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第九章

合集下载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九章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单选]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单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最先发表于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单选]在中共八大上陈支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单选]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单选]中国八大坚持的我国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8、[单选]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单选]1957年春夏一蔬菜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单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单选]八届九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单选]毛泽东在国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一年是1961年。

13、[单选]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单选]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5、[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民菜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6、[多选]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方针有(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建立健全法制17、[多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多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有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中新史名词解释及要点

中新史名词解释及要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秦代:•“四十字诏书”:出现于秦朝秦始皇时期,由李斯撰写,内容在于诏告天下,秦朝统一全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则发布全国的消息,这则消息是活字印刷。

因为这则诏书全文只有四十字,因此称为“四十字诏书”•唐代•★进奏院状: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朝报——唐朝开元年间,京城门口出现一系列向民众发布的条幅,这些条幅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每日发布,当时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人孙樵在《经纬集》当中曾经提到他在襄樊一代看到过“数十条书”,这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证明了中国至少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古代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敦煌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到京城的进奏官发回到敦煌的,由于张淮深驻地在敦煌,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是在敦煌文物中发现的,因此称之为“敦煌进奏院状”。

今天一份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一份在英国伦敦图书馆。

宋代•★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

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进奏院状(邸报):主要内容皇室的活动,大臣的奏折,官员的任免等等。

宋代的进奏官是由皇帝任命的,采写的消息是严格依照朝廷(皇帝)命令进行的。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 B3. C4. D5. D6.C7. C8.D9. B 10. C11.C 12. D 13.C 14. A 15. B 16.B 17. C 18.B 19.C 20.A二、多项选择题1、ABD2、CD3、AD4、ABD5、ABC6、ABCD7、ABCD8、AB9、ABCD 10、AB三、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史章节测试答案免费学堂云

新中国史章节测试答案免费学堂云

新中国史章节测试答案免费学堂云1、单选题: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秉持的全球治理观的内容是()。

选项:A:共商、共建、共享B:互学互鉴、互利共赢C:和平合作、开放包容D: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答案: 【共商、共建、共享】2、多选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全面”是指()。

选项:A:覆盖的人口要全面B:覆盖的区域要全面C:覆盖的领域要全面D:同一水平小康答案: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覆盖的领域要全面】3、多选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选项:A: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判断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我国的政体是()。

选项:A:多党合作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判断题:中国的国家结构是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形式的单一制的确立。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判断题:《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减租减息”。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4、判断题: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提高,为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第一章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第一节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祖国第二节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二章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2)第一节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第二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第三节巩固人民政权与抗美援朝战争第四节社会建设、民主改革和城乡社会生活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工作第三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53-1956)第一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二节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四节工业化起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第五节前所未有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国防建没第六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外交第四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1956-1960)第一节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第二节执政党整风与反“右派”斗争第三节“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第四节纠“左”的错误与庐山会议第五节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的变动第六节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统一祖国的进展第五章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0-1966)第一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第二节发展文教、科技、国防、卫生、体育事业第三节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第四节政治调整与“四清”运动第五节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和10年建设成就第六章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10年内乱(1966-1976)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二节全国性内乱与健康力量的抗争第三节纠正错误的努力与挫折第四节经济的起伏与政治、文化、外交工作第五节全面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第六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第七章开辟人民共和国历史新时期(1976-1982)第一节各项工作的恢复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第二节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第三节国民经济调整与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第四节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第五节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节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实施第八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1987)第一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第二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第三节科技教育改革与文化社会发展第四节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第五节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第九章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经受严峻考验(1987-1992)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第二节制定“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第三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五节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第六节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第一节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第二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节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与实施宏观调控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节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第六节开创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第十一章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1997-2002) 第一节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二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第四节经济社会变化与科技事业发展第五节继续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第六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七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第十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2002-2009)第一节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节确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节发展科技文化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第五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七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节和平发展新外交与统一祖国新进展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伟大成就与今后的考验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1、本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环境与策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新中国史学习篇目20191104

