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
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一)PD的诊断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
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
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1. 手术团队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ppt课件
1/2277//22002244
24
(三)非运动症状的治疗
PD非运动症状涉及许多类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和睡眠障碍。
需给予积极相应的治疗。
1/2277//22002244
25
(三)非运动症状- 1.精神障碍
包括抑郁和(或)焦虑、幻觉、认知障碍或痴呆。 需要鉴别精神障碍由抗PD病药物诱发,还是由疾病本身导致。 药物诱发:依次逐减或停用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MAO-B抑制
1/2277//22002244
22
(一)运动并发症的治疗(续)
运动并发症-肌张力障碍
晨起肌张力障碍睡前加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片或长效DR激动剂, 或在起床前服用复方左旋多巴常释剂或水溶剂。
“开”期肌张力障碍处理方法同剂峰异动症。 手术治疗方式主要为DBS,可获裨益。
1/2277//22002244
早期药物治疗显效明显,长期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严重运 动波动及异动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 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 用药物治疗,但可相应减少剂量。
非原发性PD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是手术禁忌证。 手术对肢体震颤和肌强直有较好疗效,但对躯体性中轴症状
3级:轻至中度双侧肢体症状,平衡障碍,保留独立能力
中
4级:严重障碍,在无协助的情况下仍能行走或站立
晚
5级:病人限制在轮椅或床上,需人照料
期
11//2277//22002244
77
一、早期PD治疗
运动功能障碍一旦发生,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性加 重,疾病早期阶段病程进展较后期阶段要快。
早期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 时机,对今后整个治疗成败的关键。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本共识总结了对PD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硏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冥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MSS)f可发生在PD的整个病程任一时间点。
PD中的血压异常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也与抗PD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庾量(quality Of Iife r QOL )的关键因素。
多项硏究发现,在PD患者漫长的病程中Z约20%~50%的患者会在不同时期出现血压异常的表现,主要包括OH、卧位高血压(SH )以及餐后低血压(PPH),此外许多治疗PD运动症状的药物会加剧血压波动。
冥中,以OH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头皐、疲劳和颈痛等症状,血压波动幅度大者可出现跌倒、皐厥和缺血性卒中,甚至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
OH还与PD 患者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入院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增加有关。
PD患者中约45%存在SH,且可与OH同时发生,作为血流动力学的一对矛盾,对冥中一方的管理不当往往加重另一方的严重程度。
长期夜间睡眠时段发生的不易察觉的持续性高血压状态与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且可通过増加夜间尿钠排泄Z继而加重晨间OH发作。
上述问题为临床上如何有效管理PD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基于以上背景,在国内多位知名运动障碍疾病专家及高血压专家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及国内外最新进展,系统总结了对PD 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在国内推出PD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
—、血压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同PD的治疗原则一样,血压管理的原则和最终目标是立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症状,消除诱因,提升QOL :①初诊时常规对PD患者进行血压异常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有无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家族史;②初诊及病程中对PD患者进行常规血压评估监测,对于有血压异常病史的患者可推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确定血压异常的类型,予以对症干预;③制定及调整抗PD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兼顾患者的血压状况及正在服用调控血压药物(如降/升压药物种类、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互影响;④推荐神经内科医师和心血管科/高血压科医师以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协作管理PD患者的血压。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Parkinson's disease (PD) XXX characterized by tremors。
muscle rigidity。
slow movements。
and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s。
While early drug therapy for PD is effective。
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XXX(DBS)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and XXX was first used in China in 1998 and has since been XXX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 China'XXX grow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XXX increase.I。
Patient nA。
PD 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D should foll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 in China's 2016 guidelines or the 2015 XXX Disorder Society (M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PD.B。
XXX1.Primary or ic PD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levodopa.2.XXX's quality of life.3.XXX.4.XXX.5.n of severe comorbidities: (1)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irment。
(2) severe (intractable) n。
anxiety。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几个常见误区
帕金森病在几十年前还被划归为临床少见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延长,帕金森病作为老年疾病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类疾病,因为脑干黑质内铁蛋白沉积而导致细胞进行性凋亡,多巴胺分泌逐渐减少,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网络功能失调。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还伴有药物相关副作用,生活质量低下。
对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干预,能显著改善病患的相关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治疗方式可逆,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手段。
