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对课又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应该好好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发挥好对联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1.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的框框,换出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激发。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适时引用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以此介绍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杰出贡献。

还可引用陈毅挽鲁迅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说明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风格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使学生鲜明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贡献。

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时,可结合文章内容、项羽的事迹拟为一联:“东城血战,犹信武功、信天意,刚愎自用,固是霸王口气;乌江拒载,尚赐宝马、赐头颅,成人之美,真显君子之风。

”此联较好地概括了悲剧人物项羽性格上的双重性。

再如,学习《淮阴侯列传》时,让学生就韩信一生的经历拟副对联,经过加工成为一联:“忍胯下奇辱,怀大志,择明主,登坛拜将,降齐灭楚,名列大汉王侯;抛蒯通上计,感君恩,尽愚忠,得意忘形,恃才傲物,命殒长乐钟室。

”通过师生努力,拟成此联,学生既熟知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对联的拟法,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教师们必备的奇妙对联语文教案

教师们必备的奇妙对联语文教案

教师们必备的奇妙对联语文教案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对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师们如何采用对联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奇妙对联语文教案。

一、对联概述对联源于唐代的“对子”,常用于各种文化活动中。

对联的对仗方式通常是对称式、反义式、顺序式、比喻式等多种方式。

对联的用语有广泛的范畴,比如祝福、寓意、劝慰、嘲笑等等。

二、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对联初中语文课程中,对联被运用得非常广泛。

比如在古诗文鉴赏方面,以对联形式呈现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气息。

还有,在学习古文时,对联形式的语句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文言文语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在初中语文论述中,对联也可以作为辅助点睛的手段,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2、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对联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对联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学习汉字方面,尤其是易混淆的汉字,对联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对联的形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诗文的主题、内涵和格律。

对联还可以在小学生活中的表演、演讲、朗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这也为他们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对联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联教学可以采用课前布置作业,提前让学生读一些人物形象深刻的对联,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对联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联教学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形式,比如让学生们在背诵对联的同时尝试编写自己的绝妙对联,并在班级中比赛、展示。

四、对联教学的优势使用对联教学的优势很多,可以整合语言技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强化文化传承教育、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对联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浅谈对联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对联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对联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对联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

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理想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

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呐喊〉自序》、《祝福》。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

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

诗人何以有此天涯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

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GL汉语言文学专业赵承云【论文摘要】: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民俗传统文艺样式。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是前提,掌握特点、把握手法是基础;体味探究、多样历练是途径;提高能力、适情应用是旨归。

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

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

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副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韵致。

在古代,对联不仅是启蒙教学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会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

现代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入对联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妙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特别是近几年,中招考试对对联的考察已在许多地区进行尝试,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联教学己不容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近至语言、文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

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者、追随者。

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有不少古代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片亮丽风景。

更有大家为之作著,如清代大学者梁章钜著《楹联丛话》,蔚为大观。

近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作《名联谈趣》,妙趣横生.更有甚者,有人将历代相传的绝妙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编成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并播放,雅俗共赏,家喻户晓。

近年来,对联也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联欢晚会上。

总之,对联艺术雅俗共赏,生生不息。

正因为如此,将对联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应用探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应用探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应用探析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奇葩,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对联在古代语言艺术传承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引用对联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受益匪浅。

恰当的运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朗读是重要方式,对联艺术充分体现了汉语韵律高低变化,轻重急缓规律,平仄相应,节奏自然读来上口,语调变化富有情感和音乐美。

利于学生掌握停顿、语速、句调等朗读技巧。

对联:文质兼美,艺术性强。

朗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受到美的熏陶。

例:“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弓量地面,地长弓短短量长”。

字词公整贴切,妙趣无穷,一副对联就是生动的画卷绝妙的诗词,精美的散文,既开阔了学生知识面,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所选文章,渗透着一些语法修辞知识,选用对联结合知识,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具体优美。

