴,如李霞[2](P137-235)、唐劭廉[3](P23-29)、李增[4](P87-118)、张俊相[5](P21-26)、赵国乾[6](P8-12)等;二是探讨《淮南子》养生思想的历史内涵与流变,如胡奂湘[7](P58-65)、唐赤蓉82](P11-14)、唐赤蓉[8](P8-12)、李建光[9](P118-121)、陈丽桂[10](P125-170)、潘秋平[11](P295-297)等。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淮南子》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集体创作。
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物、音律、神话等多个领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的著作。
《淮南子》的原文较长,共有21卷,每卷包含多个章节。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无法提供全文及译文解析。
不过,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淮南子》的概述和部分内容的解析。
概述:《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道”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书中不仅讨论了道的哲学意义,还将其应用于对社会、自然和宇宙的观察与理解。
同时,《淮南子》也吸收了儒、墨、名、法等家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内容解析:1.道论:《淮南子》中的道论是其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终极根据。
道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是超越一切的终极实在。
2.宇宙观:书中提出了“天地之大德,生而无有”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的根本德性是生生不息,但这种德性是无形的,不是具体的事物所能完全体现的。
3.政治思想:《淮南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当效法道的原则,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让人民能够自然地生活和发展。
4.知识论:书中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世界,反对空谈理论而不切实际。
5.伦理观:《淮南子》提倡仁爱、忠诚、谦逊、节俭等美德,认为这些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6.神话与传说:书中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这些内容不仅富有想象力,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淮南子》的译文和解析需要结合具体篇章和语境进行,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和部分内容的概述。
如果你对《淮南子》的某个具体章节或主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章、书籍或在线资源,以获得更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
[收稿日期]2018-09-10[作者简介]闫伟(1989-),男,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哲学。
《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闫伟(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黄老典籍《淮南子》继承先秦道家“生死一体”“死生同质”的自然生死观,认为人之生死是“道”的循环运动与“气”的形态变化。
“道”“气”的普遍性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突破生存时空限制、超越生死,追求本真、自由境界的终极依据。
身国同治是黄老之学的核心要点,对《淮南子》的生死哲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形”“神”“气”的“慎守”养生,圣人为“义”而死、无为治国是《淮南子》在精神超脱之外追求现实关怀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黄老道学致力于达到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淮南子》;生死观;道;自然;现实情怀[中图分类号]B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19)01-0015-05生死是人生之始终,是哲学与宗教共同关注并试图解决的终极性问题。
中国哲学追求超越生死的自由、旷达境遇,尤以道家最为明显。
《淮南子》是秦汉黄老道学的重要典籍,继承先秦老庄“生死齐同”的自然生死观,又兼儒家贵义治世理念,强调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为此,剖析《淮南子》生死哲学的理论渊源、具体内涵和思想特质是十分必要的,对进一步研究道家性命之学以及现代人的心灵安顿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生之必然,死亦自然道家哲学以“道”“气”为核心,以“自然”为其根本特征,所以道家生死观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
自然生死观始于先秦老庄,在汉著《淮南子》中也有深刻体现,是贯穿整个道学史的人生理念,甚至对后期道教生死的双重超越(肉体与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
老子谈及人之生死的内容不多,且以“生”为主,对“死”则论述更少。
道家生死观重在对“死”的意义与价值的探求,这在庄子哲学中得到较大的发展。
《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从神话看先民生死观的变迁
从神话看先民生死观的变迁作者:罗静来源:《发展》2018年第06期不死之乡与长寿之邦:原始生命意识下的长生憧憬乐生恶死,人之常情。