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新中国史学习篇目20191104
3、第七章第二节《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P482-P485(约用时8分பைடு நூலகம்)
4、第七章第四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中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P511-P515(约用时8分钟)
5、小结《党在1949年至1976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P636-P642(约用时15分钟)
三、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第九章第一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P654-P660(约用时15分钟)
2、第十章第二节《党的十五大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重要思想P808-P814(约用时15分钟)
3、第十一章第七节《党的十八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P991-P997(约用时15分钟)
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第一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0——1956.8)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P6—P12(约15分钟)
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史、新中国史集中学习篇目
学习书目为《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三本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第一章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26-P35(约用时25分钟)
2、第五章第八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P341-P346(约用时10分钟)
2、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9——1976.10)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一、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P111—P119(约20分钟)

2024年历史课件下载全新历史课件

2024年历史课件下载全新历史课件

2024年历史课件全新历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历史教材的第九章“20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具体内容包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20世纪中期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观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分析改革开放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在20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在20世纪中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2. 知识点讲解: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我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 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c.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我国在20世纪中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20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简要概括20世纪中期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 认识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3. 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清革命思想。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晚清时期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政治制度。

3. 认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过程:民族危机、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等。

2. 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颁布《临时约法》等。

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瓦解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民国成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第三章: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认识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过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

2.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3. 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九章

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九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章重点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本章提示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9、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1)调整开始的标志:·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10、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12、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13、“二月逆流: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14、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5、“四人帮” 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16、文革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18、“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0、“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3、“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试述&ldquo;文化大革命”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2、怎样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使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四人帮”批评和揭露,使其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图谋未能得逞.·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并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都是同毛泽东的作用分不开的.3、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理论贡献?其意义是什么?(1)在基本的指导思想方面,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阶段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如·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如·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提出:共产党员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P< p>。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9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9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③《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④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答:基本内容:
①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②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
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双百”方针。
④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⑥进行整风运动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和意义?P171-172
意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经济、政治各方面建设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3、“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P189
答:①我们党在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意义——兼及作者之中国观