这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都具有辅助做用。

例:“春风大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玫瑰,雪落板桥,鸡犬行去,踏成竹叶梅花”。

运用易懂的对联传授修辞知识,参照性强,学习兴趣浓,效果好。

引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汉字音义的能力。

理解字义,正确运用汉字,准确表达内涵的关键。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汉字的音义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难掌握的难点。

许多对联在这方面具有启示性,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提高变音识别能力。

例:“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上,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开关早,关关迟,让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类对联,切情切景,字的音义变化明了,特别是词性变化,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学习,学生易于掌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音字多是汉字一大特点,也是学生常常错用字词的重点,原因多是对字的音义不分。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以其形式工整、,内涵丰富而享誉中外。

我试验将它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效果较好。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作法。

一、对联的作用。

运用对联进行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作用之一:概括内容。

学生应该熟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但“斯宾若斯曲线”告诉我们,学生常常是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到了高三基本上将高一、高二的课文内容忘了大半。

让学生自拟对联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为了写好对联,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深入钻研并加以概括提炼。

在教〈〈内蒙访古〉〉时,我将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拟成上联“为生存争夺大青山当苑囿作跳板”。

学生通过阅读,明确这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阴山南麓的活沃野是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二是赵武灵王修长城以及作者特意赞扬“胡服骑射”。

上联针对第一方面,要求下联针对第二方面。

同学们以读课文,很快拟出了工整的下联————“求发展修筑赵长城著胡学骑射”。

再如本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主要写古堡与昭君墓,我给学生板书了较长的上联“青山古堡遍布峪口战争隔不断交流团结”,要求针对昭君墓拟一下联,并作了如下提示:昭君墓地处北方,且数量较多,称呼颇具诗意。

经过修改师生当堂拟出了下联————“朔漠青冢数(shuò)列内蒙和亲维系着汉匈友好”。

作用之二:勾勒形象,毕现性格,提示美丑。

课文中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典型的细节逼真地凸现人物的性格。

在讲到《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了的婴儿”时学生大笑,我让学生装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话,学生七嘴八舌忍气吞声一致认为“饿虎扑婴”较形象。

在讲到诱骗继承权时,我提出能否用“杜鹃筑巢”类比,经过讲座大家同意,这样以拟出了一幅提示其贪婪的对联:“抢夺梳妆匣饿虎扑婴诱骗继承权杜鹃筑巢”。

对小说的后半部分,学生也拟出了一幅对联:“守密室听音心动见法器见钱眼开”。

作用之三、揭示主题和思想感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勇赴国难的慷慨,也流露出对妻儿的留恋。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是汉语特有的辉煌。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

我认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恰当、合理地引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对健康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巧妙引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他们在生活里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

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不再是指令性的任务与苦差事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学生还会把好的联语拿来与师生共享。

从而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如用“真情奏表呈圣君,真挚孝心存心间”作为《陈情表》的导语。

此联两句高度概括了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

可让学生找此联与作者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再适时的点拨此联与课文内容有何联系,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

这不仅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精髓,理解作家个性特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受益非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定州实验中学卢思彤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004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

可以说,这是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

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

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

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福建省福清市龙江中学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福建省福清市龙江中学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民族风俗文化,它兴起于五代时蜀主孟昶在桃符上的题词,他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副对联。

对联运用广泛,从庙堂宫院到茅屋小店,从名胜古迹到野经荒滩,三教九流,文人墨客,村夫野老,无不知晓。

对联就其表现手法来说,真有点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各呈异彩:有的是借物设譬,有的潜意双关,有的是嵌字拆字,有的是连环迭韵,有的是复字迭字等等,艺术手法多样,题材丰富,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岁月悠悠,时至今日,一些益智文娱节目乃至春节联欢晚会,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当今的中高考中,时不时就有一些省市以对联为考题来考查学生。

如年福州市中考试题之一: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在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城;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B.四季如春C.人文鼎盛C.海西明珠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现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也有关于“对联常识”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穿插一些对联的知识也是必要地。

