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学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直尺.小棒教学过程: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一.数学活动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二.运用知识模型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_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2016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2016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教课课题4、《研究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课课时1备课教师陈志红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经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研究并发现三角形随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能依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线段可否围成三角形。

3、感情目标: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研究的过程,提升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的能力。

要点:经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研究并发现三角形随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课要点与难点难点:能依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线段可否围成三角形。

教课准备及手段课件、学具棒(提早准备)教学流程个性改正部分一、创境激疑1、复习导入:同学们还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2、创境引入:笑笑打算这个礼拜六去看望外婆,去外婆家的路线图如图(小黑板出示)你以为笑笑走哪一条路近来?3、怀疑明标:同学们都以为笑笑走直接去外婆家这一条路要近,而经过商场再到外婆家要远些,真是如何的吗?我们先来察看这两条路正好围成了一个什么形?那么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边要比一边长,我们的猜想能否正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商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板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互动解疑1、自主试试从方才同学们所说的直接去外婆家这一条路要近,而经过商场再到外婆家要远些由此你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了什么猜想吗?(三边的关系)2、议论沟通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此刻我们就一同来考证我们的猜想能否正确,请同学们于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准备好的四组小棒来摆一摆,看看那几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不可以,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并填写课本 30 页上的表格。

要求:(1)要摆成三角形(首尾要相连)(2)边摆边比较三边的大小并做好记录。

(3)填写好表格并试着概括当围成三角形时三边的关系。

3、报告总结(1)这四组小棒中,那几组能围城三角形,哪些不可以?(2)你以为能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随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启思导疑1、导疑启思经过考证我们方才的猜想是对的,同学们真聪慧,其实我们在判断能否能围城三角形时一般比较三角形较短的两边,假如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就能围城三角形。

北师版数学四上2单元教案的创新思维与方法探索

北师版数学四上2单元教案的创新思维与方法探索

本文将探讨北师版数学四上1、2单元教案的创新思维与方法,旨在寻找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北师版数学四上1、2单元教材的知识点主要涉及有理数、整式、分式、因式分解等内容。

这些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运用变形、化简等方法进行学习。

同时,这些知识点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对巩固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困难,我们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各种概念,掌握有理数、整式、分式、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5.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探索(一)活化课堂气氛,开展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活化课堂气氛,并促进师生互动。

如采用项目制教学、情景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式学习,兴致和参与度必然会大大提高。

例:以“解题比赛”为例,分成几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解题,时间为5分钟,看谁解得最多或谁解得最快。

此外,当学生对难题进行思考或讨论时,可以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讨论内容和思路,以促进同学之间协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发现与思考。

(二)情境化教学,深化学生理解采用情境化教学,可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

例: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借助有实际意义的案例,如打折促销、警察追逃犯等生动的案例,来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题目中的各种概念。

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真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兴趣。

(三)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通过实践中的学习获得。

我们可以通过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陈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本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共12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毛细管的作用。
2、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上升高度的关系。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
教学难点
1.物体中管道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
2.生活中的毛细管的作用。
教学准备
水碗、碟子、红色水、放大镜、小木板、粗细不同的吸管、水杯、布条、海绵、芹菜梗、小砖头等
3、实验三,芹菜梗毛细管的作用
①、在水杯中加入二分之一的红色水。
②、把一段长10厘米的芹菜梗插入杯中,保留一段时间。
③、取出芹菜梗,用小刀横向切开浸水一端的芹菜梗,看到芹菜梗有细小的孔吗?你发现小孔中有红水吗?
④、思考问题:说一说,芹菜梗的毛细管在芹菜生长中的作用。
(三)探索延伸
1、小实验——让纸花“开花”。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优化建议
(一)导入
谁见过水往高处流的?是怎样流上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地向上移动。
①、取一条面巾纸和一条塑料条,分别放在装有红色水的碗中。
②、手不要动,保持一段时间。观察面巾纸和塑料纸的现象。
③、拿出纸条和塑料条放在桌上,用放大镜观察两种材料是否有极细的管道。
②、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出口,把活塞向外拉再松手。
③、你看到了什么?
④、思考问题:松开手后是什么力量把活塞压回去的?是不是说明空气有压力?
⑤实验并讨论:拿掉橡皮帽,在推拉活塞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空气哪里去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优化建议
(二)分组实验——感受空气压力
2、实验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探索乘法结合律及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使学生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复习,导入新授。

1、23×3=70×5=13×100=25×4=125×8=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

想看看吗?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生1:正方体。

生2:不对,是长方体。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可是一个好习惯。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仔细观察,进行“探索与发现”。

(出示课题)师: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生: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师: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我可以计算出来。

