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老子》导读

合集下载

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_

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_

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王西平内容提要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

“道”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生成、演进的总根源、总根据。

自然,是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是道的属性、性能,是“道”生成、演化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法则、规律。

“道”在生成、演化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是“无为而无不为”,是“自然而然”的法则的体现。

“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省略语,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是老子的一种政治主张和人类行为规范。

宇宙万物、人类社会自然而然生成、演进总的驱动之势,是任何外力难以阻挡的,千万亿年以来总是“自己如此”。

但由“道”所生成的宇宙万物,人类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存在物,皆有其生存的外部环境,不受外力干预、影响是绝对不可能的。

外力,有有害的,也有有益的。

一切生命体,特别是人类能够识别而予以接受、防御或抵抗。

这些,都由“道”的自然而然的规律所涵盖。

道、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是极具哲学内涵和意义的概念。

关键词 道 自然 无为 外力 道法自然〔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033-05 近年来,道学研究界围绕老子的“自然”观念开展了新一轮研讨,某些学者对老子的“自然”观念有一种所谓“独特”的新理解。

其核心观点是,老子“自然”不像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指“道”的属性,实际“自然”是指与“道”相对的万物自己而然的状态,此状态的实现则有赖于“道”的“无为”。

不少学者认为:“道法自然”是说“道”效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这里的“自然”也是指自己如此、自己而然。

“‘道’效法‘自然’”这一观点,从根本上颠倒了“自然”与“道”的关系。

“道法自然”是老子极其重要的宇宙论、社会论思想,其真正含义,是不是就是“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法?这是值得认真、深入讨论的大问题。

笔者欲就此发表不同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一、对古今名人关于“道法自然”的解释之评说河上公章句《道德真经注》卷一“象法第二十五”①注解“人法地”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

国学漫谈┃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与《道德经》导读

国学漫谈┃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与《道德经》导读

国学漫谈┃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与《道德经》导读老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合称“老庄”。

唐朝追认他为李姓始祖,道教尊奉他为“太上老君”,入选世界历史百位名人榜单。

相传老子西行归隐时,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81章;文意深奥,包罗万象,其中“道法自然”思想影响巨大。

目前全球已出版250多种《道德经》翻译本;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文且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名著。

(图源:国学大师官网“影印古籍”《道德经王弼注》)一、老子简介一般来讲,老子原名李耳,字聃(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然而,老子到底是何人,由于史料不足,史学界至今尚存争议。

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说法,“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当时有三位“老子”:第一位“老聃”比孔子年长,第二位“老莱子”与孔子年纪差不多,第三位“太史儋”生于孔子之后。

民国以来,钱穆、胡适、徐复观等人推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流传甚广,认为老子比孔子的年纪大。

相较之下,康有为、梁启超、傅斯年等人否定“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传说,认为老子生于孔子之后。

此外,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孔子之前或同时代有没有老聃无关重要,但是“《老子》一书是出于孔子以后”。

(图源:苏州玄妙观吴道子《老子像》复刻石碑)由是,综合参考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韦政通《中国文化史》、郭兰芳《论老子哲学思想》等记述,老子大约生于春秋末年,主要负责管理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孔子曾拜访,并向老子询问了周礼事宜。

周王室衰弱,老子云游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境内);关令尹喜万般请求,老子写下《道德经》后骑着青牛继续西行,不知所终。

后来,《庄子·养生主》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公元666年,老子被唐高宗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1013年,老子被宋真宗加封“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二、“道法自然”思想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道德经》中占据很大篇幅。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解读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解读
二、协调人我,维持和谐——调和人与他人的矛盾
老子哲学是从天道推及人道。其对“道”的建立,是为了替人的理想境界竖立形上依据。老子的人生观是其宇宙论的衍化,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倡也应该遵循“道”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老子开创了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一)“去奢去泰”的处世观念
时下,各种调动消费者需求的宣传铺天盖地,有人为追求物质生活而迷失自我,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加之,一些商业炒作误导某些人在追逐流行与时尚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忽略对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净化。而老子认为,人们的欲望是导致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都陷入争名夺利,整个社会就难以平稳发展。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因此提出要“去甚,去奢,去泰”,使社会形成淳朴、敦厚的风气。所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义不容辞的任务。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与天地拥有共同的行为规则和价值源头。这种同源共生的思想弥补了许多人观念中物我两分的观点,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平衡,遵守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都是因为人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而导致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显得十分重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赋予同源共生的价值内涵,无疑更能突显对生命的关怀。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盲目开采、过度索取已经严重地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最终的后果必然是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老子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是自我、本然的意思。整个世界依照自然规律存在与活动就是自然,也就是道。在这个运动变化中,人与自然都遵循“道”的发展、变化规律而行。
(一)“道生万物”的演化模式
(二)“和光同尘”的玄同理想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读书心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