在先民们的思维之中,死亡是令人惧怕、使人想要趋避的事物。
这种认识使他们创造了关于“不死之国”的神话。
在上古时代,自然的死亡是难以解释的事物,其必然性尚不被人类所认识,于是先民们认为死亡是受某种神秘自然力所影响操控的,而这种力量达不到的地方就是不死之国。
楚辞中《远游》篇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句,屈原以“旧乡”来称不死之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战国之前的时代,人们是将传说中的不死之国当作人类曾经到达过的地方,那里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旧乡”。
这是他们逃避死亡的某种幻想与寄托。
此外,人类还幻想出一系列长寿之民的居地。
如《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言轩辕之国,“其不寿者八百岁”,以及白民之国,“有乘黄……乘之寿二千岁。
”《山海经·海外北经》言犬封国“有文马……乘之寿千岁。
”汉代扬雄整理古代蜀地神话,作《蜀王本纪》,记载蜀王蚕丛、柏濩、鱼凫等“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这些神话所记载的国度,虽然没有不死之民,但人的寿命也或数倍于常人,或可以凭借以神奇的动物为坐骑而达到高寿。
然而在以上神话中,无论是不死之乡还是长寿之地,人寿都是依赖于外物的,在这种不死的传说中,人类并没有自己的作为,而是更多地接近于听天由命的态度,他们对“不死”只有传说与憧憬,并没有想到试图去到达那样的地方。
随后,人类的历史发展使先民逐渐地接近“人必有一死”与人生短暂的认知。
不过,他们将非理性的生命观向更加深远神秘的境地发展,以避免与死亡现实的直接冲突。
这种发展的成果就是一系列长生的幻想。
不死之药与求仙传说:人类能动意识的萌发不死之旧乡是难以复返的,人类开始想象凭借自己的力量到达某些幻想中的奇异场所,获得不死的力量。
秉承这类思想的神话就是求取不死之药与求仙的传说。
此时,人类已创造出了遥远的仙境——昆仑及其周围的世界,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装点这座不死的神仙居所,并赋予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它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希望,使不死的憧憬在神话中成为可能。
西汉刘安《淮南子》介绍
西汉刘安《淮南⼦》介绍《淮南⼦》介绍《淮南⼦》⼜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部道家名著。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在《史通》中评价《淮南⼦》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公,下⾄商鞅。
其错综经纬,⾃谓兼于数家,⽆遗⼒矣。
”《淮南⼦》⼀书内容繁富,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地理、农学、⽣物、⾳律、神话等⽅⾯,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然⽽,《淮南⼦》;也并不是杂⽽⽆统,散⽽⽆归,全书以“太上之道”为宗旨,统合百家之说,将各篇的内容熔铸成⼀个有机的整体。
“道本论”是《淮甫⼦》全书的核⼼,作者继承了先秦道家学派特别是⽼⼦、庄⼦的思想,对道做了更进⼀步的阐述与说明。
《淮南⼦》的道论包括“道本论”与“⽣成论”两个部分。
“道本论”主要论述道的⾄上性、独⼀性,及道存在的基本特征。
作者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据,它能覆天载地,贯通四⽅⼋极,它⾼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形。
与宇宙⼤化中各种具体的事物相⽐,道有着⾃⼰独特的存在⽅式。
宇宙中各种具体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存在特性,有的事物刚强,有的事物柔弱;有的事物⾼⼤,有的事物矮⼩;有的事物天性清静,有的事物则躁动不安。
任何事物都是执持着⼀定的规定,难以兼持它的对⽴的⽅⾯。
因此,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总是有着缺憾和固塞,难以开通流化,与天地⼤化相追随。
⽽⾄⾼⽆上、独⼀⽆⼆的道则不同,它的存在有着⾃⼰独特的⽅式,它不固定于某种具体的存在特征,⽽能兼通、综合对⽴的⽅⾯,能将各种⽭盾对⽴的⽅⾯巧妙地统合成⼀体。
因此它能应物不穷,贯穿于天地道化的始终。
正因为道具有最⼤的包容性,所以才能成为万事万物的渊源。
作者还秉承⽼⼦的旨意,对道的德性做了探讨,认为道具有最伟⼤、最⽞妙的德性,它⽣育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创化万象却不去主宰。
天地之间的各种⽣物都因道的流⾏⽽获得⽣命,但却从来不会想到去报答它;同样,这些⽣物也是因道的流⾏⽽终⽌它们的⽣命,但不会因此⽽怨恨它。
《淮南子》传世道理,看懂一句胜读十年书
《淮南子》传世道理,看懂一句胜读十年书《淮南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名著。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归于道家。
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大意: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说:怎么知道不会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点题:老子说祸福相依,从更广大和更长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这样。
我们常人往往因福而喜、因祸而悲,恰恰说明我们看得窄、看得短。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淮南子·说林训》大意: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好车把式。
点题: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之时,就能显现出来。
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炼然后等待,真有本事,自有一飞冲天之时。
