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18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23 黄河象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黄河象》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黄河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描绘的黄河象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黄河象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独特的动物。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黄河象的形象。
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速、停顿等,使朗读更加生动、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黄河象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深入分析课文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象的印象,以及保护动物、珍惜资源的认识。
7.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黄河象的特点,以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布置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23 黄河象》教学设计_22
贵 州 龙 化 石
马 鬃 山 发 现 禽 龙 化 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动物或植 物遗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 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 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 它们接着就被周遭沉积物的矿物质渗 入取代。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 石重量压平。
小结
人象比例图
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为什么 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 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为什么 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高大 完整)
1、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 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2、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 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 趾骨也没有失掉。
4、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 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天气炎热、小河缓缓流淌
缺 象群疲劳、干渴、有气无力 一 急于喝水,踏上椭圆形石头 不 陷入淤泥、身体沉重、难以救助 可 老象被泥沙掩盖
两百万年过去,地形发生变化
思考练习:
❖ 1、复述课文内容 ❖ 2、考古学家曾经在喜马拉雅上脉发现海螺、
贝壳的化石。请查找相关资料,并合理推想 这些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燕兴学校 梁晶
这些新词我能读 骨骼 尾椎 下颌 脚趾 炙烤 栎树 羚羊 椭圆 淤泥 腐烂
❖ 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 2、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 3、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和挖掘的过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河象▎冀教版[001]
(学生:高大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
5、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8、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5、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6、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二、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你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并做好相关批注。
(一)、合作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第三自然段(6):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四、教师小结。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五、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句积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河象》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两百万年前的动物世界,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黄河象》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黄河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象的故事。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脉络。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故事。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脉络。
(2)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对黄河象的已知信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交流分享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结构,分析课文脉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如黄河象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对黄河象故事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如黄河象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2.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黄河象的生活场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2.各组展示实践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发表自己对保护黄河象的看法,提出保护措施。
五、作业布置1.抄写本课生字词,巩固记忆。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故事。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23、《黄河象》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23、《黄河象》教案】》摘要:教学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图片、学生集有关,(板课题黄河象)3、下面我们先学习课段,(学生化石发现化石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样子知识目标、学会理课假想等词语思、通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特以及它形成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程3、出课推想容根据课容说说这样推想依据、抓住主要容简要复述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能力、提高学生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情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兴趣四、教学重、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和领会科学关黄河象化石形成程假想增长科学知识五、教学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图片、学生集有关教学程课、导入学们你们北京然博物馆吗?那里有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什么地方发现?它历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起学习9课黄河象(板课题)二、初课处理生词.教师学生听生音.正确理下列词语陈列、发掘、古生物厅、化石、砾石、冲积、瞬、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3.分别别学生朗课教师出示要()准音拿不准可或请教学和老师()画出带有生生词;反复并试着理(3)思考这课讲了什么?明确这课讲是陈列北京然博物馆古生物厅里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它是九七三年甘肃省发现科学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历三、练课熟悉容四、作业.熟课.写生词二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课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样子假想历发掘化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9课黄河象(板课题黄河象)3、下面我们先学习课段(二)学习段(○然段).合作学习然段(l)静静地然段边边想从这些语言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词句标出()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讨论重句子.这具象骨架高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b.前端是三米多长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舌骨也保存着.多块脚趾骨连三四厘米长末端趾骨也没有失.古代黄河象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朗体会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学生高完整师归纳板骨骼样子高完整)、齐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特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样子你有什么想了?、学生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5、古代黄河象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象化石发现史上是罕见人们是怎样发掘呢?请快速、轻声地朗两然段、出答案(三)学习三段(两然段)、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学生973年甘肃(发现挖掘)]、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完整象化石?(学生回答○7、○8然段)3、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化石发现化石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样子教师归纳板发掘化石)、象化石被挖掘出是什么样子请从出有关语句(学生○8然段句) 5、待学生到师出示句子生齐这句话师板斜插沙土脚踩砾石6、师提问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发掘和刚发掘出样子那么部分介绍了什么呢?(生答科学假想黄河象化石历)师板假想历(四)学习二段(○○6然段)、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对发生几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到现成询人们只能根据些历史性东西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是根据什么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历?