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专题3 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六章遗传的分子基础[可修改版ppt]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S型(光滑型):多糖组成荚膜,分SI, SII, SIII,有毒性; R型(粗糙型):无荚膜,分RI, RII, RIII,无毒性。加热杀死 的SIII能使不致病的RII变成能致病的SIII,这种现象叫转化 (transformation);把SIII死菌中能转化RII的物质叫转化因 子,分别用RNA酶、DNA酶和蛋白酶处理加热杀死的SIII的提取物, 发现只有经DNA酶处理的才无转能力,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3) tRNA的二级结构: 三叶草形状可分为:氨基酸接受区、 反密码区、二氢尿嘧啶(DHU)区、假尿苷 TΨC区和可变区。 除氨基酸接受区外,其余每个区都含有一个突环和一个臂。
3.tRNA的三级结构:倒“L”形,所有的tRNA折叠后形成大小 相似及三维构象相似的三级结构,这有利于携带的氨基酸的 tRNA进入核糖体的特定部位。在翻译过程中转运各种氨基酸至 核糖体,按mRNA的密码顺序合成蛋白质的作用。
rRNA二级结构
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形状)
tRNA的三级结构
第二节 遗传物质体内的复制
一、DNA在活体中的自我复制 (一)DNA复制学说
2.烟草花叶病毒拆合试验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由RNA与蛋白质构成的管状微粒, 中心是单链螺旋RNA、外部是蛋白质外壳。拆分感染试 验:将TMV的RNA与蛋白质分离、提纯;分别接种烟叶, 发现RNA能使烟叶致病,而蛋白质不能;用RNA酶处理 RNA后接种烟叶也不能致病,表明RNA可能就是TMV的遗 传物质。
第六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1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与繁殖试验
P是DNA的组成部分,但不存在于蛋白质中;S存在于蛋 白质中,但DNA中没有。Hershey和Chase分别用放射性 同位系P32和S35标记,发现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内才 产生完整的噬菌体,可见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章节
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
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考点1:组成细胞的分子考点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
考点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点4:酶考点5:ATP
考点6:光合作用考点7:呼吸作用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考点8:细胞的增殖考点9: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考点10:细胞的癌变必修2模块:遗传与进化
专题四:遗传的细胞基础
考点11:减数分裂考点12:受精作用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考点14:DNA分子结构与复制
考点15:基因的概念与表达
专题六:遗传规律
考点16: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点17: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点18:伴性遗传专题七:变异与进化
考点1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考点20:染色体变异与育种
考点21:人类遗传病考点22:生物的进化
必修3模块:稳态与环境
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23:植物激素调节考点24: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点25: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考点26: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
考点27:免疫调节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
考点28:种群和群落考点20: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3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31:实验与探究
选修模块
专题十:现代生物科技
考点3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考点33: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考点34:克隆技术考点35:胚胎工程考点36:生态工程
专题十一:生物技术实践
考点37:微生物的利用考点38:酵的运用
考点39: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医学遗传学遗传分子基础
螺旋结构每隔 10个碱基对( base pair ,bp )重复
一次,间隔为3.4 nm
遗传分子基础
DNA分子及其结构
? DNA双螺旋结构稳定因素
? 氢键 ? 碱基堆集力 ? 磷酸基上的负电荷被胞内组蛋白或正离子
中和 ? 碱基处于疏水环境中
遗传分子基础
细胞内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存在形式
作为遗传物质载体的染色体,主要化学 组成包括 脱氧核糖核酸 (DNA) ,组蛋白,非 组 蛋 白 和 少 量 的 RNA (chromatin RNA , cRNA) ,在各成分含量的比较中发现, DNA 和组蛋白的含量接近 1:1 ,比值相对稳定,而 非组蛋白和 cRNA 的含量常有较大变化,一般 是随细胞的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医学遗传学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编 码在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中,它以化学 键的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上。在人类, DNA 通过生殖细胞从亲代向子代传递。
遗传分子基础
遗传分子基础
第一节 DNA的分子结构与特征
DNA分子及其结构
? DNA分子的组成和一级结构
DNA是一种双螺旋的生物大分子,其基本组 成单位是单核苷酸,每个 DNA分子都是由许许多 多的核苷酸组成的多聚体。
遗传分子基础
细胞内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存在形式
? 重复序列 (repetitive sequence) 是指一个基因组中存在有多个拷贝的 DNA序
列,约占人类基因组的 90% ,这些重复序列对于 维持染色体的结构和稳定、参与减数分裂时同源 染色体的联会配对,甚至对基因功能的调节具有 重要的作用。
戊糖 脱氧核糖
磷酸 碱基
嘧啶:T C 嘌呤:A G
高三-专题六-遗传的分子基础ppt课件.ppt
A.小鼠体内的某种物质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物质是 “转化因子”
B.抗R型菌株的抗体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抗体是“转化 因子”
C.S型细菌对小鼠免疫力的抵抗力更强,转化生成的S型在与R型的竞 争中占优势
D.未加抗R抗体的混合物培养基中S型的DNA不会进入R型细菌,无 法发生转化
(2)S型细菌死亡实质 加热使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变性,表现为细菌生命
活动的终止;加热时可以破坏DNA双链间的氢键,使DNA的双 螺旋结构被破坏,在温度降低后可恢复原结构,保持其作为遗传 物质的功能。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板块三 遗 传