《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意义——兼及作者之中国观

㊀㊀2021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pr.,2021总第325期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5㊀No.4㊀文学语言学研究[收稿日期]2021-01-2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及其影响研究 (14ZDB08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日本学人所撰 中国文学史 研究(1882 2002) (14AZW010);北京语言大学重大专项项目 国外 中国文学史 著作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5ZDJ03)[作者简介]段江丽(1963 ),女,湖南洞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小说㊁小说理论㊁日本汉学研究㊂‘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意义 兼及作者之中国观段江丽,李雅旬(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3)[摘㊀要]日本学者实藤惠秀以研究中日关系史闻名国际,他在二战之后表现出来的真诚 反省与悔罪 的中国观更是具有典型意义㊂实藤惠秀曾与其长子实藤远合著出版‘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在日本 中国新文学史 纂述谱系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意义㊂无论从日本 中国文学史 纂述史的角度,还是从中日关系的角度,实藤父子‘中国新文学发展史“都是一部不可忽略的重要著作㊂[关键词]实藤惠秀;实藤远;‘中国新文学发展史“;日本汉学[中图分类号]I206.6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21)04-0171-11㊀㊀一㊁实藤惠秀父子其人实藤惠秀(1896 1985年),192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30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专修科中文专业(夜校)㊂曾任早稻田大学第二高等学校讲师(1928年)㊁教授(1935年),1949 1966年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1926年暑假期间曾自㊃171㊃行赴中国沈阳㊁北京㊁天津㊁济南㊁青岛等地搜集研究中国新文学的资料㊂实藤毕生从事中国语言学㊁文学㊁中日关系研究㊂自1929年开始编撰 支那译之日本书籍目录 ,随即开始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课题研究㊂这两项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工作成就了实藤的 名山事业 ,第一项 支那译之日本书籍目录 延续下去,于1945年由国际文化振兴会出版了‘中译日文书目录“(非买品);后来,实藤与香港学者谭汝谦合作编纂了‘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与‘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1年版),这两部书是 研究中日翻译史和文化关系史的重要工具书 [1]㊂第二项成果‘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稿“于1936年11月至1938年12月在‘日华学报“杂志上连载,于1939年由日华学会刊印,实藤因为此书而被选为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驻中国特别研究员,于1938 1939年来中国搜集有关留学史等资料,整整一年时间,足迹遍及北京㊁天津㊁大连㊁沈阳㊁哈尔滨㊁南京㊁上海㊁厦门㊁汕头㊁广东及香港等地,搜集并带回日本4000册左右资料,并 卖给 了(图书馆当时不能接受赠予只能购买)日比谷图书馆(现改名为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庋藏,至20世纪60年代经馆方整理,专设 实藤文库 ㊂实藤在战后重新改写增订早年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稿“,于1960年以‘中国留日学生史之研究“获日本国家颁发的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出版‘中国人留学日本史“①,该书乃中国人留日史方面 资料最丰富,论述范围最广,而所涉年代最完整的一部学术著作 ,面世之后, 备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被誉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且被认为对开拓多方面的专题研究,深具启发作用㊂美国前哈佛大学中国历史教授费正清博士曾称本书为 资料及例证极为丰富之作 ,盛赞实藤先生的研究乃 广泛而先驱性的工作 ②㊂除了这两项重要的 事业 ,实藤还有数十种著作,包括与人合译的黄遵宪‘日本㊃27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4期①②実藤恵秀‘中国人日本留学史“(日文原名),くるしお出版社,1960年版,1970年增订版㊂谭汝谦㊁林启彦据1970年增订本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译本名),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三联书店(北京)1983年版㊂关于实藤惠秀简介参见其‘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㊁林启彦译,三联书店(北京)1983年版)之‘译序“及该译著所附实藤惠秀‘中译本序“‘后记 我和中国“(曾丽卿译)㊂‘译序“说,实藤 经十多年辛勤工作,获得数千种与留日学生有关的图书和资料(抗日战争后期,先生把该批贵重文献赠予东京都日比谷图书馆庋藏),先生即是以这批资料为基础,于1939年写成‘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稿“,由东京日华学会出版㊂ 此说不太准确㊂根据实藤‘后记“及‘中译本序“,他于1936年11月至1938年12月已在‘日华学报“杂志连载‘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于1939年由日华学会刊印,因该书的影响实藤才获得机会于1938 