(学生交流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是从它立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情况推断它死直没被移动)3、科学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历?讨论得出四层()当、气候和地理环境()黄河象怎样到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情景()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师科学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样子想象了化石历下边我们就看看科学是怎样想象(天气酷热动物干渴要喝水就会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象不心踩块椭圆形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幕日子天天老象被冲积泥沙掩盖起象尸体腐烂了骨骼和牙又了漫长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样东西化石)3、你认科学假想生动幕是哪里?(生由回答)、如不是科学想象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由回答)(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刚才学得很认真老师真高兴你们知道象生活习性吗?、生由谈并上台展示己收集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象化石是甘肃发现现我们再看组老师收集关甘肃地貌(出示甘肃地貌)、待学生看完师问看了以上你有什么不能理?(引导学生谈到环保话题)(六)回顾课,巩固练习对课写作顺序你有不见吗?能按另外顺序重新叙述这课吗?(只要学生见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黄河象科学们即生动又合理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每古生物化石都蕴含着深奥科学道理如你感兴趣可以这方面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学。
推荐精品语文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黄河象》优质课教案
《黄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学习第一段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
师板书。
)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5、学生自由提问。
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
23 黄河象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冀教版第十二册第23课23、黄河象一、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理解“昂首阔步、炙烤、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3.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4.结合图片、资料,学生交流、思考、朗读,领悟大胆想像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
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3课。
板书课题:23 黄河象。
2.检查预习通过的预习谁来说说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
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4. 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把课文分成段,说说每段段意。
(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三)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黄河象(冀教版)
23.《黄河象》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板书课题:19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23 黄河象》教学设计_27
简要概括作用:
• 举例子:使说明更具体。 • 列数字:准确,具体。
再见
2、湖内有大小港岔200余条,半岛50多个,回水长10公里。 3、我国曾经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 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4、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 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5、中国的茶叶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绿茶、红茶、青茶(乌龙 茶)、白茶、黄茶、黑茶、药茶、花茶等。
黄河象
认识举例子
• 举例子:举例说明可以画抽象为具体, 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 人信服。
课文实例:
•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 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 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 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 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 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 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 跑.
认识列数字
• 列数字:即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一 目了然,能给读者留下清晰映像。
课文实例:
•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
象的骨架,这就是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
装起来的.
•
慧眼辨真伪:
1、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 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 行。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3.黄河象(说课稿)
23.《黄河象》说课稿一、说教材《黄河象》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了解叙述的顺序。
落实这一训练重点,可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路和叙述的顺序。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定为: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12个生字,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二、说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
三、说教法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是为了不教。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1、激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交流蓝猫三千问中有关恐龙的情况)以这作为切入点而导入新课,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黄河象化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内需。
2、朗读指导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
指导学生朗读好2~4自然段,例如读第三自然段时前两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要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突出“扑踏扑踏、走、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形成对比。
3、收集资料法学完本课我让他们去收集有关古生物化石的资料并出一份专题手抄报。
(以前出过环保、三国故事、母亲节等专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1、重点词句品析法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黄河象▎冀教 课标版
学生自由提问。
学生交流:
1、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三、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四、推荐阅读《琥珀》一文,继续科学假想之旅,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二)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假想的关键点,想一想哪些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并说明为什么,借此体会科学家假想的严谨和科学。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和关键要素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具化石的特点是怎样的,并找出能说明它的特点的句子。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预设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黄河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
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斜插沙土
完整干渴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 搜集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
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1)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地带.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峰锐坡陡,溪流湍急.由于山高谷深、水文网密集,滑坡、泥石流发育.
(2)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省内中、东部,西至乌鞘岭,东达甘陕边界,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更有
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璀璨的明珠.这里地形破碎,沟壑交织,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征.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全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地势上为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重要的粮棉油基地.本区是人工及天然绿洲与戈壁、沙漠断续分布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脆弱,荒漠化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威胁.
(5)祁连山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连绵,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山,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6)北山山地: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属低山区,气候特点是干旱、风多、冷热温差大.岩石裸露,荒漠连片.向东可抵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岷山,其中祁连山主峰海拔可达5564米;岷山山脉高达4000米
以上,迭山主峰海拔为4920米;六盘山呈南北走向,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最高海拔为2200米.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积石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甘南高原的积石山主峰高约4800米;陇南山地相对高差明显,文县天池沟脑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而东南端白龙江河谷最低处的灌子沟海拔仅550米.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