10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DNA进入宿主细胞,蛋白质留在外面
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并检测子代噬菌体放射性, 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说明: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板块三 遗 传
11
2.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放射性 (1)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DNA,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 (2)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3)32P、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遗传物质(× )
(4)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板块三 遗 传
14
高考生物 高中生物:生物学大题 结论长句的梳理
9.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0.有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 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1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 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 常遗传病三大类。 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 因结构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2.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 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
7.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 8.癌细胞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 9.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的原因是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使得癌细胞的黏着性降低。
专题二 细胞的代谢
第4讲 酶与ATP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 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 化效率更高。 3.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反应条件温和的特性。
16.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 物称为一个物种。 17.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 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专题四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9讲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 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人大脑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 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 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 功能。
遗传的分子基础-PPT课件.ppt
稀有性
突变率(mutation rate):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一
个细胞的某一基因在一个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概
率。
表3-1人类中某些遗传病的基因突变频率
遗传病
突变频率
白化病 苯丙酮尿症
血友病 色盲 鱼鳞病 肌肉退化症 小眼球症
三、基因突变的类型和遗传效应
(一)碱基替换
➢ 碱基替换发生在编码区可出现的效应: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例:DNA ——ATG → ATT m RNA——UAC → UAA (酪氨酸)(终止信号)
➢ 短分散序列 ➢ 长分散序列
短分散序列
DNA序列长度300-500bp,拷贝数可达105 以上,但无编码作用,散在分布于人类 基因组中,平均间隔距离约2.2kb。
如:Alu家族(Alu family)
Alu家族
长达300bp,在一个基因组中重复30万~50万次。
长分散序列 DNA序列长5-7kb,拷贝数在102-104之间。 如:KpnⅠ家族(KpnⅠ family)
“基因”概念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初,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genetic factor) 1909年,Johansen提出了“基因”(gene) 1910年,摩尔根等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呈直线排列。基 因既是一个结构单位,又是一个功能单位(重组单位和突变单 位)——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1941年,Beadle和Tatum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明确了 DNA在活体内的复制方式 1957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并于1961年提出三联遗传密码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
③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脱氧核糖的数目=含氮碱基的数 目=磷酸的数目
④A-T间有两个氢键,G-C间有三个氢键,G-C的比例越高, DNA分子越稳定。
⑤从碱基对比例的角度看,决定DNA分子特异性的是A+T/G+C。
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
4
主要载体:染色体 (DNA+蛋白质) 真核生物
次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 (DNA)
原核生物:DNA (无染色体)
A病D.D毒NN的AA病遗B传毒.R物:N质只A 是含C:.DDNNAA和RNA D.DNA或RNA 病毒
实验的方法、过程、结果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过程: ①标记细菌:
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含35S的细菌 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 用含35S或32P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T2噬菌体 或DNA含32P标记的T2噬菌体
蛋白质含有35S
③ 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入未被标记大肠杆菌
许多脱氧核苷酸以磷酸 二酯键形式的聚合作
用,形成多脱氧核苷酸 长链。每条脱氧核苷酸 链,都是由成百上千脱 氧核苷酸构成。
在这条多
脱氧核苷
酸的长链
A
上脱氧核
苷酸有几
种排列方
T
式?