用对联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点燃智慧的火花,确属一种好方法。

在对联的教学以及训练中,方法不外乎是:或直接告诉学生一些广为流传的名联,或对句,或课文前后联系,学科渗透等。

下面列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对联,在教学中不妨试一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一天上“对课”,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出了个题,叫做:独脚兽。

鲁迅经过一番思考,根据《尔雅》一书对道:比目鱼。

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又双的意思,可见是用了心思对出来。

《春》: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马》:1.好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

2.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华南虎》:1.龙游浅水遭虾对,虎落平阳被犬欺。

2.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苏州园林》: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教学中,对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形式,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而且还寓意着吉祥,喜庆,良好的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对联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对联,学习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文思,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启明星照大江流”这两句对联改写成现代语言,看看学生们可以有多么恰当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对联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搭配,去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古文角度,使用对联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代文字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字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古文观念的关注,增进古语文的学习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妙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更好的传承文学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优质发展。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对联在根底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根底知识中的语法教学有些枯燥,如运用对联来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对联要求上下联虚实相对,词性相对,对仗工整。

在学习词性词组的类型中,就可以运用对联这个特点来进展教学。

比方,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上下联的词性相同,“几根”和“两个”是数量词,“傲”和“饿”是形容词,“骨头”和“肚皮”是名词,“撑拼”和“包罗”是动词,“天地”和“古今”是名词且是并列短语,“几根傲骨头”“两个饿肚皮”是偏正短语,“撑拼天地”“包罗古今”是动宾短语。

又如,学习词类活用时,用对联“木匠做枷枷木匠,书生写状状书生”进展教学。

上联的第一个“枷”是名词,是“木枷”;第二个“枷”是动词,是“戴”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下联的第一个“状”是名词,是“状纸”;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告状”的意思,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样运用一些有趣的对联融入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语法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对联熔修辞、逻辑于一炉,在讲解修辞时,可用对联进展教学。

“岩山青松,伸出龙头望月;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让我们领略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贴切逼真,富有情趣;“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让我们领会了夸大的魅力;从“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我们明白了顶针的用法;从“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我们体会了叠字的神奇;从“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我们感受到了谐音的深意。

用这些经典的联句来作例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引入对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1页共1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学们,想知道这两副对联是谁写的吗?为什么他能‘政善民安“不改冰霜
操’呢?〞“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带着笑容回答,就这样通过对
这是郁达夫先生给徐志摩写的挽联,上联写徐志摩一生主要奉献以及
联导入新课,直接切入课文。
与己的情意和志趣;下联写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逝世前后的情景,寄予了对徐志摩惨死的
下,利用周末或者长假去巡游太仓名胜古迹。一个阶段下来,学生收集了
课堂上,同学们呈现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对联都很主动,他们为自 许多关于太仓名胜的对联。
己的辛苦劳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确定而高兴,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课
堂效果也随之提高。
至性怀亲留背影,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 主动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敏捷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 中学会学习。在课堂和课外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对联的搜集和创作, 浸润其中,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传承中华文化。
大文传世见心声。 郝御风撰写的:
第1页共1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对联涵泳,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导入新课,预热课堂。用对联导入新课,能起到预热的作用。由于 对联本身所具备的对称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很简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
姚向英
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出示对联,能把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调动起来。 如上钱泳的《治水必躬亲》,为转变学文言文学生们急着记文章翻译、机
浮 XX 拨开,明月出来;
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 XX 轼与黄庭坚、佛印的生活趣事和深厚感情,我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妙用作者:蔡林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年第09期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能积极应用对联来辅助语文课程的教学,一定会有效提搞语文教学的质量。

本文就个人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导入新课,预热课堂中国传统对联文化具有艺术美、音律美和意境美的独特优势,初中学生读起来非常的朗朗上口,很容易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对联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应用对联文化来辅助语文课堂的教学,其就应当积极利用对联的这些文艺美学优势,根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的导入对联文化,从而利用对联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有效地起到预热初中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初中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作用,使得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的学习。

