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生平

合集下载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摘要:1.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2.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3.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4.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5.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传承正文:闻一多先生,一位卓越的学者、英勇的斗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一多,字友三,号一二三。

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黄冈,自幼聪颖过人,学业成绩优异。

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

随后,他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

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如《红烛》、《死水》等,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在学术研究方面,闻一多先生发表了众多论文和专著,如《周易卦象的研究》、《庄子·逍遥游》等,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积极参与民族解放事业。

他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担任过抗日救亡同盟会的领导职务。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曾赴西北地区,组织和参与游击战争,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闻一多先生积极参与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然而,他因公开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于1947年被暗杀。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我国民主革命史上永垂不朽的篇章。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和坚定的爱国信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当学习闻一多先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英勇无畏的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既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又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

二、闻一多诗歌的内容 闻一多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 大致可划分为留美时期和新月时期。 留美时期的诗作大多收录在《红烛》中,新 月时期的诗作包括《死水》中的作品,以及 1931年发表的长诗《奇迹》。

1、闻一多的爱国主义诗歌:异域与本土 留学经历是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的独特成因 和内涵。

一是指讲究押韵 “诗不用韵如藏金于石‛ 二是指音节的整齐与和谐。 “音尺”是借助古典诗词的“顿”与英国的 “商籁诗”即十四行诗“音步”的基础上创 造出来的。

“我要/回来, 乘你的/拳头/象兰花/开放, 乘你的/柔发/象蚕丝/一样, 乘你的/眼睛/燃着/灵光, 我要/回来。”

闻一多的诗所展示的精神世界是极为理想化和个人 性的。 三、闻一多诗歌的艺术风格: 1 在诗歌意境与形象上:新巧、奇丽 如‚象恶梦挂在悬崖‛/ “鸦背驮着夕阳‛。 2 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 如《一句话》。

3 在诗歌语言上:讲究含蓄、凝练、传神,和练字、 练形、练色。 练字:“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练形: “一角斜阳倒挂在檐下‛ ‚芭蕉的绿舌头舔着玻璃窗‛ ‚苍蝇的思念‛ ‚一滴思乡的泪‛ ‚忘掉她象梦里的一声钟‛

极富个人性和情绪性的浪漫主义创作风貌。 3 表达人道主义情感,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

2、苦闷的精神世界:追求与幻灭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 的中华,不对,不对!’”(《发现》)。 《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 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 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突然着了魔,突然晴 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新月派的诗论与 诗作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生平简介闻一多原名闻家骅。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闻一多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思想家,其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将其生平故事融入到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故事概述闻一多先生出生于1906年,父亲是一位好学的书生,不幸病逝后,闻母勉力支撑家庭,以稀松平常的手艺谋生。

面对家境的贫寒,闻一多先生克服了生活的种种艰辛,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毕业于国立第四中学后,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胡适先生和郑振铎先生。

在学生时期,闻一多先生就走上了文学发表之路,开始涉足新文化运动,他针砭时弊,批判旧风俗,声援民主自由,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在思想和文学艺术上居于先锋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前往陕北支援八路军,不顾严寒饥饿,深入战斗现场,为抗日救亡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战胜利后,他于1947年回到北京大学,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史”课程,同时还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

在1978年逝世前,他还曾经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二、如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闻一多先生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学业和毕业,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他表现出来的自立自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不畏困难、不放弃希望、勇往直前,为了理想而奋斗。

2.引导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态度闻一多先生虽然在文学领域扬名立万,但在他看来文学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

闻一多先生表示:“我之所以要在文艺上多多少少爬到一点高位上,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有一个对人生的感觉,对自己的感觉。

”这句话也道出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谦虚、认真、脚踏实地的态度。

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这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做一个踏实肯干的人。

3.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闻一多先生坚持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可以说他是中国民权运动、文化改良、学术自由的拥护者和坚定者。

闻一多传简介

闻一多传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
求学经历
• 早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后赴美国留学 • 1912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西洋文学 • 191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艺术和历史
职业发展
• 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任教 • 1930年代开始研究甲骨文,取得了重要成果 •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闻一多先生的代表诗作及其解析
代表诗作
• 《红烛》: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 《死水》:通过对“死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七子之歌》:以祖国的七个孩子为题材,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诗歌解析
• 《红烛》解析: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死水》解析:诗人通过对“死水”的描绘,象征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 的渴望 • 《七子之歌》解析:诗人以祖国的七个孩子为题材,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对民族命 运的忧虑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 诗歌地位 • 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 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文 学领域的学术成果
闻一多先生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及其影响
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
• 始终追求民主与自由,反对封建专制 • 在学术研究、社会活动中,积极宣传民主与自由的理念 • 为民主与自由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献出了生命
对后世的影响
• 闻一多先生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国民主事业的一面旗帜 • 为后世学者和民主事业的建设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闻一多 徐志摩 新格律诗