C
G
46
C
4n
T
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 ~ 3/走向
(1)由两条相反方向
=
(3/~5/和 5/ ~3/)平行的
新高考生物专题训练3—遗传: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学生版含答案详解)
训练(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湖南省娄底模拟)从格里菲思到艾弗里再到赫尔希和蔡斯,前后历经24年,人们才确信DNA是遗传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若将S型细菌的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只能得到一种菌落C.艾弗里的实验思路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相同D.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时,检测到沉淀物中具有较高的放射性,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2.(2021广东省广州综合测试)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与尿嘧啶的数量相等B.在脱氧核苷酸长链中,连接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是氢键C.在骨骼肌细胞中,DNA分子数随线粒体数增加而增加D.饥饿时,人体肝脏细胞中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大量表达3.(2021河北省模拟)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分子晶体衍射图谱,解析出经典的DNA 双螺旋类型(B-DNA),后续人们又解析了两种不同的DNA双螺旋类型(A-DNA和Z-DNA),它们的螺旋直径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Z-DNAB.不同的双螺旋类型中,基因的转录活跃程度不同C.三种双螺旋类型DNA双链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推测在生物体内DNA双螺旋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4.(2021山东省聊城一模)2020年2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揭示了一种精细的DNA 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调控机制。
该研究发现,含有组蛋白变体H2A.Z的核小体(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能够通过直接结合甲基化酶SUV420H1,促进核小体上的组蛋白H4的第二十位氨基酸发生二甲基化修饰。
而带有二甲基化修饰的H2A.Z核小体能进一步招募复制起始位点识别蛋白ORC1,从而帮助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核小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一个DNA分子上只可能含有一个组蛋白变体H2A.Z的核小体C.开发抑制甲基化酶SUV420H1活性的药物,可以用作肿瘤的治疗D.在T细胞中破坏该调控机制后,T细胞的免疫激活也会受到抑制5.(2021山东省百师联盟二轮联考)如图所示为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是4条脱氧核苷酸链,DNA聚合酶只能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核苷酸链的3′端,不能将脱氧核苷酸片段进行连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据图分析可知,DNA复制过程需要引物、DNA连接酶B.若图中脱氧核苷酸甲链中(A+G)/(T+C)=m,则丙链中(T+C)/(A+G)=1/mC.如图过程中可以体现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T2噬菌体、肺炎双球菌体内可进行图示过程和转录、翻译过程6.(2021湖北省大联考)某植物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如下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
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学基础课件)
编码链:5' - ATG AAA CGA GTC TTA TGA -
反编码链: 3'- TAC TTT GCT CAG AAT ACT mRNA: 5'- AUG AAA CGA GUC UUA UGA -
2、侧翼序列与调控序列
每个结构基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 侧,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编码区,称为侧翼序 (Flanking sequence)。
它是基因的调控序列,对基因的有效表达起调 作用,包括: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等。
二、基因复制
1. 复制子(replicon) 2.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3. 半不连续复制
的分子机制。
第三节、基因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一、基因的结构
enhancer CAAT box TATA box
exon
GC box
intron
HGCAoCgAbnToesxbsobxGoGxGGTTCG—GACTGTAGCAGAlATaAwATATC A
AATA
1、外显子和内含子
• 在结构基因中,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exon), 多肽链部分。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Intron 称插入序列。
授课提纲
第一节: 基因的概述 概念;类别;一般特性;DNA结构。
第二节:人类基因组DNA 单一序列;重复序列;多基因家族,假基因。
第三节: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
第四节:基因突变 概念;特性;突变的结构;诱发突变的因素;
突变的分子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遗传的分子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提示: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②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③特定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④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⑤细胞核⑥RNA⑦mRNA⑧⑨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1.(2018·全国卷Ⅲ)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奥地利的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小球藻,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卡尔文循环,B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的格里菲思和美国的艾弗里分别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C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项符合题意。
]2.(2018·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项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其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B项错误;HIV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C项正确;阻断病原体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C[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并在其细胞中复制和增殖,A错。
T2噬菌体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
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在宿主细胞内,T2噬菌体以自身D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含32P的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含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DNA,故两者的核酸类型不同,增殖过程不完全相同,D错。
]4.(2017·全国卷Ⅲ)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C[tRNA、rRNA和mRNA均由DNA转录而来,A对。
RNA的合成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边解旋边转录,同一细胞中可能有多个DNA分子同时发生转录,故两种RNA可同时合成,B对。
R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另外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发生,C错。
转录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对。