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爱莲说》这一古诗文的教学为例,由于该篇古诗文是属于古代文言文范畴,加上与现代文化距离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这时,通过融入于其相对应的对联来辅助教学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地起到帮助初中学生加强文章理解的效果,激发初中学生的文章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

比如说,对于文章当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的理解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大意来即兴创作对联,如“洁身自好周敦颐独爱莲花,安贫乐道陶渊明甚爱菊花”,通过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即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热课堂,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达到锻炼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效果。

二、课堂呈现,课文互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是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自身语文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利用对联文化来辅助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充分地发挥好对联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帮助作用,其就应当重点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对联文化的互动联合教学工作。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来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课堂与对联文化结合的教学: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对联的课堂呈现工作。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对联教学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 ,每逢盛大庆典,悲伤祭奠,我们均能看到它的身影,或能渲染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或能增添一种悲凉的气氛。

2004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四套之中,都创造性的设置了一个对联题的考查,引起人们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外,还可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学生要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要求,是一个典型的综合知识考点,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逐步渗透一些知识,要让“对联”这朵传统文化优秀之花在祖国大江南北扎根绽放,芳香而美丽。

把“对联”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

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联训练,为了传承国粹,更为了学生关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可以结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一文,进行梳理探究,重点讲就几个专题。

.一、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的作者大都是民国或民国前出生的,这些人,基本上接触过对句教学,再加上民国以前盛行对联,因此,课文的作者大多有自撰对联、别人赠送的对联、自己与对联的故事、关于对联的文章等等。

这些对联从不同角度概括作者生平,或对作者进行评价,或概括作者创作生涯;对我们理解课文,学习语文大有益处。

我们应该把这些对联有效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运用对联介绍课文相关内容时,综合学生接受能力、选文的内容、选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创作生涯来甄选对联。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用对联介绍作者,力求全面如在上《芦花荡》一课时,习惯上是教师介绍作者孙犁的生平创作,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

这种方法虽然很实用,但是往往缺乏趣味,读后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这时,我们可用与作者相关的对联来进行导入和介绍。

既全面,又言简意赅。

如有两副关于孙犁的对联,一副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炎文挽孙犁:风云初记,耕堂荷花,燕赵气节,同人尊仰;铁木前传,耘斋秀露,魏晋文章,异世追怀。

一副是中国国画理论家、教育家王学仲挽孙犁:荷风荷雨荷花淀;文伯文豪文曲星。

两副对联基本概括了作者的作品及人格。

用对联的形式来识记关于作者的文学特点,朗朗上口。

对联上下两联文字相等,平仄相对,具有音韵美和形式美。

相对于枯燥的讲述,学生很乐意去识记。

用对联介绍课文,力求文题兼顾如上朱自清的《背影》时,很多关于朱自清的挽联都可以用来介绍,但是要做到有效,必须有所舍弃。

上海开明书店同人挽联:长向文坛瞻背影;从教夤学缀弦声。

此联与课文密切相关,上联隐含了撰联者对《背影》的评价,一个“瞻”字,说明了《背影》在文坛中的地位。

传承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浅析

传承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浅析

教学探讨・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小学墩•学盼f究传承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浅析江西萍乡市湘东区排上中心校贾文高【摘要】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形式短小,文字精悍,是一种特殊生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它以诗、词、曲等v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只要教师们重视,一定能够重新拾起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传承创新对联,文人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无论是咏物言志,是写景抒情,对创作对联的作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概括力强还要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功底。

因为其具有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又是一位对联爱好者,在课堂上即兴引用对联。

笔者认为,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合理地运用,其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一、对联趣味性强,既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又可以激发学生“舞文弄墨”的兴趣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督促学生在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佳动力%例如,在学生学《山居秋暝》后,笔者指导学生《山居秋暝》中的特点的诗句中,对偶句。

