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学案
【最新精选】《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妙笔生花:豁然贯通:开卷有益: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三、探究赏析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不求甚解》(马南邨)教案
《不求甚解》(马南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应用。
o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辩证看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和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o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认识到读书方法的多样性。
o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灵活应对不同阅读情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应用。
o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难点:o辩证看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理解其适用情境和局限性。
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o展示一段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读书方法的思考和兴趣。
o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最有效?为什么?2.揭示课题:o引出《不求甚解》这篇经典文章,介绍作者马南邨(邓拓)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文本:o教师先范读文章,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o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理解文章大意,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2.疏通文意:o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文章大意,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o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初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三)精读文本,深入分析(30分钟)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o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关于“不求甚解”的论述,理解其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o提问:你们认为“不求甚解”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适用情境?为什么?2.分析论证方法:o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对象九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二、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题目解释“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
这个词含有批评的意思。
(二)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通过视频介绍,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背景链接(四)学习生字词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一般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例句: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咬文嚼(jiÁo)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
多用来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
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例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豁(huò)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例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即读书;益:好处、收获。
意为读书总会有收益。
例句: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五)文体常识讲解驳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种。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论点。
(六)理清文章反驳思路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开门见山的提出反驳的观点——对于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为什么说不提倡却又说不盲目反对呢?“不提倡”是因为“不求甚解”被后人赋予的“只想懂个大概,不做深入了解”的态度毕竟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我们在很多时候还是要求甚解,求彻底,求深入,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囫囵了事,这是显而易见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c.分享小组内成员在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方法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总结提高阅读效果的策略。
4.预习下一课《谈读书》,思考以下问题:
a.作者在课文中提出了哪些关于读书的观点和建议?
b.这些观点和建议对我们有何启示?
c.试着将“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与《谈读书》中的观点相结合,探讨如何提高阅读效果。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不求甚解》这篇课文的理解,以及培养他们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书笔记,要求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对“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理解和体会,字数在500字左右。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选择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实践,并完成以下任务:
3.帮助学生克服对深入探讨读书方法的抵触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导入新课,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词典等工具,独立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堂小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4.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5.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读书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平时都是如何读书的?有没有遇到过读不懂、记不住的情况?”通过这个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纠正对其的错误理解。
2、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掌握驳论的方法,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及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难点(1)辩证地看待“不求甚解”,并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1 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为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20 世纪 60 年代初,针对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错误观点,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倡导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咬文嚼字()狂妄自大()豁然贯通()要诀()2、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2)咬文嚼字:(3)狂妄自大:(4)因小失大:(5)豁然贯通:3、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五、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在哪里?2、作者是怎样反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的?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明白了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
七、拓展延伸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看法。
2、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思考其中所体现的读书态度与“不求甚解”有何相似之处。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运用驳论的方法,写一篇关于“开卷有益”的议论文,不少于600 字。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它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知识,敢于提出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讨论其合理性。
3. 举例说明“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观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讲解课文,阐述“不求甚解”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求甚解”的情况,并分析其利弊。
5.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不求甚解”的适用场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不求甚解”的应用能力,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建议的反馈,以便后续教学调整。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关于批判性思维、快速阅读的书籍,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策略,如在阅读长篇文章或书籍时,采用速读技巧,把握主旨。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不求甚解》的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材料:视频讲座、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概念。
3. 网络资源:在线讨论平台,便于学生分享观点和进行互动。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深入学习,而是在适当情况下提高效率的策略。
九年级语文《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课前设想:《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驳论杂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学习本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积累下列词语并读准字音豁然贯通吹毛求疵不求甚解马南邨2、阅读《五柳先生传》,理解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旨意。
二、合作预习1、导入新课。
《谈读书》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2、快速阅读本文并思考①“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②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三、合作研习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课文①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求甚解”的定义和背景。
探讨“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利与弊。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什么是“不求甚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求甚解”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不求甚解”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一些常见的“不求甚解”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不求甚解”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自身是否存在“不求甚解”的认识。
第三章:为何要避免“不求甚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分析“不求甚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偏见和停滞不前。
探讨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帮助学生避免“不求甚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如何避免“不求甚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如提问、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阅读。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 《不求甚解》知识点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2023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不求甚解答案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案答案1. 略2.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 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 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6. ⑴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⑵“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⑶书要反复读。
7.D 8.A 9.C 10 B11.“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
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
12.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
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13. “医愚”与“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
14.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译文2. 课文主题分析3. 文中重点字词解释4. 实例解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原文及译文,课文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译文及主题分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分享个人观点。
3.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个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例分享: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应用场景。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意义。
3. 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其是否符合“不求甚解”的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课文内容、字词解释和主题分析。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译文:提供权威可靠的课文版本,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理解。
3. 实例视频或图片:收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探讨“不求甚解”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求甚解》,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传授相关知识。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不求甚解”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不求甚解》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不求甚解》的解析、评论等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教学道具: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复印件或图片。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了解驳论方式,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爱读书,你一定有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或你知道前人的哪些读书法),请与大家交流一下。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读书名言,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资料助读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作者的话》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
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字词学习:
不求甚解:原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在多指满足于一知半解。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一)阅读1段,思考:
1、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明确:。
(二)阅读2、3、4段,思考: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一是;
二是说明。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三)阅读5、6段,思考: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
说明正确的读书之道是虚心领会,讲求活读、读透;不要拘泥字句,死守教条。
(四)阅读7、8段,思考:
6、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
7、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五)阅读9段,思考:
8、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
五、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板书):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意——举例证——结上文(递进结构)
六、三读课文,探究论证方法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七、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八、拓展延伸:
通过本单元学习,我们掌握了议论的方法,获得了一些求异的思维方式。
学以致用,趁热打铁,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③“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
”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
的新意。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仿照课文,试用以上成语写一篇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