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难度成因剖析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2020/12/2
18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学情分析 (二)、教育任务分析 (三)、教学环境描述 (四)、教学策略
2020/12/2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与前后章节联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
(四)、教学策略
教法:
问题探究式教法 1.讲授法、讨论法
——问题探究式
2020/12/2
7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与前后章节联系
2020/12/2
8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选择】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学情分析
(二)、教育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与前后章节联系
教学目标

识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与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技 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

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020/12/2
13
【教材深入剖析】 【学生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选择】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过 程 与 方 法 目 标
教学目标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与前后章节联系
2020/12/2
5
分难度梯度的练习实践

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内容的难度分析

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内容的难度分析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中“物质的量”内容的难度分析摘要:以2003版高一化学教材为参照,对化学新教材必修1中“物质的量”内容的难度作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以期对教材的修订及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考与启示。

1、问题的提出“物质的量”有关内容是本次教材改革变动幅度较大的知识点之一。

为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2种版本(必修1: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下文简称“人教版”;王磊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下文简称“山东科技版”)中“物质的量”知识的适应性情况,笔者走访了本省实验区的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从中获悉:“物质的量”再次成了教与学的难点。

新教材有关知识点数量的减少,教学要求的降低,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以及习题设计的精致多样,都应该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是学生为何还是感觉那样难?是“物质的量”有关内容的绝对难度没有实质性的降低?是教材编写得不够科学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大了“物质的量”的学习难度?本文试图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症结。

2、新教材“物质的量”内容难度的定量分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高一化学教材(下文简称“2003版”)相比,新教材对“物质的量”有关内容的编排和要求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为此我们选用2003版教材作参照,并以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构建的课程难度定量模型[1],来分析新教材中有关内容的难度变化情况。

2.1 课程难度的定量模型课程难度的定量模型如下[1,2]:N (αS/T)+(1-α)G/TN——课程难度,是指绝对的课程难度,亦即不考虑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学生等复杂因素,仅仅从文本角度对教科书进行的分析评价,且N值越大课程难度越大。

S——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

我们可以用大纲中知识点的要求或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赋值的加权平均数来量化。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概念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基本物理量,它将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详细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学会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原子、分子等概念,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

但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在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时,容易出现单位换算错误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及含义。

(3)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计量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摩尔的含义。

(2)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及含义。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

(2)物质的量与质量、气体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物质的量”教学难度成因剖析

“物质的量”教学难度成因剖析


3 . 2 “ 物质的量” 概念非同寻常 为了把化 学反 应 中肉眼看不见 的微 观粒子跟实 际
生 产、 生活、 科 研 中所需 要的宏观物质联 系起 来 , 1 9 7 1
年, 第十 四届国际计 量 大会批 准了国际计 量委员会 于
1 9 6 9年提出的关于大量微观粒子集体 的物理量一 一 物
【 课改前沿 卜——————————————~
’ ’ ======
== =目_口j_。EE==
方面的能力并不弱, 但缺乏定量研 究的经验或意识 。
3 “ 物质的量” 教学究竟难在哪里 3 . 1 为什么需要 学习 “ 物质的量” 概念
“ 化学 的新时代是 随着原子论 开始的” 【 1 】 。 化学科 学 的历史 表明, 只有深入 到微观领域 , 化学才走上了科

三种不 同版本 的教材 , 都不 约而 同地 把 “ 物质的量” 放
物质 的量 ” 在 人 教版 、 苏教 版 、 鲁科版 目录中的位 置
1 I ÷
人 教版
苏 教版
鲁 科版
第 一章 从 实 验学 化 学 第 一 专 题 化 学 家 眼 第 一章 引言 第一 节 化 学 实验 基 本 中的物质 世 界 第 一节 走 进化 学 科学 方法 第 一单 元 丰富 多 彩 第 二节 研 究物 质性 质 的 第二 节 化 学 计 量在 实 的化学 物质 方 法 和程 序 验中 的应用 物 质的分 类 与转 化 第 三节 化 学 中常用 的 物 物 质 的量 单位 一 一 物 质的量 理 量一 一 物 质的量 摩尔 物质 的聚集 状态 一、 物质的量、 阿 伏 伽 德 二、 物 质 的量 在化 学 实 物质 的分散 系 罗常数 、 摩尔 、 摩 尔质量 验 中的应用 第 二单 元 研 究 物 质 二、 气体 摩尔体 积 的实验 方 法 三、 物 质 的量 浓 度 第 三 单 元 人 类 对 原 四、 物质 的量与化 学反 应 子结 构 的认识