闻一多 徐志摩 新格律诗

1、局部的反讽
• 所谓局部的反讽在此是指语言方面的反讽, 例如把丑的说美,以美来衬丑,表面上好似 赞美,但实质上深层次上却是诅咒。
• 局部的反讽主要用在诗作中间的三小节: •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 • • • • • • • • • •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三
美”
绘画的美 建筑的美 音乐的美
(三)闻一多的实践:以《死水》 的第二节为例

• • •
也许 / 铜的 / 要绿成 / 翡翠, 铁罐上 / 锈出 / 几瓣 / 桃花, 再让 / 油腻 / 织一层 / 罗绮, 霉菌 / 给他 / 蒸出些 / 云霞。
• A、每句有4个音尺:3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每行字数一样多,
向它吟咏而逐层深入。始则流露责怪,继则乞求,
再而与之产生身世相同之感,向它倾诉衷肠;最后, 由于归期遥遥,又无可奈何地把它认作家乡。

• • • • • • • • • • •
洗衣歌
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 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 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 看那里不干净那里不平, 问支那人,问支那人。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 交给我——洗。
• 把铜锈铁锈说成翡翠桃花、把油污霉菌说成罗绮云
霞、称脏水为珍珠、誉蛤蟆丑陋的叫声为歌声,这 都是反语,语言的表层意义语深层意义构成反差。
• 局部的反讽使《死水》通篇反语,诗人以美好的词 语去形容死水的表象,构成外观与实质的差异,从 而表达了对黑暗腐朽势力的痛恨,进而从反面表达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闻一多及《死水》PPT

闻一多及《死水》PPT
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新格律 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二)绘画美:
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 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如《死水》 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
(三) 建筑美:
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 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 齐。《死水》《洗衣歌》等都称得上 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课程导入
一、闻一多生平与创作:东方老憨
(一)生平
1899年出生于湖北浠水书香世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 1919年开始写作新诗,1922年赴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1925年回国,长期 在大学任教,1946年因参与民主运动被暗杀。闻一多的一生, 走的是诗人(诗作)、学者(学识)、战士(人格)的道路。 在诗歌方面,对新诗格律化理论,提出新诗的“三美”主张,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一) 意象分析: (二) 主题分析: (三) 艺术分析:
六、闻一多诗歌的内涵
(一)表达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 (二)抨击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的尊严 (三) 抒发对祖国现实的失望与愤怒 (四)传递爱情与亲情
作业
阅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细读其中的《秋夜》、 《过客》、《墓碣文》三篇,思考并整理以下问题:内容 结构、意象组成、主题意蕴、艺术特征
诗人回国后对中国现实的观察与情感,都融合 在死水的描绘中,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极其丑恶的 现实,诗人平静的描写下面是一颗极其痛切的心灵。
(三)艺术分析: 三美理论的样板
从诗歌的形与色中看其绘画美;从诗歌的 节、行、字数搭配看其建筑美;从音节、音尺 的排列组合看其音乐美。
五、《也许》:想你,爱你!我的女儿
三、《太阳吟》:想你,我的祖国!
(一)意象分析:诗人对着太阳倾述 诗歌共12节。 1.我恨太阳,他逼走了我的思乡梦; 2.太阳,你烘不干游子的冷泪; 3.太阳,把五年快点跑完; 4.我骑上太阳看家乡; 5.太阳,我的家乡好吗? 6.太阳,北京是秋天了吗?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闻一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闻一多的人物故事1.人物经历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

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

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高中作文素材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大全

高中作文素材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大全

高中作文素材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大全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高中作文素材: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资料大全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素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素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生平介绍 (1)得一知己,可以无憾——臧克家与闻一多 (2)臧克家生平 (3)闻一多生平介绍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

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闻一多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绩满了蝙蝠的翅膀。 ……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格律就是节奏,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 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 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
“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讲: (一)属于 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二)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 有平仄,有韵脚。”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听觉 上,和谐,流畅而不拗口),绘画的美 (视觉上,词藻应尽力去表现颜色),并 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 齐)。”
孤雁
不幸的失群的孤雁! 谁教你抛弃了旧侣, 拆散了阵字, 流落到这水国底绝塞, 拼着寸磔(zhé)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
流落的孤禽啊! 到底飞往那里去呢? 那太平洋底彼岸, 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
归来吧,失落的游魂! 归来参加你的伴侣, 补足他们的阵列! 他们正引着颈望着你呢。 ……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4、美学风格:沉郁 、焦灼。
“戴着脚镣跳舞”
传统与现代、热情与节制、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型 人格的外在表现。 东方美学形式的和谐和匀称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 命意志和偏执个性的矛盾与张力。 一冲一压,一放一收。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 艺术特点:
①实践自己的“三美”主张; ②想象丰富而意象繁复; ③情感强烈而深沉。
发 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的心里!