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它的病理基础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
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神经元从黑质向纹状体传递信号,控制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多巴胺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身体的运动控制。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特征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人体大脑特定核团或区域植入刺激电极,利用局部脉冲刺激调节大脑网络信息传递而影响部分核团或传导束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已然存在数十年,一般被用作处理运动障碍性疾病,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DB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定位。
手术前,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确定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
2.植入电极。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开一个小洞,然后将电极插入大脑深处的目标区域。
3.外部调节器。
电极通过一根导线与外部植入的调节器相连,医生可以通过调节器来调整电极的电刺激强度、频率等参数。
4.调试。
在手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医生会对调节器进行调试,找到最适合患者的电刺激参数。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误区误区一:等我实在受不了了,才需要做这种手术。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艾司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0.5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0.05-0.3mg/kg/h
3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Glu 4.4~11.1 mmol/L 不推荐低体温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 醉管理
颈动脉支架、椎一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动脉溶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8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的血压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诱导避免血压下降幅 度超过基础值的20%,血管升压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推 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 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13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 管理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靶点主要包括丘脑底核、 苍白球腹后部以及丘脑腹中间核,此类手术患者I期在 局麻下安装头架进行cT扫描,计算目标核团的靶点, 然后进行微电极记录及刺激以确定靶点位置,监护麻 醉或清醒镇静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配合手术; 电刺激疗效满意后进行Ⅱ期脉冲刺激器植入,全麻或 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转载)发表者:谢安木1015人已访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正式发布,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六期,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执笔。
学组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5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组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理念,同时强调了“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
陈生弟教授呼吁:“广大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使患者获得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
”【治疗原则】一、综合治疗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
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
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
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颅脑疾病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颅脑动静脉畸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及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
本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水平,降低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并改善患者术后转归。
由于该领域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照本专家共识实施个体化麻醉管理。
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管理目标是既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又要控制过高血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加重颅内出血风险。
1.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饮酒等,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如脑动脉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减少,以及后天因素如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
术前常合并颅内出血、高血压、脑水肿、迟发性脑缺血、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癫痫以及心肺功能异常,对上述合并症进展评估有助于指导术中和术后麻醉管理。
早期颅内再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缺血、低血容量和颅内压升高均可增加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风险。
对于术前高血压,建议控制收缩压低于160mmHg〔1mmHg=0.133kPa〕,推荐降压药物包括尼卡地平〔负荷剂量0.1~0.2mg,静脉注射,持续输注剂量:0.5~6.0μg·kg-1·min-1〕、拉贝洛尔〔负荷剂量0.1mg/kg,持续输注剂量:20~160mg/h〕或艾司洛尔〔0.5mg/kg,持续输注剂量:0.05~0.30mg·kg-1·h-1〕,应防止使用硝普钠。
对所有动脉瘤患者,推荐使用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其可减少迟发性缺血及改善神经功能。
罂粟碱虽能逆转血管痉挛,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不推荐应用。
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推荐维持正常血容量,而不是预防性高血容量预防迟发性脑缺血。
不推荐经典的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必要时可给予血管收缩药物提升血压以降低脑缺血风险,根据心肺功能状态推荐使用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意识障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近些年由于急诊与重症医学的发展,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昏迷病人比例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诊断治疗,早期预警,减少发病率和病残率,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临床治疗需求急剧增加,慢性意识障碍的检测,评估以及干预方式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神经影像脑网络功能,神经电生理等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精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