“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

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之道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之道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之道辛清源心悟道德经(立道篇)版权所有违者必究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灵魂,老子《道德经》中处处充满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物有物的法则,地有地的法则,天有天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

正如《道德经》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意是说人要效仿地的法则,地要效仿天的法则,天要效仿道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实质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原始世界从无形到有形的天地万物生成是自然而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道法自然”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是客观事物的根本法则,正如童蒙所说:“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又如唐李筌注《阴符经》:“知自然之道,万物不能违,故利而行之”。

“道法自然”是由天地万物的本质所决定,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

这种哲学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

纵观《道德经》,老子之道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是自然之德的基础;自然之德又是社会之德的基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渗透《道德经》的全过程。

如,在修养思想道德方面,主张无名、无欲、无私等等自然精神;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和“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在传统的养生气功中主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炼功等等。

“万物怀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普遍存在于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之中,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世界万事万物有阴阳。

就太阳系来说,太阳谓阳,其余星球为阴,因为只有太阳发光发热,太阳是核心,其他星球都是围绕太阳转动。

自然界,凡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动物、生物都有阴阳,当然人也不例外。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老 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

老 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道德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深邃而智慧的光芒。

其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更是蕴含着无尽的哲理与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法自然”,简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老子对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它所表达的核心观念是,道遵循着自然而然的规律。

这里的“道”,并非是具体的道路或者方法,而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自然”也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界,而是指事物自身的状态和发展规律,不假外力,自然而然。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目标和欲望所驱使,忙忙碌碌,身心疲惫。

“道法自然”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内在的规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和强求。

比如,在教育领域,如今的家长们常常陷入过度焦虑,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试图把他们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模样”。

然而,这种违背孩子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往往事与愿违,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如果能够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天赋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或许能够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效,也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法自然”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

老子的这一思想告诫我们,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当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肆意地征服和破坏。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道法自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很多人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成名或暴富。

《老子》:道法自然与个人修养

《老子》:道法自然与个人修养

老子:道法自然与个人修养1. 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称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关于道法自然和个人修养的核心理念,包括其原则、方法和重要性。

2. 道法自然的理念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无以名状的至高力量——道。

道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皆由道而生,世界的运行也遵循着道的规律。

在这个宏观层面上,道即是宇宙的本质、真理和原则。

2.1 道的特点•隐无名:道不能以言语描述或概念把握,超越了人类有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自然流动:道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动性质,在运行中呈现出至善至美的状态。

•无为而治:道并非创造性地干预事物发展,而是通过自然而不强制的方式指引万物运行。

2.2 道法自然与人生态度在个体层面上,《老子》强调了对待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的正确态度。

尊重自然、顺应规律是个人行为的基础,同时也能带来内心平和与宁静。

3. 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老子》还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道法自然理念的关键。

通过培养良好的品性,修正心态和日常行为方式,每个人都能实现与道相融合的目标。

3.1 自知之明个人修养需要开始于对自我认识的深入。

了解自己的优点、弱点和潜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引导内在力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2 谦逊与无私《老子》鼓励个人摒弃傲慢和贪欲等消极情绪,培养谦逊与无私的品质。

从谦恭中发展出平等、宽容和仁爱,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3.3 自律与持久个人修养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并且具备自律能力。

坚持道德原则、规范自身行为,并意识到成长是一个持久而渐进的过程,可以使个体更加与道相一致。

4. 方法和实践《老子》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指导,以帮助个体实现个人修养和与道相融合。

4.1 内观与冥想通过静坐冥想和内省等方法,个人可以观察自己的思绪、情感和行为,并从中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状态。

4.2 少欲寡欲减少对物质财富和享受的追求,让自己在外在环境的变化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并重视精神上的满足与内在世界的成长。

自然”即“道”——老子《道德经》解读

自然”即“道”——老子《道德经》解读

⾃然”即“道”——⽼⼦《道德经》解读⾃然”即“道”“道法⾃然”真实内涵:“⾃然”即“道”“道法⾃然”的⼏种解释:“道法⾃然”是⽼⼦在《道德经》第⼆⼗五章中提出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对于此句的解释有许多谬误,通常有以下⼏种:道法⾃然第⼀,将其理解为⾃然界。

