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下语文-13.《不求甚解》导学案

部编版九下语文-13.《不求甚解》导学案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堆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部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拜托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别改)
3.“滥竽充数”辩
示例:“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当堂测试
(2018·湖南衡阳中考卷)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教案(4)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教案(4)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3、了解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2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中的议论文,所以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建立对于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地初步认识,这远比灌输概念和考点来得重要,学生对于议论文是如何证明观点的思路在之前的两篇文言文议论文中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应该以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体验运用到这篇现代议论文的学习中,相信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3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旧知导入
我们曾学过两篇文言文《黄生》和《潍县》,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想要反驳一个怎样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是不对的”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树靶子-引出处-阐内涵-证观点-结全文
活动3【讲授】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谦虚”和“活读”
2.作者是如何证明这观点的呢?
(1)归纳举例论证的内容
(2)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活动4【活动】拓展阅读深入理解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被编者删去了,请阅读之后将这段话归位:陆象山的话应该放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巩固教学
1.整理课文笔记
2.完成《千万别折腾汉字》的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部编版9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不求甚解

部编版9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不求甚解

部编版9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不求甚解》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 :1:注音写字:阐明( ) 咀嚼( ) 咬文嚼( ) 字马南邨( )要jue( ) lan加粗暴( ) 固zhi( )死kou( )停zhi( )不前2:解词:曲解: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2.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的笔名,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三:自主学习(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合作探究:(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四、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六: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成语“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属褒义。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那么,应该怎么正确看待“不求甚解"呢?今天,我们来听听马南邨的见解。

【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借鉴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简介】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60年代初,在《北京晚报》开辟了《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其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体知识】议论文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议论文常见的驳论方法:①直接反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②间接反驳:反证法(通过正面立论来反驳)、归谬法。

【读音释义】①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②不尽然:不一定是这样;不完全如此。

③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④要诀:重要的诀窍。

⑤咬文嚼(jiáo)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⑥大略:大致的情况或内容。

【整体把握】1、本文与《谈读书》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本文是驳论,《谈读书》是立论。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作者对此的观点又是什么?明确: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纠正对其的错误理解。

2、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掌握驳论的方法,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及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难点(1)辩证地看待“不求甚解”,并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1 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为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20 世纪 60 年代初,针对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错误观点,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倡导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咬文嚼字()狂妄自大()豁然贯通()要诀()2、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2)咬文嚼字:(3)狂妄自大:(4)因小失大:(5)豁然贯通:3、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五、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在哪里?2、作者是怎样反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的?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明白了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

七、拓展延伸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看法。

2、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思考其中所体现的读书态度与“不求甚解”有何相似之处。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运用驳论的方法,写一篇关于“开卷有益”的议论文,不少于600 字。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并能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引入
1.通过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复习一些常用的成语;
2.引导学生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步:阅读、理解
1.教师讲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阅读《妻妾成群》,理解故事中的情节;
3.学生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步:讲解、感悟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为学生进行解释;
2.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第四步:拓展延伸
1.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故事,寻找和“不求甚解”成语相关的内容;
2.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总结出成语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了自己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不求甚解》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章主旨,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成语、典故,如“不求甚解”、“疑邻盗斧”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首先,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中提到,‘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并不是指对事物一知半解,而是要把握重点,避免陷入繁琐的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各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是否适用?请举例说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后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不求甚解》,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描述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导学案(word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不求甚解》导学稿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3、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驳论点驳倒对方观点的方法,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一、根据注释,翻译短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注释】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哪里人。

许,处所。

详:知道。

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二、预习成果展示1、马南邨2、写作背景3、其他收获【预习检测】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三、思考探究:1、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这种错误观点的依据是什么?2、错误观点的错因是什么?3、作者的观点,尤其是针对错误看法的观点是什么?为此作者说了哪些人和事?为什么说这些人和事?作者是如何论述其观点的?4、从文中你学习到了怎样的道理?除了本文的读书方法,你还了解哪些方法?四、品析语言特色(1)(共性特点及依据)(2)(本文的个性语言特色)过程:画出文中表现作者“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中学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语文使用时间:XX、12、题1、不求甚解型新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不求甚解、狂妄自大、豁然贯通”等重点字词,并简要了解作者。

2、了解驳论文的常识。

3、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文,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见上3教学难点学习难点:见上述3 时1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教学用具常规教学流程复备栏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前、中)1、读文,了解驳论文。

2、积累下列词语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开卷有益豁然贯通二、自我检测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小组合作,列出每段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二)小组再次合作,根据每段的提纲,看看那些段落写的是一个内容,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v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v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v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v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v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思路。

