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提高定量刻画能力

合集下载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在写作的世界里,细节就像是璀璨星辰,能让整个夜空熠熠生辉。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清晰的框架和主旨,更要有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传递出深刻的内涵。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能力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

首先,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关键。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学会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比如,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留意大自然中季节的更替、动植物的变化,甚至是城市街道上的建筑风格和色彩搭配。

当我们观察时,不要只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深入细致,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

比如,一个人在紧张时不自觉地搓手,春天里第一朵绽放的花朵上的露珠,这些微小的细节能够为我们的写作增添真实感和生动性。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记录细节,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细节记录下来。

这些笔记将成为我们写作时的宝贵素材库。

当我们需要描述某个场景或人物时,就可以从中挑选出最精彩的细节,融入到文章中。

其次,注重细节的选择和筛选也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观察到的细节都适合写进文章,我们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风格进行筛选。

如果文章是关于友情的,那么可能重点描述朋友之间的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贴心的帮助;如果是描写一场激烈的比赛,可能更关注运动员们的汗水、紧张的表情以及观众的欢呼声。

在选择细节时,要确保它们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个独特的细节往往能够胜过一堆平淡无奇的描述。

比如,在描写一个古老的小镇时,与其罗列众多的建筑,不如着重刻画一扇斑驳的木门上的铜锁,通过这一细节来展现小镇的历史沧桑感。

再者,运用丰富的感官描写能够让细节更加鲜活。

我们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写作中充分调动这些感官,能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比如,“微风拂过,带来了一阵淡淡的花香,那花香若有若无,仿佛是从遥远的梦境中飘来。

”这里通过嗅觉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能闻到那股花香。

抓住本质 理解概念

抓住本质 理解概念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抓住本质,理解概念,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指对于事物表面现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

在任何领域,抓住本质,理解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理清思绪,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个人成长。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需要我们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够透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深入思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找到事物存在的意义和规律。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走向,对于未来的决策和规划具有指导性作用。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归纳。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特点,善于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总结归纳,我们可以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找出共性,理清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总结归纳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一般事例中提炼出普遍规律,对于解决同类问题和推广经验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需要我们具备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能力。

事物的本质和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想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认识。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增强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拓展自己的认识边界,从而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也需要我们善于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只有通过敏锐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事物的变化和趋势有更为敏锐的感知。

而洞察力则是指能够从表面现象中透视出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具备洞察力,才能够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洞察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美术高考素描静物教学中加强学生深入刻画能力的研究

美术高考素描静物教学中加强学生深入刻画能力的研究

美术高考素描静物教学中加强学生深入刻画能力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术教育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今名画中,静物常常是画面的主角。

因为静物形态稳定、色彩丰富、构图协调,很容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示。

因此,静物素描在美术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学生深入刻画能力,从而提升静物素描水平。

一、加强认真观察良好的静物素描画面,首先离不开认真的观察。

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注重对静物的观察。

不仅要观察静物的外部表面,还要透过静物表面,从中寻找到更贴近静物本质的形态和特征。

比如,水果的质地、大小、清晰的轮廓线等等。

认真观察是深入刻画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对静物的仔细观察,才能把握好静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有机会将观察到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

二、提高速写能力三、加强明暗对比素描中,明暗对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强调静物的阴影和高光,提高学生对明亮和昏暗、平面和立体、厚重和轻盈等概念的理解。

同时,加强明暗对比还可以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呈现静物的时候更加逼真。

四、刻画细节静物素描最重要的是通过细节来表现静物的特性和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刻画静物的细节。

比如,可以放大细节刻画,强调各个部位之间的细节,加强几何形态的表现,从而能更加深刻地把握静物的本质。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是加强学生深入刻画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素描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提高素描水平,助力其更快、更准确地表现出静物性质。

相信在这些方面的加强下,学生的静物素描水平绝对会有所飞升。

多“点”着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定量刻画能力

多“点”着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定量刻画能力

学生说说 年 、 月、 日这样 规定 的好 处及其 与其他计 量单 位之 间的区别 ,使 学生体 会人们定 量刻 画方法 的多样
性, 促进学生定量刻画能力的发展。
那么 , 怎样让学生 理解 单位 的匹配性呢 ?综观小 学 阶段“ 量与计量 ” 的教学 , 笔者认为《 面积单位》 这一课 时 是 最佳节点 。它既 与前 面学习 的长度 单位有联 系 , 又为
点。 其 特 殊 性 就 体 现 在 计 量 单 位 量 值 的 不 确 定 性 和 定 量
刻画方式 的多样性上 。学好这一课 , 能够 丰富学生对定 量刻画的认识 。在教学《 年、 月、 日》 时, 除了让学生认识 年、 月、 日这 些计量 单位 外 , 还应 让学 生适 度 了解有 关
年、 月、 日规 定 的历 史 , 了解数学 动态发展 的过程 , 感 受 数学文化 。 同时 , 教 师 还 应 该 以这 一 知 识 为 背 景 , 通 过 让
在实 际教学 中 , 我们 经常会发现有 学生将 面积单位
写成长度 单位 . 将体 积单位 写成 面积单 位 , 甚 至 将 质 量
单位写成长度单位 。从 一定程度上来 说 , 这是学 生定量
刻 画 能 力 不 够 成 熟 的表 现 。在 教 学 中 , 我 们 往 往 不 重 视
在 学 生 定 量 刻 画 能力 来自 飞 跃 处 着 力 。 生理解单位 的匹配性 , 进一步发展 和完 善学生 的定 量刻
进行定量刻画 。 如何有效 地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定量 刻画
能力 ? 笔 者 认 为 要 从 多 “ 点” 着力 。
1 . 关 注起 始 点 . 感 知 定 量 刻 画 的 重要 性 。
“ 面的一部分” 来 测量更合理 , 用正方形测量更 合适 。这