3、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淮南子·俶真训》大意: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它发挥本领的机会。
点题:人要学会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环境、平台和机会,才能真正显现光彩。
如果是时机不到,则要学会蛰伏等待。
4、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淮南子·说山训》大意: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没,也不会变得低贱;丑恶的事物,就算有人鼓噪吹捧,抬高其身价,也不会变得尊贵。
点题: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只需要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做自己认为对的。
人最容易被世间的好恶裹挟,而变得随波逐流,是非不分。
5、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淮南子·览冥训》大意:向人求火不如自己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淮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学者深邃的思想,也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淮南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具有普世意义的生态观念和价值观。
尤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和理解《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南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天地人合一”,即将人、天地三者看作一个整体,主张人应该融入自然之中,和自然保持和谐。
《淮南子》认为人的生命力来自于天地,而天地的力量又是无穷无尽的,人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可过度开采和破坏,保持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这一观点与现代生态学的“生态平衡”原理不谋而合,提醒我们要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和互补性,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淮南子》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书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与自然之间一样,同样需要顺应自然法则,以和谐共生为目标。
它提倡“君臣无间,父子无隔,长幼不分”,主张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而《淮南子》提出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既能帮助我们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能为我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淮南子》提出了人类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
书中认为,人不能自以为是地改变自然,而应该适应和顺应自然规律。
这一观点是古代生态思想的核心,也是当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如今,世界各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而《淮南子》的生态思想正是我们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参考。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应该尊重地球的生态系统,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我们应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
《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初探的开题报告
《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初探的开题报告尊敬的xx老师:我将围绕《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展开研究,探讨其对个体生命意义、审美情感及美好生活的具体启示。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研究背景《淮南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刘安所编纂的一部较为重要的哲学文献,全篇分为21篇,囊括了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神秘学、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其中,生命美学思想常常被学者们所关注。
它主要探讨人类的生命意义、美好生活与审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行为指导的意义。
因此,对于《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研究内容1.生命意义《淮南子》认为,生命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存在,人类之所以存在,旨在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快乐与成长。