]5.(2017·全国卷Ⅲ)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D[身高是由基因和环境条件(例如营养条件)共同决定的,故身高不同的两个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A对。
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了叶绿素,无光时不能合成叶绿素。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B对。
O型血个体相应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子,故O 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体现了基因决定性状,C对。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性状分离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说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与环境无关,D错。
]6.(2015·全国卷Ⅰ)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C[首先要理解PrP c与PrP sc的关系:PrP c本身无致病性,但其空间结构改变后,就成为具有致病性的PrP sc。
朊粒是蛋白质,所以不会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项错误;朊粒属于有毒的蛋白质,它是基因表达出的PrP c经诱导后改变相关结构形成的。
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B项错误;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会引起其功能发生改变,C项正确;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由题意可知,PrP c转变为PrP sc是原有的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的过程,不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D项错误。
]高考考查点和特点:近五年全国卷高考对本讲的考查点主要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较容易,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难度较大。
命题方向:本讲内容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细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物学史上的经典实验。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又是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的热点。
这些内容可能在今后在高考中成为命题点。
考点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通知识——核心要点填充·1.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2.明确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1)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
(2)病毒的遗传物质:DNA 或RNA 。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
(4)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
[判断与表述]1.思考辨析清除误区(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给小鼠,从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S型菌。
()(3)分别用含32P、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通过搅拌、离心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分开。
()(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7)噬菌体能利用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8)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提示】(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加热杀死的S型菌只能转化一部分R型菌,未被转化的R型菌在小鼠体内也能增殖产生后代。
(3)×噬菌体必须寄生在细菌内才能繁殖,在培养基上无法生存,得不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4)×在该实验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开。
(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6)√(7)×噬菌体是利用自己的DNA为模板合成子代的DNA。
(8)√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S型肺炎双球菌有SⅠ、SⅡ、SⅢ等不同类型,它们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
对小鼠均有致死效应,其区别主要是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
研究人员用加热杀死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小鼠死亡的原因可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所致,也可能是杀死的SⅢ所致。
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死亡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探究小鼠死亡是由上述哪种原因所致,请预期结果和结论。
【提示】若只检测到SⅢ型菌,则小鼠死因可能是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也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若检测到其他类型的S型菌,则小鼠死因是R型菌突变为S型菌。
■通能力——考向对点专练·考向考查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1.(2018·临沂期中)下列有关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的噬菌体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D.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的噬菌体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C[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项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项正确;32P标记的噬菌体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细菌破裂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C项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体内,因此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的噬菌体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D项正确。
]2.(2018·福州期末)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究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入小鼠体内,部分R型菌获得转化因子B.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外混合培养,S型菌小分子DNA进入部分R型菌内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含35S的蛋白质不进入细菌体内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有的子代噬菌体DNA两条链均含32PD[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入小鼠体内,部分R型菌获得转化因子,A项正确;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外混合培养,S型菌小分子DNA进入部分R型菌内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B项正确;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含35S的蛋白质不进入细菌体内,C项正确;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有的子代噬菌体DNA被32P标记,但被32P标记的只是DNA两条链中的一条链,D项错误。
][易错警示]经典实验的5个易错点(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仅证明S型细菌含有能让R型细菌转化的因子,但不能证明这种“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
(2)由于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能用含放射性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