如何把握数学本质进行教学

如何把握数学本质进行教学

如何把握数学本质进行教学如何把握数学本质进行教学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如何把握数学本质进行教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把握数学本质进行教学篇1一、概念的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而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更要求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原有的认识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的形式化定义。

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揭示“倍”概念的方式很多,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越接近,学生就会越容易理解。

因此,这节课教师可以采用同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倍”的概念,即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对“几个几”的理解来同化“几的几倍”。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思考去解读“倍”的相关量的共性,使他们真正领悟每份数、份数与“几的几倍”的关系,这样学生对“倍”的概念会建立得更好,理解会更深刻。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丰富的数学史资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数学知识、数学原理不畏艰难的探索过程。

例如,自然数概念形成的漫长过程、不同民族对自然数和表示方法的创造、祖冲之对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等。

二、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所谓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这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

如对一年级学生教学自然数的概念时要通过“数数”活动,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幼儿园已有“数数”的经验了,忽视对“数数”的教学。

其实,学前儿童的“数数”还大多停留在念歌谣的层面上,对数缺乏深刻的认识。

没有“数”的过程,学生对数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因此,教师要先设计“数数”这一数学活动,充分挖掘“数数”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多形式地数数。

高三生物复习中必须注意把握五个"量"

高三生物复习中必须注意把握五个"量"

高三生物复习中必须注意把握五个"量"增加对教材根底知识的掌握量根据生物高考考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那么,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重要性。

我们更应清楚根底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缺乏根底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根底知识掌握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复习的效率。

生物复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不能无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根底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忆。

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更重要,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学会主动对各章节内容或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自觉发现其中有联系的局部,再合理配以各章节练习和综合练习,这样有助于将死知识学活,将局部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进而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系统地理解根底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同时也能起到训练思维灵活性的作用。

从生物复习总体要求看,无论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或三轮复习不断地“回归〞教材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那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到达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控制练习的数量,腾出时间对练习进行必要的反思复习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三选择并使用好一本生物复习用书、一份优秀生物复习辅导报纸如:考试报的高考生物版、中学生学习报的生物周刊高三版等(内含章节、单元练习、专题复习练习及综合练习)足以应对高考,庞杂的资料也只不过是大同小异,浪费时间而已。

切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和扼杀学生复习积极性、兴趣。

假设使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和练习堆里,会使学生感觉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会失去复习的动力。

因此,控制练习的数量和选择有质量的练习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的实际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复习效率问题。

有的练习必要时可以重复几次,让学生找找“感觉〞。

而有的练习可以改头换面以新形式呈现出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合理迁移。

同时,对于所做的练习,学生应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推敲,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以牢固和掌握前学知识,获得新知识和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

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读后感

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读后感

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读后感
复杂问题简单化,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篇文章提到了抓住本质的重要性,即找出问题的核心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它上面。

通过减少无关信息和不必要的细节,我们可以更快地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困在错误的方向上。

此外,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掌握分步骤解决的技巧。

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这样不仅更容易管理,而且在解决它时也更加简单。

我们还需要学会思考创新和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为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多角度考虑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总之,复杂问题简单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了解问题的核心,将其分解为可管理的部分,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成功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要素。

培养高中学生的写实绘能力和观察力的方法和实践

培养高中学生的写实绘能力和观察力的方法和实践

培养高中学生的写实绘能力和观察力的方法和实践写实绘是一种通过绘画来准确表现和再现现实对象的艺术形式。

培养高中学生的写实绘能力和观察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和实践,帮助高中学生发展自己的写实绘能力和观察力。

一、注重基本功训练写实绘的基础在于对绘画基本技巧的掌握。

因此,高中学生需要注重基本功训练,如线条构图、明暗处理、色彩运用等。

通过坚持日常练习和绘画作业,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绘画基本功,使作品更加准确和逼真。

二、提升观察力的方法观察力是写实绘的核心能力之一。

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捕捉到事物的细节和特征。

以下是几种提升观察力的方法:1. 视觉观察: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让他们学会仔细观察对象的形状、结构和比例。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和对比观察,比如观察不同角度的物体、观察同类事物的差异等。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到户外或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写生绘画。

通过亲身接触和观察实际对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绘画的对象,提高观察力和写实能力。

3. 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结合:除了对静态事物进行观察和绘制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和绘制运动中的事物。

例如,观察人体的动态姿势、运动物体的轨迹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注重细节和动态感的表达。

三、多样化的绘画材料和媒介运用给高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绘画材料和媒介,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丰富的绘画材料和媒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个性风格。

学校可以配备各种类型的画笔、颜料、纸张、画布等绘画材料,并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绘画媒介,如铅笔素描、粉笔画、水彩、油画等。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绘画中尝试新的材料和媒介,如混合媒介、数字绘画等,以增加他们对绘画艺术的认知和实践。

