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行避开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其次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需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需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老师]请大家依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分,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学问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肯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依据我们刚才的争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需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肯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肯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纳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M,其中ρ为溶液的密度,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过程。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课堂练习与拓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
九、课堂练习1. 选择题:a. 下列选项中,哪个单位用于表示物质的量浓度?A. molB. g/LC. kg/m³D. mol/Lb. 1L水中溶解2.5g食盐,求食盐的物质的量浓度?A. 0.1mol/LB. 0.5mol/LC. 1mol/LD. 2mol/L2. 计算题:a. 有一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2g/cm³,溶质的摩尔质量为58.5g/mol,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的溶液之间,可以通过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和换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企业生产现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和单位转换。
3.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2. 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和单位转换。
教学难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 物质的量浓度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化学中常见的实例,比如溶液的配制、药物的浓度等,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示例1:现场演示配制盐酸溶液,并介绍溶液的浓度是怎么计算的。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含有的物质的量的多少。
定义:物质的量浓度(C)=物质的量(n)/溶液体积(V)
公式:C=n/V
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步骤:
1. 确定所给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
2. 将物质的量(n)和溶液体积(V)代入公式C=n/V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
示例2:演示如何计算某酸溶液的浓度。
注:在介绍计算步骤时,可以使用一些实际的数据进行计算演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示例3: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讨论:物质的量浓度对化学反应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总结: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通过测量溶液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计算几道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题目。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浓度的定义,理解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3. 浓度的定义及计算4. 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浓度的定义及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4.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3.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访谈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计算和换算。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mol/kg等。
3.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 / M,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ρ为溶液密度,ω为溶质质量分数,M为溶质摩尔质量。
4.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给定溶液的密度、质量分数和溶质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5.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如mol/L换算成mmol/L、mol/kg换算成mg/L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量浓度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案例、练习题)。
2. 计算器、黑板、粉笔。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 练习:布置一些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分享各自的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应用:溶液稀释、溶液配制、化学反应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
3.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的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3.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评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溶液稀释、溶液配制等问题。
3. 思考日常生活中物质的量浓度应用的例子,准备课堂分享。
八、拓展与延伸:1.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在生物、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 结合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解释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质量等的关系。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的量浓度与其他浓度概念(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实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计算题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计算给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过程中的单位换算和误差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物质的量浓度相关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喝饮料时,发现有的饮料很浓,有的饮料很淡。
那么,如何来表示这种浓与淡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L。
(2)举例说明:如1L水中溶解了1mol的NaCl,那么这个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
3.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2)示例计算:假设有10g的NaCl溶解在500mL的水中,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计算NaCl的物质的量,n=m/M=10g/58.5g/mol=0.171mol。
然后代入公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n/V=0.171mol/0.5L=0.342mol/L。
4.练习(1)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①20g的KCl溶解在1L的水中;②40g的NaOH溶解在500mL的水中。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实验1.物质的量浓度实验原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原理:通过测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容量瓶等。
(2)称量溶质: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溶质的质量。
(3)溶解溶质:将溶质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M(其中ρ表示溶液的密度,ω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探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进行误差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2.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mol/L。
(3)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换算(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概念及单位。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举例说明换算过程。
4.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讲解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原理。
(2)演示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学生分组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误差分析(1)讲解误差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6.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一定体积、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课后作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分析误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并能够进行误差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单位: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mol/L →mol/m³、mmol/L、μmol/L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如制药、制糖等工业生产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活动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某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分析实验数据。
3.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
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
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
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
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概念的理解。
