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25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知识结构】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3、危害①_________ 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②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 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4、地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 ,乡村地区表现为。
①聚落:城市地区表现为和 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严重污染的工业转移,问题更为严峻。
三、走向人地协调概 念《我们共冋的未来》报告指出,它既满足 的需求,而又不损害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 涵生态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 ,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 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 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 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 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是,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原则公平性 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的公平、 公平、 的公平、国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 环境,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共同性原则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要达到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 和伙伴关系【例1】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 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0.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必修3
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评价: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
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
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
(wē人ixi地é)人关类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shèhuì)经济
第三页,共43页。
3.人地伙伴论 (1)产生背景: 人口(、rén资kǒ源u)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第十九页,共43页。
3.资源短缺(duǎnquē)问题
表现 (biǎoxiàn)
原因(yuányīn)
水资源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
短缺 大及降水少
对策
“开源”“节流”相
结合
土地资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源短缺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耕地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
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 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 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 性原
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 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 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与 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 性原 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 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 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 调
第十二页,共43页。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 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 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 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 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 节功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1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必修3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 1讲
解析 诗句内容体现了一种人地关系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 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 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该观点属“地理环境决定 论”,这种观点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当时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较大。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把地理环境看做 人类利用和 场所 人类活动的____ 自然 人类中 改造 ______ 的 和任意开发利用 心论 ____ 能力不断提 的对象,盲目追 高 征服自然 求________ 面对日益严 人口、 峻的______ 资源、环境 __________ 人地伙 问题,人类 伴论 开始反思以 往行为对地 理环境的影 响 人类具有认识、 改造自然的能力 ,地理环境对人 反作用力 类有 ________, 人类应当与环境 平等友好 建立 ________、 互惠共生、和谐 互进的伙伴关系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 1讲
2.人类中心论 (1)时代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 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 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 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 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议程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_____
(2)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 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全球第一个 国家
级 的《21世纪议程》。 ___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 1讲
【误区警示】 在气候变化谈判中, “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是一个高频词。 不仅是我国, 绝大多数参与气候谈判的国家都承 认这一原则。 共同的责任是指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这体 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发达国家要对历史排放和当前的 高人均排放负责,应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 支持,这是公平性原则中的“代内公平”的体现。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3.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可持续发
【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3.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时提能演练鲁教版必修3(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改造题)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图例代表科技、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四种要素,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土地B.乙——资本C.丙——劳动力D.丁——科技2.下列行为符合环境文明时代所遵循基本原则的是( )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②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④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表示经济系统B.乙表示工农业生产C.丙表示资源D.丁表示人口4.图中乙→丙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工业生产排放三废B.人口增长过快C.可再生资源遭破坏D.城市交通拥堵(易错题)2011年两会提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铁道部、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科技部,组成轮值机构,共同制定出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高耗能领域与中国50个最大城市的“低碳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设计相应的调控总量和约束性细则,并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执行附件,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中来。
据此回答5、6题。
5.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6.下列措施有利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是( )①实现煤炭洁净化燃烧②推行节能技术③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④关闭高耗能企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12·河北模拟)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A.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农家乐B.林果业、庭院经济、农家乐、畜牧业C.庭院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农家乐D.农家乐、庭院经济、林果业、畜牧业8.该农业经济模式可以( )A.促进商品粮生产B.将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形成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D.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二、非选择题(共52分)9.(探究题)在2011年世界环境日来临之前,环境保护部门于2011年6月3日发布了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5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件 中图版
人地关系特点 __依__赖____自然
人口增多,劳动
农业文 明阶段
工具不断发明, 学会了 _耕__作_和__灌__溉___技
术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提减高弱,,对__对自_抗_然_性_的__依增附强性, 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人类文 明发展 生产力发展状况
阶段
人地关系特点
工业文 明阶段
科 高 _经 高 设_急技 , 济 , 备__剧水人实各竞__膨平口力种相_胀_迅数空机发__速量前器展_提提、_,人心代的关_地_类,价环系矛_不_以以,境全盾协___牺引灾面迅调_自__牲发难呈速__我__自 了 。 现 激___然 深 人 化,为为 重 地人中
业
方式
方法突破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资源开采
生产加工和消费 过程
物质 流动
传统 高强度、 资源—产品—废 单向 经济 无节制 物和污染排放 流动
循环 资源输入 经济 减量化
资源—产品—再 生资源—再生产
品
循环 流动
针对训练 2.下图为某工业生态园 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流动示意图,该园 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墙板 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 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 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生态链关 系。据此完成(1)~(3)题。
第25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 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考基落实自学导引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先后经历了 ___史_前__文__明_____阶段、农业文明阶段、 __工__业__文_明______阶段。
