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 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8课《平均数》。
教学内容围绕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明确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平均数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家庭平均收入等。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我锻炼 我健康——《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标题:第八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如某班级学生的跳绳次数,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3)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等,记录每位学生的运动次数。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每组学生的平均运动次数。
(3)组织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巩固提高(1)布置一些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平均数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记录运动次数,并求出平均数。
2.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感受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和敏感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计数器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展示学校篮球队比赛的图片,介绍球队成员的身高情况。
队员 1:175 厘米队员 2:170 厘米队员 3:168 厘米队员 4:172 厘米队员 5:165 厘米2、提问:如果要从这 5 名队员中挑选一名代表球队参加比赛,你认为应该选谁呢?(二)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数小组讨论:如何确定代表队员?学生可能会提出计算平均身高的方法。
教师引导:把 5 名队员的身高加起来,再除以 5,得到的就是平均身高。
列式计算:(175 + 170 + 168 + 172 + 165)÷ 5 = 170(厘米)讲解:170 厘米就是这 5 名队员身高的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问:平均数 170 厘米代表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举例说明:比如平均身高 170 厘米,并不是说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170 厘米,有的队员身高高于 170 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低于 170 厘米,但整体的平均水平是 170 厘米。
3、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出示另一组数据:小明 1 分钟跳绳的次数分别为 120 次、135 次、125 次,求小明平均 1 分钟跳绳的次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信息窗1)】教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来一起学习知识吧《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4页。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出示情境图),瞧,这是在红队和蓝队之间进行的一场冠军争夺赛,当时蓝队稍稍落后。
仔细观察,比赛正激烈时,发生了什么?蓝队教练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如果你是教练,你会选派什么样的队员上场?生答,师扣准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评价,把注意力引到分数上来。
师:教练正是这样想的,为了在关键时刻选准队员,他拿出了两位队员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单,进行分析,请看(出示表格)。
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如果你是教练,你会派谁上场?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师了解不同想法,为后面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预设1:如果学生一上来就提出用平均分,则暂不做评价,继续听取其它意见,简单记录,最后一一分析排除,留下“平均分”。
预设2:如果学生开始提出用“单个分”或“总分”作比较,则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合理性。
直至出现“平均分”为止。
预设3:如果学生自始至终没想到用“平均分”,则以“各班人数不同,学校如何考评班级成绩”引导启发。
“平均分”能满足这个要求吗?让我们先来算出两位队员的平均分,再进行分析,好吗?二、合作探索。
(一)平均数的意义出示7号队员的分数统计图。
师:你能求出他三场比赛的平均得分吗?试试看?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方法——移多补少和计算法,师板书。
小学数学_平均数(青岛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这儿有一幅篮球赛的图片,请看屏幕。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体会运用平均每场得分进行统计的必要性。
(1)提问。
谈话:这就是7号、8号队员小组赛得分情况统计表。
看看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7号、8号小组赛得分情况统计表谈话: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喜欢!老师也喜欢。
红队和蓝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赛。
突然,蓝队5号队员意外受伤,需要下场休息,教练员需要重新派一名替补队员上场。
蓝队有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派谁上场呢?教练员叔叔犯了愁。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提问:也就是谁的投篮水平高派谁上场?(板书)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谈话:教练员叔叔有7号、8号运动员小组赛的得分统计表(出示课件)师:(指着统计表)这条线表示7号运动员第2场没有上场。
追问:那这条呢?还有这条呢?评价:你们能够活学活用反应可真快,老师为你们点赞!提问:你能试着算一算两名运动员在小组赛得分情况吗?(巡视)生1:7号运动员 9+11+13=33(分)8号运动员 7+13+12+8=40(分)40>338号运动员投篮水平高。
生2(评价):这样比不合理,两个运动员的上场次数不同。
师(评价):你真善于观察,老师表扬你。
师提问:那不能用总分数比,怎么办?应该比什么?生(回答):应该比他们平均每场比赛的得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平均数,并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计算平均数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师:你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1:我认为应该选8号。因为8号一共投了40分,而7号只投了33分,所以8号水平更高
生2:我认为应该选7号。因为7号上了3场,8号上了4场,两个运动员上场的次数不同,不能再用比总分这种方法了。
生2:横线,横线表示他这一场没有参加
生2:比较平均数。
生说师板书:7号球员:(9+11+13)÷3 =11(分)8号球员:(7+13+12+8)÷4=10(分)
11>10,所以7号球员投篮水平更高。
生:先求总分,再除以份数就能得到平均数(板书)
选择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汇报
并说明理由
带领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赛
为什么比总数的方法不公平?