_物质的量_教学的难与易_孙头辉

_物质的量_教学的难与易_孙头辉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概念的理解模糊,存在认识误区;第
3 教师方面
三,教师没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很少从科学方法论的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
高度驾驭教材,教材的整合不够,导致学生似懂非懂。本文主要从新 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特
科教文化
·183·
《物质的量》教学的难与易
孙头辉 (福建省泉州安溪县梧桐中学,福建 安溪 362402)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的具体目标有: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 “物质的量”这种概念教学来说,既没有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一直以来是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根据自己的 教学体验,本文就“物质的量”的教学提出了本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互相
我紧接着问学生一滴水能不能看见,学生一齐答看得见,我又
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道”是教学中最 问这滴水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学生说它是由水分子构成。中课标对初中学 里面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学生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告诉学生,这
最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之一包括:按原子序数的顺序背诵 1 至
算及原子量的定义等基础上引出的知识点。苏教版在开头“你知道 18 号元素,会画 1 至 18 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
吗?”中提到了“原子、分子或者离子等单个微粒的质量小,难以直接 图,会懂得一些典型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在衔接课里打破初

关于“物质的量”教学上的几点看法

关于“物质的量”教学上的几点看法

3 6 3 6 0 0 ) Nhomakorabea上 了高中 , 开 学 的 第 一 个 月 非 常关 键 , 对 于化 学 学 习 , 俨 然 就 是 一 个 分 水 岭 。因为 这 里 涉 及 学 习 方 法 及 习 惯 的 养 成 , 还 涉 及 一 些 化 学 的基 本 概 念 , 特别是 有关“ 物质 的量” 的 概 念 及 相关计算 。 任 何 一 门学 科 都 离 不 开概 念 , 化学 作 为一 门基 础 学科 当然 也 不 例 外 。 中学 化 学 中有 许 许 多 多 的基 本 概 念 , “ 物质 的量 ” 作 为 高 中化学 中 的基 本 概 念 。 是 高 中化 学 知识 体 系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是 学 生 化学 学 习的 一个 关 口 。 是 教 学 中公 认 的重 点 和 难 点 。 我 们 先 来 了解 一 下 “ 物质 的量 ” 的概念 : “ 物 质 的量 ” 这 四 个字是一个整体 . 不能拆开 , 用来 表 示 含 有 一 定 数 目微 观 粒 子 集合体 , “ 物 质 的量 ”可 以把 肉 眼 无 法 看 到 和 用 现 代 化 工 具 难 以称 量 的微 观 粒 子 跟 宏 观 上 可称 量 的 物 质 联 系 起 来 ,它 是 国 际单 位 制 基 本 物 理 量 之 一 ,符 号 为 n ,单 位 为 摩 尔 ( 符 号 为 m o 1 ) 。1 m o | 某 种 微 粒 集 合 体 含 阿 伏 伽 德 罗 常 数个 微 粒 。 由于“ 物 质的量” 用于表 达微粒数 目, 因 此 在 使 用 摩 尔作 单位时 , 应 指 明 具 体 的微 粒 , 且粒子 的种类要用 化学式 表示 。 物质的量这个词对 学生来说是 比较陌生 、 抽象、 难 懂 的, 而且 非 常 容易 将 物 质 的量 和 物 质 的 质 量 混 淆 起 来 , 以致 错 误 地 理 解 物 质 的量 的含 义 。应 该 注 意 : 摩 尔 只是 物 质 的 量 的 单 位 , 切 忌 将 摩 尔 当做 物 理 量 使 用 ,例 如 说 水 的摩 尔 是 l m o l 是错误说 法 。长 期 的 错 误 认 知 将 导 致 知 识 系 统 的 混 乱 。所 以 , 在 教 学 活 动 中. “ 物 质 的量 ” 及单位“ 摩 尔” 作为概念 教学的重点内容 , 应 该 认 真分 析 其 内涵 及 外 延 , 才 有 利 于 建立 正 确 的 概 念 。 才 有 利