如肖福根先⽣说:“‘道法⾃然’中的‘道’如果指‘天法道’之中的道,那么‘⾃然’就是指⾃然之道,是⾃然天成之道,是道之原始、本源,它没有什么需要去效法的。

但此处的‘道’还可以理解为⼈从天、地之间所悟的规律和为⼈处事之道,这样⼀来,‘⾃然’就可以理解为⾃然界。

⼈对事物运动作⽤规律的认识以及所悟出的为⼈处世之道都是从效仿⾃然界⽽得。

”第⼆,将其解释为⾃然法则或⾃然规律。

如李远国先⽣说“道法⾃然之‘法’,在这⾥是指遵循、仿效之意。

⽼⼦之道是产⽣天地万物的根源,所以天地万物遵循道的变化⽽⽣息。

但作为宇宙最终本源的道,也不能随意的作为,它也有所遵循,这就是⾃然的法则。

……换句话说,宇宙之中的万物万事,都要服从⼀个统⼀的法则,遵循⼀个有序的规律。

那么,作为宇宙之中的四⼤之⼀的⼈类,所作所为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个宇宙统⼀的法则,不能脱离和违背。

对此,⽼⼦强调说:⼤德之⼈的⾏为,都是遵循⼤的⾃然规律。

”第三,将其解释为⾃然⽽然或本然。

如东⽅⼦说:“所以说,道伟⼤,天伟⼤,地伟⼤,⼈也伟⼤。

宇宙间有‘四⼤’,⽽且⼈就居于‘四⼤’之⼀。

⼈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然⽽然。

”⼜如任法融说:“⼈为万物之灵。

王为万⼈之⾸。

⼈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公的⾃然之德,地应取法天⽆不覆的⽆为之道,天应取法⼤道虚⽆清静的真⼀体性。

道本⾃然,‘⽆为⽽⽆不为’。

”当然,李远国先⽣也有类似解释的倾向。

他说:“这就是说,宇宙中的⼀切事物(包括宇宙⾃⾝),都处在⼀种有序的运动之中,⼀切都有内在的法则和秩序,都来⾃于道,都是⾃然⽽然的体现,毫⽆⼈为勉强的痕迹。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第⼀种解释根本不是⽼⼦的本意;第⼆种解释只是表⾯上的,也不符合⽼⼦的意思;第三种解释与⽼⼦思想接近,但也没有道出⽼⼦的意图。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天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天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天道,道法自然【经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④而不殆⑤,可以为天地母⑥。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⑦,逝曰远,远曰反⑧。

故道大⑨,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⑩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⑪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考注】①有物混成: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②寂兮寥兮:形容空旷高远、没有声音,此指道无形无声。

③改:更,更改、变换、交替。

④周行:循环运行。

⑤殆:尽,止息,衰竭。

⑥母:根本。

⑦逝:《广雅》:“行也”。

引申为伸展、扩展。

⑧反:同返,意为返回到原点,恢复到原状。

⑨大:尊贵,重要。

⑩域中:宇宙间。

⑪法:取法、遵从。

【考译】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空旷高远,没有声音,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之为“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性自然。

【导读】本章老子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前面各章已有涉及(第1、4、6、14、21章)进而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最根本的,而“道法自然”的核心和精髓是“无为”。

【辨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是讲“道”的性质及运行规律,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无声无形无象,寂静又空虚,自然而然地发挥着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存在,循环往复地运行而永不停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不改”“不殆”言其永恒性。

“为天地母”即第1章的“万物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好勉强把它叫做“道”或者“大”。

[道法,老子,自然]浅析《老子》“道法自然”

[道法,老子,自然]浅析《老子》“道法自然”

浅析《老子》“道法自然”一、道法自然注解例析《老子》第25章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原文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旧题为西汉人河上公解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这实际上是说,道以自我为法,自然而然,自然在此是自己如此或本来如此的意思。

三国曹魏王弼释曰: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据王弼所言之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当解为自然万物或自然规律。

北宋苏辙注说:由道言之,则虽天地与王皆未足大也。

然世之人习知三者之大,而不信道之大也,故以实告之:人不若地,地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自然。