1939年赴中国搜集资料,太平洋战争期间,卖给(当时图书馆不接受赠予只能买)日比谷图书馆的约4000册资料是从中国带回去的,20世纪60年代初,他以 日本学术界考察中国文字改革代表团 团员身份来华访问时,曾特意把当时以不正当手段从中国拿走的约40册图书送还给北京图书馆(现改名为国家图书馆)㊂杂事诗“㊁老舍‘四世同堂“㊁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等中译日作品㊂中国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实藤在中日关系史方面的突出成就,李庆在‘日本汉学史(修订本)“中也是将他列为 历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2],其实,他还与其子实藤远于1955年合作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史“,实藤远并于1966年出版了独著‘中国近代文学史“,这两部成书于战后中日关系冷战时期的文学史著作,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意义,遗憾的是中国学界似很少有人关注㊂实藤远,1929年生于东京,1951年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毕业,曾任早稻田实业学校教谕,除了上述两部文学史著作,还曾以森岛黎吉为笔名,于1951年翻译出版中国军旅作家哈华的小说‘浅野三郎“,①另有与其父实藤惠秀合著的‘中日友好史“㊂[3]本文主要在日本 中国新文学史 纂述谱系中考察实藤父子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特点,进而通过 中国文学史 纂述考察实藤父子的中国观㊂㊀㊀二㊁日本 中国新文学史 谱系中的‘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据笔者所见,在日本学人所撰 中国文学史 著作中,最早关注中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是小林甚之助出版于1931年的‘文部省检定受验参考支那文学史要“一书[4],该书末尾附录了 现代文学趋势概说 ,包括 新文学的开拓 文学革命 文体变革 被改变了的记述体裁 翻译作品的勃兴 小说文坛三大家 郭沫若 郁达夫 鲁迅 戏曲 新诗 ,已具 中国现代文学史 雏形㊂之后有冈田稔㊁郑嘉昌合著的‘表解支那文学史要㊃表解支那哲学史要“(1942)[5],该书以列表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显示中国文学史㊁哲学史的概要性轮廓,其中‘表解支那文学史要“包括上古文学㊁中古文学㊁近古文学㊁近世文学㊁现代文学等五个部分,现代文学部分包括白话文学运动㊁新诗㊁小说家㊁戏曲家㊁杂志㊁国语改良运动等内容,并附注 白话文学的胜利 注音字母的制定 等内容㊂日本最早的中国新文学史是近藤春雄的‘现代中国的文学“[6],本书分三部分:第一篇是 现代中国的文学 ,关注范围自近代至1943年②,主要关注文学思潮㊁运动㊁社团及主张等内容㊂第二篇是 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 ,主要关注的是民国初年以来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学研究的理论探讨㊁论争问题,属于文学批评史范畴㊂第三篇是 日本文学在中国 ,主要介绍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及研究情况,属于中日文学交流范畴㊂㊃371㊃‘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意义①②哈华(1918 1992年),原名钟志坚,四川俾县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著有小说‘浅野三郎“‘夜莺部队“‘孤儿苦女“等,其中‘浅野三郎“翻译为日文时改名为‘日本兵“㊂附记 所列材料截止到‘新文化“,1943年五月号㊂见近藤春雄‘现代支那の文学“,京都印书馆,1945年11月初版,第221页㊂全书融中国文学史㊁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理论㊁现代中国日本著作翻译与研究等内容于一体,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对于当时的日本学界来说,当处于学术前沿无疑,因此有学者将该书称为 近代日本最早最系统的中国新文学史文本 [7]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较早系统考察中国新文学发展情况的是岛田正雄的‘中国新文学入门“[8]和菊地三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与文学运动“(简称‘中国现代文学史“)[9]㊂岛田正雄主要关注的是1914年至1952年期间的中国新文学史,据作者‘后记“所言,该书在写作过程中受到王瑶‘中国文学史稿“(上册),尤其是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的影响㊂菊地三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关注范围包括1918 1953年的中国文学,尤其是1942 1949年期间的革命文学,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本书关注的 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特别重要的若干时期的文学㊁文学运动 ㊂实藤惠秀㊁实藤远父子合著的‘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10]是在近藤春雄㊁岛田正雄㊁菊地三郎之后重要的 中国新文学史 著作,关注的是自1840年至1955年的中国文学史㊂书首有两位作者共同署名的 前言 ,书末有各自署名的 后记 ㊂全书由前言 现代中国文学的特色 和十章组成,十章的内容分别为:(1)近代中国苦恼的开始(1840 1895)㊂(2)清末政治批判文学的展开(1895 1911年)㊂(3)五四运动前夜与新文学的诞生(1911 1921年)㊂(4)大革命的时代与新文学的发展(1921 1927年)㊂(5)十年内战与左联的交战(1927 1937年)㊂(6)全面抗战(1937 1942年)㊂(7)从 文艺讲话 至抗战胜利(1942 1945年)㊂(8)从战后内战到人民共和国(1945 1949年)㊂(9)新的国家新的文学(1949年 )㊂(10)日本与中国新文学㊂①其中第九章 新的国家新的文学 