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3课《不求甚解》学案
部编版九下语文-13.《不求甚解》导学案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部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拜托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别改)
3.“滥竽充数”辩
示例:“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当堂测试
(2018·湖南衡阳中考卷)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点拨法,了解文章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学会理性思考,将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思辨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
教学难点:1.品析富有思辨性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逻辑严密、语言周密的特点,学习思辨的方法;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并将本文的思辨之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思,引入目标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群众连夜抢空双黄连口服液,专家证明双黄连并不能直接抑杀新型冠状病毒,只能起到辅助缓解作用;从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到中国公民哄抢食盐,而后中盐集团提供相关数据证明中国食盐储备供应充足。
衔接语: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没深入了解一件事,只知道个大概,然后就盲从他人采取行动,这样不求甚解,缺乏理性、盲目跟风的行为小则伤财,大则害命,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的思考者,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随波逐流。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邓拓先生用马南邮的笔名写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学习他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维,学习他读书、思辨的方法。
任务一:寻找文章观点1.首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文章围绕“不求甚解”这一论题,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用原文回答。
预设1(周佳烨):我从第一段中找到对“不求甚解”的不同看法:一般人的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而作者的看法是: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作者随后在第二段中援引“不求甚解”的出处,明确提出“不求甚解”“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教案(4)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3、了解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2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中的议论文,所以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建立对于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地初步认识,这远比灌输概念和考点来得重要,学生对于议论文是如何证明观点的思路在之前的两篇文言文议论文中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应该以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体验运用到这篇现代议论文的学习中,相信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3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旧知导入
我们曾学过两篇文言文《黄生》和《潍县》,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想要反驳一个怎样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是不对的”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树靶子-引出处-阐内涵-证观点-结全文
活动3【讲授】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谦虚”和“活读”
2.作者是如何证明这观点的呢?
(1)归纳举例论证的内容
(2)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活动4【活动】拓展阅读深入理解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被编者删去了,请阅读之后将这段话归位:陆象山的话应该放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巩固教学
1.整理课文笔记
2.完成《千万别折腾汉字》的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成语“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属褒义。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那么,应该怎么正确看待“不求甚解"呢?今天,我们来听听马南邨的见解。
【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借鉴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简介】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60年代初,在《北京晚报》开辟了《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其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体知识】议论文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议论文常见的驳论方法:①直接反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②间接反驳:反证法(通过正面立论来反驳)、归谬法。
【读音释义】①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②不尽然:不一定是这样;不完全如此。
③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④要诀:重要的诀窍。
⑤咬文嚼(jiáo)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⑥大略:大致的情况或内容。
【整体把握】1、本文与《谈读书》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本文是驳论,《谈读书》是立论。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作者对此的观点又是什么?明确: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九年级下册十三课《不求甚解》教案
九年级下册十三课《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
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不求甚解》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章主旨,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成语、典故,如“不求甚解”、“疑邻盗斧”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首先,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中提到,‘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并不是指对事物一知半解,而是要把握重点,避免陷入繁琐的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各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是否适用?请举例说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后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不求甚解》,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描述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13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识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学习驳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培根给我们讲了读书的作用,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
读书,既有千般乐趣,又有万种读法。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2.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一)出示学习指导1.勾画相关资料,了解重要作者及驳论文知识。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9分钟完自主成下列内容,6分钟进行自学检测并交流。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驳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文在驳倒错误的观点后,还要树立起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间接批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教学方法】1. 快速阅读法2. 讨论法3. 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生难字。
2. 提问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马南邨,原名邓拓。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三解题“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四课文讲解(一)本文体裁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议论文驳论文(二)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三)作者是怎样反驳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1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来分析他的读书态度.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好读书其次:不求甚解最后:会意2 阐释不求甚解的含义:一是虚心。
二是不固执一点。
3 以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事例,证明“求甚解”容易曲解4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
5 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儿。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案课题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单元第四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重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速读思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关于驳论文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què)。
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案(1)
13.2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三、写作背景《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四、课外延伸——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ɡ )咬文嚼.字(jiáo )王粲.(càn )豁.然贯通(huò )死抠.(kōu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第13课《不求甚解》学历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一、课前预习1.字音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豁然贯通()咀嚼()王粲()死抠()2.词义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
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2.作者作品走近作者:马南邨(cūn),原名邓拓。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中国救荒史》、杂文集《燕山夜话》。
3.内容感知和梳理(1)阅读课文,能读懂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明确作者的观点。
(2)细读句段,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
二、课堂学习【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观点,梳理论述思路。
2.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端正读书态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一)【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评价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朗读课文知内容快速阅读,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及时的标记勾画,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速度较快,能够勾画阅读。
总结提炼明观点回顾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知道本文类别,理解课文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能分清本文类别,大致理解课文内容。
弄清结构理脉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作者论述思路。
文章结构梳理基本清晰。
学习活动一: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结构。
1.自读课文,说一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2.尝试概括每段大意,从而理出文章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13.《短文两篇》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勾画相关资料,了解重要作者及驳论文知识。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请同学们10分钟完自主成下列内容,6分钟进行自学检测并交流。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驳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文在驳倒错误的观点后,还要树立起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间接批驳。
驳论文往往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
(二)自学检测
1.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
2.(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疑惑?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三、当堂训练
比较《不求甚解》和《谈读书》,归纳论证方式。
四、自我反思
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简单的梳理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