然使人一日复性,则此三者,人皆足以尽之矣。

在苏辙看来,自然乃独立于道之外,在层阶上高于道,道应当取法于彼,但苏辙并未指明自然的具体涵义,只是说只要人恢复了本真性情,就能认知其奥秘。

元代吴澄注曰:人者,圣人也;法者,水平之准与之平等如一也。

人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地一,故曰法地;地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天一,故曰法天;天之所以大,以其与道一,故曰法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

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自然者,无有无名是也。

,习实质上,吴澄认为自然实乃道本身固有的无有无名之无为特质,道因无为而自为大者。

当今治老庄名家陈鼓应也说:(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它的原因。

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

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大方之家任继愈也解道法自然曰:道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

二、道法自然内涵辨析(一)句法分析《老子》论道,多工对偶句,如:第1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第13章: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

第14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道德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经典

道德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经典

道德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经典道德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经典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东方智慧的宝库。

通过阐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德经在道德、法律、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所涵盖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道法自然——追求事物本真之道在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是核心概念之一。

道德经认为,自然界中所有事物都依照一定的规律运行,而这种规律即为“道”。

人类应该回归到自然的本真之道,跟随自然运行的规律,而非刻意违背。

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即社会规范与制度。

道德经强调,“道立于无为,而无不为”。

人们在行动时,应当以无为的心态,追求事物最本真的属性,而非受约束于社会规范。

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智慧哲理“天人合一”是道德经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概念。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道德经主张,人类应该自觉地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引发了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讨论。

三、智慧经典——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一部智慧的经典著作,道德经给予了后世人类许多思考与启示。

它不仅对道德规范与人伦关系进行了探讨,还涉及到政治、社会、宇宙等多个层面。

其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视野,使得道德经成为了中国文明发展的瑰宝,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尊重。

四、道德经的实践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智慧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有着丰富的实践价值。

例如,在道德方面,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学习如何以宽容和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如何主动舍弃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修养。

在法律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待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执行更加客观和权威。

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天人合一”的思想,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

总结:道德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经典,以其特有的哲理思考与智慧启迪,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

老子“道法自然”

老子“道法自然”

老子“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1,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你肉体出生,一次是你灵魂觉醒。

当你觉醒时,你将不再寻找爱,而是成为爱,创造爱!当你觉醒时,你才开始真实的、真正的活着!2,当你发愿利益众生时,所有的资源都会流向你,因为资源是服务众生的。

3,懂得爱,成为爱的那一天,你将不再寻找爱、追求爱、渴望爱。

幸福不是找到你爱的和爱你的,而是成为爱本身!4,灵魂来到地球,不是为了体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也不是为了喜怒哀惧,功名利禄。

灵魂因着净化提升的需要来到地球,所有利益众生、利益地球的修炼、修行都会让灵魂净化提升。

爱与慈悲是净化提升的必经之路与究竟之路。

5,小我讲利,先利再益,烦恼不断。

大我讲义,先义后利,快乐回家。

爱自己不是爱你的小我,而是联结回归你的自性本我,清静、慈悲、光明,爱就是你的本性。

6,当你替天行道,利益天下,天就会来帮你!当你为己谋利,背道而驰,天就会来罚你!爱是通天的门票,恨则是地狱的通缉令!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选择在你。

7,记住:当你全然敞开时,最先进来的是光和爱,不是怨恨和伤害。

因为光最快,爱最高!8,所有天赋的资源都是让你替天行道,义行天下的。

辜负上天的美意和厚爱,你就关上了幸福喜悦的大门!9,当我们不认可自己时,我们就开始评判别人。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时,我们就开始抗拒别人。

当我们没有自己时,我们就开始要求别人。

总之,我们内在感觉匮乏时,我们就开始折腾、折磨别人。

10,受害者就会成为加害者。

你渴望得到的满足也正是你无法为别人做到的!你缺失的也正是你不能分享给予别人的。

自我了解、自我满足、自我负责,这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

11,做你自己,不是做你想要的自己,是做回你本来的、本源的、清净无染的自己。

天地人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地人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地人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日反。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道是最大的,因为道为母,道无量无边,其次是天,再次为地,最后为人。

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

人为地所承载,所以人当效法“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天,天为道所包涵,所以天当效法“道”;道以自然为本性,所以道是“自然”的。

这是最基本的规律,法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所以我们要遵守自然法则、事物规律。

天道最能体现自然的本性,万事万物有序的运行来自于天道自然的协调。

天道和人道之间有因果关系,顺应天道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违背天道的人不会有好的结果。