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绘画实践培养高中学生的写实绘能力和观察力,需要进行创造性的绘画实践。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和艺术表达,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能力。

抓住本质 突出主线 让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

抓住本质 突出主线 让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

抓住本质突出主线让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为例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李昌官本次课题会安排了既是人教高中数学A版教材编者又扎根教学一线的4位专家教师分别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曲线与方程”课.他们对数学、数学教育独到而深刻的理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教社和一些师范大学专家对这4节课的讨论发言、同行的交流也给我以很大的启发.现结合这两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看法.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是数学教学要“抓住本质,突出主线,让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即数学教学应在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和知识发展主线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然地合理地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拓展问题,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策略与思维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有效突破思维难点、利用思维难点提供帮助.一、数学课该如何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数学的核心是问题和解,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由于提出问题在思维的主动性与深刻性、在对知识本质和结构的理解与把握等方面比解决问题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无法代替的教学功能.那怎样才能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第一,搞清楚数学问题来自哪里.事实上,数学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数学知识内部发展所必然产生的问题,二是由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第二,要搞清楚数学问题该由谁提出,是教师还是学生.单纯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会极大地降低了数学教与学的品质与效益.通常情况下,理想的做法是教师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一个初始问题、元问题,再由学生提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第三,搞清楚问题产生与形成的思维合理性在哪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出问题,进而学会探索和创造.而漫无边际地胡乱地提出问题并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发展的必然性,引导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并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由于锐角有三角函数并且能够解决诸多的问题,因此学生学了“角的概念的推广”后,应自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任意角有没有三角函数?如果有,应该如何定义?以“曲线与方程”为例.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等相关知识,并通过研究直线方程、圆方程来研究相关问题,而且学生也了解,解析几何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但如果追根究底的话,这里就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能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这种研究的结果可靠吗?如果可靠,为什么可靠?怎样保证这种可靠性?此时曲线与方程又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突出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居高临下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矛盾,让学生在“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态下提出接近“研究水平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促进学生从本质和源头上理解知识,从而使思维变得富有大气、灵气、才气.如上面围绕曲线与方程关系提出的问题,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曲线与方程关系的本质.二是可以为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和平台.因为目标和任务明确后,就可以让“能飞的学生飞,能跑的学生跑,能走的学生走,不能跑不能走的学生跟着教师走”.事实上,现在课堂上“等待学习”“放慢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跟着教师学却要用45分钟.三是让学生明确思维的目标和方向,掌握思维的主动权.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路标.没有问题或只有思维含量很低的小问题,学生的思维必然无法超越教师的思维,也必然由于缺少动力和方向而处于被动状态.另外,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合乎其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其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不宜机械地复习旧知识.许多情况下,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再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相关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复习的目的,更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搜索相关知识并有效地利用已有知识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也变得更自然、更主动.二、数学课该如何自然地合理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为重视、也是做到最好的一个环节.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的过程意识、探究意识明显加强.但从更高的要求看,平时多数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重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轻分析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二是不能有效地围绕着问题的本质展开讨论和探究,而在细枝末节上花过多的时间;三是回避思维难点而不是有效地突破和利用思维难点;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自然不合理或搞不清其合理性在哪里.那如何才能自然地合理地解决问题?笔者以为,一要抓住问题本质,搞清楚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及其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二要顺应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轨迹,顺应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特点,突出思维主线;三要揭示思维策略与方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本质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其概念建立的难点是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突破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的思维局限,把原来锐角三角函数定义中的三角形边的长度比转换为适用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坐标比.概念建立的方式是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部分改组,进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基于以上分析,对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建立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1)从锐角三角函数原有定义中寻找启发,探究新的定义方式.由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自然应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中寻找启发.鉴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无法借助直角三角形来定义,因此必须寻找新的载体和工具来定义.仔细考察初中教材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不难发现:虽然锐角三角函数是借助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它的函数值大小却是由角的大小确定的,即无论把锐角放在放到怎样的三角形中或不放在三角形中,都不改变其函数值的大小.这就提醒我们,直角三角形只是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载体与工具,而非锐角三角函数固有的属性和本质(注:强调这一点,既有利于突破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的思维局限,也可为以后的用其它方式定义三角函数埋下伏笔).既然如此,那完全可能用新的载体与工具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由直角三角形联想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上节课在直角坐标系中讨论角,可以比较自然地想到把锐角放到直角坐标系中.这样就会发现:可以借助角终边上点的坐标来定义三角函数,并且这个新的定义与前面借助直角三角形的边来定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当在直角坐标系中锐角的终边上任取一个点P(x,y),再作出直角三角形时,x、y有双重含义.即从几何角度看,它们表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从代数角度看,它们表示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由此,自然有(注:为表述方便,下面把原来的定义称为几何法定义,把借助于终边上点的坐标定义的三角函数称为坐标法定义.)(2)把锐角三角函数的坐标法定义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用坐标法定义三角函数后,三角函数概念的推广成为了可能,但这种推广分步进行可能更自然、更符合探究的实际,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先把它推广到钝角,再推广到0°~360°角,然后再推广到任意角.由于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为了突出思维主线并分散难点,这里可以把用弧度制表示三角函数定义域的问题暂时回避.(3)搞清楚坐标法定义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优越性.尽管数学定义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但这种规定是以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基础的.搞清楚定义的科学性、合理性、优越性,对学生学会数学概念学习进而学会自主建构数学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意角三角函数,不难发现:①坐标法定义与几何法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从数的角度看,还是从形的角度看,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注:指出这一点,既可体现数与形内在的统一性,又可下面三角函数线的学习提前准备问题).②几何法定义具有形象、直观、简洁等优点,而坐标法定义具有理性、精确、计算简便等突出优点.③坐标法定义适用于任意角,功能更强大,使用更便捷.它蕴含着三角函数周期性的特点,为用三角函数来刻画交流电、简谐振动、水波、潮汐、音乐等周而复始的现象奠定了基础.(4)明晰几何法定义与坐标法定义的联系与区别.由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本质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因此用函数观点考察其变化是自然的合理的.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三个要素看,后者的定义域由前者的锐角变成了任意角;后者的值域由前者的正实数扩大到了0和负实数(注:为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里对定义域不作精确的讨论);对应法则由前者的线段长度比变成了终边上点的坐标比.(5)对坐标法定义进行进一步优化或简化.