《淮南子》通过对生命的经验和认知,提出了人类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追求正义、实现自我价值等观点,为人类生命的真谛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2.审美情感《淮南子》将审美情感视为人生欣赏和享受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欣赏自然、美术、音乐、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体验美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淮南子》认为,审美情感既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结果,也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体验。
具有审美情感的人不仅能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更能够提高自我修养,享受美的魅力所带来的快乐。
3.美好生活《淮南子》把好生活视为全面成长、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
其中,幸福快乐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指人类与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要素和谐共处的状态。
人们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中寻找各自生命的意义、发挥个人才智、增强生活情感,才能过上充满意义和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三、论文意义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化对《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的理解,系统探讨其在人类生命意义、审美情感与美好生活方面的意义和启示,为当代生命美学思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建立一个符合学科特点的研究框架,提升学术价值并丰富生命美学研究成果。
论《淮南子》的形神观与练功
论《淮南子》的形神观与练功《淮南子》系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论著。
该书以黄老学说为本,有涉及养生之处.研究其形神观,对于练功有一定的启发。
《淮南子》认为,形体是生命的外表形式,气是生命的内容,神则是生命的主宰。
形、气、神配合得好,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反之,则形毁,气泄、神昏。
故说“夫形者,生之舍也。
气者,生之充也。
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原道训》)。
结合练功而论,练功者的姿式(形)、呼吸(气)、和心理情绪(神),三者息息相关,故应协调一致。
该书又说“血气者,人之华也。
而五藏者,人之精也。
夫血气能专于五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
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
”故形体安位、精神旺盛、气不散失,则“以视无不见也,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精神训》)。
气功中松静,呼吸、意守是练功要领,需靠“三调”(调息.调心、调身)来实现。
“调”乃调整之义,在调身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了心、神。
所以有些功法不强调意守之理也在于此。
穴位相对的架式与动作亦能加强气感,自然入静,使全身气血充盈,处处不守而处处得守。
某些行家甚至认为,架式动作比入静、呼吸、意守丹田等更为重要。
反过来说,《淮南子》又非常重视神的作用。
如要以神制形,应以养神为主,故说“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衰。
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大冲。
”(《诠言训》)。
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能够分黑白、视丑美,别同异、明是非,而精神不专一的人,则会对眼前的一切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神失所守所致。
再结合到练功方面来说,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达到谰心的目的,从而调息与调身也无从谈起,甚至还会出偏差。
故练气功一定要聚精会神,切忌神不守舍。
不少气功家要求练功者不能搞得精疲力尽(如各种站桩功等),原因之一,是为了使练功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淮南子》的形神观非常重视神的主导作用及形神交养的辩证意义,练功者可从中得到启迪。
名人论生死
名人论生死名人论生死人生于世,终老会死,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事。
但对死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尤其是人到暮年,或病在垂危之际,常有畏懼,愁虑,无奈,缺憾,留恋等相当复杂的心情。
为了对死的问题持有一个正确,明白,豁达的看法,希望人们不仿品味一下历史名人对生死的论述。
几千年前的夏禹王就把人的生死绝妙地概括为八个字;‘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意思是人生来就是暂时寄托在世上,死了就要归回到来的地方。
讲的多么简单明白啊!道家鼻祖老子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谓之生,谓之死。
大意是天地间的生命是由气构成的,生为阴阳所变,死也是阴阳所变。
凡有形之物,都是不长久的,气数尽,就要完。
说明大自然的造化,就是这样子。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的更周详。
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死?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生就有死,无死也无生,知道事物这个依存关系,还有什么想不通而忧患呢?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对生死更达观,他在(自然与人生)一文中说;‘死是怎么一回事?死真是可恐怖吗?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分,生死之间才成为无始无终的大生命,大生命就是大自然。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他不仅这样讲了,而且也这样做了。