老子认为,天道体现着道的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

人道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律,天道、人道要合一。

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

这一思想观点非常符合《易经》中三才论,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却有相互对应、相互关联,天地之道生成,人之道实现,人道在中间。

“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人与外物有机和谐的联系统一,天道与人高度融合。

孔子仁的思想,佛学禅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中说:“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指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发展的完美追求和进取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

描述事物矛盾变化,天与人代表万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相生相依却又对立转化,包含内与外、小与大、静与动、被动与主动、主管与客观、思维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的观点。

《老子》导读课程解析

《老子》导读课程解析

(1)“道论”的提出(第1章:体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 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于“道”的三大法则
(1)“道”是物质的、永恒的和 运动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反者道之动 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独 特 的运动与存在方式。
4.老子与孔子的交往
孔子初次拜访老子,老子 教授孔子。
(二)老子其书:“万能智慧”
1.《老子》一书的诞生:函谷关令尹喜促成 老子著书 2.《老子》一书的命名: 按作者命名:《老子》 按内容命名:《道德经》 按字数命名:《五千言》 3.《老子》一书的作者: 《史记》提到有三人:老聃、太史儋、老 莱子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 曼纽什,在
《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 “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 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 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 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 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 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 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 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 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 那里得到启发。”
自发秩序理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
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自 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其自发秩序理 论的经典表述。 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 (1885—1962),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 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 (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 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 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老子之道法自然

老子之道法自然

老子之道法自然摘要:道法自然在《老子》的第二十五章被提及,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内核,对于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大抵可以理解为是热爱自然,重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这一思想对于当代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有其重大意义。

本文将粗略地对这一思想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字:道法自然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正文:在《老子》的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释义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可见,在老子看来,道的最基本涵义是“自然”。

“自然”一词,是道家首创的独特概念,早期的古代典籍,大多没有提到自然一词。

自然最先出现在《老子》中,到战国中期以后才渐渐被使用的较多。

而自然一词的意义常被误解,最常见的误解是把自然当作自然界,这是把自然的现代意义当作了古代意义。

事实上,“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一词,不是名词,而是状词,它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自”就是“自己”,“然”就是“如此”,因而“自然”就是形容“自己如此”一类的状态。

“自然”的原始意义就是自然而然,没有外力人强制作用,没有突然的改变。

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就是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应它本身具有的可能趋向而运行。

上述一段是对自然的本义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是直接反映的自然的原意。

然而,在一个概念形成之后,并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会产生更复杂的意含,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因此,对自然这一概念的诠释就不能局限于字面意含。

事实上,自然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表达了或隐含着更丰富的意义。

正如上一段所说的“自然”是一个状词,指的是一种状态,因而自然的概念涉及了存在状态或方式,即一个事物、一个社会群体存在的状态或方式的问题。

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或者严格地说,主要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能是外在力量强加的。

老子道法自然修身养性

老子道法自然修身养性

老子道法自然修身养性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们要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完善。

本文将以老子道法自然修身养性为主题,探讨其思想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首先,老子强调了“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这种规律所包含的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力量即为“道”。

他认为,个体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而是要按照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行动。

这种顺从自然的态度,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

因此,我们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要内心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老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个体应当追求内外的和谐。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遵循道的力量,使自身不受外在干扰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正直。

在养性方面,老子主张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平和,远离诸多欲望的困扰,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可以说,老子的修身养性观念注重的是内心的提升,通过回归自然,追求内在的宁静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老子道法自然修身养性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现代社会日益快速发展,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精神层面的空虚与焦虑。

老子的修身养性观念提醒我们,应当通过内心的修炼来寻找真正的平静与满足,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繁华与外在的成功。

其次,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压力与竞争,很多人陷入了功利主义和虚荣心的泥淖,导致个体的内心日渐迷失。

而老子的道法自然修身养性则提供了一种与此相反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回归本源,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焦虑和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的道法自然修身养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应对现代生活挑战的方法,通过对内心的培养,保持平和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和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流派,它的核心理念源于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派。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这两个理念贯穿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本和统一,是超越万物的至高境界。

道非言非常,难以用语言表达。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充分表明了道的超越性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静心,达到超越有限的个体意识,进入到超越时空的道境中。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一切事物的来源和根本。

万物皆由道生,而道又是无为的。

只有顺应道的运行和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了道的运行过程和万物的生成。

因此,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放弃主动干预和强制改变事物的做法,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顺应自然的法则。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这反映了无为而治的人际关系和治理原则。