自1949年起写到1955年出版的赵树理‘三里湾“㊁高玉宝‘高玉宝“为止,关注到了当时的最新成果㊂据实藤远‘后记“介绍,本书参考了日本学者岛田正雄‘中国新文学入门“㊁菊地三郎‘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中国学者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和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等著作㊂与这些著作相比,实藤父子的著作关注范围和框架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关注范围而言,无论是与战前近藤春雄的‘现代中国的文学“比较,还是与战后岛田正雄的‘中国新文学入门“㊁菊地三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比较,本书从1840年开始的近代文学说起,追寻从近代到现代的演进过程,全面覆盖写作当时的近现代,从史的角度来说最为完整㊂关于框架结构,实藤父子的 文学史 以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重要现象与清晰㊃47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4期①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将1919 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分为四期:1919 1927年㊁19271937年㊁1937 1942年㊁1942 1949年㊂(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开明书店1951年9月初版;下册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8月初版㊂关于 分期 见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1月修订重版上册第19-24页)实藤父子对这一时段的分期与此大同小异㊂的时间段相结合来划分章节, 史 的线索非常清晰㊂此外,该书附有 战后中国文学译著 书目,罗列了1945 1955年期间在日本翻译出版的 中国现代文学 著作目录,包括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著作㊂因此,为这一阶段 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 的研究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资料线索,并提供了 作品故事梗概 的目录,非常方便读者查找㊂关于实藤父子‘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的特点,作者自己在 前言 中有非常清楚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在所有外国文学中,中国文学与日本关系最为密切,本书着眼于中日关系,尽量不遗漏任何一部当时已经在日本翻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㊂第二,考虑到中国文学往往正面反映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因素,本书较详细地阐述各时期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元素㊂第三,作者认为好的文学史要能引导了解作品的价值㊁产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从这种观念出发,本书尽量提供已经有日译本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梗概㊂第一点充分体现了实藤惠秀的优势,因为他长期从事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搜集㊁掌握的资料十分丰富㊂第二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模式,可以说既抓住了中国新文学史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国本土 中国新文学史 著述对实藤父子的影响㊂第三点强调文学史的重点不在于传达 文学史 知识而在于引导读者了解作品㊁产生阅读兴趣,体现了实藤父子对 文学史 纂述的个性化趣味㊂关于第二点,有必要略作补充说明㊂如王瑶先生曾经指出, 在我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㊂从二十年代末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广泛地同我国社会科学实践开始结合起来,在历史学㊁经济学等学科中出现了马克思的学派,萌发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1]㊂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无论创作还是研究,都深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蔡仪㊁王瑶㊁李何林㊁老舍等人参与制定的‘ 中国新文学史⓪教学大纲“[12]明确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新文学史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㊂[13]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和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在一定程度上说无疑是‘ 中国新文学史⓪教学大纲“的直接产物,而这两部著作恰好都是实藤父子的参考书,自然会受到影响㊂顺便提及,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出版5年之后,实藤远独立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史“㊂①作者在 前言 中说,五年前的‘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主要从中国社会㊃571㊃‘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意义①実藤遠‘中国近代文学史“,(东京)淡路書房新社,上册,1960年8月初版;下册,1960年11月㊂和革命发展的角度探讨文学运动史的一个侧面,而作为文学自身发展的一面尚有不足,本书是经过反思和努力的结果,特点是以中国文学为文学史的中心,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㊁从中国文学与西欧㊁日本文学之差异的角度考察㊂二㊁从继承优秀古典文学传统的角度考察㊂三㊁比‘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增加了更多令人喜欢的文学作品的梗概㊂四㊁选取以往文学史未曾采用的一些内容 