闻一多生平及著作

闻一多生平及著作

闻一多生平及著作闻一多(1899~1946),中国诗人,文史学者。

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

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

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

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

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

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

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

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

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

【作者信息拓展】历史名人闻一多

【作者信息拓展】历史名人闻一多

【作者信息拓展】历史名人闻一多闻一多,字友三,本名家骅。

湖北浠水人。

生于1899年11月24日,194 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仅四十七岁。

闻一多的一生,以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著称于世。

1913年,闻一多读完小学考入清华学校,在校九年余,初露才华。

主编过《清华学报》。

热心文艺活动,着意于诗歌创作与研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922年7月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珂罗拉多大学美术系,专攻美术,后转攻文学。

1925年回国。

回国后主要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

先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文学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诗歌及古典文学方面造诣颇深。

他的新诗集《红烛》、《死水》等曾蜚声诗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随清华师生南下,到长沙后步行三千五百余里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

在昆明的八年,是他一生中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目睹国民党官僚的贪污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到非民主不能救中国,非取消专制独裁不能实现民主。

他从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中,从对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国统区的对比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希望。

在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会上,他沉痛地说:“鲁迅对,我们错了”。

因此,他毅然从书斋生活中走出来,以诗人的激情投入了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3年后,他加入了中国民主政策团同盟昆明支部,参加了共产党人周新民、华岗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委员会的活动。

1944年11月,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正式组成时,闻一多当选为支部委员兼《民主周刊》编委。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时,又当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委和《民主周刊》社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统一,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并镇压人民的和平民主运动。

闻一多异常气愤,积极支持和参加学生的爱国民主斗争。

《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

《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

2、选文中“光明”和“黑暗”分别指什么?
“光明”指人民解放,“黑暗”指反动统治。
3、“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的含意 是什么?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反动派正在垂死 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细读文本
从讲演的角度谈《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讲演记录稿,这大家都知道,可不少读者 在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时,却忘了这一点。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
闻一多生平
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
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
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
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
讲演者来说,能否把握住它,对讲演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据资料介绍, 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虽是主持人,但并未准备讲话,可在李公朴夫 人讲述李先生殉难经过时,混进场的特务抽烟说笑、无理取闹、肆意破坏 捣乱,闻先生目睹此情拍案而起。而当时会场上,人们对特务的行径也是 怒火中烧、义愤填膺,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闻先生讲演的一字字、一句句, 无疑是一团火投进了干柴堆之中,愤怒的烈火冲天而起,这正义之火,烧 得特务心惊胆战, 只恨地上无缝,烧得热血青年热血沸腾,斗志倍增。 正确地把握语境,是这个讲演成功的因素之一。
预ǐ
晓得 卑劣 无耻
miè tú
毒手 污蔑 屠杀
chuí

悲愤 捶击 恐怖
shì
huǐ

势力 毁灭 卑鄙
hènɡ yǔ
jiàn
蛮横 赋予 光明正大 挑拨离间
字词检测

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个人资料_闻一多人物评价

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个人资料_闻一多人物评价

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个人资料_闻一多人物评价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下面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闻一多的人物生平介绍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闻一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闻一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一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宇》。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话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文章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这些诗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特征,充满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同时也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文艺股长。

同年秋天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集内所收28首诗歌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艺术上实践了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简介句子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简介句子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简介句子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 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 年 4 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 9 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 年 11 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 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 年 7 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 年9 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 年 5 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 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 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 年 1 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 年 3 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 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 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 年 8 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 8 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 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 年 7 月 15 日在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25 年 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简介|主要著述|诗歌欣赏|相关研究闻一多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后又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

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风景画。

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继续在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高涨。

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和民盟同志所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谈学术、议时政、研究斗争策略;并认真阅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以及《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等革命书刊,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45年,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后又担任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

同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挟击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

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起草和修改了大量的杂文、宣言、通电、抗议书等文稿,言辞激烈,旗帜鲜明,因而被国民党特务列入暗杀黑名单,悬赏40万元买其人头。

但闻一多无所畏惧,继续从事各种进步活动。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

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

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

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

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

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

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

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1949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个人民主主义者的人们,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人闻名于世。

闻一多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

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

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

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

《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

《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

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

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

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

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在新诗形式上闻一多既善于吸收西方诗歌音节体式的长处,又注意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传统,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

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

闻一多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闻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诗创作与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遍的震动。

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

后来他走出书斋,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