在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应该摆脱功利和欲望的束缚,回归到本真的自我。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摆脱烦恼、苦难和动荡,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无为而治的哲学将政治和生活纳入到大道之中,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施加的干预。

三、老子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老子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社会关系复杂,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内心也面临很多困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想法,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道德经》之道法自然

《道德经》之道法自然

《道德经》之道法自然作者:陈兆杰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8期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

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

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

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

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一切皆因“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的“物”指的是“道”,是真实存在的。

何为混成呢?它是包罗万象的,它是浑朴的,生于天地之前。

这章老子在讲道的出身,在讲道的出生的真相,上一期解读《道德经》第十五章“混兮其若浊”的时候详细解读过混,混就是混沌。

混沌是什么?是整个宇宙最初始的状态,也是道的形状,天地未分,阴阳未现,刚柔未出的时刻,整个宇宙只有一种“物”没有阴阳二气中的任何一种气,它是绝对均衡的。

它是绝对有的,它是绝对无的;它是绝对静止的,它是绝对运动的;它就是“道”。

说它有,是因为它遍布宇宙每一个角落;说它无,是因为没有办法实实在在地抓到它。

就好像在大海里,到处都是水,你反而永远也找不到水。

如果要说“有”水,那么对应的就应该是个“没”水的状态才能显出“有”水。

而“道”在宇宙的范围内是没有“没”道的地方的,大“有”反而成了“无”。

说它绝对运动,是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不停的运动;说它绝对静止,是因为它从开天辟地以来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态,而且直到宇宙崩坏都不会改变。

这种高度的矛盾又统一的存在方式,就叫“混成”,先天地而生,比天地还要久远。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寂,就是寂寞,孤独的意思;寥,就是空旷、空远的意思,空旷的极限就是寥,孤独到了极限就是寂,寂兮寥兮,也可以理解为无边无际、无象无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守素抱朴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无忧。( 。(第 章 无忧。(第19章)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察察,我独闷闷。( 。(第 章 察察,我独闷闷。(第20章)
小国寡民
•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舆, 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舆,无所乘 有甲兵,无所陈之。 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 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 邻邦相望, 俗,安其居 。邻邦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帛)
5.后得的混沌 后得的混沌
五色使人目盲,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 难得之货使妨。( 。(第 章 狂,难得之货使妨。(第12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第 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第57 章)
道法自然
----《老子》 ----《老子》导读
1. 从史官到隐士 2. 竹简与帛书 3. 老子之“道” 老子之“ 4. 回归自然 5. 后得的混沌
1. 从史官到隐士
司马迁的《老子传》 司马迁的《老子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耼,周守藏室之史也。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 人 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 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 愚。……
万物之母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为之名曰大。( 。(第 章 为之名曰大。(第25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2章) 章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 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 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 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 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 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隐君子也。
绵绵若存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万物之宗。( 。(第 章 万物之宗。(第4章)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第 章 用之不勤。(第6章)
4. 回归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简 然。(简)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 道之尊,德之贵, 。(第 章 然。(第51章) •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 17章) 章 • 希言自然。(第23章) 希言自然。( 。(第 章
实存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第 章 其中有信。(第21章)
生而不有
道汎呵,其可左右也。 道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 事而弗名有也, 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 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帛书) (帛书)
老子修道德,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 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 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 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 同时云。 同时云。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 若是而已。 孔子去, 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 吾知其能飞; 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 其能游; 吾知其能走。 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 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 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 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 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 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 邪!”
赵孟頫《老子像》 赵孟頫《老子像》
2. 竹简与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3. 老子之“道” 老子之“
• 道是万物的本源,先于天地而生。 道是万物的本源,先于天地而生。 • 道是一切变化之本(众妙之门)。 道是一切变化之本(众妙之门)。 • 道不可言说。 道不可言说。 • 道并非不存在,因为,其中有物有 道并非不存在,因为, 象。 • 道生养万物而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道生养万物而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 道的作用绵绵不尽。 道的作用绵绵不尽。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 大伪。六亲不知,有孝慈。 大伪。六亲不知,有孝慈。国 家昏乱,有忠臣。( 。(第 章 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
变化之本
•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 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 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 于亡。 于亡。 (简)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 章
不可言说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 可道也,非恒道也。 可名也,非恒名也。(帛书本) 。(帛书本 可名也,非恒名也。(帛书本)
无为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 章 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至于无为。 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 。(第 章 为。(第48章)
虚静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 于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于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 。(第 章 妄作,凶。(第16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