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mmol/L等。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如mol/L与mmol/L之间的换算。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教学用品: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用品:笔记本、笔。
4. 课外阅读材料: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文章、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介绍常用单位mol/L、mmol/L等,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讲解c = n/V公式,分析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5.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教授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6. 应用案例分析:举例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不同单位体积的溶液之间的物质的量浓度换算,可以通过乘以相应的体积比例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及计算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解释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 推导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自行推导出计算公式。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不同单位体积之间的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
5.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课学生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三、教法、学法教法:关于本节的教学,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学法: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四、教学用品:多媒体、投影仪、10%(密度为1.01g/cm3)的氢氧化钠溶液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投影]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M,其中ρ为溶液的密度,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过程。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课堂练习与拓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
九、课堂练习1. 选择题:a. 下列选项中,哪个单位用于表示物质的量浓度?A. molB. g/LC. kg/m³D. mol/Lb. 1L水中溶解2.5g食盐,求食盐的物质的量浓度?A. 0.1mol/LB. 0.5mol/LC. 1mol/LD. 2mol/L2. 计算题:a. 有一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2g/cm³,溶质的摩尔质量为58.5g/mol,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与稀释4.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际问题中的浓度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如溶液稀释、浓度测定等。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表现。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公式及案例。
2. 练习题:提供多种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知识。
3. 案例分析素材:选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计算公式。
2. 第3课时:案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3. 第4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第5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练习反馈,了解掌握情况。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的溶液之间,可以通过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和换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企业生产现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留有五分钟的时候,没完成实验的同学继续实验。完成实验的同学完成导学案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
一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2、符号 3、公式 4、单位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1、容量瓶
2、配置步骤(1)计算
(2)称量 托盘天平、药匙
(3)溶解 烧杯、玻璃棒
(4)冷却
(5)转移 玻璃棒
3.带结晶水的物质被溶解时,溶质是无水盐。
4.对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时,其浓度不变。
[素养达标]学生回答并解析:
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置
1、介绍容量瓶的构造
教师介绍容量瓶的构造,容量瓶的检漏,并由学生展示检漏操作。
2、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溶液配置步骤:强调实验要点,并找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实验,接着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规范性,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领会实验要点,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6)定容 容量瓶、玻璃棒
(7)摇匀
(8)装瓶,贴标签
附设计原则:思想原则: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
(1)人本原则:力求突出“因学而教”的特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制案人
课 题
物质的量浓度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能力点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医学、化学等领域。
4. 练习计算: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观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掌握。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 结合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解释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质量等的关系。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的量浓度与其他浓度概念(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实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计算题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计算给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M(其中ρ表示溶液的密度,ω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探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进行误差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2.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mol/L。
(3)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换算(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概念及单位。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举例说明换算过程。
4.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讲解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原理。
(2)演示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学生分组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误差分析(1)讲解误差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6.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一定体积、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课后作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分析误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并能够进行误差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单位。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符号为c,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或摩尔每千克(mol/kg)。
3.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c = n/V(体积溶液)或c = n/(mM)(质量溶液),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m为溶液的质量,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4. 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通过物质的量浓度可以判断溶液的稀释程度、进行溶液的配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溶液的稀释与配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稀释与配制问题。
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单位。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一):溶液的稀释。
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二):溶液的配制。
5.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与总结。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药品配置、溶液稀释等。
3. 小组讨论:讨论溶液的稀释与配制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单位: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mol/L →mol/m³、mmol/L、μmol/L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如制药、制糖等工业生产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活动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某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分析实验数据。
3.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求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mol/L、g/L等。
(3) 推导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 或c = m/M,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m表示溶质的质量,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求解,如药剂的配置、溶液的稀释等。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方法。
七、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实践操作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实践,如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测定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九、课程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案例资料。
2.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3. 安排课堂练习题及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溶液的稀释问题,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L。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5.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的配制、药物的剂量计算等。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关系: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之间的转换方法。