比如说邹容‘革命军“中的诗㊁陈天华‘猛回头“等具有革命思想的书以及留日学生王拱壁的考察笔记‘东游挥汗录“①等以文艺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革命思想的书㊂五㊁尽可能多地选取与日本关系密切的作品 比如有日本人出场以及描写日本观的作品,尽力考察中国人的日本观有怎样的变化㊂六㊁给难以发音的中国固有名词㊁人名标注假名㊂[14]1-3可见,这部‘中国近代文学史“在取材立意㊁角度方法上均有独到之处㊂此外值得指出的是,紧随实藤父子‘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之后有尾坂德司‘中国文学运动史“㊂[15]尾坂的著作分上下两册,作者在上册 前言 中将中国新文学史分为前史(1840 1919年)㊁第1期(1919 1927年)㊁第2期(1928 1937年)㊁第3期(1937 1945年)㊁第4期(1945 1949年)㊁第5期(1949年 ),上册从1840年写到1929年,主要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以及它发展至1929年的过程,下册从1928年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㊂作者在下册 后记 中说,这部文学史的内容主要以一批在日本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各时期的行动和作品,并探究他们如何追求民主与独立,综合起来可以看清楚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动向㊂[16]由此可见,无论思路㊁框架,还是以日译中国文学作品为主要关注点这一具体操作方法,尾坂的‘中国文学运动史“均与实藤父子的‘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有类似之处㊂综上可知,实藤父子的‘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在日本学人 中国新文学史 纂述这一课题之中,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㊂㊀㊀三㊁实藤父子的中国观与‘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的纂述旨趣严绍璗先生在‘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一文中曾将20世纪日本人主流形态的中国观分为六种形态:脱亚论中国观㊁亚细亚中国观㊁大东亚中国观㊁反省与原罪中国观㊁ 文革 与非 文革 中国观㊁以 新民族主义 和 和平主义 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等,其中, 反省与原罪中国观 正是二战结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渐形㊃67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4期①王拱壁(1886 1976年)‘东游挥汗录“为1919年7月间作者在老家河南开封治病期间撰写的在日本时的考察笔记,4万多字,于当年11月出版㊂实藤远之父实藤惠秀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1960年出版)亦有多处摘引㊂参见王金玉㊁窦克武‘王拱壁 东游挥汗录⓪“,‘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㊂‘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意义成的, 它成了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最强大的生命之力 [17]㊂而实藤惠秀正是严绍璗先生文中所列举的 表现了可贵的精神觉醒 的 反省中的日本知识分子 之典型代表㊂事实上,实藤惠秀不仅有深切的 反省 ,还有诚恳的 悔罪 ㊂1960年3月,他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的‘后记 我和中国“中,详细介绍了自己职业生涯中从事中日关系等课题研究的经历,并摘录自己在日本侵华战争前后的日记作为材料,回顾自己从友华㊁反战到逐渐说服自己㊁相信战争的合理性,并最终成为 军部的一个吹鼓手 的心路历程㊂实藤对自己的转变以及在战争中的一些具体行为表示深深的反省和忏悔,而且,为了表示反省与忏悔的诚意,他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译者提出的重要条件就是中译本要在中国内地出版,而且保留‘后记“㊂正是在他的坚持和推动之下,该书中译本于198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随即于1983年得以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㊂据三联版 出版说明 介绍,本书香港版未收‘后记“一文,为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著者的心情, 在著者要求下 ,北京版将‘后记“ 全文收入 ㊂在‘后记“中,实藤氏举例说自己曾经写过 一篇以‘寄中国知识阶级“为题的厚颜无耻的文章 ,而他一再表示悔罪的事件是,他于1938年至1939年受日本政府相关机构的派遣赴中国调查㊁搜集学术研究资料,当时在日本军刺刀下创立的新民会中有个机构叫新民塾,其中有大量以 危险书刊 名义从中国各大学图书馆抢夺而来的大批杂志和洋装书籍,实藤在借阅的时候,当时的 负责人 让他拿走了一些图书㊂他在‘后记“中为此感到内疚,表示 这真是不能容忍的 ㊂1960年,实藤氏以 日本学术界考察中国文字改革代表团 团员身份访问中国时,特意从日比谷图书馆找出当时拿走的40多册图书资料,奉还中国,中国方面由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先生和北京图书馆副馆长联合负责接收㊂实藤氏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的‘中译本序“(1980年7月10日)中再次介绍自己 一段惭愧的心路历程 ,他说: 日本侵略军以查禁 危险文书 为借口,从中国沦陷区各大学抢夺大量图书杂志,运回日本㊂我对这种行为,虽也表示愤慨,但仍以 整理 为名,接受了一些资料㊂我当时曾以早日完成自己编纂中的‘中国杂志创刊目录“的理由来自解㊂今日细思之下,这真是无法无天的罪行啊! 