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4 孙权劝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两教学过程第一导入新课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卿言多务,孰若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程度副词;今义:更加)(4)一词多义当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握,担当)但当.涉猎(应当)见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和“为”合起来构成动词,可译为“认为”)大与蒙论议,大.惊曰副词,表程度,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学习孙权的劝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讲解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
5.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2)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准确性。
6. 课堂小结:(1)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六、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
3. 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本文记载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本单元课文选择的名人,是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感受人物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落实重点字词及翻译句子,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3.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3.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篇章,了解演义小说中的孙权和吕蒙。
一、故事导入(PPT 展示吕蒙画像)画面中这个人物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预习之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这个人物。
那大家都知道关羽吧,他有万夫莫当之勇,被誉为武圣。
这样一个人物,却因为吕蒙略施小计,就大意失了荆州,且战且退,败走麦城,最后被活捉了。
吕蒙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了。
可当初吕蒙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因为学识浅陋,人称“吴下阿蒙”。
究竟是什么彻底改变了吕蒙的人生轨迹?这件事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引出课题《孙权劝学》。
二、朗读正音1.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正音、纠正停顿。
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读音和句中停顿,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待会举手纠正。
重点提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意思。
2.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
(简单点评刚才学生的朗读)接下来由我来范读一遍,请大家在书上标注准确的读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全文。
三、疏通文意现在大家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文章的意思。
【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语文4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情景导入)说到三国,不由得让人想起“滚滚浪花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阻挡,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设计2:(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设计3:(人物导入)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文章朗读,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语速。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作示范背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读,要求注意文中字音、语速等,并及时圈点标注。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孙权劝学
4孙权劝学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3)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权的劝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古朴典雅的语言,传达了学习的道理和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对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策略,了解他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论证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对于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
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读准字音卿.(qīnɡ)邪.(yé)涉猎..(shè liè)岂.(qǐ)遂.(suì)孰.若(shú)重点实词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
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 教案
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翻译文句,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3、思考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翻译文句,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自读翻译,合作问题探究<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读《三国演义》开篇词,快速抢答:你对三国历史了解多少?2、学生朗读本课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1名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情况,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学生自主学习>4、1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标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画出课文的朗读节奏。
5、1名学生提示课文中需要注意的字音。
卿qīng邪yé孰shú更gēng遂suì6、学生尝试自己疏通翻译课文。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不懂的地方,用笔标记出来。
在小组内互相答疑。
<学生交流展示>7、学生上台展示翻译成果,口译课文,师生补充,点拨重点文言字词。
8、四个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9、学生讲一讲: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0、设计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孙权怎么样劝说吕蒙读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学生:现身说法,告诉吕蒙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
孙权是一个善于劝说、平易近人、关心下属、循循善诱的君主。
(2)、吕蒙读书学习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他才华的长进?学生:进步很大。
表现:鲁肃过寻阳、大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的“大惊”和话语,从侧面表现他才华的长进。