物质的量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将化学基本概念作为基础,并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贯穿整个化学计算过程之中,是各个物理量相互转化的重要桥梁,由此决定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二、教法分析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课,根据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运用讲授方式、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应用概念。

对于概念课的教授,因为抽象、理解难度大,学生相对会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概念引入时强调它在化学中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紧迫感。

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的逻辑性,用思维的逻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而且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2.经历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换算,理解概念、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感受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2.在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中“物质的量”内容的难度分析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中“物质的量”内容的难度分析
关 键词 化学 新教 材 物质 的量 难 度 定量 分析 定 性分 析
1 问题 的 提 出
“ 物质 的量 ” 有关 内容 是 本次教 材 改革变 动 幅度 较大 的知识 点之 一 。为 了 了解 教 师和学 生对 2种版 本( 必修 1宋 心琦 主编 、 民教 育 出版 社 2 0 : 人 0 6年 6 月第 2 , 版 下文 简称 “ 教 版 ” 王 磊 主编 、 人 ; 山东 科 学 技术 出版 社 2 0 年 7月 第 2版 , 文 简 称 “ 06 下 山东 科 技版 ” 中“ ) 物质 的量 ” 识 的适 应 性 情 况 , 者走 访 知 笔 了本 省实 验 区的几 所 有 代 表性 的学 校 , 对部 分 教 并 师 和学生 进行 了访 谈 , 中获悉 :物 质 的量” 次 成 从 “ 再 了教与学 的难 点 。
2 2 3种 版本 有 关 内容 难 度的定 量 分析 .
新 教材 有 关 知识 点 数 量 的 减少 , 教学 要 求 的 降
低, 内容 呈现 的 图文并 茂 以及 习题设计 的精致 多样 , 都 应该 是更 有利 于学 生 的学 习 。但 是学 生 为何 还 是 感 觉那样 难 ?是 “ 物质 的量 ” 关 内容 的绝对 难度 没 有 有 实质 性 的降低 ?是 教材 编写 得不 够科 学造 成 了学 生 学 习的 困难 ?还是 教师 的教 学 行 为 加 大 了“ 质 物 的量 ” 的学 习难 度 ?本 文 试 图通 过 定 量统 计 和定 性 分 析 的方法 寻 找 问题 的症 结 。
难 度越 大 。
求 , 把教 学 目标 分 为不 同 的种 类 和 层 次 , 并 因此 , 我 们可 以对 不 同层 次 的教 学 目标 进行 赋 值 , 它们 的 用

物质的量”概念难点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物质的量”概念难点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物质的量”概念难点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必修1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连接微观与宏观、定性与定量的桥梁,贯穿于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始终。

然而,由于“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抽象难懂,在实际教学中又与“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以概念群的形式出现,使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一、“物质的量”概念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物质的量”成为教学难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与“物质的量”相关知识与技能繁杂,难度较大“物质的量”学习的前序知识有分子、原子、质量、碳一12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并序知识有“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后续知识有“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定律”等(见图1)。

化学技能方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不仅是“物质的量”概念学习的基础,而且是深入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高中阶段乃至大学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

因此,与“物质的量”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抽象、难懂,教学中又以概念群的形式密集出现,产生叠加效应,加大了“物质的量”的学习难度。

2.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是以“质量”?楹诵牡亩?量系统,而“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对于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定量系统。

“质量”是宏观层面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微观层面的,是一个将质量、体积等宏观物理量与原子数、分子数等微粒世界联系起来的物理量,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认知发展水平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很难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

3.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一词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量”。

究竟是什么量,是我们熟知的质量、长度、体积吗?概念十分模糊,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概念理解的难度。

“物质的量”对应的英文是“amount of sub-stance”,中心词是“amount”意为“数量、总数、总额”。

浅谈如何进行“物质的量”的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物质的量”的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物质的量”的教学一、“物质的量”教学难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普遍感到“物质的量”难教、难学,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东西方文化差异给学生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物质的量”实质上是用集合体的形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多少,在汉语系统里,描述物质多少时有着丰富的量词:个、双、打、堆、捆等,针对不同的物质使用不同的量词在学生的语言系统中已根深蒂固。