由于点P是角终边上异于原点的任意点,并且三个函数值都不会随着点P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妨取点P为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此时线段OP的长r=1.由此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另一定义:.同时简要说明,两种坐标法定义不仅完全一致,而且各有特点和使用方便之时.以“曲线与方程”为例.“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本质是两者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内在的等价对应关系,难点是用怎样的视角看待曲线与方程,才能使它们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概念建立的方式是概念形成,即在教学条件下,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基于这样的分析,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这两个概念建立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1)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由于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而这就带来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怎样保证这种研究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而要保证这种研究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曲线与方程之间应该有一种内在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等价关系.(2)探究等价关系的具体含义.等价关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曲线与方程之间存在一种一一对应关系,还是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存在一种一一对应的等价关系?原始的、朴素的、形象化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等价关系如何数学化、精确化?如何衡量、判断曲线与方程之间是否等价?按照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数形结合等思维策略,自然地想到考察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圆方程等概念,考察直线与直线方程、圆与圆方程之间的关系.不妨研究平分第一、第三象限的直线与方程x-y=0的关系,以点(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方程(x-a)2+(y-b)2=r2的关系.受轨迹、图形对称等相关知识的启发,把曲线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把方程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解的集合,进而研究点的坐标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至此,不难得出:直线(或圆)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直线(或圆)上的点.更主要的是,在得出这个初步结论的过程中,实现了考察问题角度与思维方式的转化,即实现了由原来的从整体、宏观角度看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直线就是直线、圆就是圆,而不大容易想到把它们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体;方程就是方程,而不大容易想到把它们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解的集合)到现在的从细节、微观角度看问题(即考察曲线上每一个具体的点和方程每一个具体的解).实现了思维方式和看问题视角的变化后,我们很快会发现:原来直线(或圆)上点的坐标组成的集合与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是完全一样的.考虑到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两个概念比较抽象,为了夯实归纳的基础,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进行辨析、讨论.(3)形成“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两个概念.有了上面看问题视角的变化和多个具体的实例作基础,我们自然地通过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如果曲线C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且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那么方程f(x,y)=0叫做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对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揭示,因此会较好地突破概念形成的难点和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难点.(4)强化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两个概念的理解.为此,可安排以下两组练习(也可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或练习):练习1 (1)以y轴为对称轴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方程是x=0吗?为什么?(2)到x轴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轨迹的方程是y=2吗?为什么?练习2 (1)写出表示下列图形(实线部分)的方程:(2)作下列方程所表示的图形:(练习1取自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选修2-1,2005年6月第1版),练习2取自上海桂思铭老师的上这节课时的课堂练习.)三、数学课该如何自然地合理地拓展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引导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拓展问题,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问题引领教学,不仅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初,也应体现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问题来不断地引导课堂教学,我们才能增加数学教学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思维更好更快地发展.一般地,数学问题解决以后,可从两方面拓展问题:一是思考刚才获得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这里应该改通常获得新的数学概念或发现证明定理法则后“教师呈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二是发现或提出相关的未解决的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因为数学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在获得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我们可以运用这个概念解决哪些问题?如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求终边确定角的三角函数值,等;②三角函数既然是函数,那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什么?它们又具有哪些性质?③既然、、的值都是由角的大小确定的,那么、、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又是什么?……以“曲线与方程”为例.在搞清楚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得出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两个概念后,自然地会提出以下问题:①怎样判断或证明一个方程是不是某条曲线的方程,如“证明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的点的轨迹方程是xy=±k”和前面的练习1.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学数学除了听教师讲,就是做练习.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极为不利.因为练习中的思维基本上是再现性思维、模仿性思维,探究、创新的含量相当低.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只有接受性、模仿性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真正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留出空间、搭建平台.四、数学课该如何让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要让数学思维在教学中自然地流淌,除了前面所述的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自然地合理地解决问题、自然地合理地拓展问题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1.抓住本质、突出主线、突破难点.尽管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但我们还是要做坚持不懈的努力.具体地,一要从知识的源头出发思考所教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因为只有有效地把握了知识的本质,才能做到纲举目张.二要搞清楚数学知识发展的轨迹与思维主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整体的高度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局部的问题.三要在学生的思维难点上多花时间,力求突破.因为思维难点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磨刀石,思维的锋芒只有在思维的磨刀石上才能磨练出来.四要寻找数学知识背后原始、朴素的东西,力求有效突破难点.因为每一个形式化的数学概念都有其原始的朴素思想或基本要素,并且原始、朴素的东西往往更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帮助.五是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甚至有的非本质问题可以暂时放一放或推后解决,如角用弧度表示后,三角函数就可理解为一个实数集到另一个实数集的对应关系;也不要在文字表述方面有过高的要求,如关于曲线与方程关系,初学时就不宜在文字的准确、精练、完整表达上花时间,而宜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其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上.2.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学数学与数学家研究数学相比,除了目的不同和学生的学习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教师指导帮助、有相应的巩固练习外,其思维的策略与方式应该是相同的.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象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平台;教师的任务是保障学生的思维自由,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不是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3.强化数学方法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有效探究能力.教师要加强思维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效益.以“曲线与方程”为例,教师应揭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如下思想与方法:一是从已学过的、熟悉的直线的方程和圆的方程中寻找启发;二是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进行探究;三是通过辨析、讨论,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结论,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四是从数与形两方面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五是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事物、论证问题.只有切实加强数学方法论、思维论教学,“授人以渔”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总之,数学教学应抓住一切机会和环节,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和流畅性.愿我们共同牢记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主编寄语中所说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努力创造更自然、更合理、更有效的数学教学.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A版)(必修4)[M],2007.2[2]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A版)(选修2-1)[M],2007.2[3]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B版)(选修2-1)[M],2005.6[4]课题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2008(7-10)[5]李昌官.数学教学应顺其自然、追求自然[J].课程²教材²教法,2005(12)2009-04-09 人教网。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在写作的世界里,细节就如同璀璨星辰,能让整篇文章熠熠生辉。