2.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人类文
明发展 生产力发展状况
阶段
史前文 明阶段
以_渔__猎__、 采集 ______为主,生 产力水平极低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 D.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
15
• (2)图乙中①地(提示:林区)和②地(提示:草原区)的主 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 主要原因。
• 【解析】 第(1)题,对照图甲和图乙,不难发现生态极 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因为这些地区 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 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2)题,①地是大兴安岭林区,由于超采、采育失调、 滥砍乱伐以及森林火灾等原因,造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森林面积减少;②地是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环境问题是 土地荒漠化,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
和 发展中国家
。
•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期
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
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
的工业转移,因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
严重。
5
•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 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 •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 2.内涵
• 3.原则:公平性 原则、持续性 原则、 共同性 原则。
(2010年湖南联考)关注人与环境和
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
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
14
• (1)图中的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
是
()
• A.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都在50~400人/km2之间
• B.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400人/km2
• C.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小于100人/km2
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 C.采矿和冶炼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第2课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湘教必修2(湖南专用)
规律技巧总结
“读图”、“据图”类试题的解题原则 在历年高考中,“读图”、“据图”等限定 解题信息来源的试题类型频频出现。该类试题的 解题原则是:备选项如果从地理图像所给信息中 不能得到肯定的推论就不能作为正确选项;在此 基础上再结合排除法判断出正确答案。因为此类 试题限定了解题信息只限于试题情境所给的地理 图像,故一定要在地理图像所给信息的基础上结 合地理原理、规律进行推理。
考点2 可持续发展的构成及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构成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 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 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人们的观念转变, 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 激化的阶段是 工业文明 时代。试分析该阶段 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答: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 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
【解析】 第5题,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已 经更多地关注环境质量的提高,环境质量已经得 到有效改善。 第6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也必须在 发展中得到解决。
7.(2006·江苏)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 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 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650~1780年该区域( B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D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201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发达 国家
知识梳理
一、 环境问题
11、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森林面积减 少、湿地和沼泽减少、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 重等。 ②华北平原: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 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次 生盐渍化等。 ③黄土高原: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 土流失。 ④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⑤东南丘陵: 酸雨、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①东北地区: ⑥西南地区: 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减少、生物 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等。
二、 可持续发展
分析:
1、提取信息:“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
2、调动知识:“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表述可 持续发展的责任信念, 责任应共同承担,体现 公平的观念。
知识梳理
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性的原因分析: (1)人口问题 (2)环境问题 (3)资源问题 (4)经济发展问题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转变消费模式 ③转变发展模式 ④国际合作 计划生育 适度消费 循环经济 《京都议定书》
知识梳理
一、 环境问题
5、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后果: (1)资源枯竭 ①成因: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②表现: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 ③后果: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 (2)生态破坏 ①成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 ②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③后果:生态恶化 。 (3)环境污染 ①成因: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有害物质 。 ②表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 ③后果: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 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
如皋中学201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25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二十五)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右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认识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1)明确内圆与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所表示的含义。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 ,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 。
(2)明确各组箭头表示的含义。
箭头①②表示 箭头③④表示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 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
箭头⑥⑧表示 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包括良性和恶性影响)。
(3)结合图分析,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从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上看,在①②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从而产生、;在③④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任意排放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从而产生。
(4)图中反映的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2.人类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3)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问题a.原因①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为原因: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b.分布:非洲、西亚、我国的北方地区。
c.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人类的生存。
d.措施:提高利用率,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水循环利用。
例1.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 崇拜自然 B. 改造自然C. 征服自然D.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例2.(2012•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艾丁湖东西长约40km ,南北宽约 8km ,总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千米。
但20世纪80年代后,湖面面积在逐年减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8·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局部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防治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A.Ⅰ:水土流失—退耕还林Ⅱ:湿地破坏—退田还湖B.Ⅰ: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Ⅱ:森林破坏—合理采育C.Ⅰ: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Ⅱ:黑土流失—合理垦殖D.Ⅰ:草原退化—合理放牧Ⅱ:沼泽萎缩—退耕还湿2.下列地理事象与Ⅰ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扩张关联较大的是( )A.华北春旱严重B.北京春季沙尘暴频发C.华北部分城市地面沉降D.近年来北京冬季雾霾频发1.B 2.B[第1题,读图可知,Ⅰ类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当地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出现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的问题,防治措施是合理放牧、退牧还草;Ⅱ类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区,当地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森林破坏严重,防治措施是合理采育。
第2题,春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再加上荒漠化土地的扩张,为北京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动力、物质条件。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下题。
【导学号:98510157】3.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
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 第一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配套课
【分析】人地关系经历了采集渔猎时期基本协调→农业文明时
期开始不协调→工业革命以来的不协调→后工业时代的逐步走
向协调等过程。
6.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