这简直是无礼之至!这简直是强盗行为! 而且还说,当 把自己在中国以不正当手段拿走的四十多册图书 交给中方代表时, 我全身冒出了冷汗 ㊂[18]7-8这种发自内心的反省与悔罪态度,代表了战后日本知识分子的良知,是推进中日友好进程的重要民间力量之一㊂实藤惠秀还以自己切身体会,介绍了战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日本民间对中国的另外一种态度,而他自己的表现则与周边环境有点格格不入: 在战后的岁月,学生们都说我对中国一边倒,家人都以为我是个中国狂热者,我也相信自己是少数敬爱中国㊃77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4期的日本人士之一 [18]9㊂至于学生们对中国文学的态度,则有着微妙的变化㊂据实藤惠秀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之‘后记“中所说,他在早稻田大学所讲授的 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在战争刚结束时,听课学生有十来人就不错了,1949年之后听课的学生多了起来,白天的课程大约50人左右,晚上则大约有100人左右;到了1950年,听课者又增加了两倍以上,之后更是有增无减㊂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实藤氏说主要由于新中国的影响㊂而笔者相信,实藤氏作为 少数敬爱中国的日本人士之一 ,无疑会通过讲课,吸引一些日本学生并且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的态度㊂值得注意的是,实藤惠秀的中国观应该直接影响到他的长子实藤远㊂据‘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之‘后记“介绍,他们父子曾合著‘亚洲的心“,结语中有关于中日关系的展望,即 走不卑不亢㊁互相帮助㊁平等互利的日中友好的道路 ㊂实藤远在其独著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之‘后记“中,同样有对中日关系的反思与展望㊂实藤远说自己翻译‘日本兵“这部小说的起因,是被小说中的反战思想打动,而‘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特点之一就是尽可能多地选取与日本关系深切的作品 比如有日本人出场以及描写日本观的作品,从而考察中国人的日本观有怎么样的变化,他列举了‘抗日自卫队“‘八路军“‘四世同堂“‘浅野三郎“等诸多抗日小说里的日本人物之后说,这种情况在欧洲小说中很罕见,这些充分证明了无论政治㊁经济,还是文化,日本与中国都是亚洲的兄弟,必须互相帮助㊂然后还进一步就近代中日关系的变化进行反省:㊀㊀本书还致力于考察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㊂遗憾的是,在甲午战争之前,往昔的日本人对中国都是卑躬屈膝的崇拜,从甲午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止,都是以称之为 中国佬 支那人 这样的傲慢态度加以蔑视㊂本书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中国人抗日情绪何时产生以及如何发展㊁如何变化㊂我相信,了解了这种抗日思想的源流与发展情况的读者一定会认识到,将来的中日关系,应该是彼此不卑不亢㊁真正做到平等互惠㊂[14]3在战后中日关系尚未完全解冻的60年代初,这位生长于狂热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年轻学者能从中国作家的抗日作品中生发出如此理性友善并且富有历史感和政治智慧的想法,当然是个人的修为,同时也可以合理推测,应该有来自其父亲的影响㊂在对实藤父子的中国观有了上述了解之后,再来看‘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一书的纂述旨趣就会别有会心㊂该著在‘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 我们应该学中国文学的什么呢“中,作者首先引用鲁迅‘藤野先生“中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的一段话说明旧中国的落后,与他们撰㊃871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答:(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答:(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4)中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斗争和间接统治之中,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答: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答: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答: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4)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历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原因:(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笼统的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他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答:作用:(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3、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答:(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答:(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答:(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起因与过程: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需求,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