拥有出色的细节把握能力,不仅能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还能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那么,如何提高这一关键能力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

首先,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关键。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比如,当你走在街头,留意人们的表情、动作和穿着;在公园里,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姿态、颜色变化;甚至在日常的交流中,注意倾听他人的语气、用词和情绪。

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为我们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当你要描写一个场景或人物时,这些积累的细节就能自然地流淌在笔尖。

阅读优秀作品也是提升细节把握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优秀的散文和小说,我们可以学习到大师们是如何刻画细节的。

他们可能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一个细微的动作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用生动的环境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作品中的细节处理,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这些细节是如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摘抄下来,时常回顾和模仿,逐渐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丰富的词汇储备对于把握文章细节至关重要。

如果词汇量有限,我们在描述细节时就会感到词穷,无法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

因此,要注重词汇的积累。

可以通过阅读、背诵词汇书、学习新的词语和成语等方式来扩充词汇量。

并且,要学会准确运用这些词汇,了解它们的含义、用法和搭配。

比如,“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都表达了专注的意思,但在使用场景和语气上却有所不同。

只有掌握了丰富且准确的词汇,我们才能更加生动、精细地描绘出各种细节。

在写作过程中,要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

初稿完成后,不要急于结束,而是要回过头来仔细审视文章中的细节。

看看是否有描述不够清晰、准确的地方,是否有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细节。

比如,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他长得很高”,就显得太过笼统。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在写作的世界里,细节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能够让文章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然而,很多人在写作时往往会忽略细节,导致文章显得粗糙、空洞。

那么,如何提高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能力呢?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

一、细心观察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也是细节的宝库。

要想在文章中描绘出生动、真实的细节,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比如,当我们走在街头,可以留意路人的表情、姿态和穿着;在公园里,可以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状态、颜色和纹理;在家里,可以关注家人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情感流露。

通过对生活中这些细微之处的观察,我们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在写作时便能信手拈来,使文章充满生活的气息。

比如,有一位作者在描写春天时,没有仅仅停留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样笼统的表述上,而是写道:“清晨,我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窗外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细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草坪上的小草也偷偷地探出了脑袋,嫩绿嫩绿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花坛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点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这样的描写,正是因为作者对春天的细节进行了仔细观察,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注重人物描写人物是文章的灵魂,而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则能够让灵魂更加鲜活。

在描写人物时,我们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

外貌描写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描述人物的长相,而要抓住人物最具特点的地方,比如眼睛、笑容、发型等,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气质。

比如,“他的眼睛小小的,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缝,让人感觉十分亲切。

”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当时的情境。

不同的人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是不同的,比如一个性格豪爽的人可能会大声说:“这点小事,包在我身上!”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会轻声说:“我……我试试吧。

”动作描写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行为和状态。

把握本质提高定量刻画能力

把握本质提高定量刻画能力

把握本质提高定量刻画能力作者:戚旭燕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4年第05期【摘要】测量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图形测量教学的目标之一。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凸显测量本质,把握单位本质,理解概念本质,重视估测意识培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使学生把握测量本质,提高定量刻画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测量;本质;定量刻画测量是指把一个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传递的活动,更是小学数学图形测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图形测量的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理解把握测量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定量刻画能力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凸显测量本质,提高测量能力小学阶段的测量内容,既有借助统一测量单位、专门工具进行的直接测量,又有借助一些特殊算法和公式进行的间接测量。

(一)了解测量工具的本质,提高直接测量能力【课例:角的度量】(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尝试用量角器量角后)师:这样一大格所对的角是几度?谁能到上面来数一数。

(课件同步动态演示)、在学生初步尝试用量角器量角后,教师采用数单位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量角器量角方法的本质。