(3)、吕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吕蒙是一个知错能改,谦虚好学,坦诚自信的人。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鲁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愿与他结为好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四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疏通文意。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孙权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他对学习的重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劝学”是什么意思?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孙权劝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孙权的形象和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对比教学:将《孙权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特点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主旨探讨、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2.重点词汇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劝学”、“博学”、“笃志”等,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古代劝学的场景,体验劝学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孙权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视学习的传统,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4.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讲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然较为抽象,难以消化。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文言文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这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劝学的核心理念。但在讨论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较为内向,参与度不高。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小组互动游戏,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人教版语文七下(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学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朗读、解析,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提炼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认识我国古代文人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孙权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文人重视学习的传统观念。
5.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孙权劝学的故事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总之,在《孙权劝学》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既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会认真反思这些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下(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文化背景了解及主题探讨。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人教版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版《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2)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划记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与表达:(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表达,分享个人感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与表达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孙权劝学》的内容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
在课后,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大意。
(3)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理解他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权和《孙权劝学》的背景。
(2)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时间的观念,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孙权和《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孙权劝学的深刻含义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孙权劝学》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权和《孙权劝学》的背景。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讲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领悟。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年级
七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课题
孙权劝学
授课类型
新课
课标依据
浅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
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熟练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和停顿。
教学
难点
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
方式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 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 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 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 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所得结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介绍
知识目标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课文《孙权劝学》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内涵和意义。
将作品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关系。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3.2 教学手段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孙权劝学》。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和拓展资源。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孙权的生平背景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孙权的劝学思想到现实生活中。
4.4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深入剖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内涵。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孙权劝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5.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本文记载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本单元课文选择的名人,是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感受人物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落实重点字词及翻译句子,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3.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3.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篇章,了解演义小说中的孙权和吕蒙。