而西方在表述上则没有这些量词,只用单复数即可,“物质的量”作为不同微粒的共同表征也在情理之中。

西方文化中对集合体的概念是单一明确的,而在汉文化中则是混乱而不明确的。

“物质的量”来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翻译成汉语“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词组难以融入学生已有的词语系统中,以至于不少学生理解为“原子的量”或“分子的量”。

其二,高一学生的想象能力普遍不能满足从宏观到微观之间的相互过渡的需要。

初中科学对微观结构要求的降低和大量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导致当前高一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弱化,物质组成的层级不清,各种微粒间的数量关系不清,“物质的量”到底是微观还是宏观搞不清。

教材对概念表述也比较模糊。

如苏教版这样阐述:“由于化学变化中涉及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微粒的质量都很小,难以直接进行称量,而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数目往往很大,为了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之间联系起来,在化学上特引入物质的量。

”然后说到:“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质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

”谰述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它不像长度、质量等物理量那样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可比性,学生难以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物质的量”概念缺乏实验基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实验”能力。

其他化学原理、化学概念往往都有实验基础,比如,化学平衡、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都有相应的化学实验来佐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二、“物质的量”学习难点及其发展在“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高一《物质的量》主题分析

高一《物质的量》主题分析

《物质的量》教学主题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本节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来解决实验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更深入的介绍化学实验中有关物质计量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化学实验知识,也为以后学习有关化学计算的内容打下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

二、面向对象:高一上学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认识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对一些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也有初步认识,但他们的思维普遍具有“经验性”,擅长学习经验型知识,对理论性强的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环境:1、利用PPT课件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班级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利用PPT课件引领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

四、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单位的必要性和意义。

2、理解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探究过程,培养归纳迁移的逻辑推理能力。

2、掌握选用合适的集合来计量大量物质的方法。

3、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中所含微粒数之间的换算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入手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态度。

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物质的量与摩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涵义及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物质的量》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

“物质的量”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的开题报告

“物质的量”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的开题报告

“物质的量”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
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时遇
到困难,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该概念。

这不仅影响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和
成绩,也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探
究“物质的量”学习困难的成因,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物质的量”学习困难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并为化
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探究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时遇到的
困难和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2.基于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教学实验和讨论课
等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物质的量”教学策略;
3.采用量化调查和评价方法,对教学实验和讨论课的效果进行分析
和评价,探究有效的“物质的量”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价值。

三、预期结果和创新点
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创新点如下:
1.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揭示“物质的量”学习困难的实质和成因,为化学教学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2.通过设计和实施教学实验和讨论课等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物
质的量”教学策略,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行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3.通过量化调查和评价方法,对教学实验和讨论课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化学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7)摘要:分析“物质的量”教与学难的原因,在总结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在新课标下组织“物质的量”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学实践与反思“物质的量”作为基本物理量,是高中化学必须学习的概念,“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是高中化学定量研究和化学计算的基石。

在历次教材改版中,“物质的量”在教材的呈现顺序几经变化:有的版本考虑到它的基础性安排在第一章,有的版本考虑到学习难度,在第一章安排了物质性质再过度到“物质的量”学习而安排在第二章。

在新课程下,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鲁科版,都安排在化学必修1教材的第一部分“认识化学科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前最先接触的重要概念。

其中,人教版安排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苏教版安排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鲁科版安排在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可见,不同版本的教材编著者在新课标框架内对“物质的量”的处理大致相当,即把“物质的量”概念作为引领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开始。

1.“物质的量”教学难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普遍感到“物质的量”难教、难学,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东西方文化差异给学生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物质的量”实质上是用集合体的形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多少,在汉语系统里,描述物质多少时有着丰富的量词:个、双、打、堆、捆等,针对不同的物质使用不同的量词在学生的语言系统中已根深蒂固。

而西方表述上则没有这些量词,只用单复数即可,“物质的量”作为不同微粒的共同表征也在情理之中。

西方文化中对集合体的概念是单一明确的,而在汉文化中则是混乱而不明确的。

“物质的量”来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翻译成汉语“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词组难以融入学生已有的词语系统中,以至于不少学生理解为“原子的量”或“分子的量”。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思维是以语言进行的,有着怎样的语言系统就会有相应的思维方式。

《物质的量》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

《物质的量》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

《物质的量》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从教学经验中分析产生“物质的量”教与学的难点,提出在新课标下组织“物质的量”教学的建议。