对联艺术与语文教学

对联艺术与语文教学
习欲望 ,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可谓 “ 一石两鸟” 。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导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
二. 收集对联促进学生广泛积累语
言。 古往今来 , 在人们的生活领域里,
式,是我国延续千年的民族风俗文化。 从古到今,山南海北, 文人墨客, 村夫 野老.无不知晓。近年来 , 一些益智文 娱节目乃至春节联欢晚会 , 也在开始举
大都留有对联这些语言艺术。 春节前夕,
对等。对联围绕一个主题.由两个相对 的句子组成,上下联之间意义相近,相
关或相反,而且两联字数相等。 “ 田园 无限美 ,山 河分外娇 ,就是五言对联, 两句意义相通, 健康清新。 . 2 字词对偶。 即上下联位置相对的字词 , 要求词性相 同,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 形容词 对形容词。即使在同~类词 中, 还可以
一 .
美的享受。 借用对联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
万炎彷徨。 结合 ” 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
涵来简介鲁 迅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很好地体现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国
李 书武 ,男 ,语 文教研 员.现居 湖
北宜城。 综 台天地
2 09 11 0
这样导人既生动别样,有效激发学生学
逢年过节,人们总要张贴对联或抒发 自
己美好的 心愿 , 或赞美祖国的巨大变化, 或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盼 , 处处洋 溢着一种喜庆吉祥 , 幸福安康的气氛。 “ 山青水绿舂常在,人寿年丰福无边” .
“ 祖国建设蒸蒸 目 , 上 工农生产欣欣向
荣” “ , 好社会山 好水好风光好,新时期
可要求学生每人读一百副对联 , 并搜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 ] 传统 文化 日益 回归 、 在 国学 逐渐 复 兴 的背 景下 , 何引 导学 生更 多 地 了解 和关 注传 统 文 化 , 如 已经 成 为 每位 语 文
教 师思 考 的问题 。 众多 的 国学文 化 中 , 在 对联 以其 历史 悠久 、 形式 短 小 、 内涵丰 富引 起教 育界 的高 度重 视 。 为语 文教 师 , 作 应
该 挖掘 对联 潜 在的语 文 功能 , 并将 其恰 当地 运用 到教 学实 践 中。 [ 关键 词 ] 对联 ; 中语 文 教学 ; 高 语文 素养 [ 图分类 号 ] 6 33 中 G 3I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0 5 3 1 ( 0 1 0 - 1 0 0 10 — 1 5 2 1 ) 8 0 2 — 2
2 1 年 第 8期 01
总第 2 1 0 期
T E SL O D H IK R A
簋 2 l 穆 I 《
丝 绸之 路 ・ 代教 育 ● 现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郭 孟 华
( 北师 范大 学 教 育 学院 , 肃 兰州 7 0 7 ; 西 甘 3 0 0
白银 市第一 中学 。 甘肃 白银 7 0 0 ) 3 9 0
对 于 语文 教师 来说 , 对联 是 一种 宝贵 的教 学 资源 。对 骈 文 和学 作 近体 诗 为 目的 , 展 到后 来 , 对 成 了启 蒙 之 发 属 联 知 识 虽 然 在 教 科 书 中没 有 系统 讲 解 甚 至 没 有 重 点 要 后 一种 必修 的课 程 。苏 洵在 文 章里 也写 道 : 吾后 渐 长 , “ 亦 求, 但是 对 联 艺术 作 为 中华 民族 的文 化瑰 宝 , 该予 以继 应 稍 知读 书 , 学句 读 、 属对 、 声律 , 成 而废 。” 未 由此可 见 , 属