他用生命阐明了生与死的意义,深为后人敬仰。
鲁迅先生对生对生与死的看法甚为豁达。
他说”凡有高等动物,尚没有遇着意外的变故,总是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
明白这事,便从幼到壮到老到死,都要欢欢喜喜的过去。
”文学家徐谦在(夜)的一文中说的更是坦然。
他说;看人世是悲剧还是喜剧似乎不必,人在生时尽管生活,死时释然就死。
我想这是最好的态度。
对生不贪求与狂妄,对死也不害怕与胆怯,于时在生时不会虑死,在死时也不会恋生。
淮南子自然观念的哲学阐释
淮南子自然观念的哲学阐释“自然”,这一概念在哲学的广袤天地中熠熠生辉,而《淮南子》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深邃而独特的智慧光芒。
《淮南子》主张天地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性,这种规律并非由外部力量强加,而是内在固有的。
它强调自然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人为的刻意干预。
比如,四季的更替,春去秋来,寒暑交替,这是自然的节奏,并非人力所能左右。
又如,草木的生长凋零,花开花落,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遵循着内在的生命韵律。
这种自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它提醒着人们,世界并非是随意拼凑的混乱组合,而是有着有序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人类应当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而非妄图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强行改变。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淮南子》的自然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
人类的活动应当与自然相协调,不能过度地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
当我们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肆意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时,实际上是在打破自然的平衡,最终也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自然的规律,合理地利用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我们就能享受到自然的恩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淮南子》的自然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身的天性,不要过分勉强自己去追求不适合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赋和才能,有的人擅长艺术,有的人擅长科学,有的人擅长社交。
我们应该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跟风模仿他人。
同时,也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不要过分苛求完美。
在治理国家方面,《淮南子》认为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之道,实行无为而治。
这里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统治者应当了解民情,制定合理的政策,但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的生活。
让社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激发民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形成了万物互化、万物有灵的观念。
各种自然现象中最令人恐惧的是死亡,无法抗拒、不能逆转,迫使先民们产生了对生与死的思考。
最先对生死的思考,反应到对“血”的崇拜上。
原始人为逝者泼洒赤铁矿粉(想象图)生活在18,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就会在逝者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生活在距今7000-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人会在逝者头骨上涂抹赤铁矿粉末,并且配以陪葬物品。
证明远古先民这时已认为血乃是生命的象征,他们以赤铁矿粉代替血液,期盼亲人死而复生,而陪葬物品则是供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
“歃血为盟”就是鲜血崇拜对后世的影响之一。
这种简单纯朴的生死观表达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对生存的期盼,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演绎丰富,并以神话的方式进行传承。
这段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但从我国古代神话中大量关于生死故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华夏先民的生死观,从而构成古代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歃血为盟一、古代神话中的死亡记录在中国神话里,生死观首先表现在对死亡的记录与认识上。
现存的神话典籍中有大量的死亡记录,特别是早期神话故事和《山海经》中死亡的记录几乎随处可见,而表现出的死亡样态、死亡原因更是多种多样。
1、因化生而没创世神盘古,开天辟地、神躯创世,死得悲壮淋漓,却又泽被后世;部分典籍中女娲也有化生之说。