以神经调控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也为未来功能性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
2018年以来,美国,欧洲,英国相继出版了慢性意识障碍诊断及治疗的指南,梳理总结规范了该领域的一些诊疗新进展以及规范。
近几年国内慢性意识障碍的研究及临床干预也非常活跃,在此时推出专家共识,对于规范引导及推动我国慢性意识障碍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多年来一直关注意识障碍领域的工作,天坛医院也在加大该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工作的推进力度。
最终出版《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尽管这个领域的很多研究结果尚在初步阶段,需要临床观察,但已经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了相当大的示范及指导作用,本共识的出版对于指导和规范统一国内的临床治疗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d的意识障碍。
脑外伤是pDoC的首位病因,非外伤病因主要包括脑卒中和缺氧性脑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等)。
pDoC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丘脑-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的破坏是主要原因。
中央环路假说提出丘脑-额叶-顶、枕、颞叶感觉皮质的连接是意识的基本环路,该环路完整性的破坏将导致pDoC。
2024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完整版
2024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完整版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
P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方面,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发生在PD病程的任一时间点,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息息相关,也与抗PD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日,在2023年《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的《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发布,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血压异常的类型、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PD常见的血压异常类型包括OH、卧位高血压(SH)以及餐后低血压(PPH)o此外,部分患者虽然未表现为明显异常,但若存在24h节律异常,如反勺型等[血压昼夜节律采用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日间血压平均值Xio0%,正常值为10%~20%,称为勺型血压;若夜间血压下降率<0,称为反勺型血压;若0<夜间血压下降率<10%,称为非勺型血压;若夜间血压下降率≥20%,称为超勺型血压],也需要关注和处理。
一、OH非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症状时,应使用合适的药物干预(表1)。
推荐:氟氢可的松,最大用量0.2mg∕(kg∙d),晨起顿服。
需监测血钾和肾功能。
推荐:米多君,起始剂量推荐2.5mg,2~3次/d,根据药物疗效和耐受情况,可间隔3d增加1次剂量,最大单次剂量10mg,3次/d;为防止SH,不应在晚餐后或就寝前4h内服用;白天服用药物后不宜短时间(3~4h)内平卧。
推荐:屈昔多巴,单次推荐剂量100~600mg,3次/d,具体剂量根据症状进行调整,可从最小剂量100mg开始,每隔48h增加Ioomg,同时监测血压,至症状明显改善即可。
推荐:托莫西汀常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剂量较大,用于OH治疗时推荐用量不超过18mg∕d0推荐:目前不推荐单用漠毗斯的明治疗OH,但可联合其他升压药使用,单次剂量60mg,3次/d。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方法。
此疗法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至今已十余年.DBS疗法明显地改善了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以及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DBS团队通常国外PD患者的DBS转诊由神经内科医生或内科医生实施。
我国目前大部分接受DBS疗法的PD患者是直接去有DBS手术能力的医院就诊,而不是由神经内科医生推荐。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有内科、心理科及精神科医生加入。
DBS团队的作用是针对患者个体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如果进行手术)。
二、DBS疗法的适应证1.原发性PD。
2.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3.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
4.除外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三、患者选择DBS团队通常采用他们认为最佳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
大多数中心都以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反应性和MRI检查作为临床评估的必要标准。
鉴于我国现状,对有DBS疗法意向的患者首先应确定诊断,符合适应证者需进行系列评估。
病程也是决定是否手术的指标之一。
由于PD早期患者对于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故不建议患者早期接受DBS疗法。
另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40%)、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0%)等在疾病早期,症状与PD相似,且对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也可良好,也是不建议过早接受DBS疗法。
1.诊断:(1)符合英国PD协会脑库(United KingdomParkinson's Disease Society brain bank原发性PD或中国原发性PD诊断标准;(2)遗传性PD或各种基因型PD,只要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也可手术。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致残率高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传统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为: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已更新为:一种由肌肉不自主间歇或持续性收缩所导致的异常重复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异常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呈现扭曲样、模式化特点,可合并震颤;随意动作可诱发或加重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伴有“溢出”肌肉的激活。
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形式,还可伴有以下特征:不自主运动、动作特异性、缓解技巧或策略(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s or gestes antagonistes)、镜像肌张力障碍、零点、溢出或泛化、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其治疗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病因学分类及临床特征。
以往,肌张力障碍根据起病年龄(早发型、晚发型)、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以及病因(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叠加、遗传变性病、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或症状性)进行临床分型。
其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指不伴其他潜在病理改变的单纯型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指伴有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肌张力障碍。