标签:物质的量教学难点教学建议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学习之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往往不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材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就是高中化学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

因为本节内容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化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所以,这一回合较量的成败对他们树立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信心至关重要。

以下将是我对“物质的量”一节教学难点和策略的粗浅认识。

人教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安排了物质的量及衍生概念的内容,是高一化学的重难点,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

教材将“物质的量”安排在第一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尽早掌握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体系,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这部分内容是师生教和学的难点。

那么师生如何度过这一“难关”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分析清楚所授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

人教版对“物质的量”是这样引出的:物质发生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

对此,不仅肉眼看不见,也难以称量。

那么,可称量物质与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为此,国际上采用“物质的量”将他们联系起来。

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和宏观的桥梁,那到底什么是“物质的量”呢?课本提到“物质的量”是个物理量,它表示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

这句话的确很抽象不易理解,首先“物质的量”来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翻译成汉语“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词组难以融入学生已有的词语系统中。

其次,从微粒个数到微粒的集合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上都存在着困难。

高一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弱,很难熟练的进行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相互过渡,所以,学生觉得难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物质的量”学习难点与教学策略研究

“物质的量”学习难点与教学策略研究

“物质的量”学习难点与教学策略研究作者:黄平芳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49期摘要:“物质的量”是高一化学的必学课程之一,是化学学习由物质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过渡,这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存在困难,结合教学内容,针对“物质的量”相关学习难点提出实际教学建议。

关键字:“物质的量”;高中化学;人教版一、“物质的量”学习难点产生的主要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物质的量”这一词是从西方语言系统中翻译而来,在中国,对量化词汇表述非常精准,以各种单位来看,采用“对”“个”“群”等字眼表述,就很容易理解量的多少,但是西方语言体系较为单一,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让刚接触的学生很难理解。

学生如果用汉语的固有思维去理解“物质的量”,就很容易产生理解差异。

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数据来进行区分,物质的量单位是mol(摩尔),而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mol任何微粒的微粒数,约为6.02×1023 。

有了数字区分,就更加具象化。

(二)“物质的量”比较抽象,学生想象力匮乏对于化学来说,高一学生还处于初接触的阶段,想象力比较匮乏,“物质的量”涉及的方面较广,有原子、分子、离子、微粒等,学生难免会遇到混淆或无法区分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概念又很难用言语或生活化的物质去表述,这就让学生的想象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物质的量”缺乏实验基础在“物质的量”的表述中,常常是以文字出现,老师也不能借助实验等其他方式让学生明白它的具体意思,其他化学原理或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就会更加直观,而“物质的量”无法通过实验论证,这无疑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二、“物质的量”学习难点及应对方法(一)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难点和应对方法“物质的量”比较抽象,高一学生对此的认知较少,因此,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它不像其他的量,如速度、重量、长度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量,学生经常接触,就更好理解,而“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它是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数量的工具。

2. 学会使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进行计算和表达。

3. 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气体体积等物理量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性质的桥梁。

2. 教学难点: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教学PPT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等测量仪器。

3. 准备教学资源:物质的量相关的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

4. 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堂互动问题,确保学生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物质的量》教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 引入课题: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思路: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食物,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数量单位无法满足对微小物质数量的描述,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模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数量多少的单位。

设计思路:通过模型展示微观粒子的复杂性和数量,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量的直观印象。

3. 建立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等物理量的关系,从而理解物质的量的实际意义。

设计思路: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描述微观粒子数量和宏观物理量之间的桥梁作用。

4.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设计思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物质的量的疑问和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通过互动环节,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物质的量”教学难度成因剖析
作者:钟志健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江苏扬州,225600
刊名:
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2014(10)
被引用次数:1次
1.恩格斯于光远等译编.自然辩证法 1984
2.方婷,王祖浩国内外关于"物质的量"概念的研究及启示[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08(5)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1版) 2004
4.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1版) 2004
5.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1版) 2004
6.吴冰,王伟群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实施策略初探[期刊论文]-化学教学 2011(6)
1.龙琪“摩尔”概念难点成因及化解策略[期刊论文]-化学教学 2015(04)
引用本文格式:钟志健“物质的量”教学难度成因剖析[期刊论文]-化学教学 201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