化生代表着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是华夏先民对古代先贤功劳的总结和集体记忆,不会因时代变迁而稍有褪色。
女娲造人传说2、为斗争而死蚩尤、夸父、刑天与帝(天)争雄,落败身死。
蚩尤桎梏化枫林,夸父手杖育邓林,刑天不屈舞干戚,他们的死都包含着惨烈的斗争,这种悲剧神话饱含着先民对死亡的深沉悲哀,激荡着高昂雄浑的情调和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同时也体现出古人“看淡生死,不服就干”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 家认为 : 道 ” 仅 产 生万 物 , 且 决 定 万 物 “ 不 并
的运动变化。因此 , 宇宙 中一切现象 的产生都可 以 从本体之道那里得到解释。《 淮南子》 在首篇《 原道 训》 中就揭示 了生死与宇宙万物本 体之道的关 系。
收稿 日期 :0 81-3 修 回 日期 :090 .0 20 . 0 ; 0 2 0 -41
死都离不开道。从道 的高度来看 , 即从二者产生的 根 源上 揭示 了二 者是 没 有 真 正 的分 别 , 而将 二 者 从
统 一起 来 , 本体论 上 论证 了生 死 的一致 性 。“ ” 从 道
自 身局限在精神上的觉醒, 是超越现实差别 的反映。 汉代哲学探讨的中心是宇宙生成论 , 但作为道家哲 学的重要著作《 淮南子》 中有浓厚的人生哲学思想, 而生死观又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淮南 子》 多沿袭庄子思想从 自然 主义 的角度对 生死展开论 述, 并且 又有 自己的独到见 解 , 而对 生死 问题进 行 从 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 图就《 淮南子》 对生死 的认 识 揭示 它对 老庄思 想 的继 承 与发 展 , 以及 对儒 家 思 想的借鉴吸收, 体现其融合儒道的思想特色。
对生 死 的探讨是解 读 生命 的最重要 的途 径 。古 印度 和古 希腊 哲学家 都对 生死 问题给 予 了深刻 的思 考 。在 中 国哲 学史 上 , 同 时期 不 同学 派对 生 死 问 不 题 进行 了不 同 角度 的 探 讨 。先 秦 儒 家 重 视 现 实 人 生, 对死 亡 问题 少有 论及 。道家 将生 死并 论 , 注重 从 生死 的根源 、 动 变化 以及 对 待生 死 的态 度上 进 行 运 探究 , 其生死观超越 了时空的界限 , 是道家超越个体
、
本 体论角度 :死生—体 ” “
否定和批判 , 由此提出相对主义的生死观, 并由相对 走向齐同。这些思想都为《 淮南子》 所继承。 关于生死之间的关系 ,淮南子》 《 认为生死是两 种不同的生命现象 , 因此要“ 审生死之分 , 别同异之 迹 ” ( 南 要 )、‘ 死 生 之 分 ’ ‘ 称 黼 子 [ ‘ 子’ 略 ) ‘ ]淮 明 ’ 缪 训’ "。 明确生与死是对立 的, 是生命 中两种不 同的阶段和
I NWU
【 中国思想史】
论《 淮南子》 的生死观
王 雪
(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人 文学 院 , 陕西 西安 707 ) 10 1
摘
要: 《 将 淮南子》 于儒 道二 家对 生死 问题 不 同认识 的背 景 下 , 本 体 论 和入 系统的考察, 揭示其生死关系的 内涵。通过与老庄生死观的比较 , 阐释了《 淮南子》 在生死观上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生死思想的基本继承和发展 。在对待事 生与事死 关 系上 ,淮 南子》 《 结合现 实需要 积极 吸收儒 家仁 义道德 观 念 , 示 出融合儒 道 的思想特 色。 显 关键词 :淮南子》 自然; 儒道融合 《 ; 义; 中图分类 号 :244 B 3 . 文 献标识 码 : A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项 目( 8 Z 0 6 0 X S0 )
作者简介 : 王雪 , , 女 安徽颍上人 , 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讲 师 , 博士 , 从事道 家哲 学和儒学 思想研究 。
5 2
状态 , 客 观 的 , 以要 区 分 开 来 。 “ 柔 弱 者 , 是 所 故 生 之 干也 , 坚 强 者 , 之 徒 也 ” ] 原 圳’ 子 这 是 而 死 [‘ 遭 黼 ", <
西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 09年 5月 , 3 第 9卷第 3期 , y2 0 , o 3 , o 3 Ma ,09 V l 9 N . 。 Junl f o h et n esy P isp ya dSc l cecs dt n ora o  ̄ w s U i r t( hl oh n oi i e io ) N v i o aS n E i
文 章编 号 :0023 (0 9 0 -020 10 -7 120 )305 -4 “ 太上 之道 , 夫 生万 物 而 不有 , 化 像 而 弗 宰 。…… 成 待 而后生 , 之知 德 ; 莫 待之 后 死 , 之 能怨 。 道 决 定 莫 ” 生 死 的产 生 。生是 源 于道 , 死则 是 回归于道 , 而 生与
庄 子 的相 对 主义 认 识论 在 生 死 问题 上 , 以其 深 刻 的人 生智 慧揭 示了生 死奥 秘 。庄子看 到 了生 死之 别, 如庄 子妻 死 时 “ 盆 而 歌 ” 的伤 心 动 情 , 庄 鼓 前 但 子 又 主张生 死不分 , 以怀 疑 主 义 对世 俗 观念 进 行 他
一
对待万物的态度正如老子所主张的是善待万物 , 庄 子进一步发挥, 认为道善待生死 。《 淮南子 ・ 傲真 训》 承袭庄子的这一思想 , 基本引用了《 大宗师》 的 原话 :夫大块 载 我 以形 , 我 以生 , 我 以劳 , 我 “ 劳 逸 休 以死。善我生者 , 乃所 以善我死也。 在现实 中, ” 人 自身也应善待生死 。
是相对的。庄子提 出了“ 生死存亡一体” 孰能以 。“ 无为首 , 以生为脊 , 以死为尻 , 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 吾与之友矣” ]大 师 生与死是生命的不同组成部 [‘ 宗 ", ‘ 分, 是完整生命的统一体。只有通达这一道理 , 才能 得道。《 淮南子》 则直接提 出了“ 死生一体” 以生 。“ 而若死 , 终则反本未生之时, 而与化为一体。死之与 生, 一体也。 [‘ 子 精 训’ ’ ]黼 ‘神 ) ’ ‘ 实现了对立面的统一, 生 死是共存、 共通的, 合一不分 , 则无生死之累, 由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