由于该分类的局限性,2013年以后学界普遍接受以临床特征及病因两大主线为基础的新分类法。
按临床特征分类包括:发病年龄(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晚期)、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时间模式[包括疾病进程(稳定型、进展型)和变异性(持续型、动作特异型、发作型、日间波动型等)]、伴随症状(单纯型、复合型、复杂型)。
按照病因学分类包括:神经系统病理性(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证据、有结构性病变证据、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或结构性病变证据)、遗传或获得性、特发性。
需要特别指出,现有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中,患者的纳入标准大多依据2013年之前的病因分类方法。
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帕金森病血压管理的指导建议,以优化患者治疗效果和 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与血压关系概述
帕金森病患者中存在较高的血压异常 发生率,包括高血压和低血压。
帕金森病患者的血压管理需要综合考 虑患者的疾病特点、合并症、用药情 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帕金森病症状可能影响血压管理
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可能影响血压的准确测量和有效管 理,增加治疗难度。
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帕金森病患者血压异常的风险增 加。
合并症
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增加帕 金森病患者血压异常的风险和复杂性。
病程
病程越长,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血压 异常的风险越高。
深入研究帕金森病与血压关系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帕金森病与 血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治疗 提供更多依据。
血压管理更加精细化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帕金森病患 者的血压管理将更加精细化,实现 个体化治疗。
患者自我管理与教育
提高患者对帕金森病和血压管理的 认识,推广患者自我管理和教育, 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 生活质量。
对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应评 估其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如 调整药物剂量、改变服药时间 等。同时,建议患者增加水分 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等。
对于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应评 估其与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关 系,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 换药物。同时,建议患者改善 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 运动等。
对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同时,应重新评估患者的血压 管理方案和心血管风险,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4帕金森病指南
家族聚集性
虽然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 ,但仍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起一定 作用。
人群分布
帕金森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发
病年龄为60岁左右。男性发病率稍高
于女性,但女性患者的症状进展可能
更快。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 、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 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非运动症 状,如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
掌握沟通技巧
与患者交流时,家属应保持平和的语 气和表情,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 免引起患者情绪波动。
鼓励患者表达感受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家 属应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增强 患者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家属应与患者共同制定护理计划,明 确护理目标和措施,确保家庭护理的 针对性和有效性。
疾病修饰治疗药物
疾病修饰治疗药物是帕金森病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旨在减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而不仅 仅是缓解症状。
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中应用前景
01
深部脑刺激(DBS)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对大脑特定区域进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
,已被证明对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有效。
02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磁场对大脑皮层
豆类等。
饮食调整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结构 ,如采用低脂、低盐、低糖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特殊饮食需求
对于有特殊饮食需求的患者,如吞 咽困难或咀嚼困难等,应给予相应 的饮食调整建议,如选择软食、半 流食等。
PART 04
患者教育与家庭护理指导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标 及 进针 角度 。S TN靶 点 的解 剖 位 置为 x=1 l ~1 3, 及吞 咽困难 、行走 不稳等 中轴症 状较 术 前有一 定改善 。
P DR S运动 评 分和 日常 生龋 能力评 分均 显著 Y 一2 ~一 3 , z 一4 ~一 6 。患者 在 局麻下 冠状 缝 前,中线旁 术前 术后 U
维普资讯
n
m …
f % …
1
专题I 神经 科)
李立宏 高国栋 王学廉
射 心
垒 军 i 敏 创 神 经 外 科 叽 . 翦 四 军 医 大 学 唐 都 医 院神 经 外 科 ( 西安7 1 0 0 3 g )
内存提 要: 目的 研究 脑深部 电刺激 ( D BS )冶疗帕 金森病的 手术 方法和疗 效。 方法 刘具有 双侧症状 的 4 6例原发 性帕 金森病 患者 进行 同期双侧丘 脑底核 ( S T N) 电刺 激术治疗 , 采用 MR I 扫描结 合术 ・ 斗 | 微 电极记录 技术 进 行靶点 定位 ,术 前 、术后 U P DR S运动 评分评价 手术疗 效。 结果 全 部4 6 例 帕金森 病患者 术后震 颤 、 僵直 及行 动迟缓 均有 不同程度改 善 ,U P D RS 评分 “ 关”状态平 均改蒋率 为 6 3 5 % “ 开 状 态平均 改善 率为2 6 . 4 %。术后随访 1 年症状 仍有持 续性 改善 。未发 现任何严 重永久 性并 发症 。 结论 脑深 部 电刺激 术可 明显改 善帕金 森病的 主要症状 是 E t 前治疗 帕金森 病的 最佳方 法。
表1 ) 。3 8例 患者 服药 量较 术前有 较大幅 度下 降 3 5 c m 切开头皮 , 钻孔。 应 用美 国F HC公 司生 产的微 电 下降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
Vol.41No.6Jun.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张小小,张陈诚,赖伊杰,孙伯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25[摘要]抑郁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对PD运动症状疗效明确,而对PD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尚无定论。