3、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交流答案:一共有60个小正方体。

师:你是怎样算的?生汇报算法。

课件演示配合学生的方法。

可能出现的算法有:4×5×3 4×(5×3) 3×5×4 3×(5×4) 3×4×5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并形成3×5×4=3×(5×4)。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可能说到:所有因数都是3、5、4;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谁能把刚才几位同学发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起来说一说?4、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

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美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美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美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册教案一、教学目的任务:(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1、班级概况:四年级是在20XX年新组建的,现有人数为43人,其中男同学28人,女同学15人。

大多数学生来自庄冲村,淳河村,唐冲村、秦咀村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四年级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二)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二)说课稿

探索与发现(二)说课稿四年级数学教案说教材: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

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懂得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更简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其中将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说学情: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

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说教法: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分分析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索学习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教材通过数、计算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一活动来体现结合律。

所以在教学时也特意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进行活动开展情景教学,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说学法: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操作练习。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与发现二.doc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与发现二.doc

(264+0 )A. 31X8 )o(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与发现(二)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课前练习:填一填。

(1) (aXb) Xc= aX (□><□) ⑶(30X25) X4= 30X (□ X4) ⑸(89><口)X O = 89X (125X8) ⑺ 119+264+381+236= ( D +119) +(2)(a+b + c= a+ (匚I + 匚I ) (4)9X4X25=9X (OxO)(6) (125X11) X8 = (□><□) Xll (8)15X25X4X6= ( D X D ) X ( D X D ) 课堂练习:1、连一连(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57X (5X8) 101X (6X5) 40X25(25X4) X69(396+104) +2582,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B. 8X125⑵25X8X4X125 = 25X4 + 125X8,这样计算(⑴计算31X8X125这道题,先算( )比较简单。

125X7X 8 25X (4X98) (31X5)X(2X7).125X4X8X25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课后练习: 1、学校四(2)班书法小组共有27名学生。

3、你知道一台电脑的价钱吗?A. 333B. 666(675+321)+325〕2、欣欣批发粮店运来20车面粉,每车23袋,每袋面粉50千克,一共运来 多少千我的价钱是围巾的4倍我的价钱是鞋的25倍闱rh斥只亓。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发现》(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位置关系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几何图形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他们可能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和总结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和理解数学规律。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和总结数学规律。

4.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数学教具,如几何图形、计数器等。

2.教学材料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3.教学环境准备:保证教学环境的安静和整洁,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其他方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和理解数学规律。

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搭长方体
师:同学们,请大家拿出小正方体的学具,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学生在小组内搭长方体,所搭的长方体有
“3×4×3”“5×4×4”“5×3×4”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们所搭的长方体。

(学生分别到讲台前介绍搭长方体的过程,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选择了一个“5×3×4”的长方体提问。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吗?生1:这个容易,只要把这些小正方体一块一块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这个同学反应真快,他提出一块块地数。

如果不能把长方体拆除,你有办法一块块数吗?
生1:……
生2:我有办法,用计算的方法。

师追问:怎样计算呢?生2:从前面看,每一层有5×4个,有这样的3层,共有3×(5×4)个,也就是60个。

生3:我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从上面看,每一层有3×5个,有4层,共有(3×5)×4个,也是60个。

四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与发现(二)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与发现(二)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45—46页的内容学习目标:1.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进行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1. 口算。

4 × 25 = 8 × 125 = 50 × 2 =40 × 25 = 125 × 80 = 5 × 2 =二、探究活动。

(一)激情导入。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算完后,判断一下你大约用了多长时间?)25×42×4 69×125×8= ==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摆好的长方体,请估一估用了 个小正方体。

2.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并且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将自己及小组成员的计算方法都整理出来,书写在上面。

(计算方法不止一种呀)3.仔细观察算式,你能不能发现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然后汇报给大家,整理到下面。

4.计算下面几组题,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6×5)×3 =6×(5×3)=(80×4)×2=80×(4×2)=仔细观察上面的的算式,它们的规律,依照他们的样子写出2组算式吧。

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 相乘,或者先把 相乘,再和 相乘,它们的 不变,我们把这种规律叫乘法结合律。

关系: 关系:○1计算73×25×4,怎样计算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5.用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结合律?6.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3 ×17 = 17 × 9 = 25 × 4 =17 × 13 = 9 × 17 = 4 × 25 =两个数相乘, ,它们的乘积不变。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二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二

北师大2011课标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请查看下面的课程目录截图,确认是你需要的教案经本人核对,此教案跟2016-2017新版有些章节有出入,仅供参考使用。

本册教案特点:课程脉络清晰,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后教学反思等经本人整理充实后一应俱全,本人首发,是目前为止网络上最全面的教案,可以直接进行教学参考和修改使用。