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深入探讨溶液的稀释和浓缩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 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 采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2.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浓度实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问题。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测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实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浓度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尝试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学生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通过实验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方法的认识,提高了计算能力,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学习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等知识奠定基础。
所以本节及即是高中化学的重点能容,也是高中化学有关计算和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材编排上看,本部分属于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重点是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以及准确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将物质的量浓度运用于实验中,突出本章主题,也大幅降低了化学计算的难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本部分虽然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但并不枯燥,通过前两课时的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入领悟到引入物质的量是为了生产实际和科研的方便;再加上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已知道利用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描述物质的多少,利用质量分数来表示混合物中某种组分的含量和浓度,也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时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也是按照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有最基本的比较和归纳总结能力。
但其中对“溶液体积”和“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利用现有知识自主探究并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教师需加强引导,逐步提高此方面的能力。
三、教材设计思想在高中新课程实验背景下,化学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科学研究情境,运用科学研究办法,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学思想如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何配置100ml含NaCI 0.1mol的溶液?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在对所配溶液组成的讨论中来建构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不再对配制步骤做细节要求,也不像以往那样在配制的误差分析上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组织学生研讨如何表示所配溶液的组成上。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配置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四、教学目标根据化学新课程目标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依据课改精神、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3.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设计和完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概念的学学习,培养从实际出发引出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验探究和自主4/ 1学习化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2.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1.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配制、并学会从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2.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归纳法等来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回顾】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m N n = = MN A)( 微观←“桥梁”→宏观“存在即是合理的”;要体现【讲解】取溶液一般是量取其体积,因为比称质量“方便”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质量计算“学以致用”“方便”方便是要拿来用的化学计算中,【提出问题】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将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建立联系)来表示溶液组成:m溶质×=100 ℅W溶质m溶液我们知道,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溶质,那么一定体积的溶液也含有一定质量的溶质,换句话理解: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有一定物质的量的溶质。
能否像质量分数那样将“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间建立联系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呢?请同学们看这样一道题。
【设置情境】欲制取14.35g AgCI, 方法:向100mlNaCI溶液中加入足量AgNO溶液,如何配制出100ml3该NaCI溶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要配该溶液得先计算出需要多少NaCI.【讲解】NaCI + AgNOAgCI↓+ NaNO33 =58.5143.5质量 5.85 g 14.35 g物质的量0.1mol 0.1mol即100ml该溶液中含0.1mol NaCI(5.85 g),思考:能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配制出该溶液吗?【学生讨论】不能,应为无法计算出所需水的质量。
【追问】那该怎么配?教师展示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等仪器。
(学生思考)环节二:实验探究建构新知【提问】学生1: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 NaCI,放于烧杯中,加水至100ml刻度处,搅拌溶解;学生2: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 NaCI,放于100ml量筒中, 加水至100ml刻度处,搅拌溶解;学生3: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 NaCI,放于烧杯中,然后再用量筒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搅拌溶解。
【分析】1.烧杯“肚大能容”,但量取液体时表面积过大,读数时不准确。
2.量筒“脖子虽细”,量取液体时表面积小,读数时准确度高,但其“思想专一”,只能用于量取溶液,不能用于溶解物质。
3.综合烧杯和量筒的优点,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肚子大,脖子细”的仪器,是什么呢?4/ 2有请“容量瓶”一家闪亮登场。
种常用规格的容量瓶。
拿出100ml容量瓶引导学生观察。
【展示】4 ------细颈、平底、梨形“长什么模样“【小结】0℃和容积100ml(肚子上)“身上有什么标志”------刻度线(颈部)、温度2?学生思考。
【问题】容量瓶上为什么要注明温度20℃【讲解】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容量瓶的玻璃材料有一个“膨胀系数,它和溶液的体积都受20℃,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它们的体积就要发生改变。
如果注入容量瓶的溶液温度不是那么读取的体积就不准确了。
【过渡】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配置溶液的关键仪器,下边同学们就自己动手试着完成这个实验。
0.1molNaCI的溶液【学生活动】实验探究----配制100ml 含0.1molNaCI的溶液【板书】一、配制100ml含等),教师引导。
4、5…【提问】请说出你是如何配制该溶液的?(学生1、2、3、配制过程:→贴签→定容→摇匀→装瓶称量→溶解→转移→洗涤→摇匀移怎怎用怎标为在为要?么么签什什哪什洗么么加摇怎么儿么涤称水?么?溶?吗移写??解???让稀溶液和浓上下反复颠倒直接倒&溶液充分混合几次(教师演示)托盘天平玻璃棒引流?容量瓶也很专一“此地不宜久留”烧杯&容量瓶? 要洗涤2~3次?& 直接加水到刻度线处(不洗会引起什么后果?)加至离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水加多会引起什么后果?)CuSO溶液。
【思考】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标签该怎么写呢?展示一瓶5 ℅的4【回答】写上溶液的名字,还要指明浓度(能用质量分数表示吗?不能,因为无法算出溶液质量)0.1molNaCI 100ml溶液含有【问题】无论溶液体积怎么变,始终不变的是什么?取50ml溶液含有0.05molNaCI0.02molNaCI溶液含有取20ml 【回答】回答:浓度,还有溶液的体积与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追问】溶液的体积与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谁是谁的一部分,那个更合适?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回答】溶质是溶液的一部分,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更合适。
【追问】那也就是说可以用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我们把它叫做物质的L )方便?)方便还是用升(量浓度。
大家计算一下看看,溶液的体积是用毫升(ml )计算出的浓度太小了【回答】用升(L)方便,用毫升(ml 【引导】那现在你知道自己配的溶液标签该怎么写了吧!溶液。
【回答】1.0mol/L NaCI 【小结】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及仪器 1.【板书】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容量瓶、胶头滴管仪器: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 2.100ml 【归纳】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应注意的问题:1.不需要计算水的用量;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只能配跟容量瓶体积相一致的溶液;2.4/ 33.使用容量瓶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4.配制时,不能将溶质直接放在容量瓶中溶解。
5.溶质放于烧杯中溶解后,应待恢复至室温,才能转移至容量瓶中。
【板书】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n B=C 2.表达式: B V-1·(或mo l L) 3.单位:mol/L应用:医疗、化学检测、化工生产中等 4的酒、一瓶浓硫酸等。
NaOH溶液、矿泉水、一瓶52℅VOL【展示】体检报告单、2 mol/L的【讲解】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分数、质量体积浓度等,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根据需要需要选择合适的、方便的表示方法。
【练习】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 mol NaCO溶于水配成体积为500ml1.32 CO溶于水配成体积为500ml的溶液;2.53g Na32 CO溶于500ml水配成的溶液。
3.53g Na32【小结】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溶质要用物质的量表示;;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升(L)2.要用溶液的体积,3.水的体积不等于溶液的体积,溶质和水的体积之和不等于混合后溶液体积。
4.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其各种浓度不变。
联系应用环节三:拓展实际3cmg98℅ 1.84/ml 500【问题探究】观察刚刚展示的那瓶浓硫酸的标签:浓HSO 42该瓶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时多少?1.通过上一步的计算,你能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吗?2.【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总结等,说出你做这道题的思路。
教师点评【提问】学生1、2、31000wρ C =【小结】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M【课后探究】2008年,北京、河北等地出现“毒奶粉”事件,罪魁祸首是—--三聚氰胺。