该文从PD合并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STN-DBS对PD合并抑郁的影响机制、STN-DBS对PD合并抑郁影响的影像学及电生理研究、DBS术后药物调整对PD合并抑郁的影响,以及电极位置对PD患者情绪的影响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1.06.019[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志码]ARecent progresses i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subthalamic nucleus o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its related depressionZHANG Xiao-xiao,ZHANG Chen-cheng,LAI Yi-jie,SUN Bo-min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Ruijin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25,China[Abstract]Depression is a common non-motor symptom of Parkinson′s disease(PD)and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the reduction of life quality of PD patients.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on PD motor symptoms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However,their effect on the related depression in PD is inconclusiv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PD and its related depression,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s of STN-DBS on PD-related depression,the imag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earch of STN-DBS on PD and its related depression,the effects of STN-DBS on drug use,and the effects of electrode position on emotion.[Key words]Parkinson′s disease(PD);depression;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神经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年,卷(期):2012,45(7)
1.Silberstein P;Bittar RG;Boyle R;et a1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Australian referral guidelines[外文期刊] 2009(8)
2.Defer GL;Widner H;Marié RM Cor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 in Parkinson' s disease(CAPSIT-PD)[外文期刊] 1999
3.Deuschl G;Fogel W;Hahne M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2002(Suppl 3)
ng AE;Widner H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patient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2002(Suppl 3)
ng AE;Houeto JL;Krack p Deep brain stimulation:preoperative issues 2006(Suppl 14)
6.Olanow CW;Stern MB;Sethi K 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2009) 2009(21 Suppl 4)
7.Wenning G;Geser 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system atrophy:an update 2004
8.Gelb DJ;Oliver E;Gilman 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arkinson disease 1999
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中国帕金森病诊断 2006
10.Charles PD;Van Blercom N;Krack P Predictors of effective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us
stimulation for PD[外文期刊] 2002
1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
12.Foltynie T;Hariz MI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10
13.Volkmann J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7(Suppl 3)
14.Bronstein JM;Tagliati M;Alterman R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disease An expert consensus and review of key issues[外文期刊] 2011
15.Rezai AR;Kopell BH;Gross R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surgical issues[外文期刊] 2006(Suppl 14)
16.Holl EM;Petersen EA;Foltynie T Improving targeting in image-guided frame-based deep brain stimulation 2010(2 Suppl Operative)
17.Brunenberg EJ;Platel B;Hofman P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iques for visualization of the subthalamie nucleus[外文期刊] 2011
18.Venkatraghavan L;Manninen P Anesthesia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外文期刊] 2011
19.Bour I J;Contarino MF;Foncke EMJ Long-term experience with intraoperative microrecording during DBS neurosurgery in STN and GPi[外文期刊] 2010
20.Xie J;Adamec D;Decullier E Do the effects measured by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STN macrostimulation in Parkinson' s disease match[外文期刊] 2010
21.Fasano A;Romito LM;Daniele A Motor and cognitiv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8 years after subthalamic implants 2010
22.Deuschl G;Schade-Brittinger C;Krack P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6
23.Zibetti M;Cinquepalmi A;Angrisano S Management of antiparkinsonian therapy during chronic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09(Suppl4)
24.陈杰;刘金龙;陈曦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的研究 2011
25.Moro E;Hamani C;Poon Y Unilateral pedunculopontine stimulation improves falls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10
26.Castrioto A;Lozano AM;Poon YY Ten-year outcome of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a blinded evaluation[外文期刊] 2011
27.Piboolnurak P;Lang AE;Lozano AM Levodopa response in long-term bilateral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7(7)
28.Rezai AR;Phillips M;Baker KB Neurostimulation system used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MR safety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of failing to follow safety recommnendations[外文期刊] 2004(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sjk20120702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