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依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依据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党将生态文明置于人民福祉的高度,从人民幸福出发,建设生态文明,既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的思想,又凸显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美丽中国理论的提出是党的发展理念的革新,是符合人的本质力量发展、具有更高境界的新思想。但是,一个更深的理论问题突现出来:美丽中国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依据何在?有学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好生态文明;有学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要靠制度先行”②。抽象地来讲,这些观点并没有错。但是他们把生态哲学思想仅仅理解为自然、自然的运动规律,这种理解由于离开了历史的实践着的活生生的人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说是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美丽中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美丽中国理论的哲学根据。因此,对美丽中国的哲学根据的追问就只有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科学中去寻找。

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丽中国的物质前提

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困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威胁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美丽中国必须把新型工业化和发达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有人仅仅从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等处理自然生态问题层面上来理解美丽中国,这实际上把构建美丽中国当成了解决局部矛盾与阶段性问题的应对之策、权宜之计。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生态自然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仍然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30多年就是体认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并把这一体认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过程。可以说,生产力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既是美丽中国的内容又是它的前提。

马克思的历史观高度重视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他还强调:“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④。马克思把生产活动、生产方式、生产力置于历史的最基本层次。不仅人的肉体生存,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形态变更、社会政治革命都由生产力所最终决定。马克思在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39.

②孙秀艳.人民日报.2012.11.26.第017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72.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夸大意识、自我意识的作用时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①。甚至要“消除扩大的生产力”作为一种异己的强制的力量对人造成的“异化”都绝对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②,“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③。没有生产力的更进一步发展,不仅不能消除异化,解决社会冲突与矛盾,还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倒退。马克思把生产力与工业化看成是开创世界历史进程的根本推动力,看成是现代性的深刻起因和原初动力。

而生产力这一物的形态被马克思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产力就是人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生产力在变革自然过程中的广度与深度就是人的能力的广度与深度。人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同自然的关系,人在自己历史的初期是盲目的受制于或束缚于自然,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人改变了他同自然的关系。在整个历史上,人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斗争为特征的,在历史的某一点上,人将使自然的生产资料发展到那样的程度,以致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能够得到最终的解决。那时候,“人类的史前时期”将逐渐结束,而真正的人类历史则将开始。因此,生产力是人的自由和本质力量的展示与确证,“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人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④。生产力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又是自然人化的结果。因此,构建美丽中国其首要前提就是现代化生产力。

二、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

美丽中国理论最深刻的实践根据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随着体制转轨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社会分层,主体多元,贫富分化,利益格局失衡,社会冲突加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更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建设美丽中国,而这三大问题的核心与实质还是人的社会性问题。马克思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的、社会的人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要立足于自然向人的生成来理解自然,自然观不能片面理解为人对自然的观点,而应理解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念。马克思把自然理解为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人的自然。针对费尔巴哈所强调的感性,马克思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⑤。因此,“在人类历史中既在人类社会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8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8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