见)(三)作者的正面主张是什么?明确: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正文]导学案:不求甚解一、导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难题。

有些人会直接放弃,而有些人则会坚持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对待我们遇到的知识和挑战呢?本次导学案将带领大家探讨“不求甚解”的思考方式。

二、发散思维1. 你是否遇到过看见复杂的问题就想马上解决的冲动?为什么会有这种冲动?2. 如果你遇到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问题,你会怎么做?3. 举个例子,可以是学科上的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来说明一下你遇到过的不求甚解的情况。

三、案例分析1. 英语上课时,老师出了一个看似很难的阅读理解题,你当时并不了解所有单词和句子,但你依然能读懂大部分内容并从中找出正确答案。

这是怎么做到的?2. 你是否尝试过通过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对你有何帮助?3. 请回想一下你曾经面对的某个难题,你是如何通过一点点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它的?四、深入思考1. 海明威曾经说过:“教育可以培养我们的知识,而经验则让我们聪明。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追求全面掌握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3. “不求甚解”是否意味着不努力去学习?为什么?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讨论和思考,我们了解到了“不求甚解”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面对问题时,不一定非要去追求完美的解答,而是通过试错和探索的方式,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

只有不断地积极学习、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六、拓展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留意并记录下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思考自己采取的解决方式和取得的成果。

定期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七、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收获。

《不求甚解》表格式导学案【部编版九下第13课】

《不求甚解》表格式导学案【部编版九下第13课】
第二层(5、6):提倡。
第三层(7、8):解释。
第三部分(9):。
四、研读探究: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一、作者、内容简介:
作者: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第三层(7、8):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三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四、研读探究: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答: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一、作者、内容简介:
作者: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
六、课后巩固:(1分钟)
一归纳整理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记录本)
二积累错误(把失分的题整理在错题积累本上)
七、学习反思:
我收获我快乐:
我不足我反思:
学法指导
教师为主,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欣赏、学习、赶超的热情。
10分钟时间教师讲解归纳,学生整理记录。5分钟理解记忆基本常识。
师生合作,教师以介绍答题放法为主,学生整理记忆。
北安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不求甚解
课时
1
主备
于洪杰
审核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2012年月日
授课类型
综合课
授课节次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精辟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重点】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7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 导学案

2019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 导学案

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1.看看这些词语中加点的字你都会读吗?马南邨.王粲.哩.咬文嚼.字豁.然贯通2.解释下列词语。

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

B.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这些宣传报道在我市引起了轩然大波,广大市民欢欣鼓舞。

D.“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二、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2.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什么地方出现?)3.本文的文体是什么?(二)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2.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3.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一般人”“常常”“其实也不尽然”,“不尽然”,“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

4.“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5.“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6.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7.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8.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9.“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10.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11.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12.“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13.第7段能否删去?为什么?14.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5.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结构?三、达标检测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学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学案

13.《不求甚解》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2、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4、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学习重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难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一、知识积累:1、马南邨,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代表作杂文集《燕山夜话》等。

2、字词:要诀、劝诫、狂妄自大、开卷有益二、初读课文: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三、再读课文:1、同学逐段分析全文九个自然段,明确各段的内容:(1)段:作者指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段: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3)段: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方式,从好读书谈起,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

(4)段:提出作者对“不求甚解”含义的认识:一是读书的态度要虚心。

二是读书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5)段:列举反面事例证明: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却有很多曲解,因而受到列宁的批评。

(6)段:列举正面事例证明: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成功经验。

(7、8)段:补充论证。

作者态度明确,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

(9)段: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理清课文论证思路。

首先,作者从生活中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谈起,引出话题;接着,追根溯源,从原始的语境中找寻其本来意义,提出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认识,并用实例做证明,并适时作出补充解释;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告知读者应该如何读书。

3、明确本文的论述角度:侧重对读书方法的具体探讨。

4、归纳这篇杂文的语言特点:论述有针对性,心中始终有读者,用语亲切自然。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中学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语文使用时间:、12、课题15、不求甚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不求甚解、狂妄自大、豁然贯通”等重点字词,并简要了解作者。

2、了解驳论文的常识。

3、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见上3教学难点学习难点:见上述3课时1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教学用具常规教学流程复备栏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课文,了解驳论文。

2、积累下列词语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开卷有益豁然贯通二、自我检测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一)小组合作,列出每段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二)小组再次合作,根据每段的提纲,看看那些段落写的是一个内容,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v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v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v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v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v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学案2
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笔生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赏析
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
密、准确。

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方法链接: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五、布置作业从“见风使舵”“班门弄斧”“滥竿充数”中任选一个词,仿照本文,写一篇小驳论文
《不求甚解》导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