让学生在使用工具测量的过程中逐步感悟测量的本质,沟通测量工具的本质与量角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直接测量的能力。

(二)理解计算公式的本质,提高间接测量能力【课例:平行四边形面积】1.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先量出有关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面积。

2. 如果有一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透明方格片,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思考)四人小组合作验证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剪拼法,摆面积单位、用透明方格片测量等方法,把面积的测量与计算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选择度量单位、工具进行测量,从不同角度寻求方法,理解测量工具和公式的本质,更好地把握图形测量的本质,提高测量的能力。

二、把握单位本质,提高测量能力测量单位是测量的标准,更是测量的核心。

把握度量本质 聚焦量感培养——以“课桌有多长”为例

把握度量本质 聚焦量感培养——以“课桌有多长”为例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

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

指向量感的教学当如何开展?如何依托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培养量感?本文拟以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课桌有多长”(点思考。

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最基本的计量单位,而“厘米”又安排在第一个认识,可算是起始课,学生学厘米的相关活动经验、数学思考等对后续计量单位的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课桌有多长”主要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

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本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及理解能力有限,对“长度”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在本节课将开始学习“定量刻画”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一、叩问冲突,动中有思———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前一个课时“教室有多长”中,学生已经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本节课借用上节课的活动经验,再次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发展度量意识,只是当学生交流汇报时,各有各的说法。

师:谁来说说你测量的课桌有多长?生:课桌有6拃长。

生:课桌有4支铅笔长。

生:课桌有2本数学书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生: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

思考:通过叩问本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虽然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但量出的结果却不同。

唤醒学生利用原有生活经验(从混乱到统一)解决新问题,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多层体验,思中有辨———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二年级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只是对于尺子,他们具体有哪些了解呢?笔者做了课前调查。

抓住本质 理解概念

抓住本质 理解概念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抓住本质,理解概念,是指在学习或研究某个主题或领域时,能够深刻把握其核心要点和基本概念,从而得到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对于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抓住本质,是指能够识别和抽离问题、现象或事物的最核心的要点和本质属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概念,如果没有抓住本质,我们很容易陷入琐碎的细节中,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要抓住本质,我们首先需要进行问题的细致剖析,分解出其中的各个关键要素,然后通过思考和总结,找出问题的核心所在。

只有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概念,是指对某个主题或领域的基本概念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新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的正确理解对于学习和研究非常关键。

要理解概念,我们首先需要去了解其定义和内涵,了解其涉及的范围和特点,从而将其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区分和对比。

我们还需要通过举例、图表等方式,将概念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只有深入理解了概念,我们才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对于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抓住本质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避免只看到片面的现象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理解概念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应用知识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抓住本质、理解概念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使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新的解决方法。

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我们要抓住本质、理解概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要有系统性地学习和研究,建立起完备而有条理的知识体系。

这需要我们将学习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和组织,将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整合和归纳,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框架。

绘画技法知识:形态把握在绘画中的要领

绘画技法知识:形态把握在绘画中的要领

绘画技法知识:形态把握在绘画中的要领形态把握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因为它涉及到画面的结构、透视、比例和构图等方面。

形态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效果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形态把握的要领。

一、理解物体和形态的本质理解物体和形态的本质是形态把握的基础。

在绘画中,物体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形态指的是物体在视觉上的表现形式。

只有将物体的本质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形态。

要理解物体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物体的结构,即物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组成一个整体。

其次是物体的形状,即物体的外形是怎样的。

还有就是物体的属性,即物体的特性和功能,如颜色、纹理、用途等。

理解形态的本质,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视角,即观察者的角度和位置。

因为同一个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是不同的。

其次是形态的比例和尺寸,即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和位置。

还有就是形态的透视,即物体的远近和三维感。

二、掌握比例和尺寸比例和尺寸是把握形态的重要因素。

比例指的是物体的各个部分在画面中相对大小和位置的比例关系。

尺寸则是指物体在画面中的实际大小。

在绘画中,正确掌握比例和尺寸尤为重要。

因为如果比例不正确,会使画面失去平衡和谐,容易使人感到不适。

如果尺寸不正确,则会使画面显得缺乏立体感和深度感。

掌握比例和尺寸的要领是,要先对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做出正确的估算或测量。

然后再将其按比例和尺寸画在画面上。

在进行比例和尺寸的处理时,可以借助画具、线框或比例尺等工具,以提高准确性和精度。

三、注重透视和空间感透视和空间感是形态把握的关键因素。

透视指的是把握物体的深度和远近感。

空间感则是指画面中的立体感和空间构造。

在绘画中,正确把握透视和空间感,可以使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而如果不注重透视和空间感,会使画面显得平面单调,失去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把握透视和空间感的要领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视角和位置,既要考虑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要考虑观察者的位置和视角。