上场次数问题
根据课前的猴子分桃的故事学生迁移到本题,了解可以移动统计图上的数据进行求平均数(只要几场比赛的分数一样多就做到了平均了,得到的数就是平均数)
生1:是的,我认为他说的对,之前我没想到上场次数的问题
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得到的。
生:因为7号第四场得分多,第一场得分少,所以我把第四场的2分匀给第一场,这样3场得分都是一样多了,也就是11分。
生:因为8号第二、三场得分多,第一四场得分少,所以我把第二场的3分匀给第一场,把第三场的2分匀给第四场,这样4场得分都是一样多了,也就是10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2.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发现数据之间存在差异。
2. 提问: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二、探究1. 分组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练习1. 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独立求平均数。
2.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应用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讨论探究、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件:练习题及答案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详细补充和说明:平均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容易混淆和误解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细节上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值。
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
在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引言:平均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该组数值的个数。
在数学教材的学习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档将介绍关于青岛版平均数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含义;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2. 笔记本电脑或黑板笔;3. 青岛版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示范,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平均数;2. 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在黑板上,并解释正确的定义;3.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0分钟)1. 教师通过例子和练习,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 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a. 如何计算一组数值的总和?b. 如何计算一组数值的个数?c. 如何计算平均数?3. 教师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示范给学生。
步骤三:巩固练习(3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检查并给予反馈;3.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四:应用实际问题(20分钟)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解决问题;2. 学生小组合作,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四、教学评估1.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情况;2. 教师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延伸1. 探究更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问题,如加权平均数;2. 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与其他统计概念的比较,如中位数和众数;3. 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或体重。
八 我锻炼 我健康——《平均数》(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八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学生体育测试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跟体育锻炼有关的数学知识——平均数。
2. 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例题: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100米跑步比赛,他连续跑了8次,成绩如下表:次数 | 成绩(秒)----|--------1 | 15.22 | 14.83 | 15.04 | 14.65 | 15.16 | 14.97 | 15.08 | 14.7提问:如何求小明这8次跑步的平均成绩?(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指导并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将8次成绩相加,得到总成绩:15.2 14.8 15.0 14.6 15.1 14.9 15.0 14.7 = 119.3(秒)将总成绩除以次数,得到平均成绩:119.3 ÷ 8 = 14.9125(秒)(3)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67的练习题1和2。
(2)教师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拓展提高出示一道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小明和小红参加了一场400米跑步比赛,小明用了1分20秒,小红用了1分30秒。
请问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个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P67的练习题3和4。
(2)预习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1 平均数 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1 平均数青岛版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自己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过程
导入
1.师⽣互动:询问学生们是否听说过平均数,如果有,让学生描述一下平均数是什么。
2.授新:板书“平均数是⽣组数的和除以个数”的定义。
发展
1.游戏引入:老师将学生分为若⽣组,让每组选择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老师随机快速报数,两名同学分别将数字记录下来,然后求出两数的平均值。
最后统计每组同学求出的平均值,让学生将结果报出来,然后解释什么是平均数。
2.针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老师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
实践
1.老师让学生自己取一组数据,然后求出平均数。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将平均数应用到问题中,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总结
1.老师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回答所问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课外阅读和文献检索的引导,以及做出评论;
3.老师提出自我评价的问题,让学生自我评价,并汇总出整个班级的反馈意见。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学生能独立完成平均数的计算;
3.学生能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解决问题: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
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表1某户居民2005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二、例题讲解①谁的投篮水平高?7号运动员:9+11+13=33分8号运动员:7+13+12+8=40分8号运动员投篮水平高。
这样比不合理,两个运动员的上场次数不同。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9+11+13)÷3=33÷3=11(分)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7+13+12+8)÷4=40÷4=10(分)10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
11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7号运动员投篮水平高。
②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方法一:20+35+35+24+35+31=180(次)平均成绩:180÷6=30(次)方法二:35×3+20+24+31=105+20+24+31=180(次)平均成绩:180÷6=30(次)③你能将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吗?你能将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吗?三、实际应用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分)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青岛版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青岛版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青岛版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把握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相互沟通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加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育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把握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把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预备:课件,用来操作的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辩师:今日的数学学习咱们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一个老猴子在桃树上摘了12个桃子,回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子分桃子给他们,猴一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问:对于老猴子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不公正师:为何不公正?板:不一样多师:假如我们用小圆片代替桃子贴图:7、4、1个圆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个数一样多?方法:移多补少。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引出计算方法:(7+4+1)3=4(个)小结:同学们挺聪慧的,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今日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讨论它的意义。
板书:平均数二、寻求方法,探究新知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进行的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场争吵,五(2)班男子篮球队,要替换一名队员,7号和8号都要求参与,争吵不下,为了在关键时候找准队员,老师找出了它们俩在一场小组赛中的成果统计:第1场第2场第3场第4场第5场7911138713128师:观看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能依据这些数据信息帮老师作出打算吗?派谁上场?争论相互沟通:生1:比总分。
生2:场次多的。
引出:比总分和场次均不公正师:比什么呢?生:比平均每场得分。
总结:由于场次不同,不能比总分,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也就是它们各得意分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青岛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课件出示统计图。
男生队女生队(1)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数”。
(2)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哪个队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看微课视频)1.微课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高低不同的水柱。
拿开挡水板,水柱高度一样。
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平均高度。
师:这个实验是关于什么的呢?(水)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刚开始水的高度不同,把挡板拿开后,水的高度变得一样高了。
师:水的高度为什么变了呢?生:把挡板拿开,水从水位高的地方流向水位低的地方。
师: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水的高度变了,水的总量没变。
师:这个同样高的高度叫做什么呢?生:平均高度。
师:高度有平均高度,数量也有平均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怎么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通过微课实验初步感知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
(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
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05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二、例题讲解
①谁的投篮水平高?
7号运动员:9+11+13=33分
8号运动员:7+13+12+8=40分
8号运动员投篮水平高。
这样比不合理,两个运动员的上场次数不同。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9+11+13)÷3
=33÷3
=11(分)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7+13+12+8)÷4
=40÷4
=10(分)
10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
11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7号运动员投篮水平高。
②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
方法一:
20+35+35+24+35+31
=180(次)
平均成绩:180÷6=30(次)
方法二:
35×3+20+24+31
=105+20+24+31
=180(次)
平均成绩:180÷6=30(次)
③你能将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吗?
你能将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吗?
三、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