【分析】人类是环境的一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占
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
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在人类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 同的响应。
伙伴论”,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
面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
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典例1】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该思想体现了
A.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定胜天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1.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 ) 【分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 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 不断进步与深化。
2.任何历史条件下,除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外,其他人地关系的理
论都是错误的。( × ) 【分析】首先,各种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和观点都是在不同社 会经济、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它的局限性;其次,每一种观点 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只不过是具有片面性而已;再次,可持续发 展观念也是在以往各种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没有环境问题。( × )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大熊猫的栖 应和子孙后代共 息环境;我国的 享资源和环境; 《八七扶贫攻坚 各国都有发展权; 计划》 优先消除贫困 保持适度的开发 规模,合理开发 在各个海域实行 利用资源,处理 伏季休渔制度 好发展经济与保 护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25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相比,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哪种理论(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协调论D.可持续发展论2.该种理论集中体现于________时期。
( )A.采猎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后工业文明【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湖泊面积大大萎缩变小,这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生产活动造成的,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第2题,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主要是盲目地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 1.B 2.C(2014福建八校联考)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下降B.环境质量的改善C.科技的进步D.资源质量的提高4.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源的( )A.质量B.数量C.类型D.区位【解析】在生态文明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的资源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资源数量呈增长趋势。
工业文明阶段,工业生产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做原料(或燃料)。
【答案】 3.C 4.B“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C.人均GDP在3千~5千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D.人均GDP在3千~6千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趋势6.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得到大发展后才能得到彻底治理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治理环境,边发展经济【解析】第5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高于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
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总体上呈正相关,但局部出现负相关。
第6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以及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单纯追求人均电力消耗量和人均GDP的增长,并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连续上升。
【答案】 5.C 6.B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7~8题。
1-耕地2-居民地7.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8.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解析】第7题,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相同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变化;8个“31”可知该区域2005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同时,该地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空气湿度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可能增加。
第8题,该地是辽宁西北地区,可以排除A、B选项。
从图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该地目前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是耕地,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才是正确的举措。
该区不具备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同时也与目前土地利用的类型不符合。
【答案】7.A 8.C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完成9~10题。
9.维持着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A.江河B.森林C.村寨D.梯田10.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解析】第9题,森林在维护生态循环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第10题,考虑到实际情况,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9.B 10.C2012年3月21日,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在2012年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即2012环保风暴:“狙击重金属污染”。
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粮食减产达1 000万吨,受污染1 200万吨,农品重金属污染已是全国性问题。
重金属污染,被称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结合材料,完成11~12题。
11.引起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①采矿、废气排放②污水灌溉③重金属的自然释放④使用重金属制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防治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抓好重点防控地区、行业和企业②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策措施③依靠科技进步和严格执法监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④全面关闭重金属污染企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第11题,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生产过程中,重金属废弃物排放得过多、回收利用不充分造成的。
第12题,采取积极措施,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可从法规制度、科技水平、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全面关闭重金属污染企业不符合实际。
【答案】11.C 12.A二、综合题(共40分)13.额济纳河又名黑河,在20世纪50年代,该河下游水草丰美,20世纪70年代,河流哺育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开始恶化。
读“黑河流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1)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河道出现干涸,自然环境发生突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2)黑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样气候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元10~11世纪,黑河流域曾经出现盛极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
之后,这一王朝迅速消失。
该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本题主要是以黑河流域的环境变化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第(1)题,由于黑河中上游地区的人们过度用水,使下游干涸,这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第(2)题,该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3)题,西夏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第(4)题,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
【答案】(1)中上游地区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耗水量增大(流域内不合理用水,过度用水)公平性持续性(2)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沙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深受大陆性气候影响(3)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水源不足,战争频繁等(4)发展节水农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发展无公害生产;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1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分)材料一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力、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取得了辉煌成就,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 2 500多个,超过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300多个。
材料二目前,中美之间关于气候问题的博弈,已成为世界气候大会的博弈主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力主将中国纳入到减排目标同一个体系之中。
(1)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责任的协商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什么?(2)设立自然保护区还重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基本原则?简述这种原则包含哪几部分内涵?(3)简述美国力主将中国纳入到减排目标同一个体系之中的荒谬性。
【解析】第(1)(2)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责任的协商都是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够得以持续发展;此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还体现了对其他物种发展权利的尊重,体现了物种之间的公平。
第(3)题,从中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方面分析。
【答案】(1)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2)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时间上的公平即是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
空间公平即是代内公平,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虽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但仍应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美国已处在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