抓住问题本质 提高解题能力

抓住问题本质 提高解题能力

抓住问题本质提高解题能力一、什么是本质百度百科里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隐藏在现象背后并表现在现象之中,本质要靠思维才能把握.在数学解题中本质就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二、抓住问题本质的意义1.只有抓住问题本质,才能看清实质常言道“打蛇打七寸”,要想解决好问题必须经过认真分析并抓住问题实质,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永远处理不好问题的.只有抓住事物本质才能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地切中要害,做到事半功倍.2.只有抓住问题本质,才能排除干扰世间万象是纷繁芜杂的,我们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和干扰,雾里看花、似是而非,使得自己的决断不得要领,以至于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却无功而返.怎样才能独具慧眼排除干扰?这只有抓住问题本质.3.只有抓住问题本质,才能得心应手许多人在解题时常常不知如何下手,没有思路或者在转化到某一步时不知往下该怎样进行,陷入僵局.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只有看到问题本质并联系相关知识才会茅塞顿开,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与喜悦,解题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三、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抓住问题本质1.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许多师生往往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挖掘,认为考试不会考概念,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许多性质、定理、公式都是从概念出发经过逻辑推导得来的,概念为本源,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常常是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深,许多题目实质就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概念深层次的阐述与剖析,让学生理解概念的背景与实质,加强概念教学,逐本求源.2.加强对思想方法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解题的两条腿,数学思想是一种数学意识,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教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基本的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教学方法有很多,像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等,只有对思想与方法掌握了,才能把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变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合理选择和应用,使问题解决得更顺畅、得心应手.新教材强化了方法的教学,如反证法、推理与证明等内容,都是以前课本没有专门提及的,然而有许多教师并不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就行了,这等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在是得不偿失.3.教会学生如何审题不少学生拿到题目不假思索就动笔,写了半天才发现不对又划掉,白白浪费时间,这归结于一开始没好好审题.审题是对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解题的先决条件.审题能力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题前花时间仔细审题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老师应通过例题示范强调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4.让学生善于联想有人认为只有文学需要联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数学更需要联想.读完题目之后首先要联想一下:这道题我以前做过没有?若有是否真正完全一样?若没有是否遇到过与之类似的题型?那种题型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它对本题是否适用?不适应能否变通或借鉴?本题形式或内容与以前哪部分知识相似?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本题条件与结论有何联系?这样多联想往往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知道应该如何做.5.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能力数学解题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灵活转化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即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化不熟悉为熟悉.“构造相同、转化差异”是基本的转化指导原则.最常见的是数形转化,看到数要联想到形,变抽象为直观;反之看到形也要联想到数,由定性转化为定量.其次是函数与方程、等式与不等式、整式与分式、有理与无理(一定要注意是否等价)、指数与对数……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善于转化与化归,这就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步训练学生的推理、变形、计算能力.6.坚持精讲多练原则教师讲解得再好学生不会解题也无用,因为考试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必须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演练,多做相应的练习,在练习中去慢慢体会.课堂练习能暴露学生对当堂课的掌握情况,做对了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做错了也能警示他人,未尝不是好事;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针对性的预留适当的作业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补救.题目做多了就会有解题经验,它对提高解题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不少学生虽然会做但说不出理由,这就是经验的力量.所以要想提高解题能力还必须多做练习,没有其他多少捷径可走.7.让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作出一道题之后不少人就觉得大功告成了,其实若花些时间进行总结归纳肯定会使你受益匪浅,进步更快!提倡做完题后问问自己:此题做法是否对这一类题都适应?有没有其他解法?若将条件换了又该如何解?若将问法换了又该如何解?这样由技巧上升为方法,练一反三,由点带面,能快速促进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成绩取决于分数,分数又取决于解题能力,能力来自平时的训练.若我们在教学中能多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就会帮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本质,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成解题的熟练工,大面积地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在写作的世界里,细节就如同璀璨星空中的点点繁星,虽小却能让整个夜空熠熠生辉。

一篇文章,若能精准把握细节,便能生动逼真、引人入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能力呢?以下便是一些实用的技巧。

首先,细致观察是关键。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观察则是获取素材的首要途径。

无论是周围的人物、风景,还是日常的琐事、突发事件,都蕴含着丰富的细节。

比如,当你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要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印象,要留意他的眼神变化、手部动作、说话的语气和节奏,甚至是细微的表情波动。

当你描绘一处风景时,不仅仅是看到山的轮廓、水的流淌,还要注意到树叶的纹理、花朵的姿态、阳光在草地上的光斑。

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才能在写作时有足够的细节素材可供选择。

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可以设定专门的观察时间,比如每天花半小时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养成记录的习惯。

可以是简单的文字描述,也可以是一幅小画,或者是用手机拍摄下来。

这样,在需要写作的时候,就能够从这些积累中提取出丰富的细节。

其次,阅读优秀作品也是提升细节把握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阅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会被作者对细节的精妙处理所折服。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人物服饰、室内陈设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个繁华的大家族。

又如,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节刻画入木三分,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

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现细节的,还能够培养对细节的敏感度。

在阅读时,可以带着问题去思考,比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个细节?这个细节对情节的推动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同时,还可以对精彩的细节描写进行摘抄和模仿,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再者,注重情感体验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细节。

很多时候,细节不仅仅是外在的现象,更是内心感受的映射。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

提高文章细节把握能力的技巧在写作的世界里,细节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能让整篇文章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拥有出色的细节把握能力,不仅能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还能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真诚。

那么,如何提高这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

首先,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自然的景色、社会的现象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细节。

比如,观察一个人的表情,注意到他微微皱起的眉头、紧抿的嘴唇以及眼神中的一丝焦虑,这些细节能让我们在描写人物时更加生动形象。

观察大自然中的一朵花,留意它的花瓣形状、颜色的渐变、花蕊的纹理,这样在描绘景色时就能做到细致入微。

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观察任务。

比如,在一天当中,专门留意人们的走路姿势和动作;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专注于物体的质感和光影变化。