一、故事导入(PPT 展示吕蒙画像)画面中这个人物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预习之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这个人物。
那大家都知道关羽吧,他有万夫莫当之勇,被誉为武圣。
这样一个人物,却因为吕蒙略施小计,就大意失了荆州,且战且退,败走麦城,最后被活捉了。
吕蒙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了。
可当初吕蒙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因为学识浅陋,人称“吴下阿蒙”。
究竟是什么彻底改变了吕蒙的人生轨迹?这件事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引出课题《孙权劝学》。
二、朗读正音1.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正音、纠正停顿。
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读音和句中停顿,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待会举手纠正。
重点提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意思。
2.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
(简单点评刚才学生的朗读)接下来由我来范读一遍,请大家在书上标注准确的读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全文。
三、疏通文意现在大家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文章的意思。
1.小组合作,串译全文。
请大家先四人一组合作翻译一遍全文,遇到整个小组都有困难的字词、翻译问题,请标记好,待会举手提问,咱们一起解决。
2.解词、翻译答疑。
大家有什么字词、翻译问题是组内难以解决的吗?请举手提问。
两个虽有注解但学生可能会有疑问的解词:①“当涂”之“涂”是通假字吗?此处书下注解为“当道,当权”,“当权”的意思应是由“当道”引申出来的。
那么“涂”应该就是“道路,路途”的意思,可能会有学生质疑此处是否通“途”。
但这里并非通假现象,因为古人通常以“途”指陆路,以“涂”指水路,虽各有专指,但两者都有“道路”的意思,所以在泛指“道路”时“途”“涂”皆可,是混用的。
综上,“当涂”之“涂”并不是通假字。
②“涉猎”为什么有“粗略地阅读”的意思?“涉”的本义是徒步过河,“猎”的本义则是抓捕野兽。
把这两个词套用在读书的情境里想象一下,应当就是只把书过一遍,同时只捕获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读书方法,就是所谓的“粗略地阅读”。
3.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通过答疑同学们没有更多问题了,接下来换我考考大家,以下几句话你能不能流畅翻译呢?(PPT给出要考查的句子。
)4.小结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四、分析内容1.齐读全文2.梳理结构请一名学生概括主要情节。
教师提炼归纳:(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
(板书)写鲁肃赞学和吕蒙调侃鲁肃的用意是什么?(侧面体现孙权劝学的效果之好。
)3.分析孙权的劝说艺术①孙权为什么劝?吕蒙的长进让东吴第一谋士鲁肃都刮目相待了,可见孙权劝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孙权的建议一开始被吕蒙采纳了吗?(没有。
“蒙辞”)孙权的这个要求是临时起意随便提出的,还是郑重其事严肃提出的?从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郑重其事提出的。
“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语气,强调了“学”的必要性。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提出这一要求是为难吕蒙,还是为他着想?(“卿今当涂掌事”——直接原因在于吕蒙的地位、使命发生了变化,必须加强理论水平,因此孙权提出要求实际是为吕蒙好的。
)②孙权是怎样劝的?面对孙权的郑重其事和良苦用心,吕蒙一开始却推辞了。
那么孙权是怎么劝说吕蒙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首先针对吕蒙不愿学习的真实原因,为吕蒙指出了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然后现身说法,批驳吕蒙不学的借口,表明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说的这四句话在意思、语气上轻重缓急是有区别的,哪些话说得轻、哪些话说得重?(两句反问句说得重,两句陈述句说得轻。
)两个同是重话的反问句有没有程度的区别?两个同是软话的陈述句呢?请同学们思考体会,并分别用表示“强”“弱”“次强”“次弱”的符号标注在每句话下面。
(通过对比分析,应能体会到两个反问句中,“卿言多务,孰若孤”的语气是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更重的,如果后者尚能让吕蒙回答“您应当不会”,那么前者则实在是一个臣子怎么回答都是错,只能屏息沉默的反问了。
而两个陈述句中,显然以身作则的那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语气更和缓、更亲切。
)③孙权为什么不直接驳斥吕蒙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如果你是孙权,在“蒙辞以军中多务”后,你会有何感想?这个理由好吗,在君王面前能成立吗?如果我是孙权,我肯定气不打一处来,会直接反驳他:“你说你很忙,你能忙得过国君我吗!”不少同学也有同感吧。
那么,孙权为什么不直接驳斥说“卿言多务,孰若孤”?(若先说“卿言多务,孰若孤”这句意思最重的话,恐怕就不是“劝学”,而是在恼怒之下的“命学”、“逼学”了。
)现有的语序有什么妙处?这体现了孙权的什么用意?(这四句话的意思按“较重”—“较轻”—“重”—“轻”排列,让被劝的吕蒙听来心情一紧一松、一紧一松,充分抓住对方心理变化,软硬兼施,事半功倍。
而没有直接驳斥吕蒙的借口,实际是因为考虑到了对方的感受,驳斥借口前说的那两句话又直指吕蒙不学的真正原因,更可印证之前的结论:孙权此番劝说是有意为之,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出发点是为吕蒙着想的。
综上,孙权的劝说才让吕蒙不但口服,并且心服。
)④请学生朗读,体会孙权劝说过程中语气、情态和心理的变化。
五、探究主旨1.介绍《资治通鉴》,探讨本文的编写意图。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是来自于《资治通鉴》的一段节选,主编司马光当初因为历代史书卷帙浩繁,皇帝看不完而开始编写的这部书,所以这本书对于史料是本着从简的原则进行删改的。
“资治通鉴”四个字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就是说这本书能让帝王用历史的得失来作为统治好国家的借鉴。
那编者为什么要把《孙权劝学》的故事选入《资治通鉴》,编者想通过这件往事让统治者获得什么借鉴呢?(劝说的艺术;学习的意义;劝说艺术和学习意义兼而有之)这是同学们的观点,究竟是不是符合编者的本意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孙权劝学》最初的史书来源——同学们昨天预习的《江表传》选段,看编者删改了什么,怎么删改的,编者的删改是不是能验证大家对本文写作意图的看法。
2.对比《江表传》中孙权劝学的片段,通过比较分析本文的主旨。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我们主要关注孙权劝说吕蒙蒋钦的那段话,其中被《资治通鉴》删改的部分我用不同字体标注出来了。
斜体字的部分我们可以略过,因为这些书目因为年代久远,世易时移,已经不符合编书时的现状,所以自然要对这些语句进行删改。
我们重点看粗体字部分,(教师略加解释),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为什么编者宁愿删减能直接表现孙权善劝的语言描写,也不舍弃后文间接表现孙权善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除了间接表现孙权的劝学效果,更能强调学习的意义——学习除了能让一个人的才能得到提升,也能让他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使自己充满自信。
所以本文的主旨应是劝说艺术和学习意义兼而有之的。
)②孙权劝说吕蒙的语言中,可供删减的语句不少,为什么编者删去了粗体的四句话,而保留了课文中的四句呢?保留的句子与粗体的句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粗体的句子更多的是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技术层面的劝说,而课文保留的四句话则是只是在当时的情境中针对吕蒙的劝说,经过删减,更突出了孙权的劝说是因“人”而异的,是为对方着想的,也就更突出了孙权劝学的艺术性,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关注“人”本身。
)六、内容小结《孙权劝学》这篇课文不仅给读者展现了孙权的善劝,也让人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世易时移,今天我们在座的虽已不是古代的帝王将相,但这篇文章同样有启发我们深思之处,希望同学们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探讨它的现实意义。
七、作业布置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仿照《伤仲永》,也为《孙权劝学》撰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把你在课上的未尽之言充分地表达出来吧。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