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
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
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
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
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得量浓度教案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得表示溶液得浓稀程度呢?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得质量分数表示溶液得浓度。
板书:溶质得质量分数(说明此处得书写注意与物质得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定义: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表达式:特点:质量相同、溶质得质量分数也相同得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得质量相等,但就是溶质得物质得量不同、讲述:在使用溶质得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
例如:在科学实验与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得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
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得物质得量之间有一定得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
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得方法、就是用溶液得体积与物质得量表示得、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得物理量――物质得量浓度。
板书:物质得量浓度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得物质得量来表示得溶液组成得物理量,叫做溶质B得物质得量浓度。
用符号c B表示,单位mol/L或mol/m3表达式:讲解:注意与溶质得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得单位就是L或m3、微机演示:物质得量浓度投影练习:1。
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得量浓度________mol/L2。
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得量浓度________mol/L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
5L盐酸,其物质得量浓度________mol/L4。
物质得量浓度为2mol/L得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得物质得量为__________mol(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讨论:1.将342g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得量浓度就是1mol/L不?2、从1L浓度为1mol/L得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这100mL溶液得浓度就是多少?取出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1、不正确。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及其微观粒子间的关系。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逐步提升证据推理思维能力。
一、物质的量浓度1.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3.以物质的量(n)为桥梁联系宏观物质的量浓度、溶质质量与微观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N BN A=n B=c B·V‖m BM(1)将58.5 g NaCl投入1 000 mL水中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2)从200 mL 0.1 mol·L-1盐酸中取出50 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1 mol·L-1()(3)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含有Na+的物质的量为0.1 mol()(4)将25 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答案(1)×(2)√(3)×(4)√1.将2.86 g Na2CO3·10H2O溶于水配成1 L溶液,则:(1)该溶液的溶质为,其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
(2)从所配溶液中取出10 mL溶液,取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g。
答案(1)Na2CO30.01(2)0.010.02 1.06×10-22.(1)1 L 0.5 mol·L-1的Al2(SO4)3溶液中n(Al3+)=1 mol,c(Al3+)=1 mol·L-1,n(SO2-4)=1.5 mol ,c (SO 2-4)=1.5 mol·L -1,c [Al 2(SO 4)3]∶c (Al 3+)∶c (SO 2-4)=1∶2∶3,由此可知,对于同一溶液中,不同微粒的浓度之比等于微粒个数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
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
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
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
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
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用符号c B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
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2.从1L浓度为1mol/L的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这100mL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
(1.不正确。
因为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不是单位体积的溶剂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所取溶液的浓度不变。
例如:日常生活中从一大杯盐水中倒出一小杯,盐水的浓度不变。
对比取出液和原溶液,浓度没变,溶质的物质的量变小了,溶质的质量变了。
溶液的体积变小了。
就象大杯中的盐多,小杯中的盐少。
)板书: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如何计算呢?
提问: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微粒个数相同吗?
由于体积和浓度相同,因此酒精和蔗糖的物质的量相同,它们都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因此分子个数相同。
追问:那么对于强电解质呢?例如:1mol/L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各1L,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吗?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的数目是多少,相同吗?
板书:NaCl=Na+ + Cl -
1mol 1mol 1mol
MgCl2=Mg2+ + 2Cl-
1mol 1mol 2mol
分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1mol,由于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会全部电离成离子。
其中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数目相同,而氯离子数目不同。
小结: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板书设计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
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
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
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
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
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
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
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
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
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
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
中,含有溶质10mol。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
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 (NaCl),再求c (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
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
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
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
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
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 2mol/L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
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
(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
=c(NaOH) ·V(NaOH)· 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
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 (浓) V (浓) = c (稀) 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 (浓) V (浓) = c (稀) V(稀)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参考答案:3.0mol/L。
c (浓) V (浓) = c (稀) V(稀)
体积可以简单加和吗
我们做这样两个实验:(1)取一支100 mL量筒,精确量取蒸馏水50 mL,另取一支50 mL 量筒,精确量取无水酒精50 mL,然后把50 mL无水酒精倒入盛有50 mL水的100 mL的量筒中,混合均匀再读数,结果并不正好是100 mL,而只是96.7 mL。
显然,在形成混合溶液时,总体积减少了,这里是50+50<100。
能够相互混溶的两种液体的体积不具有加和性,这是物质分子间具有空隙的有力证明。
当酒精和水混合后,这两种分子互相钻入对方分子的空隙里。
另外,物质分子之间总是有相互作用的。
由于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的作用力不同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和酒精分子间的作用力,也会使分子与分子间的空隙发生改变。
因而,总体积的减小,绝不是有一部分水分子或酒精分子消失了。
实验(2):在盛有50 mL冰醋酸的烧杯里,慢慢加入50 mL苯,冰醋酸的密度1.05 g/cm3,苯的密度是0.879 g/cm3,冰醋酸比苯重,所以冰醋酸在下层,苯在上层,用彩笔在烧杯外壁做一记号,以标出混合前液面的高度。
混合均匀后总体积比它们混合之前体积之和还要大。
也就是说,在这里,50+50>100。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苯和冰醋酸混合后,苯分子与醋酸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比苯分子间的吸引力和醋酸分子间的吸引力都要弱,导致苯与冰醋酸分子间距加大。
为此,在溶液的计算中,不能简单的采取V+V=2V,即把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当作混合前两种溶液体积之合,因为混合后溶液的密度发生了变化。
除非,(1)题目中说明体积不变;(2)相同溶剂的稀溶液混合;(3)如果是浓溶液则应是溶剂和溶质相同且浓度相近的溶液。
除此之外,都应通过溶液的质量和密度求出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