观察时要全身心投入,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和捕捉细节。

其次,做好记录是关键。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当我们观察到有趣或者重要的细节时,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可以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草图,甚至是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或录制的声音。

记录的过程不仅能帮助我们保存这些珍贵的细节,还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整理所观察到的内容。

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将细节分类整理,比如人物、景物、事件等。

也可以利用手机上的笔记软件,随时随地进行记录。

在记录时,要尽量详细、准确,不要遗漏任何关键的信息。

再者,阅读优秀的作品是提升细节把握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优秀的新闻报道、精彩的散文等,我们可以学习到大师们是如何捕捉和展现细节的。

比如,在《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房间布置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而又细腻的世界;在优秀的新闻报道中,对事件现场的精确描述,能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紧张和真实。

阅读时,我们要带着思考去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手法,为什么这些细节能够打动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本质提高定量刻画能力
作者:戚旭燕
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4年第05期
【摘要】测量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图形测量教学的目标之一。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凸显测量本质,把握单位本质,理解概念本质,重视估测意识培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使学生把握测量本质,提高定量刻画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测量;本质;定量刻画
测量是指把一个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传递的活动,更是小学数学图形测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图形测量的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理解把握测量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定量刻画能力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凸显测量本质,提高测量能力
小学阶段的测量内容,既有借助统一测量单位、专门工具进行的直接测量,又有借助一些特殊算法和公式进行的间接测量。

(一)了解测量工具的本质,提高直接测量能力
【课例:角的度量】
(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尝试用量角器量角后)师:这样一大格所对的角是几度?谁能到上面来数一数。

(课件同步动态演示)

在学生初步尝试用量角器量角后,教师采用数单位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量角器量角方法的本质。

让学生在使用工具测量的过程中逐步感悟测量的本质,沟通测量工具的本质与量角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直接测量的能力。

(二)理解计算公式的本质,提高间接测量能力
【课例:平行四边形面积】1.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先量出有关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面积。

2. 如果有一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透明方格片,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思考)四人小组合作验证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剪拼法,摆面积单位、用透明方格片
测量等方法,把面积的测量与计算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选择度量单位、工具进行测量,从不同角度寻求方法,理解测量工具和公式的本质,更好地把握图形测量的本质,提高测量的能力。

二、把握单位本质,提高测量能力
测量单位是测量的标准,更是测量的核心。

把握测量单位的本质,对测量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一)在体会单位产生的实际意义过程中理解测量的本质
教材在编写图形的测量单位教学时,不仅突出了统一单位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数学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度量单位的发展过程,同时渗透了图形测量的本质。

【课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1. 师:这2个长方形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有什么办法来比较?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大小一样的线段、长方形、圆、正方形等图形,你打算选用什么图形进行比较?小组讨论后组长到讲台领取所需的图形。

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展示中体会到用一维的线段去测量二维的面积显然是不合适的,而用长方形作单位进行测量不太方便。

用大小相同的圆和正方形都能比较出图形的大小,但如果要表示出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用圆形则不太合适,因为无法做到密铺,测量的结果也就不能表示长方形的大小。

2. 先出示3个孩子对话,让学生猜:谁的彩纸面积大,为什么?(学生猜想)
再出示三个图形,学生发现反而是丁丁的彩纸面积最大,从而引出国际统一的面积单位。

学生在选择单位、比较图形大小等丰富的活动中,既感受到了寻找统一、合适的单位作为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了解了测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又体会到了测量单位与被测对象的匹配性,同时感悟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比较,就是看哪个图形包含的标准面积单位多,这对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感受标准单位的实际大小过程中理解测量的本质
测量单位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单位的认识应达到理解与把握的目标。

【课例:认识毫米】
1. 找学生尺上的1毫米: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你能从尺上找出来吗?用笔尖点出从哪到哪是1毫米?点给同桌看。

2. 找学具中的“1毫米”,再用尺子量一量。

4. 画出1毫米:我们已经把1毫米的长度记在脑子里了,现在我们不用尺子,你能在纸上画出1毫米吗?试一试,再用尺子量一量。

在感受标准单位实际大小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习材料,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单位的大小观念,体会单位的适用性。

并让学生经历用单位估计、测量等活动,在建立单位观念的过程中渗透测量的意义。

(三)在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过程中理解测量的本质
图形的测量,经常要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探索单位间的进率,可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探究、验证,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把握单位的实际大小,掌握单位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测量本质的理解。

在教学中,以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测量单位,体会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把握单位的实际大小,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认识单位的过程中理解测量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三、理解概念本质,提高测量能力
在测量前,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本质意义,否则将会混淆测量方法和单位,直接影响学生的测量水平。

【课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四、重视估测意识培养,提高测量能力
重视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和估测方法的指导,将估测与实测有机结合,让学生不断比较估测与实测的结果,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进而提高测量能力。

【课例:角的度量】
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测量能力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灵魂,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教学图形测量这部分内容时,亦可有机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图形的测量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测量方法,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图形测量的方法更多样、更灵活。

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计算都可以渗透化归思想,将要测量的图形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上来计算它的面积。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无论怎样转化,只要图形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即该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变,转化后图形的面积就是原图形的面积。

综上,对于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沟通工具和公式的本质、把握单位本质,理解概念本质,重视估测意识培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定量刻画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柳斌.小学教学全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奠宇.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