目录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3)第一课时数一数1 (3)第二课时数一数2 (4)第三课时人口普查1 (5)第四课时人口普查2 (7)第五课时国土面积 (8)第六课时近似数 (9)第七课时数学阅读 (11)第八课时练习一 (12)第二单元线与角 (16)第一课时线的认识1 14第二课时线的认识2 15第三课时平行与平移16 第四课时相交与垂直 (18)第五课时旋转与角 (19)第六课时角的度量 (21)第七课时画角 (23)第八课时练习二 (24)第九课时走进大自然 (26)第三单元乘法 (29)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29)第二课时有多少名观众 (30)第三课时练习三 (31)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32)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33)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35)第七课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1 (36)第八课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2 (37)第九课时乘法分配律 (39)第十课时练习四 (40)第十一课时整理与复习(一)1 (41)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一)2 (43)第十三课时整理与复习(一)3 (44)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476)第二课时图形的旋转 2 (497)第三课时练习五 (48)第五单元除法 (49)第一课时买文具 1............................................................................................................................第二课时买文具2 (54)第三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1 (55)第四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2 (57)第五课时秋游 (58)第六课时练习六1 (59)第七课时练习六2 (60)第八课时国家体育场 (62)第九课时探索与发现(四) (63)第十课时中括号 (64)第十一课时练习七 (66)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67)第一课时确定方向(一) (67)第二课时确定方向(二) (68)第三课时确定方向(三) (70)第四课时练习八 (71)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72)第一课时温度 (72)第二课时正负数 (73)第三课时生活中的正负数 (74)第四课时练习 (75)第五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76)第八单元统计 (78)第一课时栽蒜苗(一)1 (78)第二课时栽蒜苗(一)2 (81)第三课时栽蒜苗(二) (82)第四课时数据告诉我 (84)第九单元总复习 (85)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86)第二课时线与角 (88)第三课时图形的变换 (89)第四课时除法 (91)第五课时乘法 (93)第六课时确定位置 (94)第七课时负数 (96)3、从6000起,1千1千的数,数到25000。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二单元教案
(1)学生复习、发现了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动手操作,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形成过程。
(二)转一转,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活动角旋转,得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活动)
教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1、认识平角
(1)学生演示教具发现新知,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
1、教材第15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5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教材第15页“试一试”第三题。
通过学生观察进入新课。
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比较记住特征。
作业设计
思维训练
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课
课时进度
1课时
课型特点
新授课
教学目标(须体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引出两条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引出四条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钟表、活动角、折扇。角的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这个性质是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几何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几何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活动,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或者图片,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三角形模型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几个三角形模型或图片,通过测量和计算,验证他们发现的三角形边的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一节内容既是对三角形概念的深化,也是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分辨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然而,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长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边长关系。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三角形边长关系。

3.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长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教具。

2.准备三角形边长关系的图片和实例。

3.准备教学PPT,包括三角形边长关系的动画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引入三角形边长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边长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角形边长关系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边长关系,并能够用语言表述出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三角形模型和直尺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互相比较和讨论,发现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乘法”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导学案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45—46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进行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口算。

4 × 2
5 = 8 × 125 = 50 × 2 =
40 × 25 = 125 × 80 = 5 × 2 =
二、探究活动。

(一)激情导入。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算完后,判断一下你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25×42×4 69×125×8
= =
= =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摆好的长方体,
请估一估用了 个小正
方体。

2.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并且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将自己及小组成员的计算方法都整理出来,书写在上面。

(计算方法不止一种呀)
3.仔细观察算式,你能不能发现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然后汇报给大家,整理到下面。

4.计算下面几组题,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
(6×5)×3 = 6×(5×3)=
(80×4)×2=
80×(4×2)=
关系: 关系:
○1计算73×25×4,怎样计算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仔细观察上面的的算式,它们的规律,依照他们的样子写出2组算式吧。

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
相乘,再和 相乘,或者先把 相乘,再和 相乘,它们的 不变,我们把这种规律叫乘法结
a 、
b 、
c 分别表示三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结合律?
6.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3 × 17 = 17 × 9 = 25 × 4 =
17 × 13 = 9 × 17 = 4 × 25 =
两个数相乘, ,它们的乘积不变。

我们可以把这种规律起名为 。

7.用a 、b 分别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8.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再来试一试吧,用简便方法计算。

38×25×4 42×125×8
说明: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使这两个数先相乘,再乘其他的数,这样可以使计算过程简便。

三、课内巩固训练。

1.填空:
35×2×5 = 35×( 2× ) (60×25)×4 = 60×( ×4 )
(125×5)×8 =( × )×5 (3×4)×5×6 =( × )×( × )
2.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题。

25×17×4 (25×125)×(8×4) 35×125×8×3
四、拓展练习。

你能简算下面的题吗?(动动脑,相信自己!)
12 × 25 16 × 125

2计算25×73×4,怎样计算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