便学 生 最初 属对 的学 习 。这 种从 一 字 练起 , 直 练 到七 、 一 九、 十一 言 的严格 而 扎 实 的属 对 训 练 , 仅 使 学生 从 小 就 不
受 到对 联 的教 育 ,而 且 能达 到 良好 的文 化传 统熏 陶 的 目
的。
能 进人 各种 体 裁 的领域 中。” 以看 出 , 代 文人 学士 将 呵 古
后 来 给我 读 的书 逐 渐加 多 , 对课 也 渐 渐 加上 去 , 三 言到 从
属 对视 为体 现个 人 才华 素质 的有 效 手段 。
属 对 的历 史 即对 联 发展 、 行 之历 史 , 盛 其悠 久从 正 史 上 可 以 追 溯 到 晋 代 文 学 家 陆 云 和 苟 隐初 次 会 面 时 的 对
中国传 统 文化 源 远 流 长 ,给 我们 留下 了 浩如 烟 海 的
对属 一联 , 念赋 二韵 , 故 事一 件 。③ 记 可见 属对 作 为一 门课 程 出现是 在宋 代 。
古 籍 、 大精 深 的学 问 、 辉璀 璨 的思想 。如何 继 承 和 发 博 光
扬 其 中有 价值 的民族 文 化 遗产 ,并把 优 秀 的 传统 文 化 与 教 学 联 系 起来 , 培养 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 文 精 神 , 造 学 人 塑 生 的人格 魅力 ,是 语文 教 学 工作 者 一 直 思索 和 探求 的问
承 和发 扬 。更 重要 的是 , 联 中蕴 含 着 传 统 的人 文观 念 、 对 的 目的 已经不 再 是 专为 学 作 近体 诗 ,而是 语 文基 础 训 对
历史 价 值 、思 想 意识 和 写作 手 段 直接 指 向学生 的语 文素
养 ,从对 联 的 鉴 赏与 写 作 中可 以 显现 出学 生语 文 素 养 的
民国 时期 , 然 新 式小 学 渐 渐取 代 了私 塾 , 是 对课 虽 但 并 没有 完全 消 失 。鲁 迅 先 生早 年 也 曾学 习过 对课 .他 在 《 从百 草 园 到三 味 书屋 》 一文 中满 怀深 情 地 写 道 :我 就 只 “ 读 书 , 午 习字 , 上对课 。先 生最初 这 几天 对我 很 严厉 , 正 晚
话 : 旧下 苟鸣 鹤 。 间 陆士龙 。” “ 云 鸣鹤 、 士龙 分 别 为二人 的
终 直 对课 这种 极 有魅 字 , 是一 副艺 术 性颇 高 的人 名对 , 普 遍视 为 最早 的关 五 言 , 于到 七 言 。” 至新 中国成 立后 , 这 被
于对对 子 的记 载 。‘ 而 , 属 对纳 入语 文 教学 当 中 , 使 力 的语 文 教学 活动 才逐 渐 消失 。 将 并 之 成 为一 种 重要 的教 学手 段 则要 滞 后 得 多 。 留存 至今 的
“ 天对 地 ” “ 对风 ” “ 、雨 、 山花 对海 树 ” “ 日对 苍 穹 ” , 、赤 等 以
对联 , 代 称之 为 属对 , 人 对 属对 相 当重 视 。文史 Nhomakorabea 古 古
学 家 周韵 先 生 曾说 过 : 在 中 国文 学 各种 有 韵 之 文 的体 裁 “ 中, 如骈 文 、 词 、 诗 赋铭 , 都要 以对 联 为基 础 。所 以过 去 的 读 书 人 。 不 以对 对 子 为 基 本 功 , 门基 本 功 练 好 了 , 无 这 才
题。
张 志公 先生 曾经在 《 统 语 文教 育 教材 论 》 传 中用专 门
章 节来 论述 属 对 。属 对 作 为教 学 手段 一 般 在 儿童 入 学 的
第 三个 年 头 ,也就 是 在 启 蒙 阶段 的集 中识 字 和进 一 步 的
识 字两 个教 学 步骤 之后 , 儿 童学 属对 。最 初 大概 以学作 教
高下。

练 的一种 手段 。明清时 期是 对联 的繁盛 期 , 论公 学还 是 无 私塾 , 都把对 课 作为 必修 之课 。学堂 多采 用 《 字经 》 《 三 、 百
家姓 》 《 字 文》 蒙学 读 物 , 的还 附 有李 渔 的韵对 , 、千 等 有 如

中 国 传 统 的 对 联 教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