2. 晚清社会变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影响。

2.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究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价:1. 测试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民主与动荡教学目标:1. 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 掌握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 民国时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成立,北洋政府的统治。

2.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3.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究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价:1. 测试学生对民国时期相关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点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教学目标:1. 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 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南京大屠杀。

2.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结束,日本投降。

红星照耀中国九章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九章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九章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九章是中国共产党歌曲中的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歌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他们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第一章“艰苦岁月”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所经历的艰辛。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初期,党员们在贫困的条件下奋斗,为争取农民的土地权益付出了巨大努力。

第二章“无私奉献”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面临外敌入侵的艰难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为保卫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章“人民联合”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斗争。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迎来了胜利的希望,通过与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合作,共同为推翻国民党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章“前进的力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的决心和勇气。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执政时期,党员们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革命建设。

第五章“幸福新时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成就和展望。

这段历史时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时期,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六章“为党为民”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理念。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为人民服务的时期,党员们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七章“团结一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时,党员们紧密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第八章“红星照耀中国”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徽,红星作为党徽中的重要象征,照耀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成就。

这首歌曲以红星为象征,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和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发扬党报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II、新闻理论方面陆定一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该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主要谈到了新闻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两个问题。
② 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的采访活动。《新》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
③ 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I、改版的经过:
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 42年的整风运动,在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基础上,该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新闻工作进行政风的纲领性文件,其精神主要是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加强报纸的战斗性。 1942年,4月1人,《解放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版,改版后的《解》第一刊登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党斯的宣传中心;同时报纸在宣传党的工作中心、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的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
II、改版后的特点(成效):
重点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有力宣传大生产运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动言论;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III、改版的意义
《解放日报》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为宣传无产阶级办报思想,《解》连续发表了许多阐释新闻工作社论和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温馨主义新闻观的界限及文风等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地论述,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
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I、经验总结:《新》还根据延安政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
① 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
② 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
③ 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④ 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
⑤ 坚持真实报道
⑥ 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6. 香港和海外有哪些著名的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4. 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且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包括党报的性质、任务,对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群众路线和文风,党报的工作方针、编排方针和工作原则等,为党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个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I、党报理论方面
II、海外的情况
绝大多数华人华侨主办华文报刊,不论原有政治立场和背景如何,在抗战爆发后,无不同仇敌忾,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发动同胞捐款捐物,支持抗战。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办的以抗日为主的华文报刊。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战板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37年开始至1941年太平洋爆发这一时期,其中以胡愈之、郁达夫为代表的抗日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影响最大。从抗战中后期到战后初期,胡愈之在东南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长达7年多,以“华侨新闻界的马前卒”自居,是一位杰出的海外报刊活动家。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也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大功。1938年,郁达夫应邀到星洲日报,次年他担任该社早报副刊和晚报副刊的主编。郁达夫以星洲日报等刊为阵地,以惊人的勤奋撰写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等,为祖国的抗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洲地区,《美洲华侨报》创刊于1940年,地点在纽约。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真相。欧洲地区,不少华文报刊都已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的唯一使命、
③ 报社工作人员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
征是:党性、群众性、战斗型和组织性。党报的性质是党的喉舌耳目,任务是紧密联系群众。
3. 加强新闻弓着这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观点
4. 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
5. 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创办人为邹韬奋。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I、香港的情况:
抗战爆发之后,香港原有的报纸《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字日报》等,很快投入了抗日宣传报道。 1937年冬,上海国际宣传委员会最早迁至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恽逸群负责,该社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深受欢迎。 1938年上海《申报》迁至香港出版,至1939年7月停刊,在香港一共出版一年零三个月。 1941年8月《大公报》创办香港版,11月增出《大公晚报》。该报及时、系统的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宣传,很快受到社会关注。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和《星岛日报》等。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社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中文版由邹韬奋等负责。该刊的任务是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件。该刊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抗日活动,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国统区进步报刊处境艰难,因此有很多进步爱国人士纷纷转移到香港办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华商报》晚刊和《大众生活》周刊、《光明报》等。《华商报》晚刊创刊于1941年,日出对开一大张,每日下点五点出报,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该报在廖志成的领导下,由邹韬奋、矛盾、范长江、夏衍、乔冠华等7人筹办,从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2月12日停刊,仅出了8个月。《华商报》在宣传上以团结抗日为宗旨,创刊开始即连载邹韬奋撰写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随后该报还发表了范长江的《祖国十年》等佳作,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大众生活》创刊于41年5月,邹韬奋创办并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有金仲华、矛盾、夏衍、胡绳等人。其社评几乎都出自邹韬奋之手,特点是及时、讲透、有针对性。对于大众生活反应和加强了海外侨胞渴望胜利、祖国振兴的愿望与舆论,因而在海外读者中影响巨大,平均每期销售数量高达十万份。《光明报》于1941年9月创刊,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由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总经理。
1. 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1944年陆定一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中首次提到“全党办报”的口号。全党办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 首先是党的领导机关即各级党委,必须充分重视并善用报纸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高的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②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切实关系党报、重视党报、经常阅读研究和讨论党报,自觉为党报撰写文章,帮助党报发行,自觉承担对党报应有的责任
5. 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
I、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
① 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和扣押新闻稿件的行为,《新》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者“启示”的办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7.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到后来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那些尚未被日寇占领的 租界被称为“孤岛”,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孤岛时期当时的“孤岛”报刊不受日寇的控制。党和受党影响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进行抗日宣传。影响较大的有《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等。另外,上海的许多民营电台也拒绝向日寇登记,有的还进行了抗日宣传。“苏联呼声”电台用俄、中、英、德等多种语言广播,真实报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从而侧面支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